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城‖再探双界山“北齐”长城,大雪没鞋堪比雪中桑拿--延庆怀柔双界山长城

继续探索这段身世不明的长城

这周决定继续此前未完的行程,探访怀柔延庆交界的杏树台岭的古长城。之前也见过有人叫它双界山,但没有更多的普遍认可。

 

这几天重读一篇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学者唐晓峰、岳升阳的文章《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确定文中所称双界山即是我所走过的这道梁。又由引文中得知,两位学者推定这段长城为北齐长城,证据是修筑公路挖掘出的碎瓦片,具有北朝特征。

那么,这段长城的基础,是北齐长城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不过,在上述长城遗产网地图上,按标识的颜色看,是将其做为明长城的。

总之,这段长城的身世,因史料记载不详,尚未有定论。

而且,我也还有一些疑虑--后面再说。

上一次的行程,走了延庆县023号城,以及延庆县432号敌台-429号敌台共计4座敌台。

参见《看长城║踏雪寻边墙,雪深浸鞋凉--再探杏树台岭古长城(延庆怀柔分水岭)》

 

这次决定继续向东。这段长城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所修的南山路边垣并行,到延庆024号城的时候墙体中断,继续向东,大致介于怀柔的三岔与延庆的永安堡之间,还有一段孤墙。不知能否判断出其向东进一步的走势?仅仅是南山路边垣的支线,还是向南与大榛峪所出露的北齐长城残址相接?会发现一些线索吗?

而向西的一段,从地图上看,最终与南山路边垣会合,留待以后再去。

上次的终点延庆县429号敌台正好与两步路上深海的鱼的“北京延庆海子口村(双界山长城)”的轨迹相衔接,可以利用作为本次行程的参考。

 

这周群内骨干多没有时间,正好我可以利用这样的时间安排我想探究的这段这段。群内风风筝有兴趣参加,amin作为死党一起参加。两步路上发了消息,吸引了来自深圳、出差北京的小风子一同参与,要看看难得见到的野长城。

行程

仍乘坐怀柔往延庆的H51路公交车,经过海子口村。这趟车每天只有一趟,8:45发车(以前应该是8:30发车)。

  1、出发:7:30在望京西乘866快车至怀柔,在怀柔五中公交站下车,对面公交站乘H51(8:30怀柔至延庆的公交)至海子口村

  2、返回:下午大约16:00打车从永安堡返回至怀柔,换乘866回北京

风风筝一行三人从望京西赶到怀柔五中的时候,离H51的发车时间提前了将近半个小时。

在海子口村一位村妇听说我们要去走这段长城的时候,哎哟了一声,几场雪都没有化,雪深啊!

村东的南山路边垣长城,有一天会去的。

 

轨迹是一条明显的上山大路,几乎不用导航。

 

小风子的裤子与鞋不匹配,很容易进雪,套上雪套。

 

果然这次的雪比上次来时更厚了,走在雪上,不再是软绵绵的感觉,而是像走在地毯上,每一步下去,都会偏离着地点,吱吱作响。而且由于雪厚,可能还没有踩到底。本来很平坦的路,却走得很累,不一会就开始出汗。小风子脱下了件衣服,我也把冲锋衣的拉链敞开以便散热、蒸发汗水。

走在前面的,就是“小风子”,后来在途中我们分开两条路上行的时候,久等不见小风子,我们一直在呼喊的时候,感觉跟小疯子挺相像。

 

amin与风风筝,都是老队友了。

 

前面一直有足迹,一直往城墙上延伸,上次我来时有足迹,应该第二次雪后有的走过;这次的足迹更加清晰,应该是第三次雪后又有人走过。

(距离起点1.13km 当前海拔800m)

   

很快到达城墙,已经坍塌成石垄的石墙。这儿正是我上次下撤之处。

(距离起点1.61km 当前海拔897m)

 

西北方向,次高的山梁上,应当就是这段长城向西-西北方向的延伸,然后与南山路边垣会合。较低的山梁上,有清晰的道路,根据长城遗产网的地图,较低的山梁上不应该还是城墙,而是山路。

