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I.M. Pei)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
在香港的二栋建筑物提供了另外的基于同样原理的例子。贝聿铭(I.M. Pei)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1990年)(彩图1-34)选择性的表达了它的钢材骨架复杂的三角形几何图案,压制住了水平桁架要素的清晰度,并且因此由一系列的X符号(其中暗含着本地文化特征——钻石),而改变了建筑物的正面框架的外观。
图1-34
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的香港汇丰银行(1986年)(彩图1-35)使用了更加明白的美学设计,采用张力要素,依次从巨大的钢材柱子悬臂出来钢材桁架上真实的悬挂着建筑物的部件(每次8层)。在这些例子里,是把实际的铰接的钢材结构包裹上薄金属,或像贝聿铭的三角形框架案例里的宝石饰面。
图1-35
关于这二栋建筑物,香港坊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1990年建成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就像一把东方宝剑,剑锋直指1986年建成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所以香港汇丰银行后来只好在大厦上安装了一门西方大炮(见图1-35左上方)来针锋相对。
钢材“外骨骼”也可能是赤裸裸的,当吉恩·罗维尔(Jean Nouvel)1994年在巴黎设计了基金卡特尔大厦(彩图1-36),那儿抽象的平行的幕墙屏幕的平坦表面和设计用来提供结构稳定性的暴露的有角的钢材骨架成了鲜明的对照。
图1-36(1)
图1-36(2)
图1-36(3)
在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活动中,法国方面专门介绍了这栋建筑在文化保护和建造方面的经验。
苹果手机ISO读者快速赞赏通道(欢迎留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