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susan,35岁,婚龄3年。现在,想离婚不敢离。非常困扰。
32岁时,因为担心自己成为“大龄剩女”嫁不出去,加上家里催的厉害,经过家里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susan因为一直觉得自己年纪不小了、差不多得了、反正就是奔着结婚去的、赶紧结婚赶紧就算踏实了……等等一系列想法,susan在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谈恋爱半年时,就决定结婚。其实,感情本来也不深。但是,在当时,似乎感情深不深也就没那么重要了,结婚才是最终目的。
今天,结婚3年,越发地聊不来,经常因为小事就吵的天翻地覆。而本来,她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可是,最近半年,她发现老公经常“加班”和“出差”。开始,有朋友办开玩笑似地提醒她:小心老公有外遇。她还一笑置之,根本不往心里去。结果,不久前,她发现老公真的在出轨。
susan彻底崩溃。
可是,崩溃之后,susan想要离婚,却没有勇气。
她说:虽然没有感情,但是,家在这里,就感觉自己是安全的,她可以出去奋斗、工作、玩、厮杀;如果家不在,她就崩溃了。
就好像,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出去玩。孩子玩的开心时,时不时回过头来看一下自己的妈妈。然后,看到妈妈在,他就安心了,就可以继续开心地玩;如果转过头来,妈妈不在,孩子就顾不上玩,马上崩溃大哭,找妈妈。
因此,对于她来说,“家”的象征意义比实际意义来得更重要。这个象征意义,就是一种稳定的安全感。而susan之所以这么在乎家的象征意义,就是因为:在她的内心,缺乏稳定的安全感。
其实susan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当初急着结婚也是。
因为“社会文化时间表”似乎在提醒着她:到年纪了,你应该结婚,否则,你可能面对自己嫁不出去以及孤独终老的结果,而这些,都是本来没有安全感的susan最不能接受的结局。所以,当初的susan才会急急忙忙进入婚姻,以及,现在面对婚姻的困局,又没有勇气脱身。
我经常接到类似的个案。
安全感虽然是儿时建立起来的,但是,安全感建立的怎么样,在关系中,才是试金石。所以,很多关系有问题的人,多多少少都体现出了安全感的匮乏。
除了像susan这样离婚的情况,还常见于“恋爱分手”的个案。
ada就是这样的个案。本来感情已经淡漠,但是,缺乏安全感的ada却死活不分手,甚至用各种手段相威胁:先是自伤,希望对方可以同情自己;发现没有用后,索性扬言报复;还是没有用,又用自杀相威胁。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没有安全感的ada,无法想象自己离开了对方之后的一个人的生活,她觉得会非常可怕。这让她很焦虑。
无论是susan还是ada,没有安全感,让他们感觉,离开了一段关系,就跟死了一样。
关系是安全感的试金石。但是,安全感的建立,却要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安全感的由来,要从原生家庭说起。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是弱小的,需要依赖父母,才能够活下去。所以,父母是我们的重要客体。如果,父母能够给予我们足够的、稳定的、持续的、可依赖的、持之以恒的爱,那么,我们就感到自己被很好地看到和照顾到了,在这种被充分看到和照顾到的感受里,我们对外界、对他人,开始建立一种“好”的感觉:体验到安全以及对世界的信任,并且,发展出自己的自尊、自信、热情,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掌控感。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感得以建立。
如果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安全感,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存在主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需要。马斯洛认为,安全感几乎就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具备安全感,对于心理健康而言,至关重要。马斯洛理论中,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 )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因此,缺乏安全感,给我们带来彻骨的焦虑。
比如,很多两性亲密关系中,如果一方缺乏安全感,就总是很焦虑,伴侣一旦出现什么“风吹草动”,自己就“草木皆兵”,疑神疑鬼:担心伴侣会不会出什么问题。比如:喜欢看另一方的手机。
alice就总是偷看老公的手机。alice本来是白富美,高学历,工作很好。但是,自从怀孕后,就停止了工作,在家里相夫教子。没有经济收入,这给她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加之,孩子长大后,不再对她有强烈的需要;自己年纪大了,老公随着迎来了事业的春天而显得魅力四射……这一切,都让她越发的焦虑。她总是在半夜起来,偷看老公手机。
没有安全感,会让我们患得患失,带来焦虑。
因为,缺乏安全感的人,会感到外界是坏的,他人是敌对的,对外界的一切,都倾向于从“坏”的角度去解读;感到被遗弃、被忽略、被忘记;自卑、自我谴责、悲观情绪明显;容易疲惫,一直在为了安全而去努力;感觉到不被接受、被冷落、被排斥;嫉妒、仇恨、傲慢、病态自责等。
