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遠祖

開姓--實公--譚先世系

古代三皇五帝中的黃帝,是4700年前的部落聯盟首領,是中華人文初祖、陳姓人的血緣親祖,也是華夏民族(漢族)公認的祖先。黃帝43世裔孫、舜帝34世裔孫陳胡公(妫滿)是陳氏受姓始祖。

遠祖世系

世系圖

1黃帝—2(玄器)、昌意、(少昊)—3(喬極)、颛顼—4(帝喾)窮蟬—5敬康—6句望—7橋牛—8瞽叟—9舜、(象)。

編者按:資料源于《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加括號者爲旁系,不加括號者爲直系。

第一世

黃帝少典之子,母有喬氏,名附寶,見大虹繞北鬥樞星,意有所感而懷孕,二十四月生黃帝于軒轅(今河南新鄭縣西北)之丘,故號軒轅氏。本姓公孫,因長于姬水(今陝西岐山),更以姬爲姓。其氏族部落以熊爲圖騰,又號有熊氏。黃帝初,諸侯相互侵戰,而炎帝榆罔暴虐百姓,日漸衰微,無力平定天下。于是黃帝修德振兵,藝五谷,撫萬民,度四方,擒殺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繼又與炎帝榆罔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後勝之,諸侯遂尊黃帝爲天子,建都涿鹿。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土德爲王,土生萬物而主黃色,故稱黃帝。黃帝是陳氏血緣始祖,中華人文初祖,也是華夏民族(主要是漢族)公認的祖先。堯、舜、夏、商、周五代帝族,都是黃帝的後裔。據《綱鑒合纂本甲子紀元》推算,黃帝生于公元前2697年,殁于公元前2595年,壽111歲,葬于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橋山)。漢朝建黃帝陵,供後世祭祀。黃帝娶十四妃,正妃西陵氏嫘祖生三子:玄器、昌意、龍苗。次妃方雷氏生二子:休、清。三妃彤魚氏生二子:揮、夷彭。四妃嫫母生二子:蒼林、禺陽。十四妃共生二十五子,受封得姓者十四人,爲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十二姓。所謂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賜之姓謂十四人,其中二人爲姬、二人爲己,故十二姓。

第二世

1、玄器黃帝長子,封侯江水,已姓,生一子:喬極。

2、昌意黃帝次子,封侯若水(今四川荥經縣),姬姓,娶蜀山氏女昌仆,生四子:颛顼、安、轉流、悃。

3、龍苗黃帝三子。生子吾融,吾融生卞明。

4、休公黃帝四子,生二子:白民、嘻。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

5、清公黃帝五子,生少昊,少昊生倍。

6、揮公黃帝六子,字天祿,佐父皇爲弓正,創制弓矢,賜姓張,國封青陽,後易清河,立爲郡號。生四子 :昧、般、選、盛。昧佐黃帝爲水正,世居青陽。昧生二子:允格、台骀。台骀佐高陽爲水正,徙山西太原。台骀生伊源,伊源生四子:谟、候、簡竹、突美。

7、夷彭黃帝七子,夷彭生左人。

8、蒼林黃帝八子,蒼林生始均,爲北狄祖。

9、禺陽黃帝九子,任姓。禺陽生三子:禺京、垂梁、儋人。垂梁生番禺,番禺生奚,奚仲生吉光。

第三世

1、喬極玄器之子,一作喬元,生一子:帝喾。

2、颛顼昌意之子,初居高陽(今河南杞縣),故號高陽氏。後移居帝丘(今河南濮陽)。黃帝崩,颛顼繼立,是爲颛顼帝,乃上古五帝之一。即位時,年方二十,多謀善斷,大顯政治才能。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帝颛顼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財以任地,戴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今越南北部),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颛顼帝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葬于河南濮陽縣西南頓丘城外廣陽裏。妣生三子:鲧、駱明、窮蟬。鲧生禹,駱明生伯益。

第四世

1、帝喾喬極之子,號高辛氏。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颛顼崩,而玄器之孫高辛立,是爲帝喾。帝喾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喾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喾娶陳鋒氏女慶都,生子放勳。娶妃姜嫄生棄。娶娵訾氏女常儀生子:摯。帝喾崩,而子摯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爲帝堯。帝堯生子丹朱,帝摯生子窮奇。

2、窮蟬颛顼帝之子,妣生一子:敬康。

第五世

敬康窮蟬之子,妣生一子:句望。

第六世

句望敬康之子,一作句芒、句幕。望者,望天也。隨四時寒暑之變化,定四時,分八節,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幕者,帳幕也,以牛羊毛紡織,造穹窟之居,以禦風雨。芒者,谷芒也,種有芒之谷,以充食糧,由遊牧逐步轉爲農耕,後人尊句望爲春神。妣生子:橋牛。

第七世

橋牛句望之子,橋牛定婚姻制度,男女配偶必專一,主于父母,引自媒介。內外有別,禁止群婚。牛者,牽牛星也,爲男女定婚姻也。後人比作牛女二宿,隔天河非橋莫渡。妣生子:瞽叟。

第八世

瞽叟橋牛之子,居于姚墟,以姚爲姓。瞽者,鼓眼觀天也,並非盲人。《左傳》載:“瞽叟知天道,知氣象,導民種植以時。性頑,擅長音樂。”妣握登氏生子:舜;繼妣東澤氏壬女生子:象。

舜帝世系

世系圖

1舜、(象)—2商均、(季重)—3箕伯—4強余、(直柄)—5虞颉—6虞思、(夢熊)—7友龍—8壽肸—9叔儀—10(康伯)、康仲—11(宗石)、祖妫—12(期)、發—13妫方—14振—15維—16壽固—17敖—18勝—19元捷—20偃—21姑猛—22公允—23蔺—24填叔—25野—26無羁—27甾—28叔正—29獻子—30亞壽—31原壽—32夢延—33遏父—34妫滿。

第一世

舜帝瞽叟長子,字都君,目有雙瞳,故名重華,黃帝之九世孫,陳氏血緣先祖。堯帝四十一年戊申(西元前2293年),生于姚墟(今山東冀州荷澤縣東北),以姚爲姓。居于虞(今河南虞城縣北),故號有虞氏,其氏族部落以熊爲圖騰,又號有熊氏。繼帝堯立,史稱虞帝、舜帝。舜母握登氏賢而早喪,舜父續娶後妻壬女而生象。舜父性頑,後母性囂,弟象性劣,舜父惑後妻而寵象,三人嘗欲殺舜。舜多次巧而避之,而又不失爲子之道,逆來順受,孝親友弟,且恨已孝敬不足,長未盡責,以德感化父母,素行孝義,寬厚溫良,不失親親之道,爲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之典範。古之聖帝明君行孝者甚多,獨稱舜爲大孝,若親慈子孝乃是常道,不足稱揚;若父母不慈,子仍盡孝,將名垂千古。舜爲父母所逼,曾耕于曆山,陶于河濱,漁于雷澤,藝于壽丘,商于負夏。化民以德,使民耕者讓地,陶者讓窯,漁者讓居。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內外有別,行者讓路,市井安然,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所到之處,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年二十,以孝義聞名于天下。年三十,帝堯聞其賢,親顧于河濱,謂舜曰:“何謂天下大治?”舜對曰:“孝悌仁義而矣。”帝堯大悅,遂將娥皇、女英二女嫁舜爲妻,以觀其內;又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妫汭(妫河轉彎處,在今山西永濟縣南,源出曆山、西流入黃河),內行彌謹,二女守婦道,不以富貴驕事舜之親戚,九男皆益篤。帝堯認定舜能治理天下,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又曆試諸多艱難之事,舜皆能勝任。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帝堯崩,三年喪畢,舜讓堯子丹朱,諸侯不歸丹朱而歸舜。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爲上古五帝之一。舜以仁德治理天下,至孝篤親,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太平盛世。舜即位二十二年,禅位于禹,禹攝行天子事。三十九年(西元前2206年),南方三苗(今湖南)作亂,自恃地勢險要,不服朝命。舜帶兵巡狩南討,攜娥皇、女英前往。巡至蒼梧(今湖南甯遠縣東南)之野,忽染病疾而逝,葬于九嶷山(在今甯遠縣東南),享年一百歲。娥皇、女英悲淚成血,淚灑于竹,竹生斑,謂之湘妃竹。娥皇美而無子,女英生二子:商均、季重。三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燭光,另有庶子八人。(詳見《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第二世

1、商均舜之長子,生于妫汭,以妫爲姓。舜禅位于禹,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縣西南)爲諸侯,後改封于商(今陝西商城),故稱商均。妣生子:箕伯。

2、季重舜之次子,生于妫汭,以妫爲姓。禹封季重于有缗,侯爵,後居蒲阪(今永濟蒲州)。

第三世

箕伯商均之子,襲侯爵,妣生二子:強余、直柄。

第四世

1、強余箕伯長子,襲侯爵,妣生子:虞颉。

2、直柄箕伯次子,其裔孫虞遂的一支後裔在夏朝被封于遂國,另一支後裔在商朝被封爲陳國(在今河南淮陽)。

第五世

虞颉強余之子,襲侯爵,妣生二子:虞思、夢熊。

第六世

虞思虞颉長子,襲侯爵,居虞城,妣生一子:友龍。虞思有賢德,佐夏中興。舜禅位于禹,禹建立夏王朝,夏禹王傳至孫太康,因荒淫無度,威權盡失。太康死,其弟仲康繼位,國勢衰弱,諸侯不朝。仲康死,子相嗣位,是爲夏後相。當時,諸侯有窮國權臣寒浞,篡後羿之位,仍襲用有窮國號,率兵爭奪天子之位,于西元前2119年,侵占夏都,自稱爲王。夏後相戰敗逃亡途中自刎而死,夏後相娶有仍氏女(名缗)爲妃,身懷有孕,只身逃回有仍國,至期生子,取名少康。少康年滿二十,相貌英挺,舉止深沈,深受有仍國君器重,授官牧正(管理牛羊畜牧業)。寒浞探悉夏後相有遺腹子在有仍國爲官,唯恐王位不保,遂命其子澆領兵前往有仍國索取少康性命。有仍國君俱禍,密遣少康逃生。少康逃往虞國,虞國國君虞思封少康爲庖正(掌管庖廚飲食),將兩個女兒嫁少康爲妻,還將方園十裏的綸地(虞城縣東)封賜給少康。二十年後(西元前2079年),虞思領兵助少康打敗寒浞,擒殺寒浞父子三人,夏祚中虛者垂四十年,少康得以複國,延續夏朝四百多年的統治。

第七世

友龍虞思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壽肸。

第八世

壽肸友龍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叔儀。

第九世

叔儀壽肸之子,襲侯爵,妣生二子:康伯、康仲。

第十世

1、康伯叔儀長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宗石。

2、康仲叔儀次子,追谥侯爵,妣生一子:祖妫。

第十一世

1、宗石康伯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期。

2、祖妫康仲之子,追谥侯爵,妣生一子:發。

第十二世

1、期公宗石之子,襲侯爵,繼父爲國君,後因忠谏夏桀被誅,國除。

2、發公祖妫之子。西元前1766年,商湯滅夏,封發爲虞侯,以奉舜祀,並追谥發父祖妫、祖康仲爲虞侯。妣生一子:妫方。

第十三世

妫方發公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振。

第十四世

振公妫方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維。

第十五世

維公振公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壽固。

第十六世

壽固維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敖。

第十七世

敖公壽固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勝。

第十八世

勝公敖公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元捷。

第十九世

元捷勝公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偃。

第二十世

偃公元捷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姑猛。

第二十一世

姑猛偃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公允。

第二十二世

公允姑猛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蔺。

第二十三世

蔺公公允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填叔。

第二十四世

填叔蔺之子,襲侯爵,妣生一子:野。

第二十五世

野公填叔之子,失爵,國除,妣生一子:無羁。

第二十六世

無羁野公之子,妣生一子:甾。

第二十七世

甾公無羁之子,妣生一子:叔正。

第二十八世

叔正甾公之子,妣生一子:獻子。

第二十九世

獻子叔正之子,妣生一子:亞壽。

第三十世

亞壽獻子之子,妣生一子:原壽。

第三十一世

原壽亞壽之子,妣生一子:夢延。

第三十二世

夢延原壽之子,妣生一子:遏父。

第三十三世

遏父夢延之子,姓妫,又名阏父,得舜帝遺傳,擅長制陶工藝。商朝末年,與太顛、闳夭、散宜生、南宮適等投奔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皆受重用,遏父授官爲陶正,管理制陶業。妣生一子:妫滿。

陳國世系

1世

滿公遏父之子,字少湯,本姓妫,黃帝42世孫、虞帝舜裔(舜帝34世孫)西元前1067年甲戌歲十月十六日生。周武王滅商建周,封配以元女太姬而封妫滿于陳都宛丘,即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西元前1027年建國號陳,在位35年。其後世遂以陳爲氏,成爲受姓始祖。周成王九年薨(西元前1011年正月十五日),壽56歲,谥號胡公,史稱陳胡公。葬于宛丘盧山,龜形,在今河南淮陽縣城柳湖畔,因護城河水浸蝕墓址,以鐵固之,故稱鐵墓,至今尚存。宋唐曾題鐵墓詩:“傳聞鐵墓柳湖中,滿目煙光失舊蹤。千載暗流見盤石,一泓冷浸若堂封。閑花繼草隨風落,疏葦臨流帶雨沖。舣棹不堪重吊古,楚騷難擬思無窮”。陳胡公祠在南壇湖畔距鐵墓不遠處,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後曾多次損毀重修,僅存正殿一座。西元1995年,陳氏宗親聯誼總會又集資重修陵園。每年清明節和陳胡公誕辰(十月十六日),來自海內外的胡公裔孫數以千計彙聚淮陽,公祭胡公陵。胡公娶周武王長女大姬爲妃,生一子:安。

2世

安公填滿公之子,生子:昭。

3世

威公昭安公之子,生二子:犀侯、臯羊。

4世

1、犀侯威之長子,繼父立(谥申公),在位56年,西元前962年卒。妣姬、龐氏生二子:突、庚。以後至廿世襲爵相封王位。

2、臯羊(林)威之次子,繼兄申公立,是爲相公。在位47年,生于商帝乙甲寅年,西元前936年卒,卒後由申公子突繼位。娶蘇氏、宋氏爲妃,生一子:霸志;霸志生二子:宏、香齡;宏生三子:佑、馨尉、憲;香齡生瓊……其後世以滿、蒲爲氏。

5世

1、突公犀侯長子,又名仁,繼叔父相公立,是爲孝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娶宋氏、梁氏、劉氏,生太子:圉戎。

2、庚公犀侯之次子,封靖伯,其子孫以袁爲氏,袁氏世系圖表:靖伯—季子—(仲鋪)、聖伯順—他父—戴伯―(鄭叔)、鄭仲即金父―莊伯—諸(字伯爰)—濤塗(袁姓始祖,稱袁濤塗)。

6世

圉戎突之長子,又名钊,繼父孝公立,是爲慎公,周厲王二十二年丙午歲(西元前855年)卒。取周氏、趙氏、翟氏,生太子:甯。

7世

甯公圉戌長子,又名苌,繼父慎公立,是爲幽公。幽公十四年(西元前841年),周厲王虐民,天下大亂,國人造反,圍攻王宮。周厲王避難在外,不久病死。太子靖幼弱,由召公、周公輔佐太子共理國政,稱爲“共和”,是中國曆史確切紀年之始。幽公在位二十三年,西元前832年卒。娶湯氏、吳氏、覃氏、杞氏,生太子:孝。

8世

孝公甯之長子,又名金枚,繼父幽公立,是爲厘公。又谥僖公,在位三十六年,于周宣王三十二年(西元前796年)卒。娶汪氏、魯氏、劉氏,生十子:生太子:靈、鍼(爲鍼氏祖)、針(爲針氏祖)、余七子未知。