(距离起点1.62km 当前海拔896m)

 

延庆县429号敌台,我上次到达的最后一座敌台。这次标注的图片,往往是到了跟前才标注,所以图片效果不足以展现标注点的整体概况。

(距离起点1.63km 当前海拔903m)

见到城墙,后面的路就简单了,沿墙前行即可。

 

右前方远处那座尖的山顶,上有一座敌楼,有一段看起来比较险峻的城墙,从山顶延伸下来。它会在我们的行程中吗?上次我的初步判断属于东路边垣(外长城),有人说是东北口长城,且看本次是否会走到上面吧。

 

有些地段的墙体,直立面保存得非常完好,完好的让我惊讶,这也是让我怀疑是明长城的依据之一。北齐短短28年历史,却修筑了大规模的长城,按说其墙体规模、采用的石材量,应当有一定局限,例如在大榛峪段、磨石口段、蟠龙山段所见北齐长城遗存,墙体皆坍塌不成形,石材量较少。脚下的这段墙体,完好得似乎不久前还曾经使用。所以我怀疑这段墙体在明代曾经利用、修复、加固过。按说,有保存这么完好的城墙,离海口子村不过1公里距离,如此之近,明代修南山路边垣的时候,何至于一定要视而不见?一定要在地势偏低、易攻难守的海口子村修筑新墙?凭直觉,这也是南山路边垣的二道防线,如同古北口潮河关-古北口古城-蟠龙山的城墙,如居庸关的环形城墙,如神堂峪的“重边”,如黄花城以及其他各处的二道边、三道边,如贺兰山北段各山口普遍修建的三道墙体。

(距离起点1.72km 当前海拔899m)

 

城墙应当是被人为挖断一个缺口,因此处位于山脊之上,两侧地势相对平缓,没有足够的洪水将墙体冲断。断茬处形成一个小陡坡,雪后路滑,还需小心通过。

 

延庆县428号敌台。

(距离起点1.84km 当前海拔898m)

 

428号敌台外侧墙下,有短墙,形似铺房。明早期城墙附近的铺房,在上周走过的古擦石口段(即“秦皇旧址”段)有多处遗存(我记录下5处,风风筝记下9处);前两天读11路军有关东路边垣的东北口长城的游记时,也有大量遗存。所以,这种铺房的设置,也是与其他明早中期长城有共性的地方。

(铺房,距离起点1.85km 当前海拔899m)

 

继续前行,山顶灌木茂密无法通行时,就绕至外侧墙下积雪中行走。积雪过深,不停地往鞋里灌,有机会,还是要上墙,或者走在墙的侧面。基本上原有的遗迹,多是分布在墙顶或者墙侧。

 

又一处保存相对较好的墙体立面。

(距离起点1.95km 当前海拔891m)

 

铺房2,也分布在墙体外侧,甚是奇怪。

(距离起点2.25km 当前海拔924m)

在没鞋的积雪中行走。一脚踏下去,裤管被掩埋半截。

 

在墙体之侧行走,石块不规则,雪下虚实不清,防止踏滑。

即便在墙顶,也难以找到一块平整之地,一路也是趔趔趄趄。

  

延庆县427号敌台。

(距离起点2.38km 当前海拔949m)

有些地段,墙体保存有三四米高。部分地段,连同基础的山体,墙体会有六七米高。

 

有些墙体,在直立的崖壁之上又垒了数层片状石块。这些直立的崖壁,与这座山其他地方的地势有所不同,崖壁有人工加工的痕迹,或是史料里所说的对原有山体进行铲削加工而构成的墙体?

