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先生幽默又毒舌的50句话,句句堪称绝!

钱锺书先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天才学者”,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其著作《围城》被称为是一部可以比肩《儒林外史》的小说,而其现实意义更高于《儒林外史》。

先生文风辛辣幽默,作品文章实在值得细读。

01.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02.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03.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04.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05.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06.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07.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08.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09.要人知道自己有个秘密,而不让人知道是个什么秘密,等他们问,要他们猜,这是人性的虚荣。
10.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淨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11.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12.目光放远 ,万事皆悲。
13.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14.似乎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忽略许多美好的时光。而当所有的时光在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
15.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16.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17.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18.两个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
19.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20.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21.上帝会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低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

22.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23.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24.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才算胜利。

25.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

26.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27.当着心爱的男人,每个女人都有返老还童的绝技。

28.女人有女人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29.蛋已经下了,就不要去问母鸡是怎么下的。

30.想到你还是想你?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真正想一个人,记挂着他,希望跟他接近,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到,想到而已。

31.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时胡思乱想,就会迷迷糊糊地入睡。

32.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是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会莫测高深地崇拜太太,太太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33.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

34.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35.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36.我发现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

37.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38.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

39.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40.旅行是一场艳遇,最后我们遇见了自己。

41.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是她的哥哥。

42.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

43.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44.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45.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以前,他是美丽的对象,去做以后,它变成了残酷的对照。

46.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47.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48.一句话的意义,在听者心里,常像一只陌生的猫到屋里来,声息全无,过一会儿“喵”一叫,你才发现它的存在。

49.他所说的“让她三分”,这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

50.猪是否能快乐的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博雅人文(ID:boyarw)整理。


(0)

相关推荐

  • 张爱玲&钱锺书battle,谁更“毒”一筹?

    在文学中,有一种幽默的变体叫讽刺. 如果说寻常的幽默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轻松有趣,那么讽刺则让人感觉刻薄辛辣,被讽刺的对象更是如坐针毡. 如果问中国哪位作家可凭毒舌出名,并且拥趸众多,张爱玲和钱锺书 ...

  • 钱家轶事-国家篇

    @@@@@@钱基博的殉国之心 钱氏父子在为人.为学等多方面力求完美,以经世致用思想为宗旨,以求对社会有所贡献.在社会转型时期,钱氏族人坚持"以忠传家"的家训,秉承着"天下 ...

  • 刘世南:我与钱锺书先生的书信交往

    年少钦佩钱锺书先生 早在一九四八年,我在江西遂川县中教高中国文和初中历史.同事中有一位叫王先荣的,是遂川本地人,曾在浙江大学学化学,爱写新诗,笔名王田,他和朋友们办了一个诗刊.那时我们刚二十出头,因为 ...

  • 宏图:两篇《自序》

    无独有偶. 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国人民大学.海南两家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张中行小品>.锺叔河<书前书后>,开本均为"780×960",逗人喜爱. 两种书有作者& ...

  • 泰斗与浮萍(上) 高 为

    泰斗与浮萍(上) 高 为 20世纪70年代末,时隔卅载,<围城>重见天日,迅即洛阳纸贵.前此一年,<管锥编>面世,屡次印刷,享誉中外.<宋诗选注>一版再版,< ...

  • 郭英剑:好书太多 要读经典

    我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给大学生们做的一次讲座中,提到了自己的一个主张: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就读经典.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阶段,有位同学向我提问:"您说要读经典,但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 ...

  • 钱锺书先生幽默又毒舌的50句话

    钱锺书先生幽默又毒舌的50句话

  • 钱锺书先生幽默又毒舌的50句话。

     01  天下只有两种人. 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 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 ...

  • 钱锺书先生幽默又毒舌的10句话

     01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 ...

  • 钱锺书这50句话,幽默又毒舌

     01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 ...

  • 钱钟书先生最幽默的50句话

    钱钟书先生最幽默的50句话

  • UC头条:荐读: 钱钟书先生最幽默的50句话, 看完沉默了

    UC头条:荐读: 钱钟书先生最幽默的50句话, 看完沉默了

  • 语录:这50句话,句句犀利毒舌,让你看到真实的人心

    ZAKER娱乐 2021-01-25 10:09 1.世界上最大的折磨也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了. --毛姆 <人生的枷锁> 2.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 ...

  • 这50句话,句句犀利毒舌,让你看到真实的人心

    这50句话,句句犀利毒舌,让你看到真实的人心

  • 钱钟书先生最幽默的50句话,隽思妙语,回味无穷!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