9世

靈公孝之長子,又名超,繼父厘公立,是爲武公,在位十五年,于周幽王元年(西元前781年)卒。娶楊氏、齊氏、朱氏、生三子:生太子悅、公子:燮、公子:繻。

10世

1、悅(說)公靈之長子,又名林熊,繼父武公立,是爲夷公,在位三年,于周幽王四年(西元前778年)卒。娶胡氏生子不詳。

2、燮公靈之次子,又名元圭、繼兄夷公立,是爲平公。平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西元前771年),西周地震,三川竭,岐山崩。太史伯陽父曰:“周將亡矣,禍成矣,無可奈何矣!”周幽王寵褒姒,褒姒好聞裂缯之聲,幽王日發缯裂之,以適其意,而不得一笑。蓋褒姒一笑嫣然,媚人腸胃,幽王百計誘之而不能得一笑。先王曾置烽火,與諸侯約,有寇至則舉火,諸侯各引兵來援。幽王欲使褒姒笑,乃無故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時幽王欲殺太子宜臼,求之于申,申侯不與。幽王伐申,申侯與鄶(古國名,在今河南方城一帶)人,召西夷犬戌入寇。幽王舉烽火征兵,無一人一騎至者。犬戌遂弑幽王于骊山下。犬戌虜褒姒,並殺鄭桓公,盡收周寶賂而去。秦襄公力戰卻戌,衛武公和、晉文侯仇,將兵救周逐戌。鄭世子掘突,收父散兵,從諸侯迎故太子宜臼于申,歸即王位,是爲周平王。平公八年、周平王元年(西元前770年),周平王以國都豐鎬(今西安市)逼近犬戌,乃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避之。秦襄公以兵送平王,平王始命秦爲諸侯,並賜以岐、豐之地,秦于是始大。命衛侯和爲公,賜晉侯仇以河內附庸,而晉始大。西周遂亡,凡十二主,共三百五十二年而東,自周王室東遷,謂之東周,天子微弱,號令不行,政由方伯,始進入春秋時期。平公在位二十三年,于周平王十六年(西元前755年)卒。娶曹氏、羅氏,生太子:圉。

11世

圉公燮之長子,又名亶,繼父平公立,是爲文公。在位十年,于周平王二十六年(西元前745年)卒。娶祁氏生太子:鮑,蔡氏生公子:佗。

12世

1、鮑公圉之長子,繼父文公立,是爲桓公。在位三十八年,于周桓王十三年(西元前707年)正月己醜日卒。娶吳氏生太子:免,塗氏生公子:躍、蔡姬生公子:林、公子:杵臼(繼弟佗位下)。

2、佗公圉之次子,即五父,爲陳國大夫,執掌國政,桓公死,公子佗弑太子免,自立爲君,是爲廢公,西元前708年卒。娶姜氏無子,嗣子:杵臼。

13世

1、免公鮑之長子,已立爲太子,被叔父公子佗所弑西元前708年。

2、躍公鮑之次子,蔡人殺廢公佗,繼廢公立,是爲厲公,在位五個月,卒西元前700年。娶姜氏,于厲公二年、周桓王十五年(西元前705年)生公子:完,谥號敬仲。時年,周太史過陳,厲公使蔔完,卦得《觀》之《否》:“是爲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姓姜(齊國姜姓,姜尚之後裔)。姜姓者,四嶽之後也。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也。”厲公雖得其位,而人心不服,國人逃散,又性好田獵,每微服從禽于郊外,不理國政。在位七年,周桓王二十年(西元前700年),蔡侯封人(即蔡姬之兄,公子林和公子杵臼之母舅)遣其弟蔡季(蔡國司馬)率兵入陳地界口潛伏,待厲公佗出獵之機而襲殺之,枭其首,祭于桓公之廟,擁立桓公次子躍爲君。時年,公子:完才五歲。

3、林公鮑之三子,繼兄厲公躍立,是爲莊公,在位七年,于周莊王四年戊子歲(西元前693年)四月初九日卒。生子:颛孫,先奔齊,後奔魯,爲颛孫氏之祖。

4、杵臼佗公之子,在位42年(前690-前648),卒于西元前648年。繼兄莊公立,是爲宣公。嗣位四十五年,宣公三年,周莊王七年辛卯(西元前690年),楚武王卒,楚始強。宣公十七年、周惠王元年乙巳(西元前676年),周惠王娶宣公之女陳嫣爲王後,陳國與周宗主國之關系非同一般,陳國處于興盛時期,居春秋(魯、齊、宋、晉、楚、鄭、曹、陳、衛、燕、秦、蔡)十二強國之列。宣公二十一年、周惠王五年(西元前672年),宣公殺太子禦寇。宣公娶元妃吳氏:生太子禦寇,嬖姬生公子:子夏、子仲、子楚,朱氏生公子:子慶,又娶房氏生公子:款。房氏善媚得寵,宣公即寵其母,便愛屋及烏,欲將諸侯之位傳給款,太子禦寇己立,又無劣迹,廢之無名,便誣禦寇謀反,乃誅之,立款爲太子。帶子名各爲名爲姓。宣公三十七年,周惠王二十一年(西元前656年),齊桓公伐蔡,蔡敗。南侵楚,至召陵還,過陳。陳大夫袁濤塗惡其過陳境,詐齊令出東道。東道惡,齊桓公怒,執袁濤塗。宣公遣使納賂,再三請罪,齊桓公乃赦袁濤塗歸國。宣公在位四十五年,于周襄王四年癸酉歲(西元前648年)十二月二日(丁醜)卒。

14世

1、完公躍公之子,谥號敬仲,生于周桓王十五年丙子歲(西元前705年),五歲時,父佗被蔡人所殺。侍宣公爲大夫,素與太子禦寇親善。宣公殺禦寇立款,完俱禍及己,避難奔齊,時年三十三歲。齊桓公欲使完爲卿,完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桓公使完爲工正,並賜采邑于田,完西元前673年奔齊改陳爲田,成爲田氏之始祖。其後世篡齊稱王,成爲戰國七雄之首,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後傳至齊王建時,于西元前221年被秦始皇所滅。詳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娶姜氏,生二子:夷、寅。

2、禦寇杵臼長子,已立爲太子,其父宣公寵庶子款,欲立之,于周惠王五年(西元前672年),被父誣殺。

3、少西杵臼次子,字子夏,生二子:禦叔、少西(不是原名是爲少西氏)。

4、款公杵臼六子,又名欽,繼父宣公立,是爲穆公,在位十六年(前648-前632),周襄王二十年己醜(西元前632年)六月卒。娶鄭氏生太子:翺(朔)。

15世

1、禦叔子夏之子,以父字夏爲氏,稱夏禦叔,襲父爵爲司馬,食采邑于株林。娶鄭穆公之女爲妻,謂之夏姬,貌極美,蛾眉鳳眼,杏臉桃腮,年雖老而有少容,善采補之術,是中國曆史

上最妖娆的美女,出身王侯之家,生子:夏征舒。禦叔沈湎夏姬美色,精力耗盡而逝,其子征舒才十二歲。

2、朔公款公之子,繼父穆公立,是爲共公。嗣位十八年(前632-前614),共公六年(西元前626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而代立,是爲楚穆王。共公在位十八年,于周頃王五年丁未(西元前614年)五月壬午日卒。娶趙氏、許氏、生太子;午。

16世

1、平國朔公之子,繼父共公立,是爲靈公。嗣位十五年(前614-前597),靈公元年,楚莊王即位。六年,陳與晉爲盟,楚與晉爭霸,欲使陳、宋歸附,楚率鄭侵陳、宋,晉使趙盾伐鄭,以救陳、宋。十年,陳叛晉附楚,楚伐鄭。晉拒楚救鄭而伐陳。十一年,晉、衛侵陳,楚伐鄭以救陳。靈公十四年(西元前600年),靈公與大夫孔甯、儀行父君臣三人皆通于夏姬,衷其衣以戲于朝。大夫泄冶谏曰:“君臣淫亂,民何效焉?”靈公告知孔、儀,二人請殺泄冶,靈公不禁,遂將泄冶殺之。靈公十五年,周定王八年壬戌(西元前599年)五月三十日,靈公與孔、儀君臣三人淫于夏姬家。靈公戲二人曰:“征舒似汝。”孔、儀亦戲靈公曰:“征舒似公”。征舒乃夏姬之子,聞而恥之轉爲怒,征舒己襲父職爲司馬,遂調兵圍之。靈公聞變奔馬廄,征舒伏弩于廄門射之,靈公中箭身亡,公與大夫孔甯、儀行父通夏姬,被夏徵所殺弑,世子午奔晉是定王八年事也,明年楚慶王誅夏氏而縣陳諸侯不服,楚因公子申之谏,迎午于晉而立。靈公娶李氏生太子:午,午聞變奔晉,征舒自立爲陳侯。(詳見《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二回陳靈公袒服戲朝》)。

2、夏征舒夏禦叔之子,字子南,夏姬所生,襲父職爲司馬,執掌兵權,食采邑于株林。因母辱,怒殺陳靈公,自立爲君。第二年,周定王九年癸亥(西元前598年)冬,楚莊王率諸侯伐陳,謂陳人曰:“勿驚,吾誅征舒而矣。”楚師入陳,已誅征舒,因縣陳而爲楚有之,群臣畢賀。申叔時使于齊來還,獨不賀。楚莊王問其故,對曰:“鄙語有之,牽牛徑人田,田主奪其牛,徑則有罪矣,奪其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征舒爲賊弑君,故征兵諸侯,以義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賀。”楚莊王曰:“善”。乃迎陳靈公太子午于晉而立之。孔子贊楚複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17世

午公平國之子,嗣位三十年(前598-前569),夏征舒因母辱怒殺陳靈公,午懼禍奔晉。周定王九年(西元前598年)冬,楚莊王率兵伐陳殺征舒,于晉迎午而立之,是爲成公。成公八年,楚莊王卒,楚共王即位。二十九年(西元前570年),陳背楚盟。三十年、周靈王三年壬辰歲(西元前569年),楚共王伐陳,同年三月己酉日,成公卒。楚以陳喪,罷兵而去。成公娶周、晉氏,生四子:太子:弱、公子:招、過、黃。

18世

1、弱公午之長子,繼父成公立,是爲哀公。嗣位十五年(前569-前554),哀公三年(西元前566年),楚圍陳,複釋之。十三年(西元前556年),宋伐陳。二十年(西元前549年),陳與楚盟,楚率陳伐鄭。二十一年(西元前548年),鄭伐陳。二十二年(西元前547年),楚率陳伐鄭。二十八年(西元前541年),楚公子圍,弑其郏敖,自立爲楚靈王。哀公娶元妃鄭姬生太子:師、公子:偃,次妃生公子:留,三妃生公子:勝。次妃善媚得寵,即生留,哀公極寵愛,欲立爲太子,因偃師已立,廢之無名。乃以其弟司徒公子招爲留太傅、大夫公子過爲留少傅,囑咐招、過曰:“異日偃師當傳位于留。”哀公三十五年,周景王十一年丁卯歲(西元前534年)三月,哀公病廢在床,久不視朝。公子招、過與大夫孔奂密謀,弑太子師而立留。哀公聞變怒,欲誅招、過,反被招、過發兵圍禁。哀公憤恚自缢而死。有詩雲:“嫡長宜君國本安,如何寵庶起爭端?古今多少偏心父,請把陳哀仔細看”。

2、招公午公之次子,官至司徒、太傅,權傾朝野。哀公病,乘機殺太子師偃,逼死哀公,自立爲君。公子留懼禍奔鄭,公子勝奔楚,哭訴陳變之由。楚靈王正欲尋機滅陳,于周景王十二年(西元前533年)九月,乃遣公子棄疾發兵伐陳,楚靈王禦駕親征。公子招畏罪,嫁禍于公子過,乃殺過,枭其首,獻于楚靈王,迎楚師入陳,並勸楚據陳。楚靈王殺弑太子元凶孔奂,與過首同懸于城門示衆,將陳氏宗室及文武百官遣歸楚國,改陳國爲縣,命公子棄疾駐守陳地,將公子招發配越地東海爲民。司徒公子招的後代以司徒爲氏,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如今廣東開平、恩平、台山、陰江等地的司徒氏人數逾萬。

3、過公午公三子,官至大夫、少傅。哀公病,與兄公子招及大夫孔奂合謀弑太子偃師,逼死其兄陳哀公。楚伐陳,公子招畏罪,嫁禍于過,被公子招所殺。

4、黃公午公之四子,官至大夫。其兄公子招、過弑太子偃師,逼死哀公,與公孫勝奔楚,哭訴陳變之由。厥後不詳。

19世

1、師公弱公長子,已立爲太子,哀公三十五年三月甲子日,被叔父公子招、過與大夫孔奂合謀所殺,賜谥號悼。娶晉女張氏,生一子:吳。

2、偃公弱之次子,稱悼太子,繼任太子(前554―前534)。奔今河南偃師市,後裔以偃師氏。

3、留公弱公三子,以母得寵。哀公病,叔父公子招、過與大夫奂合謀弑其兄太子偃師,立留爲太子。楚伐陳,懼禍奔鄭,厥後不詳。

4、勝公弱公之四子。公子招、過弑太子師而立留,逼死哀公,與叔父公子黃奔楚,哭訴陳變之由,請楚師平叛,厥後不詳。

20世

吳公(前529-前506)師公之子,周景王十一年,公子招、過弑太子師而立留,逼死哀公。公子吳懼禍奔晉。晉平公問太史趙曰:“陳遂亡乎?”對曰:“陳,颛顼之族,舜帝之裔,若陳亡,陳氏已得政于齊(陳完之後裔)。自黃帝至瞽叟,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虞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賜之陳氏,使祀舜帝,且盛德之後,必百世祀之,虞帝之世未也,其在齊也。”楚靈王滅陳後,既又滅蔡,又遷許、胡、沈、道、房、申六小國于荊山之地,百姓流離,道路嗟怨,自謂天下唾手可得,日夜宴息于章華之台。誰知後院起火,江山易主。周景王十六年(西元前529年),此時,陳已被楚滅五年。楚公子棄疾,用夏齧(夏征舒之玄孫)爲將,弑楚靈王而代立,是爲楚平王。楚平王初立,欲和諸侯,乃複陳、蔡,命夏齧于晉求故悼太子師之子公孫吳立爲陳侯,嗣位二十三年。是爲惠公。惠公立,探續哀公卒時年而爲紀元,空藉五年矣。惠公十五年、周敬王元年(西元前519年),吳王僚使公子光伐陳,取胡、沈而去。二十八年、周敬王十四年乙未(西元前506年),吳王阖闾與伍子胥敗楚,入郢(今武漢,時爲楚國都城)。同年,惠公卒,在位二十八年。娶晉氏、周氏,生太子:柳。

21世

柳公吳之長子,繼父惠公立,是爲懷公,亦稱悼公。嗣位四年(前506-前502),吳破楚後,稱霸諸侯,懷公元年,吳在郢召陳侯會盟,懷公欲往,衆大臣谏曰:“吳新得意,楚雖敗而未亡,與陳有故,不可背楚。”懷公乃以疾謝吳。懷公四年、周敬王十八年己亥(西元前502年),吳複召懷公,懷公恐,入吳。吳怒其前不往,留之,于同年七月戊辰日遇害身亡。娶魯氏、林氏,生太子:越。

22世

越公柳公之子,繼父懷公立,是爲闵公(一作湣公)。嗣位二十四年(前502-前478),闵公六年(西元前496年),孔子適陳。吳王夫差伐陳,取三邑而去。十三年(西元前490年),吳複伐陳,陳告急于楚,楚昭王救陳,軍于城父,吳師去。同年,楚昭王卒于城父。時孔子在陳。十五年,宋滅曹。十六年(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伐齊,敗之艾陵,使人召陳闵公。闵公恐,背楚入吳,楚伐陳。二十一年,齊田常弑其君簡公,立其弟骜,是爲平公,田常爲相,專國權。二十三年,楚之白公勝殺令尹子西、子綦,襲楚惠王(亦稱楚悼公)。葉公攻敗白公,白公自殺。楚惠王複國,收複失地,楚始強。闵公二十四年、周敬王四十二年癸亥(西元前478年),楚惠王率兵伐陳,激戰三個多月,闵公被殺,陳亡。闵娶王氏生太子:衍,避居陽武,娶朱氏,生二公子:隱、亢(全溫)。全溫避難奔晉(今山西),陳氏宗室遍避四方。