而具备安全感的人,会感到外界是“好”的,他人是善意的,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倾向于从“好”的方向去解读;感到被信任,被抱持,被理解;感到自信,被接纳,被鼓励两队世界充满信心,对他人充满信心;愿意去帮助别人,也愿意接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更容易看到希望,更容易接纳自己。
所以,可以看到,具备安全感,我们就倾向于将外界的一切刺激,用更积极的方式去解读和回应,同时,收获一个自信和饱满的自己;而不具备安全感,我们对外界的一切刺激,倾向于从负面的角度去解读,产生愤恨、嫉妒、自卑等情绪,对外界不接纳,对自己也不接纳。
如何获得安全感呢?从两个部分去努力。
首先,心中构建的安全感;其次,从外界获得支持。
先说心中构建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任何人能给你,只有你自己。所以,提升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就显得很重要。
如果我们没有在小时候借助父母,构建起很好的安全感,那么,在长大后,我们可以如何去做呢?
第一,努力构建一份稳定的关系。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疗愈作用。
在我们成年后,最具有疗愈作用和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关系,是我们的家庭,包括原生家庭和后来我们自己组建的家庭。
所以,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去和我们的原生家庭进行感情的沟通,弥合和增进感情。让原生家庭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
其次,是我们组建的家庭,也就是我们的亲密关系。这是我们自主选择的、最亲密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关系。如果家庭关系稳定,会提升我们的安全感。
最后,还有稳定的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等。所有关系,如果能够比较稳定,都有疗愈作用。增加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和认识,以及对外界的信任和好感。
第二,表达自己的不安全感。
当我们因为不安全感而恐惧、焦虑的时候,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我们面对自己担心和恐惧的事情,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自言自语,说一些自己当时当刻的心理活动。在这样说的时候,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会得到释放,从而获得力量。相反,压抑这些情绪,只会让情绪更加积累。
这也是我们说的,让情绪流动,情绪流动起来,很多感受就会畅通了。在每一次这样的表达中,我们都能释放一部分的情绪,从而慢慢修复自己,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再说从外界获得的支持。
第一,我们要知道,我们是可以从外界获得支持的。
这是我们再三强调的。因为,很多来到我咨询室的来访者,都多多少少不同程度上有这个特点:别人支持不到我,我只能一个人痛苦。很多人封闭自我,认为自己在世界上是独立一人,社会不存在支持系统,或者,社会的支持系统支持不到我,而且,也不会知道如何获得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
比如,我的一位有抑郁情绪的来访者,最开始来咨询的时候,不是他主动来咨询的,而是家人的“强迫”。后来,在我们的访谈中,他说,因为,他不觉得有任何人可以帮助到他,包括心理咨询。而这个想法也正是让他抑郁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每当遇到困难,他也不觉得有任何人可以帮助她。因此,每一个困难,都会引起他强烈的焦虑。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后,他认识到一点:这个世界有支持系统,确实存在一些人和一些社会角色,可以给他提供支持和帮助。
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擅用社会支持系统,这很重要。
第二,从现实层面,提升自己,让自己切实感受到安全感。
比如,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努力给自己一个稳定和幸福的生活。
我的一位男性朋友就是这种情况。在他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家里非常穷。这给他带来非常大的不安全感,也让他一直以来都特别担心自己“吃不饱饭,养不活自己”。当他长大后,他拼命学习,努力工作,当他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任公司高管的时候;当他现在靠自己的努力在北京安家之后;当他不仅根本不用担心“吃饱饭”的问题,想吃什么吃什么,而且,还带着自己的爱人几乎走遍了全球各地的时候,他小时候的安全感问题的到了很大的缓解和释放。
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说的“用行动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内外兼修,培养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同时,擅用外部资源,给自己提供支持。那么,就可以从现实层面和心理层面都获得充足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非常稳定而扎实的。
在获得了安全感的基础之上,还可以激发我们强大的创造力,大幅度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