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12篇:读文随笔∣PISA2018阅读素养评估研读札记

PISA2018阅读素养评估研读札记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微信公众号推送了王晓诚老师的《PISA2018阅读素养评估的特征解读》一文。之前,我通过各种途径也了解过PISA阅读测评的信息,但没有进行专题学习。PISA是全世界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主要评价即将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 15 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各个领域核心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素养是重要的测评方向。与2000年、2009年的PISA考试一脉相承,OECD发布了PISA2018年的实施草案,与过去两版相比,2018年的草案有了一些新变,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人们对阅读本质理解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社会发展、阅读学术研究等密不可分的。这种新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导向的阅读观与基于情境的评估。以前人们认为阅读是读者是某一单篇文本的文字解码和文本理解能力,阅读就是以“文本处理”为核心的认知过程,即通过文字解码、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进行对话等建构文本意义。但是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读者往往并非只是单纯为了理解文本内容,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些特定信息和完成某种任务而阅读。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读者或许只是为了获取某种审美享受,但对于信息类文本、劝说类文本而言,读者的阅读就不会仅仅局限在“文本意义”的认知上,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某种具体的任务来读。买了一台空调,阅读说明书,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会使用这台空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为了解决任务或获取特定的信息而阅读,阅读的目标导向性更为明确。目标的设定与实现不仅驱动着读者参与文本的决定、对文本的选择,还影响着他们退出某一特定文本的决定、重新参与到另一篇文本的阅读以及对多重文本的信息进行对比和整合。PISA2018年阅读素养评估框架中,包括“文本处理”和“任务管理”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即传统的阅读理解内容,后者包括了“设置目标和计划”“监控、调节”内容。也就是说,真实的阅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还包括阅读的目的和目标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监控调节等元认知行为。

情境类试题也是PISA2018阅读素养评估的主要内容,这一点在目前的中考试题中越来越常见,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中考试题中,命题者创设情境的意识空前强烈。也就是说,学生读完文本之后,不仅仅是回答与文本相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凸显阅读的目的性,以及完成一定的任务,或者是解决实际的问题。这种测评导向是值得关注的。作者还提出,基于情境的评估将任务目标和情境脉络以具体的场景展示出来,并将任务实施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下属问题。这实际上是要求在命题时设计的任务呈现某种逻辑化、结构化、层次化的特征。

二是强化多重文本阅读与导航能力。作者指出,成功的阅读行为已不仅仅被定义为能够阅读并理解某一单篇文本,还要求读者能够有效利用复杂的信息处理策略,包括对多重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和解释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PISA2018非常重视学生在超文本等网络阅读环境中检索与筛选信息的能力,在阅读传统印刷文字产品的同时,还突出对数字媒介环境中多重文本阅读能力的评估。首先,多重本文指的是主题相同或相似但由不同作者撰写或在不同时间出版,文本之间的关系不明显或比较松散。我们现在熟悉的“非连续性文本”与此相似,不过两者的内涵有所不同。阅读测评中的多重文本,也不仅仅是试卷上印制的文章片段,还包括了数字媒介环境中的多样化文本,考生能否在数字媒介环境中熟练阅读多重文本、整合相关信息并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这被认为是未来社会成员的必备能力。现在看来,学生走出学校踏上社会,阅读多重文本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在学校里缺少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学生是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阅读需求的。其次,对于多重文本而言,PISA很注重考查学生的“组织与导航”能力,即考生对多重文本的检索和整合能力。目前中考试卷、高考试卷上的非连续性文本(实际上就是多重文本)题目越来越普遍,课堂上形成的“从前往后”的阅读习惯已经不再适应这种考试了。考生需要的是“导航”能力,即为了解决特定的阅读任务,读者不停地穿梭于由链接联系在一起的多个文本的过程。

三是重视读者的评价及批判性阅读能力。以前的PISA考试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再现”能力,注重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式阅读”。现在的PISA考试更重视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种批判性阅读主要体现在信息类文本、劝说类文本的阅读上。在阅读素养中又加入了“评价”的要素,即阅读素养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发展个人知识和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对文本的理解、使用、评价、反思、参与的能力”。所谓“评价”,就是读者对文本的理性认识与接受,而不再是“追寻原意”,这其实也是重视读者意识的体现。我们常说阅读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文本意义的建构不仅仅是恢复作者的写作原意,而且还要根据读者的目的、意图、经验等对文本进行加工,这其实也是第一部分所说的“目标导向”的体现。中考说明文、议论文的考查中,“评价”的维度是很少涉及的。总之,在作者看来,PISA2018 强化了对学生的评价反思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要求。这不仅仅包括读者对同一文本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或观点的妥当性、可信性等进行批判性地审视,还包括更为宏观的层面——对生产文本的主体为何、文本是在何种社会文化脉络中被生产出来、以及文本代表了谁的立场或利益等持有批判性的眼光。

这篇论文提及的三个内容——目标导向的阅读观与基于情境的评估、强化多种文本阅读与导航能力、重视读者的评价及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是未来社会必需的,但也是目前阅读测评的薄弱点。如何针对这三大方面进行改进,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