(距离起点2.80km 当前海拔1013m)

 

崖壁附近的墙体,保存尤其完好。

铺房3,修建于墙体上方。
(距离起点2.85km 当前海拔1011m)

 

墙体有时借助一些崖壁或巨石,雪后的墙顶,还需小心攀越。有时需要稍作绕行,绕行的路,有时会有较为陡峭,或上或小,有时在崖壁之侧狭窄的陡坡上行走,都需小心。

 

延庆县426号敌台。

(距离起点2.86km 当前海拔1011m)

 

延庆县425号敌台。

(敌台,距离起点3.06km 当前海拔1043m)

 

此处按其位置,应为延庆县424号敌台。当时判断疑为敌台,不敢下结论。回来对照地图、墙体走向、敌台数量,可以确定其为424号敌台。

(距离起点3.15km 当前海拔1062m)

 

延庆县423号敌台。

(敌台,距离起点3.45km 当前海拔1106m)

这座敌台带有规模较大的围墙,比之前见到的独立于敌台的铺房大出很多。

这座围墙,与宁夏夯土城墙上敌台外围的坞城非常相似,只是一个是土城,一个是石城。--说明一点,这种石城,长城遗产网一般仅标注为敌台,而不标注为城。例如这段城墙上次所走过的延庆县431敌台、这座423号敌台。

敌台旁边的树上,还有其他户外团队的标识。

 

423号敌台西侧,是铺房4。
(距离起点3.49km 当前海拔1119m)

 

又遇一处保存完好,墙体高度约3-4米左右的直立墙体。

延庆县422号敌台。

(敌台,距离起点3.88km 当前海拔1090m)

又一座带围墙的设置,初以为是如延庆县423号敌台一样带围墙的敌台,后来对照长城遗产网地图的位置、走势,应为延庆县024号城。

如果此处建有城,并不处于关隘之处,也不处于交通要道,形式又如此简单,能起到多大城堡的作用?是否其仍然如423号敌台一样,与坞城类似的小型铺房性质的设施?

(距离起点4.13km 当前海拔1077m)

024号之后,还有一段墙体,这在长城遗产网地图上也没有显示。

 

墙体向一座小山头延续,在接近几块巨石的时候,墙体消失。

 

已经是下午两点多,由于积雪的影响,行进的速度还是有点慢。

一路都是积雪,地下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吃饭,终于在一段下坡的垭口的山坡处,向阳的地方,积雪提前融化,大片的枯叶露出来,于是在落叶的山坡上简单午餐补充能量。

 

尔后继续上行。由于积雪的掩盖,并不清楚雪下以前的路况到底如何,有的地方也许并不是路,或者并没有落脚点,只是借助积雪与落叶的摩擦力艰难上行。

 

此处应当是一处烽火台,台顶附近有大量较为均匀的石块,如同最后一段残墙一样,在长城遗产网地图上未作标注。

(烽火台1,距离起点4.55km 当前海拔1162m)

此时海拔已经在1162米,但还不是最高点,本次轨迹的最高点1276米还有100余米的高差。还得向着前方更高的一个山头进发。

由于不再有清晰的墙体,其他驴友留下的足迹一不注意就会偏离。没有足迹的地方,积雪更深。

(距离起点4.72km 当前海拔1151m)

 

前方的山峰。荆棘密集时,需要绕行,有时会犹豫一下,是否会偏离线路。

(距离起点4.79km 当前海拔1147m)

 

积雪最深处,手杖插在雪里,只能露出个把。

 

趟进雪里的腿,半截都是雪。雪还趁机往鞋里灌。一有机会,我就把鞋后跟还有前鞋口处的雪往外掏,免得进的雪太多,化成水,影响走路,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伤到脚--后来,回到家,脚上多年的老皮都被泡了下来,简直是雪中桑拿,一路不停往外冒的汗水,不停往脚里涌的雪水,把角质层的死皮都给泡了下来。

 

最后一个山峰,上升幅度比较大,积雪下的树叶不时打滑,上行艰难,落在了后面,风风筝不急不躁在陪伴在最后。

 

回望走过的路,云雾蒸腾,仙境一般。

 

小风子手机所拍,效果更佳。

 

这段崖壁,应当也是经铲削的山险墙。

小风子选择直接沿峭壁顶部攀爬,我选择从外侧(北侧)绕行。绕行与之前上行的路段类似,也并不省力。稍后不知风风筝与amin是否跟上,喊了一下,已经在我身后不远;再喊“小风子”,感觉这个称呼用我嘶哑的嗓音喊出来,直有些不妥当。没有听到回音,只好继续上升,等登顶以后再联系。