陳國自始祖胡公滿于西元前1046年受封立國,至闵公越于西元前478年失國,曆時年,傳二十世、二十六君,平均傳代年數爲28.4年。

23世

1、衍公越之長子,原名劍,(前492-前435)已立爲陳國太子。西元前478年,楚伐陳,闵公被殺,陳亡,陳氏宗室遍避四方。陳劍改名陳衍,隱居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戶牖鄉(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陳村),易國而家,成爲戶牖派始祖,于周考王六年丙午歲(前435)卒。妃朱氏,生二子:琏、玙。

2、全溫越之三子。楚滅陳,全溫奔晉(今山西),後仕魏爲大夫,食采邑于浚儀(今陳留),傳爵七世,爲陳留、固始陳氏之祖。生一子:班。

24世

1、琏公衍公長子,侍齊爲令尹大夫(齊國最高行政長官之一,輔佐君王掌管全國軍政事務。)田盤得政于齊,盡官其兄弟宗人,齊國田氏出自厲公躍之子陳完,陳田異流同源,故琏、玙皆得政于齊。其父衍,于西元前435年卒,琏返家赴喪,歸奉宗祀。妣穆氏生子:履輝。

2、玙公衍公次子,字汝清,侍齊爲大夫遂居秦,妣生子:登,以胡爲氏,成爲胡氏之祖。

3、班公全溫之子,谥武子,生一子:悟。

25世

1、履輝(前431-前?)琏公之子,仕齊爲上大夫。妣曾氏、楊氏,生一子:周昌。

2、悟公班之子,谥成子,生一子:琛。

26世

周昌(前429-前347),履輝之子,襲父職爲齊上大夫,居齊國。爲官三年,民和事治,齊威王倚之,周安王十三年(西元前389年),周昌複仕齊,于周顯王二十三年甲戌(西元前347年)卒,妣錢氏生子:裔。

27世

裔公(前369-前281)周昌之子,妣房氏生二子:伯丞、仲丕。

28世

1、伯丞(前347-前259)裔之長子,一作伯承,妣範氏。生一子:妫,春秋時稱爲陳侯曰靈公昏君也,陳國亦舜後裔傳二十五主後歸于楚,爲秦所並共;子孫改原妫姓。

2、仲丕裔之次子,字仲亟,仕齊爲上大夫,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壬寅(西元前259年)卒,妣花氏、鄧氏,生二子:從善、從吉。

29世

1、從善(前318-前259)仲丕長子,生于公元前年,襲父職爲上大夫,公與弟從吉俱事于秦,爲上卿,遂落籍焉;妣洪氏、鄒氏,生二子:獻章、德紹。

2、從吉仲丕次子,仕秦拜上大夫,生一子:勝(字涉,號爲張楚〔?―西元前208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後裔未详。

30世

德紹(前298-?)從善次子,字先能,仕衛官拜尚書,其築樓名颍水,妣王氏,生一子:述。

31世

述公(前280-前244)德紹之子,負大識量,清白傳家,周亡秦興之際,聚士講學,結納豪傑,人不敢犯,衆皆景仰。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即秦統一六國後三年,西元前219年)卒,妣樊氏、吳氏,生二子:伯、平。

32世

1、伯公述之長子,性極孝友,獨自躬耕,縱弟遊學,因之成功名,封侯拜相,剖符錫壤,與世無窮,皆伯之賢也。妣袁氏,厥後不詳。

2、平公(前231-前178)述之次子,字敬孚,小字孺子,號叔孚,生于西元前231年,陽武縣戶牖鄉(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好讀書,善奇謀,侍漢,六出奇計,佐漢高祖滅秦破楚定天下,初爲都尉、護軍、參軍、郎中令,封戶牖侯,後更封曲逆侯,食邑三萬戶,曆任惠帝(西元前189年)、呂後(呂安)、文帝三朝丞相。于漢文帝二年癸亥(西元前178年)卒,與夫人張氏合葬曲逆縣羊角山子山午向,谥獻侯,子孫世襲侯爵列藩府。邑人張負妻之女,張氏賢,生二子:買(原仁)、賈(原勝)。詳見《史記·陳丞相世家》、《資治通鑒》。

33世

買公(前239-前157)平之長子,字原仁,字妫汭襲爵曲逆侯,守家法,忠王事,于漢文帝四年乙醜(西元前176年)卒,谥恭侯。妣胡氏、柳氏,生二子:恢(子遠)、惺(子逸)。

34世

1、恢公(前?-前163)買之長子,字子遠,又字追虞,襲爵曲逆侯,漢景帝四年戊子(西元前153年)卒,谥簡侯。承父襲蔭,封護牖侯,克襄王事,妣謝氏、莊氏,生二子:河、澄。

2、惺公買之次子,字子逸,生于漢高祖五年己亥(前202)。封骠騎將軍,宇北平號北平公,從衛青伐莒有功,立功漢武帝拜骠騎將軍,鎮守右北平(今北京)。娶吳氏,生二子:忠、椿公。

35世

1、河公恢之長子,一作何,襲爵曲逆侯,漢武帝元光五年(西元前130年),因略人妻,坐法棄市,侯爵奪封,國除。妣生子:掌。

2、澄公(前188-前91)。恢之次子,官至朝散大夫,妣胡氏,生六子:長與京、次萬年、三中甯(官至太守);中甯生毅、…………。

3、忠公惺公之子,漢文帝時爲上書仆射。余未詳。

36世

1、掌公河公之子,爲太子詹事,娶衛子夫姐衛少兒爲妻,雖是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6)的姨姐夫,因陳皇後(陳阿嬌)失寵被廢,侯爵終未複封。

2、與京(前168-前49)澄之長子,漢宣帝本始元年戊申(西元前73年)拜員外郎,長于謀略有膽識,助漢宣帝誅權貴,聲名大振。妣皮氏、余氏,生三子:次考。

3、萬年澄之次子,名綸,字幼公。生于漢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前129)。娶朱氏,生子勝。萬年任郡吏爲參軍,累官右扶風,遷太仆。性廉平,內行修,善事人。丙吉薦于宣帝,拜禦史大夫。五鳳三年丙寅(前55)丞相丙吉卒時舉薦萬年代相,居位稱職。但外戚許、史用事,鹹默不言,“若爲泉壁難爲庸庸”,此多福之譏焉。元帝初元四年丙子(前45)卒,享年85歲,谥曰“定”。葬陽武戶牖大塘下。

37世

考公(前121-前47)與京次子,仕漢宣帝爲禦史大夫,漢宣帝與父與京相繼同年去逝,漢元帝即位。漢元帝二年甲戌(西元前47年),權貴複辟,丞相石顯上疏複議先朝臣子功罪,將其父與京之過罪及于考,考遭收捕,家計因之一空,考幸免逃脫,攜家隱居山陽瑕丘莊(今山東滋陽縣)。妣廖氏、池氏,生四子:…、…、三湯、…。

38世

湯公(前90-前?)考之三子,字子功,山陽瑕丘(今山東兖州北)人,自少好學善文,精武藝,善奇謀,文武兼備,身曆三朝。漢元帝建昭二年甲申(西元前37年),得富平侯張勃賞識,推薦爲郎,後遷西域副校尉。匈奴作亂,殺漢使者,西走康居,陳湯矯制發兵,與都護甘延壽襲擊匈奴郅支單于于康居,斬郅支單于及王室千余人,傳首京都。匈奴呼韓邪單于聞郅支既誅,入朝臣服于漢,願婿漢氏以自親,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女王昭君賜之,單于稱謝而歸。陳湯與甘延壽至京都,將論功行賞,丞相石顯加以嬌制擅興師之罪。劉向上書力辯,乃赦其罪而錄其功,封陳湯爲關內侯,封妣余氏爲關內夫人,生三子:馮、勲(勳)、傳。封湯長子馮爲破胡侯,次子勳爲討狄侯。漢成帝建始元年(西元前32年),丞相匡衡與湯不和,誣湯征討匈奴時盜取在康居繳獲匈奴的財物而坐法免官。淪落數年,大將軍王鳳因湯明足察幾而格外器重,特保奏漢成帝啓用爲給事中郎,引入幕府參決軍機。後來複因受贓犯罪,免爲庶人。漢哀帝時得以赦免,诏自燉煌還長安,官複原職。漢平帝元始元年(西元元年),卒于長安,及壯入長安求官,富平侯張勃高其才。元帝時出拜西域副校尉,沈勇有智謀,發屯吏驅烏孫衆三百,破郅支,斬單于及阙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余衆,平西域。元帝竟甯元年官拜賜封爲關內侯,賜千金,食邑三百戶。成帝時任從軍郎,決幕府事。平帝追谥壯侯。

39世

1、馮公(前7―?)湯之長子,字仲聖,稱瑕丘公,從父征郅支戰大功,封破胡侯,侍漢爲荊州剌史襲父關內侯。妣胡氏,生二子:鹹、晟。哀帝末以鹹爲尚書;疾王莽僭位,與二子參、欽解組,用帝臘手律令書藏壁中,至孫寵爲廷尉,曾孫忠爲尚書,議法均從寬。史稱其父子有祖公遺風,並美陳鹹有家法,薦賢直谏之風尚存。

2、勳公湯之次子,封討狄侯。因馮、勳忠直奉公,屢拒匈奴,殊有父風。至此,漢丞相陳平一脈又有爵位。

3、傳公湯之三子,生于五鳳四年丁卯(前54)。娶周氏,生一子:臧。

40世

1、鹹公字子康,馮之長子。生于西漢竟甯元年戊子(前33)年十八從父爲郎官,官禦至尚書令,剛直敢言。王莽篡漢,歎曰:“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吾可逝矣。”棄官不仕。遂令三子解組歸田。取其世瘦律令文書壁藏之,遵守漢家祖臘。始建國二年庚午(西元10年),王莽召爲掌冠大夫,公謝病不起,閉門不出。娶東君郡太守瞿義之姊,生三子,參(常州刺史)豐(會稽太守)、欽(縣令),均遵父命,棄官歸田,以待天下之清。陳寵死後亦歸葬于家鄉,其墓在今湖溝鎮,俗稱“鳳凰古堆”。《宿州志》載:“漢司徒陳寵墓在陽城故址南”。

2、晟公(前40-20)馮之次子,仕漢爲豫章(南昌)太守。襲父爵,孺子劉嬰初始元年戊辰(西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在位年被滅。晟承襲父爵,兢業自守,免于愆(qian)尤。妣靈氏、趙氏,生一子:會可。

3、臧公傳公之子。爲尚書令。上嘗問之曰:“卿家仕宦,何以爲先?”對曰:“以忠孝爲先。”上重之。娶夏氏,生一子:遵。

41世

1、會可晟公之子,生于西漢平帝元始三年癸亥(西元3年)東漢時期人,襲父職爲豫章太守。與族人傑輔光武帝誅新莽,概不受賞,後從祀雲台,妣張氏生七子:長珍、……。會可仕縣令,政清刑簡,民愛如親。

2、遵公臧公之子,生一子:寵。

42世r> 1、珍公(38-123)會可長子,又名玺,字孟良,仕漢和帝永元年(西元89年)拜爲司隸校尉(司理校尉)。遷居颍川(今河南省長葛市老城東古橋鄉陳故村),時窦憲弄權,百官多出其門,吏民共生爲賂遺,帝欲誅之,珍谏不可,升下耳目,皆憲黨也,恐事機不密,反而不美,帝嘉赉之。于東漢安帝延光二年癸亥(西元年)卒,妣吳氏、鮑氏生三子:長嗣、次顯……。

2、寵公遵公之子,字昭公,章帝朝爲尚書,曆守三郡,均有政績。時朝政尚嚴清,寵每奏宜改前世苛俗,帝納其言。爲廷尉,務從寬厚,每議疑獄,引經據典。娶吳氏,生一子:忠。“殇帝延平元年(西元106年)四月丙寅,司空陳寵薨。”張衡爲之作《司空陳公诔》。(見張文青著《張衡年譜》)。陳寵章帝朝建初年間(76︿83)爲尚書,卒後,後漢天文學家張衡(78-139)爲其作《司空陳公(寵)诔》曰“敬仲初育,發繇蔔筮,鳳飛觀國,流光末裔……”

這一支人是爲田齊陳完後,但不一定就屬于颍川系。詳見《藝文類聚?6?1卷四十七》。由此可見,

43世

1、嗣公(66-?)珍之長子,字承忠,生于東漢明帝永平九年丙寅(66)。爲人好學、強識,善騎射,任偏校。遷汝南邵陵(今河南郾城縣東),妣盧氏、何氏,生三子:翊、翺、祥(翔)。

2、顯公珍之次子,仕江州通判,升吏部尚書。余不詳。

3、忠公寵公之子,字子明又載字伯始,習法律,爲人寬祥,三遷廷尉正,有譽聲。安帝(107-113)宦戚擅權,母後專政,生殺予奪,賄賂爵賞,濫操法刑。忠危言正色,作缙紳先生論,諷上寵信之偏,言多直切,官終尚書令。娶吳氏,生一子:臨。

44世

1、祥(翔)公(85-173)嗣之三子,字子麟,仕東漢爲議郎、定襄太守、揚州剌史、禦史中丞。以孝義聞名,德高望重,居“江南八賢”之首。曾遭黨锢之禍返鄉,別號趾忠。少知名,有學認,太尉周景辟以高第,官拜禦使中丞相。時元旦朝賀,大將軍梁骥威儀不肅,奏其特權不敬,請收坐罪,權奸側目。尋出定蘘太守,徵拜議郎。遷楊州刺使,舉豫章太守王永、吳郡太守徐三在職貪汙,並征指廷尉由是,威震中外。坐黨政仕,卒于家)于漢桓帝延熹元年戊戌(158年)卒,與夫人金氏合葬古橋下,午山子向。妣邱氏、金氏,生二子:窬(宇)、邃,余不詳。

2、臨公忠公之子,字子然,官蒼梧太守。曾有爲父抱怨殺人者,入獄。臨知其無嗣,允其妻侍獄中,得舉一男,方執死刑。郡人歌曰:“蒼梧府君,庶乎令死人不絕嗣焉”。陳臨爲蒼梧太守,推誠而理,導人以孝悌,臨征去後,本郡以五月五日祠臨東城門上,令小童潔服舞之。生一子:升,後裔不詳。

45世

邃公翔之次子,生一子:珪。

46世

珪公邃公之子,漢時封十縣之祿授伏波將軍,《三國志》關于陳珪的記載,“術圖篡逆,以書招珪,珪中子應時在下邳,術並脅質應,圖必致珪,珪書斥之。及呂布襲徐州,術欲結布爲援,乃爲子索布女,布許之。”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陳珪至少有陳登、陳應兩個兒子,並且陳應爲“中子”(即非嫡長子,通常指嫡次子)。但人物年齡、性格等史載不詳。(登字元龍,漢時授伏波將軍。)

田齊世系

第一世(即胡公第14世)

完公厲公躍之子,谥號敬仲,周桓王十五年、厲公二年(前705)生。同年,周太史過陳,厲公使蔔完,卦得《觀》之《否》:“是爲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姓姜。姜姓者,四嶽之後也。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也。”厲公者,陳文公少子也,其母蔡女。文公卒,厲公兄鮑立,是爲桓公。桓公與厲公異母。桓公三十八年(前707年),桓公病,厲公佗殺桓公鮑及太子免而自立爲君,是爲厲公,在位七年,厲公所殺太子免之三弟躍、林、杵臼,怨恨厲公殺其父與兄,令蔡人殺厲公而立躍,是爲利公。利公在位五個月卒,中弟林立,是爲莊公。莊公在位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爲宣公。宣公二十一年(前672),宣公後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殺太子禦寇而立款。禦寇素愛厲公子陳完,陳完懼禍及己,乃奔齊,改陳爲田氏,成爲田氏之始祖。齊桓公欲使陳完爲卿,完辭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于是,齊桓公使完爲工正(官名)。齊懿仲欲使女嫁陳完爲妻,乃以《周易》占蔔,卦曰:“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锵锵,有妫(陳)之後,將育于姜。五世其昌,並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無人相比)。”遂將其女嫁陳完爲妻,生二子:稚(穉)、寅。其後果如占蔔預言,五世其昌爲正卿,八世之後篡齊稱王,無人相比。

