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华、梁德新║客家民俗“扛公王”

客家民俗“扛公王”


张华华、梁德新

  在粤东梅州,除了对祖宗的崇拜和祭祀,客家人中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当属公王崇拜。由此产生和发展而来的相关民间习俗“扛公王”是梅州客家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活动形式。

  在梅州,只要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几乎都设有公王坛或公王庙,有些地方甚至有十几个、甚至数十个(包括河唇伯公、塘唇伯公、井头伯公、陂头伯公、桥伯公、路伯公、土地伯公等)公王坛或宫、庙,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并不普及甚至少见。

  由此可见,“公王”的崇拜信仰与梅州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粤东客家人迁移,公王崇拜陆续在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华人中流传开来。

  客家“公王”崇拜极盛,早在宋代,建公王庙或公王坛就已经十分普遍,各地均有故事传说。

  客家崇拜公王不单建庙供奉,还有迎送公王的习俗,民间俗称为“等公王”“扛公王”、“迎公王”“送公王”等。迎送“公王”到村中各家各户出巡,是旧时客家极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动,其形式多,内涵丰富,范围广,气氛热烈、庄重、虔诚,为梅州乡村参与人数最多、最为集中,场景最为壮观的民间祭祀活动。“文革”期间,活动一度停止,20世纪80年代末,有村庄开始恢复。

  据王之正编纂的《嘉应州志》记载,松口墟市及其近郊有“十五宫”,历史上该地有多少座公王宫宇尚缺准确的统计资料:

  民间崇信公王的原形有说是帝王,有说是祖宗神,也有说是土神、山神。“扛公王”的场面热烈而壮观,队伍的前面由大锣大鼓开道,稍后是大批纸扎的牛头马面、法船等。下面是旧时山口村“扛公王”活动的记述。

  松口镇山口村是个单姓村落,全村有1600多人,全部姓梁。村里的公王庙座落在村中央松源河西岸一棵老榕树下,墓庙合一。庙里没有神像,只有一个香炉。庙的左右两边写有:福先人梁陈分家,庇后裔炉像分家。外围和普通墓地一样。

  相传山口村的公王是梁姓人祖宗——梁克家(梁氏六十四世孙)的化身。梁克家(1160)状元,曾任右丞相。他的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即为公王生日。后人为他设庙祭祀。山口村梁氏开基祖松岗公(梁氏七十二世孙)和他朋友陈八燕公(洋坑陈姓开基祖)由福建宁化石壁村一同来松口开基时,将村里的公王也挑上了。梁、陈两姓的公王庙建在有众多姓氏聚居地——大金坑。后公王庙被他姓人破坏,梁陈两姓长老商定将炉像分家。经过抽签,梁姓得香炉,陈姓人得神像。分别在村中设庙祭祀。

  洋坑陈姓人在公王生日时会来山口村“敬公王”。原来陈八燕公没有儿子,梁克家的儿子梁巽的后裔过继给陈姓(现居住在洋坑村的陈姓人是梁巽的后裔),遂留下梁、陈不通婚的祖训。仙口村的公王是梁克家的化身,故梁、陈两姓后裔共同祭祀。

  活动当天,人们聚集在公王庙前,先看放旱船,后看公王出宫仪式。公王出宫得先把邪气驱走。旱船是用青色纸做的船,长约1米,在公王庙前由两人(一人扛纸船,一人点香火)送到河中。寓意阴鬼都被船运走了。

  公王出宫仪式很隆重。村中长者焚香祷告,口念祷文:“公王爷爷,今天请您出来巡视,作大平清福,保佑我们梁姓人家户户平安。”祷文念完,放一串鞭炮,把公王(即香炉)抬上轿。

  公王出巡的阵容和旧时大官巡视时相似,锣鼓手、笛手、八音(由八人组成的乐队)夹在其中。队伍排列有序,村中绅士在前,随后是辈份高的,子孙满堂的叔公,最后是凑热闹的。

  公王出巡路线是以村中的地理环境来安排的;两天中要走遍村中每个屋子。各家户要预先把祭品摆在屋中上厅的八仙桌。公王轿每到一屋,把轿中香炉抬桌上供众人膜拜,唱公王歌,唱完则礼仪完毕,放一串鞭炮送行。

  和出宫一样,公王回宫时众人把香炉送回庙中,集体焚香膜拜。村中长者口念祷文:“公王爷爷,辛苦你出巡,给了我们大平清福,现请你回宫,保佑村民们平安。”祷文念完放一串鞭炮以示礼毕。众人散去,各自回家。

  松源的龙源宫供奉的是龙源公王。龙源宫建于1507年,1509年开始有扛公王活动。松源祭祀公王(扛公王)是旧时过“月半”的必备的文体活动之一,至今仍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民众性。

  关于龙源公王,在松源镇以及相邻的蕉岭县以及相阾的武平县象洞村都有传说。据梅县松源《钟氏族谱》载,龙源公王的原型是钟姓祖宗钟友文、钟友武、钟友勇三兄弟,兄弟三人,曾先后“救驾数次”,被封为“龙源助国公”,慢慢演变为社区神——龙源公王。