(距离起点5.08km 当前海拔1242m)

登顶以后,开始还没有听到回应。后来听到回应的时候,小风子还在后面,比我们绕行稍慢一点。沿峭壁顶端上行看来并不顺利,有一段她绕到了内侧山崖下。 

登顶以后再往前,又一座,明显是人工堆积物,应当为此行见到的长城遗产网地图没有标记的烽火台2。此处海拔高度在烽火台下所测为1271米,1276米应当是烽火台顶的高度。

(距离起点5.37km 当前海拔1271m)

过烽火台,轨迹转而向下,后面就是下山的路了。

这么说,此前所见那座山上的那座敌楼与砖石墙体,确实不在本段行程之内,远远地隔着一道深深的谷壑,那还应该是我初次的判断,那座敌楼与那段城墙,属于东路边垣。

轨迹的路边沿山脊走,天色已经昏暗,按风风筝的意见,就近从路网显示的曾经有人走过的线路从较为陡峭的山坡下切,中间尝试过一条水冲沟,沟中遍布乱石,石块与石块之间是不知宽窄深浅的石缝,厚厚的积雪遮挡,看不清雪下的状况,很是难走。用手扶着石块上的积雪行走,冰凉的雪立即融化,粘在手上手套上,变成了冰碴,冷得难受。不得已,放弃乱石堆,仍从陡坡上直接下切。

下切时,有些地段比较滑,直接就蹲下来慢慢滑下去;amin再次体验了一把坐在雪坡上滑雪的感受。

  

雪不停地往鞋里灌,已经顾不上冰冷的感觉,此时快速下山,才是最重要的。

 

沿水沟下行一段以后,终于见到了足迹,雪地上的足迹,于是信心大增。

有些地方肯定不是路,也许高差在平时是不会选择下行的,但因为雪下反正看不清,并且光线越来越暗,也是看不清道路,只是一个劲地往下走,大的下降,有雪的缓冲,基本不会受伤。山路时而转折,时而丢失前面的足迹,时而也需要重新做出选择。

 

终于走到了山脚下平缓的山路上,足迹就更为清晰,路途也比较顺畅了。打开手电筒,快速赶路。雪夜中听着吱吱的雪的声音在脚下响起,偶而来一次这样的艰难的行程,还是很痛快的放松。

 

到山下公路边,稍等几分钟,等到出租车,时间还恰好。顺利完成一天的行程。

 

小结:

1、此行走了延庆县429号敌台-422号敌台共计8座敌台,以及延庆县024号城

2、没有标识的墙体及烽火台:延庆024号城向东,有墙体有少许延续,至一座烽火台下而止;此烽火台及东侧另一座烽火台共计2座在长城遗产网的地图上没有标识。

3、继续向东的那一段与其他段不相连的孤墙,会是在哪儿?以后还找得到吗?

4、这段长城,如果是北齐长城,我坚信其与大榛峪段北齐长城是同一条城墙,如箭头所示的方向,中间在没有修墙之处,借助高海拔的山梁过渡。

只所以觉得明长城在大榛峪与那段北齐长城相交处不合理,是因为该处长城如随山势向高海拔的山岭延伸,也会与铁矿峪段长城相连,而且必然更加易守难攻。而明长城却沿山势下行,行至地势低平的大榛峪关口,然后再向对面山上延伸。这样的结果,是城墙更易于修建,修筑的成本大于降低,士兵驻守的物资供应也更加方便。另外,高海拔的山险处因为没有修墙,仅仅只有烽火传递的信号,是否有意料之外的知情出现,可能会有所疏漏。因此,在京师附近一定修成连续的墙体,务必保京师于无虞。

这也是回复了有人要质疑,那么险的山,有必要修长城吗?实际上,北京周边的长城,也并非都是连续的,山险处经常可以见到,无需枚举。

 

2019-12-28,次日补记

 

(部分图片来自同行伙伴,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