第二世(15世)

稚公完之長子,谥孟夷,生子:湣。

第三世(16世)

湣公稚之子,谥孟莊,生子:須無。

第四世(17世)

須無湣之子,谥文子,仕齊莊公爲大夫。晉國大夫栾逞在晉國作亂,避難投奔齊國,齊莊公將他視爲上賓優待。須無與晏嬰勸谏莊公,莊公不聽。生子:無宇。

第五世(18世)

無宇須無之子,谥桓子,侍齊景公爲大夫,封邑樂安。無宇力大無比,受齊莊公寵信。參加太廟政變,清除慶豐集團,成爲齊景公重臣。後驅逐栾高二氏,並分了其家産。在上大夫晏嬰的建議下,田桓子將財産全部捐獻給了王室,自請隱退莒國,從而更加得到齊景公的信賴,于是賞賜他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作爲封邑,生二子:開、書。

第六世(19世)

1、開無宇之長子,字子疆,谥武子,侍齊景公爲大夫。是一個樂師,一生主要活動在柏寢台,爲齊景公及其相卿晏嬰登台撫琴奏樂。生子:乞。

2、書無宇之次子,字子國爲大夫,因他在公占,在齊元前523年率師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北),並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爲孫姓追封祖。生一子:馮。馮生武,字長卿,賜孫氏,稱孫武,爲孫氏之始祖。

第七世(20世)

乞公開公之子,一作僖子,名壁子,谥厘子,侍齊景公爲大夫,向百姓征收賦稅用小鬥進,借給百姓糧食用大鬥出,暗中向百姓施恩德,而景公不加禁止。由此田氏深得齊國民心,田氏宗族日益強盛。晏子多次勸谏景公,景公不聽。不久,晏子出使晉國,與叔向私語曰:“齊國之政其卒歸于田氏矣。”齊景公卒,齊相高昌子和國惠子立景公寵姬生子宴孺子,田乞與景公他子陽生友善,宴孺子即立,陽生奔魯。田乞僞侍二相,以計離間諸大夫,逼國惠子奔莒,返殺高昌子,晏孺子奔魯。田乞使人至魯國迎回陽生即位,是爲齊悼公。田乞爲相,專齊政,四年而卒,子常襲職。

第八世(21世)

常公乞公之子,谥成子,襲父職爲齊相。齊簡公四年(西元前481年),田常殺簡公而立其弟骜,是爲齊平公。齊國之政盡歸田常。並將齊國安平以東至琅邪之地作爲封邑,其封地大于齊平公食地數倍。又選身高七尺的美女數百爲姬妾,生子七十多,元妃生子:盤。

第九世(22世)

盤公常公之子,谥襄子,襲父職爲齊相,侍齊宣公。田盤使其兄弟宗人親屬盡爲齊國各城邑大夫,又和韓、趙、魏三晉互通使節。生子:臼。

第十世(23世)

臼公盤之長子,谥莊子,襲父職爲齊相。齊宣公四十三年,伐晉摧毀黃城,圍攻陽狐。第二年,攻魯城、葛邑及安陵。第三年,攻占魯國一城。同年卒。生子:和。

第十一世(24世)

和公白公之子,谥太公,襲父職爲齊相。齊宣公四十八年,攻占魯國五城。宣公在位五十一年,于周威王二十一年(西元前405年)卒,子貸立,是爲齊康公。康公在位十四年,田和于周安王十一年(西元前391年)將齊康公放逐到海邊,給一城作食邑。周安王十四年(西元前388年),田和會魏文侯于濁澤,魏文侯請命周安王封田和爲諸侯,列名于周室,田氏開始用元年紀事。田和爲諸侯方兩年,于周安王十六年(西元前386年)卒,長子剡繼位。

第十二世(25世)

1、剡公太公和長子,繼父立,是爲齊侯。齊侯七年,周安王二十三年(西元前379年),故齊康公卒,絕無後,奉邑皆入田氏,田氏並齊,史稱田齊。齊國原爲姜太公子牙之封國,自姜太公于西元前1046年受封立國至齊康公亡國,曆時668年。同年,齊侯剡卒,其弟桓公午立。

2、午公太公和次子,繼兄剡立,是爲桓公。桓公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四年,韓滅鄭。五年,秦、魏攻韓,韓求救于齊,齊乘機起兵襲燕國,取桑丘。桓公在位二十二年,于周顯王十二年(西元前357年)卒,其子因齊繼位。

第十三世(26世)

因齊桓公午之子,繼父立,是爲威王。威王六年,魯伐齊,至陽關。晉伐齊,至博陵。七年,衛伐齊,取薛陵。九年,趙伐齊,取甄城。威王初,委政于卿大夫,九年間,諸侯並伐,國人不治。于是,威王勵精圖治,起兵西擊趙、衛,敗魏于濁澤而圍魏惠王,惠王請獻觀澤以和解,趙國歸還長城。諸侯聞之,不敢致兵于齊二十余年。諸侯相繼與齊通好,威王二十三年,與趙王會于平陸。二十四年,與魏王會于田郊,鬥寶而勝。二十六年,圍魏救趙,大敗魏軍于桂陵。威王在位三十六年,于周顯王四十八年(西元前321年)卒。有子二十多個,長子辟疆繼位。

第十四世(27世)

辟疆威王因齊長子,繼父立,是爲宣王。宣王元年,秦用商鞅,周致伯于秦孝公。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于南梁。韓五戰不勝,請救于齊。齊因起兵,召田忌複故位,與田嬰爲將,孫子爲軍師,救韓、趙以擊魏,大敗魏軍于馬陵,殺其魏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其後,韓、趙、魏三晉之王,皆通過田忌、田嬰朝拜宣王于博望,結盟而去。七年,與魏王會平阿南。八年,複會于甄城。魏惠王卒。九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諸侯相王也。十年,楚圍齊國徐州。十一年,與魏伐趙,趙決河水灌齊、魏,兵罷。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秦敗楚將屈丐。秦惠王欲伐齊,患楚與從,使張儀說楚絕齊,獻商于之地六百裏,秦女侍之。楚大夫陳轸谏曰:“絕齊則楚孤,秦以孤國與六百裏哉?齊秦合交兩兵至矣。”楚王不聽,遂絕齊,而秦不與地。楚王欲攻之,轸曰:“可”。乃攻焉,斬首八萬。宣王在位十九年,于周赧王十三年(西元302年)卒,其子地繼位。

第十五世(28世)

地公宣王辟疆之子,繼父立,是爲湣王。湣王恃強而驕,在位十八年間,南侵楚,西伐燕、韓、趙、魏。周赧王三十一年(西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精銳之師,大敗齊軍于濟水西岸,樂毅遂入齊國都城臨淄,盡取齊國寶器。湣王逃至莒城,楚派大將淖齒率兵救齊,湣王用淖齒爲相,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國瓜分戰領齊國之地。湣王太子法章,避難于莒城太史敫家。

第十六世(29世)

法章湣王地之子,繼父立,是爲襄王。湣王遇害,其子法章改名變姓爲莒太史敫家奴。太史敫女名鳳嬌,奇法章狀貌,以爲非恒人,憐而常竊衣食之,而與私通焉。齊將公子賈率兵襲殺淖齒,與莒人及齊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懼其誅己,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于是莒人共立法章,是爲襄王。以保莒城而布告齊國中:“王己立在莒矣。”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鳳嬌爲王後,是爲君王後,生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種也,汙吾世。”終身不睹君王後。君王後賢,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禮。襄王在莒五年,田單以即墨軍民攻破燕軍,收複齊國全部失地,至莒城迎襄王入臨淄。襄王封田單爲安平君。襄王在位十九、于周赧王五十年(西元前265年)卒。子建繼位。

第十七世(30世)

建公襄王法章之子,繼父立,史稱齊王建,或末王建。齊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趙無食,向齊借糧,齊不給。秦破趙于長平四十萬,遂圍邯鄲。十六年,秦滅周,君王後卒。二十三年,秦置東郡。二十八年,齊王建朝拜秦王,秦王政置酒鹹陽。三十五年,秦滅韓。三十七年,秦滅趙。三十八年,燕使荊轲刺秦王,秦王覺,殺荊轲。三十九年,秦破燕,燕王奔遼東。四十年,秦滅魏,秦兵次于曆下。四十二年,秦滅楚。四十三年,虜代王嘉,滅燕王喜。四十四年(西元前221年),秦兵擊齊。齊王建聽齊相後勝之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齊王建,遷之共邑,遂滅齊爲郡。天下並于秦,秦王政立,號爲始皇帝。

初,君王後賢,余事秦謹,與諸侯相交守信用,齊國地處東部海濱,秦日夜攻打韓、趙、魏、燕、楚,五國面對秦軍的進攻忙于自救,因此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未遭戰禍。君王後死後,後勝任齊國丞相,多受秦國間諜賄賂,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給賄金,賓客回鄉爲反間,勸齊王建放棄與五國合縱抗秦而朝拜秦王,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五國已亡,秦兵入臨淄,軍民不敢格鬥,齊王建遂降,遷于共邑。悔恨誤聽奸言而亡國,不數日哀極而卒。齊王建有三子,爲避秦害,改爲王氏隱居。長子田升、生子田安,後自立爲濟北王,即漢代新朝王莽之祖,稱元城王氏。次子田桓,成爲北海王氏之始祖。三子良(轸),奔大梁,複陳氏歸宗。

田齊本陳氏,陳厲公躍之子完奔齊,改姓田氏,侍齊桓公爲工正,至太公和代齊,周安王命爲諸侯,共傳十七世,五世爲相、八位君王,至齊王建爲秦所滅,田齊曆時168年。

周太史爲陳完占蔔,能算到十代以後,至陳完奔齊,改陳爲田氏,懿仲爲陳完占蔔算到五世齊昌爲正卿,八世以後稱王無人相比。田乞、田常之所以接連殺害兩位國君,獨專齊政,田和代齊爲諸侯,並非形勢發展造成,大概是遵循冥冥意志,符合占蔔之預言。(詳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第十八世(31世)

良(轸)公齊王建三子,西元前221年,秦滅齊,奔大梁,複陳姓歸宗。生子:嬰。有譜載建之三子爲陳轸,爲楚大夫。(非楚大夫陳轸也。據《史記》、《戰國策》、《唐宰相世系》載,別有遊士陳轸爲楚大夫,系齊湣王時代人,相距一百年,年代不符,當非齊王建之子。

第十九世(32世)

嬰公良公之子,堂邑侯,秦二世時(前209)爲東陽令史。勵修德行,備受鄉人景仰。陳勝兵起,殺縣令,立嬰爲長帥,從之者二萬余人,又欲立嬰爲王。其母曰:“暴得大貴不祥,不如以兵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敗則易以亡,可無爲人所指名也。”其母的意思是:“不可以,自我嫁到陳家當媳婦,一向都是過貧窮生活,一旦突然享有富貴,不是吉祥之事。”嬰從之,以兵屬項梁,爲上柱國。後歸漢,封堂邑侯,卒後谥安。生二子:余、祿。

疾祚良公次子,生子:留。

第二十世(33世)

1、余公嬰之長子。成安君,好儒術,與張耳爲刎頸之交。陳勝兵起,耳、余立陳人武臣爲趙王而侍之,趙王以余爲代王。後張耳降漢,與韓信破趙于井徑,斬余于抵水。娶余氏,生子:軌。

2、祿公嬰之次子,封嗣侯,生子:午。

3、留公疾祚之子,生子:牟。

第二十一世(34世)

1、軌公余公之子,娶郭氏,生子:審。

2、午公祿公之子,襲嗣侯,娶漢武帝劉徹之姑姑長公主劉嫖爲妻,生子學須,生女阿嬌。漢武帝年幼時,其姑姑指著阿嬌問他:“好否?”劉徹笑著說:“若得阿嬌,當以金屋貯之”。西漢建元一年(西元前140年),劉徹即位,時年十六歲,立阿嬌爲皇後。“金屋藏嬌”之成語,即出于此。

3、牟公留公之子,生子:延年。

第二十二世(35世)

審公軌公之子,娶楊氏生子:桉。

延年牟公之子,字子賓,漢昭帝時爲大司農,漢宣帝時封颍川陽城侯,因貪汙事發後坐罪,恥入獄,自刎而死。生子:淵。

梧公蚡公之子,與延年堂兄弟。

偃公勝公之子,與延年堂兄弟。

第二十三世(36世)

桉公審公之子,生子:接。

淵公延年之子,淵避于吳興,居吳興,改原姓妫,生子:征(微)。

第二十四世(37世)

接公桉公之子,生子:普。

征公淵公之子,生子:平,平改姓姚,武康起家之祖,此吳興郡所由稱也。西漢冀州刺史,通京房昌理。(梅州姚氏祖譜和陝州姚氏世譜均有記錄)。

第二十五世(38世)

普公接公之子,生子:通。

平公征公之子,生子:豐。

第二十六世(39世)

通公普公之子,生子:黎。

豐公平公之子,複姓田,新莽立,求舜後,封爲世睦侯(《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中》可證),生子:恢,即田恢。田恢的五世孫田敷,又改妫姓爲姚姓,並遷居吳興武康(浙江德清縣西)是爲吳興姚姓始祖(另一說爲上文中的西漢冀州刺史姚平),其後姓氏一直不變。

第二十七世(40世)

黎公通公之子,生子:民。

第二十八世(41世)

民公黎公之子,生子:恒。

第二十九世(42世)

恒公民公之子,生子:願。

第三十世(43世)

願公恒公之子,遷居颍川(今河南長葛市老城東古橋鄉陳故村),生四子:清、察、尚、齊。

第三十一世(44世)

清公願公長子,生子:源。

第三十二世(45世)

源公清公之子,生三子:實、崩、邃。

以上數代無顯事記載,僅有名而已,正值家族衰弱期,符合《後漢書?6?1陳寔傳》載寔“出于單微、家貧”之語。《新唐書?6?1卷七下)》雲陳寔是陳轸的十六世孫,而多譜誤將陳寔爲陳翔子,由此而引出颍川、戶牖合二爲一的譜系。今當從史更正之。以上均爲颍川嫡親世系。

颍川陳氏世系

46世

實公源之長子,字仲弓,號太丘,谥號文範先生,生于漢和帝永元十六年甲辰歲(104),颍川(今河南)長葛縣古橋鎮陳故村人。少時愛讀書,曾入太學深造。初爲縣吏,繼任郡督郵、郡西門亭長、郡府功曹。漢桓帝元嘉元年(151)辟爲司空府掾屬,後任聞喜長、太丘長(今河南永城)。德修政簡,百姓安康。永壽四年(158)複任司空府掾屬。延熹九年(166),第一次黨锢之禍,被囚一年,遇赦得免,被大將軍窦武征辟爲大將軍府掾屬,謀誅宦官。不久,窦武反被宦官所殺,第二次黨锢之禍又遭株連,幸免于難,棄官隱居家鄉紫荊山下張史保村,耕讀自娛,以終余年。大將軍何進輔政,引用天下名士,征實爲參軍,實以老病,不就。朝中三公之位一旦有空缺,朝廷就有多位大臣聯名舉薦,陳實總是婉言謝絕。實居鄉裏,平心率物,德冠當時,爲遠近之宗師,與其子紀、谌名重于世,父子三人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命,率皆同時,羔雁成群,丞掾交至,豫州百城皆圖畫實、紀、谌父子三人形象。實與同郡名士鍾皓、荀淑、韓韶爲颍川四長。實與紀、谌二子及紀子長文、谌子孝先,祖孫三代曾遊于荀淑家,與荀淑八子(號稱八龍)品題論文,長文、孝先尚年幼,聰明好學,各論其父之功德咨于祖,實贊曰:“元方難爲兄,季方難爲弟”。(即二人難分高下之意),難兄難弟之典故即出于此。是夜德星聚。次日,太史官上朝奏曰:“五百裏內有賢人聚。”(掌管天文曆法的太史,從觀測德星,即木星的舊稱,主祥瑞之星的出現而看出)漢靈帝敕建“德星亭”。其後,陳實的子孫及荀氏八子皆登高位,颍川陳氏遂以“德星、聚星、德聚”爲堂號,成爲中華一大名門望族。漢靈帝中平四年丁卯(西元187年)八月丙子日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歲,葬于郎城。致悼會葬者三萬余人,車數千乘,司空荀爽、太仆令韓融等披麻戴孝執子孫禮者以千計。蔡中郎撰碑銘,大將軍何進遣使致悼詞,谥曰:“征士陳君文範先生,先生行成于前,聲施于後,文爲德表,範爲士則,存晦殁號,不兩宜乎。”後十八世孫陳文帝于天嘉五年追封康樂侯,又于太建元年加封颍川郡公,後世尊爲颍川陳氏之始祖。妣鍾氏、荀氏生六子:紀、政、洽、谌、信、光。