  松源镇政府文化站提供照片

  旧时松源“扛公王”习俗,在每年春秋两季。春季在农历正月半前后几天,秋季则在立秋前几天开始。具体时间则按各自然村过月半的时间。是时各村都要扛龙源公王神像游村,供人膜拜。自立秋之日起,松源各村有过“过月半”的日期各不相同,有的在七月十六日,有的在“秋日”,有的是秋后十日。总之,一直到农历九月底,天天都有村子在过节。各自然村过“月半”的日期之所以不同,主要是解决争“扛公王”游村的矛盾和方便亲戚朋友相互往来。龙源宫原有3尊公王木雕像代表钟氏三兄弟,但由于村庄多,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因此另雕6尊,再加上一个公王的阿叔“十满公王”,便共有10尊公王。按规定几个村共奉一尊公王,这样基本上满足了各村迎神的需要。

  “扛公王”是一年中特别热闹的活动。迎神(指公王)以前,邻近各村派代表先到宫内商议,决定迎神日期和神像的具体分配,然后回村通知村民并转告各自亲友,请他们届时前来参加庆祝活动。

  迎神前一天,少年儿童便通宵不眠,争擎彩旗、帅旗、凉伞,练习打鼓。

  迎公王的当天,人们身穿新衣新鞋帽。迎神队伍浩浩荡荡来到宫前,村中父老先焚香参拜,敬请公王上轿,然后由四人扛着上路。

  队伍前后两面帅旗,红的领先,黑的断后。红旗后面是回避牌、肃静牌、大灯笼、锣、鼓、吹笛手开道,几面大龙旗和几十面彩旗护卫。有的村民还骑着马,有的大村庄还有大锣鼓。沿途大闹八音,奏着各种乐曲,化妆的人们,做出各种各样动作,缓缓而行。迎神的队伍加上凑热闹的小孩子,形成一条长长的人龙。到了圩前村口,更是鼓乐齐鸣,鞭炮震耳,“地顿炮”声响,把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公王进入村子后,到每一屋前都停一下,供村民祭拜,然后扛至村中大屋,停留三天。停留最后一天叫“应公王”,当天早晨,要举行盛大的祭礼,宣读“祝文”,寓“春祈秋报“之意。公王回宫时还得让人们再次烧香膜拜,按原来的仪仗队伍送回宫中。

  松源镇政府文化站提供照片

  2006年10月3日,松源镇停止了57年的“扛公王”活动重新恢复。此后每年春季的农历一月十三日是活动日,取消秋季的“扛公王”活动。如今,松源“扛公王”活动已入选县非物质保护遗产。

  梅县区水车镇小桑村是一个客家自然山村,占地面积方圆3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000余人。小桑村迎送公王的盛会由来已久,按小桑村开村年代推算,大约在明末清初,因村中人口稀少,野兽多,山岚瘴气,瘟疫严重,明山国王(又称明主公王)托梦小桑村湖洋背罗屋罗仙公:请明山国王到村中各家巡护,便可消灾灭厄,逢凶化吉。明山国王在巡护小桑村时,见村中山水优美,环境幽雅,遂在此落脚,设坛于榕树下,宫址则坐落在湖下村与赤土村交界处。逢村中有灾害之时皆显灵庇佑,故村中各姓氏宗族感其恩德,遂形成习俗,俗称“等公王”,又叫“扛公王”。世世代代相传至今,民国时期尤为盛行,且定于每年农历四月三日为公王出巡日,五月初四回公王宫,故村中有“四月日子长,小桑等公王······”的民谣。抗日战争爆发后,祭祀活动改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出巡,至正月初六回宫,一直延续至今。

  1987年,小桑村成立了公王委员会,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和制订章程,“等公王”所有事项皆由小桑村公王委员会负责。村中现有的卜、罗、黄、朱、傅、丘、杨、林、叶、赖、钟、何、刘等十三个姓划为九个公王甲(即小桑村专为迎送公王而设定),在九个甲各姓族中轮流产生22位“神士”,至正月初六公王回宫后进行抽签,不论哪个甲的“神士”中签,这一年“公王”就在中签甲内的祖祠内供奉,时间为一年和做好次年的“等公王”祭祀活动,如此循环。而“等公王”的费用则由该中签甲中各姓氏族人出资,数额不限。因甲中把中签供奉“公王”视为头等大喜事,是甲中族人的荣耀,故甲中族人及旅居外地乃至侨居海外的族人都欣然解囊,积极筹备,只等吉日良辰:“迎公王”。

  小桑村成立了公王理事会提供照片

  农历正月初二“公王”出巡前,由甲中置办“三牲”、佳果、香烛等,由“神首”(神士抽中签者,神士则由各甲中产生的抽签者)担任祭祀出巡司仪并挂抱上有公王、白马的“图腾”,作出巡祭文。

