阳气越少,越上火;薛己补脾阳去火

       看到本文的题目,您可能会怀疑:阳气少了,应该畏寒怕冷才对。怎么可能越容易上火呢?
       来吧,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听完,就全都懂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薛己。
       这个人,是中国明朝的医学家,很了不起。人家最初是搞外科的,后来经过勤学苦练,对中医内科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
       有这么一回,薛己接待了一个患病的“儒者”。
       啥叫“儒者”?用现在的话讲,差不多就是有修养的文化知识分子。
       这人啊,得了一个怪病。啥怪病呢?就是脸色特别红,而且多痰、心烦。
       这一看上去,就是有火啊。
       但是,别看貌似有火,但人家不怕热,反而是越热越好。
       怎么回事呢?原来,此人独居一处。在他的庭院里,有一空地。在这片空地上,此人经常会燃起火堆,然后坐在火堆旁取暖。
       你别以为那是冬天。人家在夏天里,也这么干!
       这还不算。在他的卧室里,有一个大木盆。平时呢,他就喜欢把烧开的水,倒进这个盆里。然后,以能耐受的最高温度,来浸泡四肢。
       一年四季,皆是如此,三伏天也不耽误。
       有人说了,你这么干,不热啊?
       这个“儒者”讲了,不热。如果不这样做,就感觉浑身凉飕飕啊。
       这个人后来为啥找薛己看病啊?因为最近这几天,他吃什么吐什么。前面讲过,他不是多痰吗?好家伙,吐痰吐多了,他也吐。
       怎么才能不吐啊?找来辣椒和生姜,吃进去,嗯,舒服了。
       这一看,这人的身体似乎是乱套了。面对错杂的病情,不少郎中都退避三舍。后来,这个人找到了薛己。
       当时,薛己一看,患者脉象很有意思。初摸上去,感觉有力。但是仔细一品,尤其是重取的时候,又显得空虚无根,有虚弱之象。
       尤其是患者右侧的关脉,虚弱明显。
       在综合各种信息之后,薛己说了,这是脾阳虚弱啊。
       一听这话,患者把大红脸昂起来问道:“吾人面赤如许,火象尽显,怎以脾阳不足论耶”?
       薛己笑而不答,只是口授了两个配伍,即八味丸和十全大补丸加上炮姜,嘱咐患者服用。
       八味丸是什么?基本配伍是川巴戟、高良姜、川楝子、吴茱萸、葫芦巴、山药、茯苓、香附子。它是用来滋补肝肾的,有暖补脾肾之阳的作用。
       十全大补丸,基本配伍就是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炙黄芪、肉桂。它的作用,也是温补脾肾,补阳气、生气血。这个配伍加上炮姜,温补散寒的功效更强了。
       患者得知以后,心里凉了半截儿:得,这是要热死我的节奏啊。
       可是没想到,服药之后没几天,呕吐的现象得到很大缓解,
       再过几天,好像不用点火,身体也能过得去了。
       到最后,此人诸证悉平。脸不红了,也不吐痰了,更无需用热水浸泡、点火取暖了。更主要的是,他饮食恢复正常。
       这个儒者大喜。遇人就说,薛己真神医也!
       这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这个人除了脸红心烦之外,其他的都是一派虚寒之象。具体来说,就是脾阳不足。
       不是吗?因为脾阳不足,运化失常,胃纳失职,于是就吃啥吐啥。
       也是因为脾阳不足,所以他总想吃点辣椒、生姜什么的。因为这东西能温阳啊,让他的肚子好受些。
       中医讲,脾主四肢。阳气不足,四肢畏寒,所以他恨不得夏天生火取暖,用热汤浸泡四肢。
       接下来,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阳气不足,却令他脸红心烦,有上火之象啊?
       道理也不难理解。脾,主运化。脾阳不足,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脾胃之气就被郁遏在中焦。气机郁滞久了,就容易生热。这和朱丹溪所说的“气有余便是火”差不多。这个火,上升到头面,就脸红目赤。热扰于心,就形成了心烦。
       你看,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脾阳不足啊。
       那怎么办啊?就得补脾阳。而补益脾阳,由必须补肾阳。因为脾中的阳气,源于肾啊。因此,薛己才用了八味丸和十全大补丸这样的配伍。因为这些,都是以温补脾肾为主要功能。
       事情说到这儿,似乎已经很明确了。
       当初,我在读完这篇医案以后,掩卷深思,觉得颇受教益。
       是啊,脾阳不足,容易生火,这是多少人该重视,却未曾重视的事儿。
       抛开临床上典型的气虚发热案不提了,我单说咱们常见的口腔溃疡吧。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年纪才19,在一家公司做文员。她告诉我,自己吃一点凉的都不行,身体常觉倦怠乏力,偏偏隔三差五口腔溃疡,疼痛异常。她想吃点清热去火的东西,不敢。
       我当时就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说用干姜煮水,放点红糖。
       她一听,瞪大眼睛问,我口腔溃疡,火这么大,怎么能吃干姜呢?
       我告诉她,你嘴里的火,就源于脾胃里的寒啊。她不明白,但是壮起胆子尝试了一下,果然,随着脾胃越来越舒服,嘴巴里的口腔溃疡渐渐很少发作了。
       其实,这就是脾阳虚弱,中焦气滞,久郁化火啊。这个和上文医案中的“儒者”,是一样的病因病机。
       所以我才说,阳气越少,有时候越容易上火啊。这个可不不是标新立异,用惊人之语来搏人眼球。它是实实在在的病因病机,古往今来都一直存在,并不断经过临床的检验。
       今天,我通过文字,把这里的到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参考借鉴。我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文字,得到一点启发。尤其是自己体寒,又莫名其妙上火的人,更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温补脾阳,方法有很多。抛开复杂的方剂配伍不谈,我觉得咱们老百姓可以适当用点干姜。干姜这东西,入脾胃经、肺经和肾经,对脾胃寒证、寒饮咳喘都有治疗意义。治疗脾胃寒证的理中丸,就用干姜。它辛热燥烈,所以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肝阳上亢的人,是不能用的。(文君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