47世

1、紀公(128-199)實之長子,字元方,生于漢順帝永建三年戊辰(西元128年),性極孝友,德高望重,與父實、弟谌齊名,時號三君。侍漢爲太仆、尚書,亦遭黨锢之禍,在家著書數十篇,世謂《陳子》,黨锢解禁,朝廷多次征召,不就。中平六年(西元189年),靈帝去世,獻帝即位,大將軍何進再次謀除宦官,征紀爲五官中郎將,紀應召至京都洛陽時,時局逆轉,何進在與宦官的鬥爭中被殺,長期專權的宦官也被剪除,政權落入奉召領兵入京都的涼州軍閥董卓手中。相國董卓大量引用黨人名士,征紀爲五官中郎將、侍中,繼任司徒、尚書令。董卓欲挾持漢獻帝徙都長安,紀力谏董卓應顧全大局,謙遠朝政,專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不聽。紀見天下已亂,乃請出爲平原相,立即赴任,後拜大鴻胪寺卿。建安四年(西元199年)卒,享年七十二歲。妣溫氏、張氏、楊氏,生二子:漾、群。

2、政公實之次子,又名燮,字時方,仕魏拜左司谏。

3、洽公實之三子,字仲方,侍漢爲大理寺卿與父兄齊名,妣李氏、吳氏,生二子:唐、直遷揚州。

4、谌公實之四子,字季方,生于東漢永建三年戊辰年西元128年。仕漢爲司空掾,性極孝友,德高望重,與父實、兄紀齊名,時號三君。後因居喪過哀,早殁,嘔血身亡。谥獻文先生。英年早逝曰:“才識博大,司空掾心,連征不就,立言垂訓,倔喪俞制,哀毀垂隕,剌史表于朝都,邑皆爲之激勸。”妣班氏、張氏,生二子:忠、窻。

5、信公實之五子,又名休,字大方,妣章氏,生一子:談。

6、光公實之六子,字貴方,妣孔氏,生一子:締。

48世

1、漾公紀之長子,字和伯,仕魏爲大司馬,加太師封列侯。生一子:俊。

2、群公(148―236)紀之次子,字長文,蹊跖縣德星聚秀,仕魏官拜大司空錄尚書事,立九品官人法,每上封是辄削其谏草,時人多議其諴默。正始中召選錄名臣奏議,始見公平日所奏之事,皆大臣忠君愛國,不令人知焉,立朝日久,國政以治,民賴以安。妣荀謾夫人生二子:泰、次溫。

3、佑公政公之子,字景叔,仕魏爲司空。佑長子飛遷廣州高平,佑次子朔,朔生子允遷徐州廣陵。

4、唐公洽公之子,唐長子相,仕吳。相子升(聲),字德冀,亦仕吳遷揚州。

5、忠公143—213)谌公之子,字孝先,號少文,仕魏爲青州剌史。娶葛氏、袁氏,生五子:佐、和、坦、琳、矯。又福建蒲田載忠生和,和―台―潤―譚。

6、談公信公之子,妣生子:閏。

7、締公光公之子,妣生子:岩。

49世

1、俊公漾公之子,字名傑,漢代著鴻獻雲昭駿烈,娶羅氏,生子:寇。

2、泰公(157―260)群之長子,字元伯,仕魏官拜尚書令加太尉,冀州刺史(有記載爲雍州刺史)。公沈勇能斷,正元二年(西元225年)夜潛行高山,暗破屬姜維軍于狄道,司馬昭言:'陳征西救將敗之城而不益兵,真大將也。'甘露四年,昭弑曹髦。昭朝百官,惟公不至,後令其舅荀凱迫至。昭曰:'元伯何以教我'。答曰:'殺賈充以誅天下'。又問其次,答曰:'我只有進于此君'。昭語塞。妣曾夫人生四子:長恂、………。

3、溫公群之次子,紹封。鹹熙中開建伍等,以泰著勳前朝,鹹熙年間(264)改封溫爲慎子。陳溫的五世孫是梁朝大名鼎鼎的陳慶之將軍。接附頁

4、佐公(159—209)忠之長子,仕魏爲青州剌史,妣生二子:准、戴、澂(太子左率,揚州敕史任東宮衛隊長官太子左衛率,淮南王允討趙王倫,曾集結東宮兵在宮內響應淮南王。)。

5、和公忠之次子,字孝明,任谏議大夫,遷尚書令。出爲青州刺史,生一子:台。

6、坦公忠之五子,仕魏爲廷尉,妣生子:堪。

50世

1、恂公泰之長子,又名奕,字紹先,襲父爵,妣萬氏無子;以從弟准次子匡爲子。

2、准公(182―310)佐之長子,字子玉,又字道基,官中書令加太尉,封廣陵郡晉惠帝司馬衷元康五年乙卯(西元295年)爲中書令。惠帝癡愚,皇後賈南風擅權,元康六年至九年,氐人齊萬年反叛,關中震蕩。陳准舉薦孟觀爲將征討,賈後不聽,而以趙王司馬倫、梁王司馬彤爲將,周處爲先鋒。梁王因私隙只給周處少數兵馬,又斷其後援,致使周處力戰而死,全軍潰敗。後來朝廷接受陳准舉薦,以孟觀爲將督師征討,得以平息叛亂。永康元年庚申(西元300年),陳准助趙王司馬倫剪除賈後及其親黨,封海陵公。不久,趙王與淮南王司馬允因權位之爭,趙王被淮南王圍困在相國府。陳准取得晉惠帝督戰令旗白虎幡,助趙王誘殺淮南王,徙爲太尉、錄尚書事,改封廣陵公。同年,病殁,賜谥號爲元。妣于氏,生子:眕,湯氏、唐氏,生二子:津、規。

3、台公和公之子,生一子:潤。

51世

1、眕公(205—274)准之長子,晉惠帝元康初年賈後專政的時候,其外甥賈谧最受驕寵,權勢過人,賈谧同時又喜好文學,善爲文章,當時洛陽的名門豪族貴遊子弟竟相與之結交,石崇、潘嶽、陸機、劉琨、左思等二十四個人與之過從最密,號爲'二十四友',陳眕也位居其中。二十四人或爲貴戚,或爲名門子弟,或本人即爲名士。同時,'二十四友'又是一個才士集團,幾乎每人皆有相當才氣,'二十四友'中的著名文士,幾占當時文壇之大半,他們經常在一起宴遊題詠,元康六年(296)時的金谷雅集更是蔚爲文壇一大盛事。東晉立國後,在元帝、明帝間陳眕還曆任尚書、鎮東將軍、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諸軍事。遷曲河新豐湖,襲封廣陵公,死後谥凱。妣闵夫人生十子:長逵、………。

2、津公(220―280)准之次子,字正舉,又字定用,諱匡,惠帝元康時侍東宮,當太子司馬遹的陪讀。與族人弟從易,仕魏官拜龍圖閣大(直)學士。兄弟一時倚重,著有《泉山集中書》,刻稿行世。《西清奏議》十卷家藏。妣張氏,生二子:達、顯達。

3、規公准之三子,妣生一子:述(世述)。

52世

1、逵公眕之長子。字林道,亦稱世逵,號赤松,于江左有名譽,擔任西中郎將,谥號追贈衛將軍,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七年(341)爲給事黃門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爲西中郎將,領梁、淮南二郡太守,鎮戌曆陽(今安徽和縣)。征北大將軍褚裒北伐,陳逵奉命領軍進駐壽春。穆帝永和八年(352)再次北伐,以中軍將軍殷浩爲帥,陳逵爲先鋒,曆經數年征戰,仍未收複失地,無功而返。妣生一子:椽。

2、達公(264―335)匡之長子,字大義,亦稱世達,性好學,通經史,善屬文,西晉懷帝永嘉年初舉五經博士。仕晉爲丞相掾,太子洗馬。西晉永嘉(307—317)年間,戰亂頻繁,京都洛陽淪陷。晉元帝建武元年(317),晉室南遷,出宰長城(今浙江長興縣下若裏)令,鹹和(326)中土斷,故爲長城人。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矣。”遂家焉。其後傳至十一世孫陳霸先代梁稱帝建立陳朝,子孫數十人封王,果有此應驗也。妣鍾夫人生二子:康、雄。

3、顯達匡之次子,字廷忠,仕東晉官至征南大將軍,仕齊為江州刺史,生二子:休之、尚之。(休之生霸昂)。

注:第五十三世至六十四世屬徙浙江吳興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

(長城)陳朝世系

53世

1、康公(307―362)世達長子,字士豫,仕晉官拜尚書令。繼爲丞相掾,名聲昭然。妣徐氏、續汪氏,生一子:英。

2、雄公世達次子,徙泉州。

54世

英公(325―373)康公之子,字時享,仕東晉官拜直隸盱眙太守,調昭陽太守。妣歐陽氏,生八子:……三子公弼…

55世

公弼(343―420)英公之子,字伯輔,官拜尚書郎,忠君愛民;時有神君之號。妣唐氏、夏氏,生一子:鼎。

56世

鼎公(378―435)公弼之子,字元用,仕晉步兵校尉。時值旱蝗,谷米騰貴,饑餓無數,令之以增價,一時米客雲集,米價即賤,民賴以生;解任,民立'去思碑'以記之。妣高氏、余氏、劉高夫人生四子:安、定、甯、高。甯遷徙新建。

57世

1、安公(391―?)鼎之長子,字一德,妣呂氏、谌氏,生四子:天(太)、洪、俱。洪遷徙理昌。

2、高公(396―449)鼎之四子,字伯真,仕東晉爲淮安令,後升散騎侍郎;妣湛氏,生三子:長子詠……。

58世

詠公(420―477)高之長子,字可久,仕德安令。與族人尚書縣達,刺史寶應同仕南朝齊,官爲德安令。教民孝悌,力田防饑,無苛政;民衆立廟祀之。妣馬氏、沈氏,生五子:長子猛、次伯先……。

59世

1、猛公(445―485)詠之長子,字仲戒,篤學樂善,至老不倦,仕梁爲長安太守,升至吏部尚書,尤多德政;據傳,有術士于徽州績溪修文鄉(今名上莊鎮),見一吉地有王氣,後過吳,幸遇陳猛待之殊厚,又多其德,遂獻其地曰“天子墓”,所曆三世。陳猛卒于南齊武帝永明三年乙醜(485),引舟逆新安江數百裏葬于其地,今墓封尚存。娶唐氏,又胡氏、馬氏,生二子:道臣、道卿。陳猛是武帝陳霸先的曾祖父,其寢墓位于安徽績溪縣上莊鎮余川村村西約華裏之石鶴山上,海拔約400米。墓向座西朝東,當地人稱“天子墓”。嘉慶《績溪縣志·丘墓》載:“安成太守陳猛墓,在八都石鶴山上,舊《志》但雲‘陳太祖墓’,今有墓碑名猛。”

2、伯先永公次子,官明城太守。娶趙氏,生子:峤。

60世

1、道臣(約463―519)猛之長子,字顯達,號竹隱,遷夔州(今重慶市奉節),孝友睦族,好學博施侍齊爲太常卿。梁太平二年正月,诏贈侍中,谥曰孝。追封許氏嘉興縣君,谥曰敬。許氏生子:文贊,丁氏生三子:文質、文輔、文英。

2、道卿猛之次子,字昌達,仕梁爲禦使右丞相,白州(今高梁)太守;妣宋氏,生二子:文藻、文頻。

61世

文贊(457―527)道臣長子,字汝春,追尊景皇帝,梁太平二年正月,诏贈侍中、光祿大夫,封義興郡公,谥曰宣。其子武帝霸先受禅稱帝後,追谥太上景皇帝,皇妣董氏爲與安皇後合葬長城西北五裏瑞陵。妣張氏,生一子:談先,董氏,生二子:霸先、休先。

62世

1、譚(談)先文贊長子,字道談,亦作道譚,生于齊永元二年庚辰(西元500年),是陳武帝霸先之兄,仕梁官東宮直閣將軍,梁太清二年戊辰(西元548年),平侯景之亂,領弩手二千援台,保衛皇宮,于城內中流矢卒西元548年,享年四十九歲,葬長城祖茔。承聖二年(553),梁元帝追封長城縣公,南衮州刺史。其弟霸先受禅稱帝後武帝,封始興昭烈王。妣王氏貴妃生二子:蒨、顼。

2、霸先(503―559)文贊次子,字興國,乃系陳朝始皇陳武帝。性倜傥有大志,不事生産,涉獵經史,好兵書,善于謀略,常遊義館興與許氏夢口納日及黨腹內獵艏熱心喜。梁太清二年(西元548年)梁朝權臣侯景反叛,起並圍攻京都建康(今南京)。霸先當時任西江都護,高要太守,聞訊乃興兵勤王;先平定廣州刺史元景仲後舉兵北上與冼夫人合兵于贛,曆四年之久平定侯景。丁醜受梁敬帝禅有天下;國號陳,都金陵(即南京);在位三年建元永定。公生于梁天監二年(西元503年)終于永定三年(西元559年),壽五十九歲崩,葬萬安陵,廟號高祖武皇帝。以兄昭烈王(譚先)長子臨川王蒨入嗣大統,因江陵陷于北周,不得嗣位。陳武帝崩,兄子文帝登,在位七年又崩。文帝子臨海王在位二年,被叔顼踐位,宣皇帝又崩,立叔寶,爲後主。生于梁武帝天監二年癸未(西元503年),吳興長城下若裏人。仕梁,初爲裏司,庫吏、中直兵參軍、西江督護、高要(今廣東肇慶市)太守。起兵救廣州、定交州(今越南河內市)、平愛州(今越南清化市)之叛亂,威振南方,名聞朝野。梁武帝深歎異之,乃遣畫工圖霸先像以觀之,並授爲振遠將軍、都督七郡諸軍事。梁太清三年(西元549年),侯景之亂,從高要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徙征虜將軍。于梁大寶二年(西元551年)與王僧辯共滅侯景,在江陵(今湖北荊州)立蕭繹稱帝,是爲梁敬帝,徙爲開府儀同三司,封長城侯,駐鎮京口(今江蘇鎮江)。梁承聖三年(西元554年),西魏發兵突襲江陵,江陵淪陷,梁元帝被俘殺。與王僧辯在建康(今南京)扶立蕭方智爲太宰,准備于次年二月稱帝。北齊(東魏已被北齊禅代)文宣帝高洋遣其弟上黨王高渙統兵南向,護送原被東魏俘虜的貞陽侯蕭淵明回梁國登帝位。王僧辯屈從于北齊壓力,于承聖四年(西元555年)七月,迎蕭淵明于建康稱帝。霸先苦爭無效,于同年九月從京口舉兵,襲殺王僧辯,蕭淵明自遜帝位,立蕭方智稱帝,是爲梁敬帝。授霸先爲大都督,總攝軍政,分別于紹泰元年(西元555年)和紹泰二年(西元556年)擊潰北齊兩次大規模入侵。授霸先爲相國,進爵陳王。紹泰三年(西元557年)十月,梁敬帝禅位于霸先,即帝位于建康,立國號陳,改元永定。在位三年,永定三年己卯(西元559年六月丙午日,駕崩于璇玑殿,享年五十七歲,葬于萬安陵(在今江蘇省江甯縣石馬沖)。昭皇後錢氏、皇後章氏,生六子:長子克、次子立、三子權、四、五子早卒無名,六子昌(昌封太子)。

