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萃华——章谷的《溪亭对语图》

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笔墨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笔墨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载体。它记录着创作者的意图、情绪,传达出其审美方式。通过画中笔墨的走势,我们往往可以体会到画家的情感。由此可知,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要素。自宋元以后,中国画的审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人画的发展推动了水墨画的进程。从重线条到重墨法,笔墨的运用成为了作品成功的关键。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变得十分成熟,种类形式繁多。画家通过对不同技法的运用,传达出不同的意蕴。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墨法系统地归纳为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和宿墨,也就是著名的“七墨法”。而后,黄宾虹又将积墨法改为渍墨法,从而引起学术界对积墨法和渍墨法的争论。积墨法和渍墨法的区别在于对水的运用。积墨法是经过层层积累的过程,最终以表现墨趣为主;而渍墨法则偏重于水,是一种倾向于水墨交融的晕染形式。渍墨法不强调水与墨的单独表现,而是体现出一种中和、圆融、含蓄的特征。在中国绘画史中,有许多画家善于运用渍墨法来表现湿气氤氲的景象。章谷便是其中之一。

  章谷,字言在,号古愚,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善画山水、肖像,笔下人物造型准确、生动传神,山水意境深幽、构思奇特。他的绘画素以水墨烘染著称。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的《溪亭对语图》(见下图)便是章谷以渍墨法绘成的作品。

  《溪亭对语图》为绢本设色,纵164厘米、横44.5厘米。画家在画面左上角自题:“高树阴阴翠盖张,雨余新绿映回塘。何人得似山间叟,对语溪亭五月凉。己亥冬十月,古愚章谷写。”下钤“章谷之印”朱文方印、“古之愚夫”白文方印。“己亥”为康熙五十八年(1719)。从题识可知,章谷描绘的是雨后山林景象。此画构图以高远法为主,展现出雨后山林云烟缭绕、郁郁葱葱之貌。画面近景中有二人立于溪边小径。年迈的僧人策杖面对山林。童子紧随僧人身后,手捧物件,恭敬地面对着他。依小径而上,一座三层凉亭隐于山林间。亭中有二人对坐交谈。此作近景树木繁盛、郁然含烟。远景笼罩在云雾之中,依稀可见山间溪流蜿蜒曲折,庙宇影影绰绰,似在云气间等待着僧人与童子的归来。山峦陡峭险峻,但又不失秀美之韵,在烟云的包裹下更显神秘之感。整幅作品呈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此画在构图、笔墨运用上均显现出董其昌的影子。画家取三段法描绘出近坡、中水和远山,使画面层次分明。章谷注重对传统笔墨技法的运用,并以墨韵幽雅、意境深邃取胜。《溪亭对语图》中的平坡、杂树秀润苍郁,借鉴了董源、赵孟頫二家之法;山石用笔秀逸,皴写适度,显得苍然肃穆。画家运用董源的披麻皴和点子皴来描绘山峦,并在山头绘有苔点。整幅作品烟云流转,于柔中见骨力,墨色层次分明,彰显出清隽雅逸之气,从中可感受到云气变幻之妙趣。

  清代绘画的发展,无论从绘画理论还是绘画实践上,都笼罩在董其昌的影响之下。当时的大多数画家从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角度来师法董其昌。董其昌提倡“师古人”,讲求传统笔墨技法的运用。这些创作理念被“清初四王”等人继承并发扬。章谷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不可避免地汲取了董其昌的绘画思想和审美追求。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处处可见古人的画风。同时,他又结合自身笔墨技法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特色。章谷对渍墨法的纯熟运用,使作品展现出宁静幽深的意蕴,体现出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