3、休先文贊三子,霸先同母弟。少倜傥有大志,梁簡文帝之在東宮,深被知遇,授文德主帥,封武康侯。太清元年丁卯(西元547年)二月,梁武帝結納東魏叛臣河南王侯景,有事北方,乃使休先召募兵士,得數千人。梁武帝派侄子貞陽侯蕭淵明領兵接應侯景,與東魏開戰,休先亦隨軍前往。兵敗,侯景逃至壽陽(今安微壽縣),蕭淵明被俘,休先戰死于亂軍之中,葬于長城祖茔。至今尚存的“南康王司徙陳休先之墓”已作爲長興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兄霸先授禅稱帝後,追封休先爲司徙、使持節、南徐州刺史、骠騎將軍,封南康王,谥忠壯。余氏生子:昙朗,尤氏生子:項,沈氏生子:虔。

63世

1、倩(茜)公昭烈始興王譚先長子,字子華,廟號世祖,谥號文帝,史稱陳文帝,高祖霸先之侄子,生于梁武帝大通元年丁未(西元521年),吳興長城下若裏人。世祖儀容俊美,好讀書,精武藝,沈穩機敏,留意經史,頗有膽識度量,舉止大方,造次必遵禮法,深受高祖器重,高祖常贊曰:“此兒吾宗之英秀也。”侯景之亂,鄉人多依山水仍被寇抄,世祖在長城保家無所犯。高祖從廣州起兵討侯景,世祖爲避侯景勢力追捕,攜高祖家眷遠出避難于臨安,後來都被抓獲,侯景曾數次欲殺害陳氏全家,世祖受盡酷刑。直到高祖誅滅侯景之後,世祖從獄中逃出,才得以赴高祖軍營,授官吳興太守,協助高祖南征北戰爲先鋒。在廣陵之戰、長城之戰、討杜龛、平張彪、鎮守會稽(今浙江紹興)、入衛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數次戰鬥中屢立戰功,授爲信武將軍。高祖授禅稱帝後,官拜侍中、安東將軍、封臨川王,食邑兩千戶。永定三年(西元559年)六月丙午日,高祖駕崩,奉章皇後诏命,即帝位于太極前殿,是爲世祖文皇帝。世祖即位不久,于天嘉元年(西元560年)世祖遣侯瑱等將領在蕪湖擊敗王琳,在新淦(今江西清江)剿滅反叛的熊昙朗,在巴州(今湖南嶽陽)、湘州(今湖南長沙)、武州(今湖南常德)先後擊潰北周獨孤盛、賀若敦等將領的進犯。盤踞在今浙江的留異、福建的陳寶應、江西的周迪相繼反叛,都分別被大將侯安都、章昭達等討平。世祖勵精圖治,治理戰爭創傷,幾年時間國勢逐漸強大,社會穩定,北周、北齊先後遣使通好。天嘉七年(西元566年)四月癸酉日,世祖駕崩于有覺殿,享年四十六歲,在位七年,葬于永甯陵(今江蘇省江甯縣蔣山東北棲霞山甘家蒼南獅子沖)。皇後沈妙容,嫔妃汪貴妃、孔貴妃、嚴淑媛、潘容華、劉昭華、王充華、張修容、韓修華。生十三子:長子陳伯宗,陳廢帝,母沈皇後;次子陳伯茂,始興王,母沈皇後;三子陳伯山,鄱陽王,母嚴淑媛;四子名不詳;五子陳伯固,新安王,母潘容華;六子陳伯恭,晉安王,母嚴淑媛;七子陳伯信,衡陽王,母劉昭華;八子陳伯仁,廬陵王,母王充華;九子陳伯義,江夏王,母張修容;十子陳伯禮,武陵王,母韓修華;十一子不詳;十二子陳伯智,永陽王,母汪貴妃;十三子陳伯謀,桂陽王,母孔貴妃。

2、顼公談先次子,字紹世,又一譜名昙顼,小字師利,廟號高宗,谥號孝宣,史稱陳宣帝,世祖同母弟,生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庚戌(西元530年)七月辛酉日。高宗身材魁偉,儀容俊秀,好讀兵書,善騎射,有勇力,多智謀,氣度宏廊,寬以容衆。平侯景之亂後,隨叔父高祖駐鎮京口,梁元帝在江陵征高宗入侍,授爲領直。江陵淪陷,被西魏擄于長安。高祖授禅稱帝後,封爲安成王。世祖天嘉三年(西元562年),陳與周(西魏已被北周禅代)議和,高宗才有幸自周還國,授官侍中、中書監、中衛將軍,改封安成王。天嘉四年爲開府儀同三司,天嘉六年爲司空,天康元年(西元566年)爲尚書令。廢帝即位後,拜司徙,都督中外諸軍事,給班劍三十人。光大二年(西元568年)正月,進位太傅,加殊禮,食邑三千戶。同年十一月甲寅日,章太後頒诏降廢帝爲臨海王,奉高宗即帝位,是爲高宗孝宣皇帝。太建五年(西元573年),高宗遣吳明徹率兵北伐,在壽春一戰,擒斬王琳,擊潰齊將皮景和數十萬大軍,盡複淮南之地。太建七年,呂梁一戰,又大敗齊軍數萬。太建十四年壬寅(西元582年)正月甲寅日,高宗因病駕崩,享年五十三歲,在位十四年,葬于顯甯陵(今江蘇江甯縣牛頭山西北方)。有皇子四十二個,柳皇後宣懿生長子叔寶即位、李妃、、、、、、生:叔陵、叔英、叔堅、叔卿、叔明、叔獻、叔齊、叔文、叔彪、叔重、叔俨、叔慎、叔達、叔雄、叔虞、叔平、叔傲、叔武、叔宣、叔穆、叔儉、叔澄、叔興、叔韶、叔純、叔谟、叔显,叔垣、叔隆、叔榮、叔貞、叔顯俱各封王。其余十一人各封侯。

3、克公霸先長子,戰死沙場,追封孝懷太子。

4、立公霸先次子,戰死沙場,追封豫章王,谥曰獻。

5、權公霸先三子,戰死沙場,追封長沙王,谥曰思。

6、霸先四、五子早喪,無名。

7、昌公霸先六子,字敬業,章皇後所生,梁太清末,高祖霸先南征李贲,命昌與宣後隨沈恪還吳興。及高祖東討侯景,昌與宣後、世祖並爲侯景所囚。高祖滅侯景後,拜長城國世子,吳興太守,時年十六歲。昌容貌偉麗,神情秀朗,雅性聰辯,明習政事。高祖遣陳郡謝哲、濟陽蔡景曆輔昌臨郡,又遣吳郡杜之偉授昌以經。昌讀書一覽便誦,明于義理,剖析如流。尋與高宗俱往江陵(今荊州)入侍以昌爲員外散騎常侍,高宗爲領直。江陵淪陷,梁元帝被俘殺,又與高宗俱被西魏擄于長安。高祖即位,遙封昌爲衡陽王,並頻遣使請昌與高宗還國,北周(西魏已被北周禅代)許而未遣。及高祖駕崩,世祖(昌之堂兄)即位,北周爲使陳國內部爭奪帝位而互相攻害,及遣昌還國。時王琳作梗于中流,昌不得還,居于安陸(今湖北雲夢)。昌對堂兄篡位本已不服,致書于世祖,語多不遜。世祖惶恐,召司空侯安都,從容而言曰:“太子將至,須別求一蕃,吾其老焉”。侯安都對曰:“自古豈有被代天子,愚臣不敢奉诏。”因自迎昌。平王琳後,天嘉元年(西元560年)二月,昌于安陸出發,經魯山過江。三月甲戌入陳境。巴陵王蕭沈等率百官上表,請以昌爲骠騎將軍、湘州牧(今湖南長沙),仍封衡陽郡王,世祖诏曰:“可”。並遣侯安都與主書舍人緣道迎接,丙子日過江,船至中流,被侯安都推入江中而卒,時年二十九歲,使以溺告。四月庚寅日,喪柩至都,章皇後臨哭。世祖乃下诏贈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揚州牧。送葬之儀,一依漢東平憲王、齊豫章文獻王故事,谥曰獻。太子皇妃賀氏,生三子:秀鳳、秀麟、秀祥。

8、擬公高祖之從子,少孤貧,質直強記。高祖征交州,擬從焉。梁紹泰二年(西元556年),除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將軍,以雍州刺史資,監南徐州事。高祖受禅稱帝後,封永修縣侯,北徐州刺史。卒,谥曰定。天嘉二年配享高祖廟廷,子黨嗣。

9、褒公高祖從子,封鍾陵縣侯。

10、晃公高祖從子,封建城縣侯。

11、炅公高祖從子,封上饒縣侯。高祖從孫:抄,明威將軍,封虔化縣侯。誼,仍封吉陽縣侯。祜,信威將軍,封豫甯縣侯。詳,青州刺史,封遂興縣侯。慧紀,貞威將軍,封宜黃縣侯。敬雅,封甯都縣侯。敬泰,封平固縣侯。遂興縣侯詳,字文幾,少出家爲沙門。善書記,談論清雅。高祖討侯景,召令還俗,配以兵馬,從定建康。永定二年,封遂興縣侯。天嘉三年,累遷吳州刺史。五年,討周迪,戰敗,死之。以所統失律,無贈谥,子正理嗣。

12、昙朗(530―582)康忠壯王休先長子,高祖之侄子。昙朗少孤,尤爲高祖所愛。及長,有膽力,善綏禦。平侯景後,起家著作郎。高祖誅王僧辯,留昙朗鎮京口,知留府事。紹泰元年(西元555年),除中書侍郎,監南徐州。二年,北齊攻逼建康,因請和,求高祖子侄爲質。時四方州郡並多未賓,本根虛弱,糧運不繼,在朝文武都願與齊議和。高祖難之,而重違衆議,乃決遣昙朗。恐昙朗憚行,或當奔竄,乃自率步騎往京口迎之,使質于齊。齊背約,遣蕭軌等隨徐嗣微度江,高祖大破之,虜蕭軌、東方老等誅之,齊人亦害昙朗于晉陽。時陳與齊絕,不知之。高祖踐阼,猶以昙朗襲封南康郡王,奉忠壯王祀,禮秩一同皇子。天嘉二年,齊人結好,始知其亡,世祖诏贈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谥曰愍。乃遣兼郎中令隨聘使江德藻迎昙朗喪樞,三年春至都。初,昙朗未質于齊,生子:方泰、方慶;及將適齊,以二妾自隨,在北齊又生二子:方華、方曠,亦同得還。

64世

一、世祖文帝茜十三子

1、伯宗世祖長子,字奉業,小字藥王,沈皇後所生,梁元帝承聖元年壬申(西元552年)五月庚寅日生。永定二年(西元558年)二月戊辰日立爲臨川王世子,天嘉元年庚辰(西元560年)立爲皇太子。天康元年丙戌(西元566年)四月癸酉日,世祖駕崩,伯宗繼父立,是爲廢帝,時年十五歲。廢帝仁弱,年幼識淺,政由叔父安成王顼執掌。光大二年戊子(西元568年)十一月,安成王顼以太皇太後名義頒诏廢黜伯宗爲臨海郡王,奉安成王即位。伯宗遷至蕃邸居住,于太建二年庚寅(西元570年)四月乙卯日暴卒,在帝位三年,享年十九歲,谥曰廢帝,史稱陳廢帝,或臨海王。王皇後生太子:至澤、妣蔣妃生子:奇兒。

2、伯茂世祖次子,字郁之,沈皇後所生,廢帝同母弟。世祖入纂帝位,封伯茂爲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舊制,諸王受封未加戌號者,不置佐史。于是尚書八坐奏加伯茂爲甯遠將軍,置佐史,除揚州刺史。尋遷東揚州刺史、鎮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伯茂性聰敏,好學,謙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世祖深愛重之。時軍人于丹徙盜發晉郗昙墓,大獲晉右軍將軍王羲之書及諸名賢遺迹。事覺,其書並沒縣官,藏于秘府。世祖以伯茂好古,多以賜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隸書,甚得右軍之法。

廢帝時,伯茂在都,劉師知等矯诏出高宗,伯茂勸成之。師知等被誅後,高宗恐伯茂扇動朝廷,乃進號中衛將軍,令入居禁中,專與廢帝遊處。時四海之望,都歸高宗,伯茂深不平,數肆惡言,高宗以其無能,不以爲意。及建安人蔣裕與韓子高等謀反,伯茂並陰豫其事。光大二年,太皇太後令黜廢帝爲臨海王,其日又下令降伯茂爲溫麻侯。時六門之外有別館,以爲諸王冠婚之所,名爲婚第,至是命伯茂出居之,高宗遣盜殒之于車中,時年十八歲。

3、伯山世祖三子,字靜之,嚴淑媛生。偉容儀,舉止閑雅,喜愠不形于色。高祖時,天下草創,諸王受封,儀注多阙。及伯山受封,世祖欲重其事,天嘉元年(西元560年)七月丙辰,尚書八坐奏封鄱陽王,乃遣度支尚書蕭睿持節兼太宰告于太廟,又遣五兵尚書王質持節兼太宰告于太社。其年十月,上臨軒策命,策訖,令王公以下,並宴于王第。天嘉六年,爲緣江都督、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高宗輔政,不欲令伯山處邊,光大元年,徙爲揚州刺史。累遷征南將軍、護軍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給鼓吹並扶。伯山性寬厚,又于諸王最長,後主深敬重之。每朝廷有冠婚喜宴,恒使爲主。及遭所生憂,居喪以孝聞。後主常幸吏部尚書蔡征宅,因往悼之,伯山號恸殆絕,因起爲鎮衛將軍,乃謂群臣曰:“鄱陽王至性可嘉,又是西第之長,豫章已兼司空,其亦須遷太尉。”未及發诏,祯明三年己酉(西元589年)正月卒,享年四十歲。尋屬陳亡,遂無贈谥。王妃生子:君範、君賓。

4、世祖四子早卒,無名。

5、伯固世祖五子,字牢之,潘容華生。伯固生而龜胸,目通睛揚白,形狀眇小,而俊辯善言論。天嘉六年,立爲新安郡王。太建七年,累遷都督、南徐州刺史。性嗜酒,不好積聚,所得祿奉,用度無節。酣醉以後,多所乞丐,于諸王中最爲貧窮。高宗每矜之,特加賞賜。性輕率,好行鞭捶。在州不知政事,日出田獵。或乘眠輿至于草間,辄呼人從遊,動至旬日。所捕獐鹿,多使生致。高宗頗知之,遣使責讓者數矣。太建十三年,爲都督、揚州刺史。後主初在東宮,與伯固甚親狎。伯固又善謿谑,高宗每宴集,多引之。叔陵在江州,心害其寵,陰求瑕疵,將中以法。及叔陵入朝,伯固懼罪,谄求其意,乃共讪毀朝賢,曆诋文武,雖耆年高位,皆面折無所畏忌。伯固性好射雉,叔陵又好開發冢墓,出遊田野,必與偕行,于是情好大協,遂謀不軌。伯固侍禁中,每有密語,必報叔陵。及叔陵奔東府,遣使告之,伯固單馬馳赴,助叔陵指麾。知事不捷,便欲走。會四門已閉,不得出,因趣白揚道。台馬容至,爲亂兵所殺,屍于東昌館門,時年二十八歲。诏特許以庶人禮葬。王氏及其子,並特宥爲庶人,國除。生一子:鑒。

6、伯恭世祖六子,字肅之,嚴淑媛生,伯固同母弟。天嘉六年封爲晉安王,尋爲吳郡太守。時年十余歲,便留心政事,官曹緝理。曆位尚書左仆射,後爲中衛將軍、右光祿大夫。陳亡入長安,隋大業初,爲成州刺史、太常少卿。

7、伯信世祖七子,字孚之,劉昭華生,衡陽王昌之嗣子,襲封衡陽王,以奉昌祀。位西衡州刺史。及隋師濟江,與臨汝侯方慶並爲東衡州刺史王勇所害。

8、伯仁世祖八子,字壽之,王充華生。天嘉六年封爲廬陵王,位侍中、國子祭酒,領太子中庶子。陳亡,卒于長安。生一子:瑀(瑀生仙。仙公,生二子:正言、昌言。昌言唐登進士。);又記載生離仙。

9、伯義世祖九子,字堅之,張修容生。天嘉六年封爲江夏王,位金紫光祿大夫。陳亡入長安,遷于瓜州,道卒。生四子:玘(玘生煉,煉遷江夏生四子:文、全理、大化、金保,)、仙、屺、練。

10、伯禮世祖十子,字用之,韓修華生。天嘉六年封爲武陵王。太建初,爲吳興太守。在郡恣行暴掠,後爲有司所劾。太建十一年,被代征還,遂遷延不發,爲禦史中丞徐君整所劾,免。陳亡入長安,隋大業中,爲臨洮太守。

11、世祖十一子早卒,無名。

12、伯智世祖十二子,字策之,江貴妃生。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經史。太建中封爲永陽王,累遷尚書左仆射,後爲特進、都督揚、豐二州諸軍事、翊左將軍。陳亡入長安,隋大業中,爲歧州司馬、國子司業。

13、伯謀世祖十三子,字深之,孔貴妃生。太建中封爲桂陽王,位明威將軍、置佐史、丹陽尹、侍中、使持節、吳興太守、都督吳興諸軍事、東中郎將、散騎常侍。至德元年(西元583年)卒。子邦,大業中,爲番禾令。生一子:冕(封建城侯遷高安)。

二、高宗宣帝顼四十二子

1、叔寶(553―604)高宗長子,字元秀,小字黃奴,史稱陳後主,柳皇後生。梁元帝承聖二年癸酉(西元553年)十一月戊寅日生于江陵。第二年,江陵淪陷,與其父母俱被西魏擄于長安,禁于穰城。天嘉三年(西元562年),陳與周(西魏已被北周禅代)和,有幸回國,立爲安成王世子。天康元年(西元566年),位甯遠將軍、置佐使。光大二年(西元568年)爲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西元569年)正月甲午日,立爲皇太子,時年十七歲。太建十四年壬寅(西元582年)正月甲寅日,高宗駕崩,繼父高宗立,是爲陳後主。後主喜愛文學,擅長詞賦,沈緬酒色,重用奸臣,荒淫失政。在位七年,于祯明三年己酉(西元589年)正月,被隋文帝揚堅所並,陳亡,後主與陳氏宗室及文武百官俱被擄于長安,隋文帝並配隴右(古地名,泛指隴山以西地區,約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一帶。)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處之。隋大業二年(西元606年),隋炀帝以後主第六女陳婤爲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由是並爲守宰,遍于天下。後主在長安數年,後遷洛陽,隋文帝頗給優待,贈給奉祿,封長城公,班同三品。仁壽四年甲子(西元604年)冬十一月壬子日卒,享年五十二歲,葬于河南洛陽之芒山,追贈大將軍,谥曰炀。妃張氏麗華,孔、龔氏三貴妃有皇子二十二個:深、胤、允、嶷、彥、虔、只、祗、經、兢、莊、全、藩、恬。

2、叔陵高宗次子,字子嵩,彭貴人生。梁承聖中,生于江陵。西魏克江陵,高宗遷關右,叔陵留穰城。高宗還國,以後主及叔陵爲質,天嘉三年,隨後主還朝,封康樂縣侯。叔陵少機辯,徇聲名,強梁無所推屈。太建元年封始興王,奉昭烈王祀,位都督、江州刺史,時年十六歲,政自已出,僚佐莫預焉。性嚴刻,部下懾憚。諸公子侄及罷縣令長,皆逼令事已。豫章內史錢法成詣府進谒,即配其子季卿將領馬杖。季卿慚恥不時至,叔陵大怒,侵辱法成,法成憤怨,自缢而死。州縣非其部內,亦征攝案之。朝貴及下吏有乖忤者,辄誣奏其罪,陷以重辟。

太建四年(西元572年),遷都督、湘州(今長沙)刺史。諸州鎮聞其至,皆震恐股慄。叔陵日益橫,征伐夷、獠,所得皆入已,絲毫不以賞賜。征求役使,無有紀極。夜常不臥,執燭達曉,呼召賓客,說人間細事,戲谑無所不爲。太建九年,除都督、揚州刺史。十年,至都,加扶,給油幢車,叔陵居東府,事務多關涉省閣,執事之司,承意順旨,即諷上進用之。微致違忤,必抵大罪,重者至殊死。道路藉藉,皆言其有非常志。叔陵修飾虛名,每入朝,常于車中馬上,執卷讀書,高聲長誦,陽陽自若。太建十一年,進位侍中、中軍大將軍。太建十四年,高宗不豫,後主及諸王並入侍疾。叔陵陰有異志,命典藥吏砺切藥刀。及倉卒之際,又命左右取劍,左右不悟,乃取朝服所佩木劍以進,叔陵怒。及翌日小斂,後主哀頓俯伏,叔陵以剉藥刀斫後主中項。太後馳來救焉,叔陵又斫太後數下。後主乳媪樂安君吳氏時在太後側,自後掣肘,後主因得起。長沙王叔堅以手搤叔陵,奪去其刀,乃牽就柱,以其褶袖縛之,棄池水中,將殺之,問後主曰:“即盡之,爲待也”?時吳媪已扶後主避賊,叔堅求後主所在,將受命。叔陵多力,因奮袖得脫,突出雲龍門,馳車還東府,呼其甲士斷青溪橋道。放東城囚,以充戰士。又遣人往新林追所部兵馬。仍自披甲,著白帽,登城西門,招募百姓,散金銀以賞賜。外召諸侯將帥,無有應者,唯新安王伯固聞而赴之。叔陵聚兵僅得千人,欲據城保守。時衆軍並沿江防守,台內空虛,叔堅白太後,使太子舍人司馬申急召右衛將軍蕭摩诃,將兵至府西門。叔陵事急,遣記室韋諒送鼓吹與摩诃,謂曰:“事捷以公爲台鼎。”摩诃绐報曰:“須王心膂節將自來,方敢從命。”叔陵即遣戴洫、譚骐驎二人詣摩诃。摩诃執以送台,斬于閣道下,持其首徇東城,乃懸于朱雀門。叔陵自知不濟,遂入內沈其妃張氏及寵妾七人于井中。叔陵有部下兵先在新林,于是率人馬數百,自小航度,欲趣新林,以舟艦入北。行至白揚路,爲台軍所邀。伯固見兵至,旋避入巷,叔陵拔刀追之,伯固複還。叔陵部下多棄甲潰散,摩诃、馬容、陳智深迎刺叔陵,斫之數十下,馬容、陳仲華就斬首送台,自寅至已乃定。尚書八坐奏:“請依宋世故事,流屍江中,汙潴其室,並毀其生母彭氏墳廟”。後主從所奏。叔陵諸子,即日並賜死。

3、叔英高宗三子,字子烈,曹淑華生。寬厚仁愛,太建元年封爲豫章(今南昌)王,位平北將軍、豫州刺史、征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衛大將軍、司空。祯明三年陳亡入長安,隋大業中爲涪陵太守。

4、叔堅高宗四子,字子成,何淑儀生。何淑儀本吳中酒家婢,相者言當生貴子。高宗微時,因飲通焉,生叔堅。及貴,召拜淑儀。叔堅少而嚴整,又頗使酒,兄弟憚之。好數術,蔔筮、風角、镕金、琢玉,並究其妙。初封豐城侯,太建元年封長沙王,位丹陽尹。初,叔堅與始興王叔陵並招聚賓客,各爭權寵,甚不平。每朝會鹵簿,不肯爲先後,必分道而趨,左右或爭道而鬥,至有死者。及高宗不豫,叔堅與叔陵等並從後主侍疾。叔陵陰有異志,叔堅疑之,微伺其所爲。及行逆,賴叔堅以免。以功進骠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尋遷司空,將軍、刺史如故。時後主患創,不能視事,政無大小悉決于叔堅,權傾朝廷,後主由是疎忌之。孔範、管斌、施文慶等,並東宮舊臣,日夕陰持其短。至德元年(西元583年),乃诏令即本號三司之儀,出爲江州(今九江)刺史。未發,尋以爲司空,實欲奪其權。又陰令人造其厭魅,刻木爲偶人,衣以道士服,施機關,能拜跪,晝夜于星月下醮之,祝詛于上。又令人上書告其事,案驗令實。後主召叔堅囚于西省,將黜之,令近侍宣敕數之。叔堅自陳爲佞人所構,死日慚見叔陵。後主感其前功,乃赦之,免所居官,以王還第。後位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秩滿還都。陳亡入隋,遷于瓜州。叔堅素貴,不知家人生産,至是與妃沈氏酣酒,不以耕種爲事。大業中,爲遂甯郡守。

5、叔卿高宗五子,字子弼,魏昭華生。性質直,有材器,容貌甚偉。太建四年(西元572年)封建安王;位中書監、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置佐史、雲摩將軍、平南將軍、湘州刺史。陳亡入長安,大業中,爲都官郎、上黨通守。

6、叔明(555―618)字子昭,高宗六子,何淑儀生,叔堅同母弟。儀容美麗,舉止和柔,狀似婦人。太建五年(西元573年)封宜都王,位宣惠將軍、置佐史。太建七年,位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輕車騎將軍、衛尉卿。太建十三年,出爲使持節、雲摩將軍、南徐州刺史、侍中、翊右將軍。至德四年(西元586年)進號安右將軍。祯明三年(西元589年),陳亡,避隋難隱于福建仙遊鄉。隋大業中,奉诏入長安,爲鴻胪少卿。娶毛氏、方氏、萬氏、蔡氏、孫氏,生七子:志臯、志能、志玄、志龍、志熙、志靜、志範。叔明爲江州義門之始祖。

7、高宗七子,早卒,無名。

8、高宗八子,早卒,無名。

9、叔獻高宗九子,字子恭,錢貴妃生。性恭謹,聰敏好學。太建五年立爲河南王,位南徐州刺史。卒,贈司空,谥康簡,子孝寬嗣,隋大業中,爲汶城令。生―子:沙(沙生三子:金、練、隸(玄))。金生二子:紳、經,兄弟遷原武。經生:仁夫。練生衍慶。

10、高宗十子,早卒,無名。

11、叔齊高宗十一子,字子肅,劉昭儀生。風采明贍,博涉經史,善屬文。太建七年封新蔡王,位智武將軍、置佐史、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侍中。陳亡入隋,大業中,爲尚書主客郎。

12、叔文高宗十二子,字子才,袁昭容生。性輕險,好虛譽,頗涉書史。太建七年封晉熙王,位都督、湘州刺史、散騎常侍、宣惠將軍、置佐史、輕車騎將軍、揚州刺史、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信威將軍、都督湘、衡、武、桂四州諸軍事。後征爲侍中,未還而隋軍濟江,隋秦王至漢口,時叔文自湘州(今長沙)還朝,至巴州(今嶽陽),乃率巴州刺史畢寶等請降,致書于秦王。秦王遣使往巴州迎勞叔文。叔文與畢寶、荊州刺史陳慧紀及文武將吏赴漢口,秦王並厚待之。及至京,隋文帝坐于廣陽門觀,叔文從後主至朝堂。隋文帝使內史令李德林宣旨,責其君臣不能相弼,以致喪亡。後主與其群臣並愧懼拜伏,莫能仰視,叔文獨欣然有自得志,後上表陳在巴州先送款,望異常例。隋文帝嫌其不忠,而方懷柔江表,遂授叔文爲開府儀同三司、宜州刺史。娶金氏,生四子:德元、德賢、德紹、德政。

13、叔彪高宗十三子,字子華,王姬生。少聰慧,善屬文。太建八年封淮南王,位侍中、仁威將軍、置佐史。陳亡入隋,卒于長安。生一子:倩。

14、叔重高宗十四子,字子厚,吳姬生。性質樸,無伎藝。高宗崩,始興王叔陵爲逆被誅,其年立叔重爲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位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諸軍事、使持節、置佐史、仁威將軍。陳亡入長安,隋大業中,爲太府少卿。

15、叔俨高宗第十五子,字子思,徐妃生。性凝重,舉止方正。後主即位封尋陽王,位置佐史、仁威將軍、侍中。陳亡入隋,卒于長安。生一子:瑼。

16、叔睿高宗十六子,爲隋朝陣亡。

17、叔慎高宗十七子,字子敬,淳于姬生。少聰敏,十歲能屬文。太建十四年封嶽陽王,時年十一歲。至德四年(西元年),位侍中、智武將軍、丹陽尹。時後主尤愛文章,叔慎與衡陽王伯信、新蔡王叔齊等,日夕陪侍賦詩,恒被嗟賞。祯明元年,出爲使持節、都督湘、桂、衡、武四州諸軍事、湘州刺史。祯明三年,隋師濟江,清河公揚素兵下荊門,遣將龐晖略地至湘州。州內將士,克日請降。叔慎置酒會文武,酒酣,歎曰:“君臣之義,盡于此乎?”長史謝基伏而流涕。湘州助防遂興侯陳正理在坐,起曰:“主辱臣死,諸君獨非陳國臣乎?縱其無成,尤見臣節,青門之外,有死不能。今日後應者斬。”衆皆許諾,乃刑牲結盟。遣人詐奉降書于龐晖,叔慎伏甲待之。晖入,伏兵發,縛晖等以徇,皆斬之。叔慎招士衆,數日中兵至五千人。隋遣內陽公薛胄爲湘州刺史,聞龐晖死,乃益請兵。隋又遣行軍總管劉仁恩救之。叔慎終因寡不敵衆,戰敗被俘,被秦王斬于漢口,時年十八歲。

18、叔忠高宗十八子,爲隋朝陣亡。

19、叔泓高宗十九子,爲隋朝陣亡。

20、叔達(―)高宗第二十子,字子聰,袁昭容生。太建十四年封義陽王(今河南信陽),位丹陽尹、置佐史、仁威將軍。陳亡入隋,大業中,爲內史舍人、绛郡通守。武德中,位侍中,封江國公,曆禮部尚書。遷湖南嶽陽陳家村,卒初谥謬、後谥忠,葬長安蘭田縣北。娶李氏,生四子:政德、賢德(又名清)、仲德、明德。

21、叔毅高宗二十一子,爲隋朝陣亡。

22、叔雄高宗二十二子,字子猛,王姬生。太建十四年封巴西王。陳亡入隋,卒于長安。

23、叔虞高宗二十三子,字子安,王修華生。太建十四年封武昌王,位置佐史、壯武將軍。陳亡入隋,大業中,爲高苑令。生二子:良(良遷居仁安太原生時新,時新生二子:機、鑒)、勤。

24、叔平高宗二十四子,字子康,韋修容生。至德元年封湘東王,入隋,大業中,爲胡蘇令。生二子:原立(原立生彥深,彥深生黃裳遷黃墩)、原仁(原仁生彥清,彥清生多才)。

25、叔敖高宗二十五子,子仁,施姬生。至德元年封臨賀王,位置佐史、仁武將軍。陳亡入隋,大業中,爲儀同三司。

26、叔訓高宗二十六子,爲隋朝陣亡。

27、叔武高宗二十七子,江東王,爲隋朝陣亡,生子:恒,恒―讀言―章―昱―誠―淵源,遷興國開基。

28、叔宣高宗第二十八子,字子通,曾姬生。至德元年封陽山王,入隋,大業中,爲泾城令。生二子:道清、道陰。

29、叔穆高宗二十九子,字子和楊姬生。至德元年封西陽王。入隋,卒于長安。

30、叔處高宗三十子,爲隋朝陣亡。

31、叔儉高宗三十一子,字子約,申婕妤生。至德元年封南安王。入隋,卒于長安。生一子:用節(用節生藤,藤生三子:善良遷潭口、善才、善保遷浮龍)。

32、叔澄高宗第三十二子,字子泉,申婕妤生。至德元年封南郡王。入隋,大業中,爲靈武令。生二子:硯(硯生二子:天相遷樂清、天重,天重生福)、礎。又一記載生:生坊―謂―祥賜―淵伊―文遁―伯萬―元和、(亨和、利和)—翔—诩—昭文—省華—堯叟、(堯佐、堯咨)—師古—永宗—祖—奉—文顯……。

33、叔興高宗三十三子,字子推,施姬生。至德元年封沅陵王。入隋,大業中,爲給事郎。

34、叔韶高宗第三十四子,字子欽,申婕妤生。至德元年封嶽山王。位丹陽尹、置佐史、智武將軍。入隋,卒于長安。

35、叔封高宗三十六子,爲隋朝陣亡。

36、叔純高宗三十七子,字子洪,袁姬生。至德元年封新興王。入隋,大業中,爲河北令。生一子:相。

37、叔谟高宗三十六子,字子軌,吳姬生。至德四年封巴東王。入隋,大業中,爲汧陽令(今陝西千陽縣)。

38、叔顯高宗三十八子,字子亮,劉姬生。至德四年封臨海王。入隋,大業中,爲鹑觚令。

39、叔坦高宗三十九子,字子開,袁昭容生。至德四年封新會王。入隋,大業中,爲涉縣令。生一子:芝、蘭。

40、叔隆高宗四十子,字子遠,秦姬生。至德四年封新甯王。入隋,卒于長安。生一子:道。

41、叔榮高宗四十一子,字子徹,秦姬生。祯明二年封新昌王。入隋,大業中,爲內黃令。生一子:英(英生俊,俊生三子:留春、望春、長春)。

42、叔真高宗四十二子,(名匡)字子佐,申婕妤生。祯明年封太原王。入隋,大業中,爲壽光令。生二子:河、清(遷居福建古田彬祥)。

其皇子叔睿、叔忠、叔泓、叔毅、叔訓、叔處、叔封八人,並未及封,隋軍至,陳亡。

三、衡陽王昌諸子

1、秀鳳昌之長子,生一子:天生。

2、秀麟昌之次子,遷居福建武平。

3、秀祥昌之三子,生四子:烜、輝、煌、炳。

4、伯信世祖茜第七子,昌之嗣子,字孚之,劉昭華生,襲封衡陽王,以奉昌祀。位西衡州刺史。祯明三年,隋師濟江,與臨汝侯方慶並爲東衡州刺史王勇所害。

5、詳公高祖霸先之從孫。字文幾,少出家爲沙門。善書記,談論清雅。高祖討侯景,召令還俗,配以兵馬,從定建康。永定二年,封遂興縣侯。天嘉三年,累遷吳州刺史。五年,討周迪,戰敗,卒。以所統兵失律,無贈谥。子正理嗣爵。

6、慧紀高祖之從孫,元方,涉獵書史,負材任氣。從高祖平侯景。及高祖受禅稱帝,封宜黃縣侯,位黃門侍郎。太建十年,吳明徹北伐敗績,以慧紀爲緣江都督、衮州刺史。至德二年,爲都督、荊州刺史。及梁安平王蕭岩、晉熙王蕭獻等詣慧紀請降,慧紀以兵迎之,以應接功,位開府儀同三司、貞威將軍。祯明三年,隋師濟江,慧紀率將士三萬人,船艦千余乘,沿江而下,欲趣台城。遣南康太守呂肅將兵據巫峽,以五條鐵鎖橫江,肅竭其私財以充軍用。隋將楊素奮兵擊之,四十余戰,爭馬鞍山及磨刀澗守險。隋軍死者五千余人,陳人盡取其鼻,以求功賞。既而隋軍屢捷,獲陳之士,三縱之。肅乃遁保延洲。別帥廖世寵領大舫詐降,欲燒隋艦,更決一死戰。于是有五黃龍備衆色,各長十余丈,骧首連接,順流而東,風浪大起,雲務晦冥,陳人震駭,不覺火自焚。隋軍乘高艦,張大弩以射之,陳軍大敗,風浪應時頓息。肅收余衆東走。慧紀時至漢口,爲隋秦王揚俊所拒,不得進。聞肅敗,盡燒公安之儲,僞引兵東下,因推湘州(今長沙)刺史晉熙王陳叔文爲盟主。水軍都督周羅睺與郢州(今武漢)刺州史荀法尚守江夏。及建邺(河南安陽北)平,隋晉王楊廣遣一使以慧紀子正業來喻,又使樊毅喻羅睺,其上流城戌悉解甲。于是慧紀及巴州(今嶽陽)刺史畢寶並恸哭俱降。慧紀入隋,依例授儀同三司,卒。子正業、正平,頗有文學。

7、抄公祖從孫,封虔化縣侯,位明威將軍。

8、誼公祖從孫,封吉陽縣侯。

9、祜(礻右)公祖從孫,封豫甯縣侯,位信威將軍。

四、南康王昙朗諸子

1、方泰朗之長子,少粗犷,與諸惡少年群聚,遊逸無度,文帝以南康王故,特寬宥之。天嘉二年,立爲南康王世子。及聞昙朗卒,于是襲爵南康王。太建四年,爲都督、廣州刺史。爲政殘暴,爲有司奏免。六年,授豫章內史,在郡不修政事。秩滿之際,屢放部曲爲劫,又縱火延燒邑居,因行暴掠,驅錄富人,征求財賄。代至,又淹留不還。至都,以爲宗正卿。未拜,爲禦史中丞宗元饒所劾,免官,以王還第。十一年,起爲甯遠將軍,直殿省,尋加散騎常侍。其年八月,宣帝幸大壯觀,因大閱武。命都督任忠領步騎十萬,陣于玄武湖,都督陳景領樓艦五百出于瓜步江。上登玄武門,宴群臣以觀之。因幸樂遊苑,設絲竹會。仍重幸大壯觀,集衆軍,振旅而還。時方泰當從,啓稱所生母疾,不行。因與亡命楊鍾期等二十人微行往民間,淫淳于岑妻,爲州長流所錄,又率人仗抗拒,傷損禁司,爲有司所奏。宣帝大怒,下方泰獄。方泰初承行淫,不承拒格禁司。宣帝曰:“不承則上測。”方泰乃投列承引,于是兼禦史中丞徐君整奏請解所居官,下宗正削爵土,上可其奏。祯明初,爲侍中。陳亡,與後主俱入長安。隋大業中,爲掖縣令。

2、方慶朗之次子。少清警,涉獵書傳,及長有幹略。天嘉中,封臨汝縣侯。至德二年,累遷智武將軍、武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初,廣州刺史馬靖久居嶺表,大得人心,士馬強盛,朝廷疑之,以方慶爲廣州刺史,以兵襲靖。靖誅,進號宣毅將軍。方慶性清謹,甚得人和,祯明三年,隋師濟江。東衡州刺史、都督王勇征兵于方慶,欲與赴援台城。時隋行軍總管韋洸帥兵度嶺,宣隋文帝敕雲:“若嶺南平定,留勇與豐州刺史鄭萬頃且依舊職。”方慶聞之。恐勇賣已,且欲觀變,乃不從。勇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斬方慶于廣州,而收其兵。其子元敬後隱居颍川郡東武山,修仙悟道。元敬子有周(得家傳,修仙道),有周子陳子昂(字伯玉);子昂生光(祠部員外郎)。

65世

後主叔寶二十二子

1、深公後主長子,字承源,張貴妃生。少聰慧有志操,容止俨然,左右近侍,未常見其喜愠。以母張貴妃故,特爲後主所愛。至德元年,封始安王,位揚州刺史。祯明二年,皇太子胤廢,後主乃立深爲皇太子。隋師濟江,隋將韓擒虎自南掖門入,百僚奔散。深時年十余歲,閉閤而坐,舍人孔伯魚侍。隋軍排閤入,深使宣令勞之曰:“軍旅在道,不乃勞也!”軍人都致敬焉。祯明三年,陳大業亡入隋,因父失國,隨父入長安避亂,遷西蜀成都東門外,爲枹罕太守。武德初,爲秘書丞。貴妃張氏,生二子:綸(綸公生子:益,益爲唐進士官至學士生仲道)、緘〔緘公生二子:安國、安民(安民唐仕官至衮州刺史生珂)〕。

2、胤公後主次子,字承業,孫姬生。太建五年癸已(公元年)二月乙醜日生于東宮,母孫姬因産卒,沈皇後哀而養之,以爲已子。後主年長未有嗣,宣帝命以爲嫡孫,诏爲父後者賜爵一級。太建十年,封永康公。後主即位,立爲皇太子。胤性聰敏好學,執經肄業,終日不倦,博通大義,兼善屬文。時張貴妃、孔貴嫔並愛幸,沈皇後無寵,日夜構成皇後及太子之短。孔範之徙又于外合成其事。祯明二年,廢太子爲吳興王,加侍中、中衛將軍。入隋,卒于長安。

3、允公後主三子,生性聰明好學,初立爲太子尋廢爲吳興王,王後沈氏,生一子:峰(峰生二子:洪、洗遷平湖)。

4、嶷公後主四子,字承嶽,高昭儀生。方正有器局,年數歲,風采舉動有若成人。至德元年封南平王,位揚州刺史,遷郢州刺史、都督郢、荊、湘三州諸軍事,南琅邪及彭城二郡太守、置佐史、使持節、信武將軍、征西將軍。入隋,卒于長安。

5、彥公後主五子,字承懿,呂淑媛生。至德元年封永嘉王,位忠武將軍、南徐州刺史、安南將軍、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江、巴、東衡三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平南將軍。入隋,大業中,爲襄武令。

6、虔公後主六子,字承恪,龔貴嫔生。至德元年封南海王,位武毅將軍、軍師將軍、北平將軍、置佐史、南徐州刺史。入隋,大業中,爲涿令。

7、只公後主七子,封信陽王。

8、祗公後主八子,字承敬,張淑華生。至德元年封信義王,位壯武將軍、智武將軍、置佐史、使持節,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入隋,大業中,爲通義郎。

9、兢公後主十子,字承檢,呂淑媛生。祯明元年封邵陵王,位仁武將軍、置佐史,食邑一千戶。入隋,大業中,爲國子監丞。

10、莊公後主十一子,字承肅,張貴妃生。容貌醜陋,性嚴酷,數歲時,左右有不如意,動則刺其面,或加燒燙。性嗜酒,愛博。以母張貴妃寵,後主甚愛之。至德四年夏五月丁已日封會稽(今浙江紹興)王,位翊前將軍、置佐史、使持節、揚州刺史、都督揚州諸軍事。入隋,大業中,爲昌隆令。生子:宏。

11、全公後主十二子,字承厚,徐淑儀生。祯明二年封東陽王。入隋,大業中,爲通議郎。生一子:珠(珠遷吳縣爲唐禦史生三子:志達、志道志逵)。

12、藩公後主第十三子,字承廣,孔貴人生。祯明二年封吳郡王。入隋,大業中,爲任城令。

13、恬公後主十四子,字承炎,龔貴嫔生。祯明二年封錢塘王。入隋,大業中,爲朝議郎。生一子:猷(猷爲唐禦史生二子:宣德、宣政)。

其皇子總、觀、明、綱、統、沖、洽、縧、綽、威、辯十一人,並未及封,陳亡入隋。

14、至澤帝伯宗長子,王皇後生。廢帝即位立爲太子,太建二年(西元570年),廢帝崩,

襲封臨海王。

15、君範陽王伯山長子。未及封爵而隋師至,陳亡入隋,爲溫縣令。

16、君賓陽王伯山次子。入隋,大業中,爲襄國太守。唐武德初,以郡歸款,封東陽公,拜邢州刺史。唐貞觀元年(西元618年),累轉鄧州刺史。州邑喪亂之後,百姓流離,君賓至才期月,皆來複業。貞觀二年,天下諸州並遭霜澇。君賓一境獨免,當年多有儲積,蒲、虞等州戶口,盡入其境逐食。唐太宗下诏勞之曰:“朕以隋末亂離,毒被海內,率土百姓,零落殆盡。州裏蕭條,十不存一。寤寐思之,心焉若疚。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曉夜孜孜,唯以安養爲慮。每見水旱降災,霜雹失所,撫躬責已,自慚德薄。恐窮乏之黎庶,不免饑餒。傾竭倉禀,普加赈恤。其有一人絕食,若朕奪之,分命庶僚,盡心匡救。去年關內六州及蒲、虞、陝、鼎等複遭亢旱,禾稼不登。糧儲既少,遂令分房就食。比聞刺史以下及百姓等並識朕懷。逐糧戶到,遞相安養,回還之日,名有贏糧。乃別赍布帛,以申贈遺。如此用意,嘉歎良深。一則知水旱無常,彼此遞相拯贍,不慮凶年。二則知禮讓興行,輕財重義。四海士庶,皆爲兄弟。變澆薄之風,敦仁慈之俗,政化如此,聯夏何憂。其安置客口,官人支配得所,並令考司錄爲功最。養戶百姓,不吝財帛,已敕主者免今年調物。宜知此意,善相勸勉。”其年,入爲太府少卿,轉少府少監。九年,坐事除名。後起授虔州刺史。

17、番公陵王伯仁之子。封湘濱侯。入隋,大業中,爲資陽令

18、元基夏王伯義之子,封湘潭侯。入隋,大業中,爲谷熟令

19、邦公陽王伯謀之子,入隋,大業中,爲番禾令。

20、弘公章王叔英長子,拜豫章國世子,入隋,大業中,爲合州(今安徽合肥市)太守。

21、孝寬東王叔獻之子,至德元年(公元年)襲封河東王。入隋,大業中,爲汶城令。

22、志臯宜都王叔明長子,作志高,字舜舉,號青雲,拜宜都國世子。仕隋,爲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司馬。

(0)

相关推荐

  • 唐朝的岑氏族谱

    (2009-05-21 15:16:54)标签: 岑氏唐朝的岑氏族谱--唐书宰相世系表善方,梁起居舍人.尚書.長寧公.之象,邯鄲令.文本字景仁,相太宗.曼倩,雍州長史,襲公.獻,國子司業.梁公.定,淮 ...

  • 普宁果陇庄氏贤祖祠

    庄氏贤祖祠衍庆堂,位于普宁果陇村核心聚落的东北侧田下,该祠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纵深二进,左右有火巷,前配备大阳埕,埕中立有石狮一对.官旗二副,埕外路边立有高耸过厝角楼的麒麟照壁.祠之第一进马面墙近年重 ...

  • 泥沟许氏置祖祠重光晋主

    今天系己亥年的十一月十四,是日上午,广东省普宁市燎原泥沟乡湖南里许氏置祖祠垂裕堂,行重光进祠庆典.按<重修置祖祠记>所载,垂裕堂为许氏十九世佩青.佩紫.抡魁.佩保.佩兴兄弟五人为父许声置所 ...

  • 泥沟许氏置祖祠 | 普宁村落

    广东省普宁市燎原泥沟乡的湖南里,因地处白坑湖之南而得名,在乡则俗称许厝新置寨.清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许氏组织族众于乡东北角即下栅沟北段东侧处,兴建许氏开基祖顺德公祠,并在祠之两旁及后规划祠厝多座, ...

  • 普宁村落|西陇杜氏弘祖祠

    位于广东普宁西陇村老寨正前方即北部洋中的聚落,有一座三间二进式的杜氏弘祖祠,号济美堂,其坐东面西偏北,前朝泥沟崎头山,背空而以铁山.大南山左右为护,有溪水北来汇聚于祠前,后而南下入寨. 杜氏弘祖祠济美 ...

  • 2008年,山东专家为了研究“孔末乱孔”案,挖掘了孔氏中兴祖墓

    孔子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无比崇高的,有人评价孔子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也不为过,且不说孔子的排名到底如何,就说孔子对于我们中华人民带来的贡献,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我们2000多年,甚至 ...

  • 孟氏家族祖训

    孟氏家族祖训 1.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弟弟妹妹: 2.忠信: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诚老实,诚实守信,讲信义,讲信用: 3.读书:读书能增长知识,明人伦.知理义,知书达理.俗话说"养 ...

  • 普宁玉溪林氏达祖祠

    普宁练江上游铁山脚下有九曲河道,明末林氏一支来此创村,因寨建于九曲溪前,故得名曲溪,又雅称玉溪.曲溪寨是占陇镇玉溪村的发源地,在明清数百年间的发展过程中,村民主要聚居此,后随时间推移,丁口渐多,也有不 ...

  • 陳氏太极炮捶杂谈

    本文作者:小李无刀 陈氏太极炮捶,极具特色和辨识度,是整个陈氏太极武学体系的精髓,是集中反映陈氏太极的核心精神.练好和坚持练习此拳,几乎可以不用其他浪费时间的项目了.它是基础训练和实战演练之间的桥梁课 ...

  • 寶鼎三年陳氏磚跋。

    寶鼎三年陳氏磚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