  祭祀时神首一边唱念请神、祝神吉语,一边撒麻、麦、米、豆、粟等五谷,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然后把“公王炉”抱进公王轿,两人抬轿,多人护轿,“起马”(指上轿,因相传公王原座驾是马),至此,公王正式出巡。由甲中族人高举上书“明主公王”、“猎神公王”、“出巡公王”、“清道”、“金鼓”、“令”和“龙”、“虎”等数十面旌旗和关刀、大斧、画戟等象征十八般武艺的冷兵器,扛着“回避”、“肃静”巡牌。旁有“小公王”擎华盖凉伞,后有龙船和“三山国王”座驾的三匹金色、黄色、白色马,浩浩荡荡,巡遍全村。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轰鸣,以往使用传统的客家打击乐器“闹八音”等,如今增添了铜管乐队演奏和文艺演出队的歌舞表演,使古老的传统习俗增添了现代气息。出巡的路上,家家户户门前被鲜红的鞭炮纸屑点缀得鲜艳夺目。

  公王“落马”(指落轿)回公后,举行虔诚而庄重的祭祀仪式,其后,再抬着公王到村中每个祖屋出巡。公王出巡按固定的时间、路线顺序进行,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皆燃放炮竹,恭迎膜拜。每到一处祖祠门前,该祠的男女老少手拿一支香集中在门前禾坪恭迎,在祖祠上挂好公王图像后举行祭仪式,司仪口念“麻麦米豆撒花花、公王爷爷过别家”,下一祖的族人替换上一祖祠,抬护公王的轿子到自己的祖祠······直至正月初六,巡遍全村43个祖祠后,公王回宫,最后,由村民将“龙船”送往河中漂放,寓竟为将晦气、灾厄等送走。至此“公王”出巡仪式结束。

  小桑村成立了公王理事会提供照片

  仪式结束后,22位“神士”随即举行抽签仪式确定当年“公王”的供奉及迎送。抽签仪式首先由各位神士抽顺序号,然后依照抽到的顺序号分别用竹筷挟起放置在筒内的标签,标签共22个,其中设有“炉像”(指代公王)、“小公王”(指为公王擎凉伞者),“龙船”(负责放漂)、“理簿”(整理帐目等)四样。抽中“炉像”即为中签,中签者称为“神首”。抽签者均祈盼能中签,一旦中签,“神首”则双手齐举,一边疾跑一边高呼:“我中签了!”随即迅跑回祖祠报喜!霎时,静候佳音的甲内各姓氏族人,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即时捐资款项,置办“三牲”等奉品,中签者沐浴更衣,以示虔诚,族人则另整旗鼓,沿途鸣放鞭炮。新一任神士接过“公王炉”、“图腾”,欢天喜地把“公王”迎回甲内祖祠,悬挂“图腾”张贴“图腾”楹联,联曰:公德乾坤大;“王恩雨露深,以鹤顶格式的楹联突出”。虔诚供奉一年及筹办来年的“等公王”活动。抽中“龙船”的神士则负责送走龙船,抽中“小公王”者负责擎凉伞;抽中“理簿”则负责整理帐目等;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做好迎送公王的活动。神士中签和迎公王回甲内供奉是“等公王”活动的高潮和压轴,整个山村沉浸在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氛中。另外,据村民口耳相传,当年若是村中的甲没有中签,则预兆国家有难或村中有灾,表明公王要出来“理事”,护国护民;若是位于山里面的公王甲中签,则预兆着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国运昌隆,公王不用出来“理事”······看着兴高采烈地为迎公王忙碌的村民们,我们不由谓叹:真乃盛世“迎公王”啊!

  2016年夏梁德新(前排左3)与小桑村公王理事会及梅县区政协文史科的有关人员留影

  小桑村的山水和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情风俗,已成为凝聚乡情、侨情、友情的精神纽带,多年来小桑村居民风淳朴,邻居和睦,从无械斗、宗族纠纷,形成和温良谦让、文明礼尚的优良习俗。近年来还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采风。

  为弘扬客家文化,挖掘客家文化遗产,2008年春节期间,市民俗摄影协会和梅县博物馆及嘉应大学客家研究会的有关人员一行20多人,对小桑村的“扛公王”盛会进行了拍摄和文字的整理记录。

  “扛公王”是旧旪的文体活动之一,至今仍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民众性,体现了客家民间信仰“万物有灵”的特点。

  注:本文引用梅州文史21辑《梅州民俗活动精粹选编》书中〈拜公王习俗〉作者:肖文平、梁德新、李国泰,还有本文作者的田野调查资料而撰写;梁德新是《梅州民俗活动精粹选编》的特约编辑。

  本文入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客家文化拾零》

20120年3月20日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梁德新║广东嘉应学院专家教授到松源镇考察王氏宗族文化
梁德新║我的祖屋王氏“儒林第”
梁德新║广东梅州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梁德新║走近张资平

梁德新║忆50年前玩矿石收音机

梁德新║回忆五十年前的往事“学生大串联 ”

张长兴║千年古镇育人才——梁德新《客家乡情》读后

梁德新║我参与姓氏文化研究

梁德新║热心人帮助我写作

梁德新║刍论客家文化研究

梁德新║钟情于木偶艺术的邓学良先生

梁德新║我参加梁氏宗族文化研究二、三事

梁德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梁德新║我家的二叔是书法家

梁德新║“财储堂”的功名匾考证

梅县松口人生礼仪(作者:张华华、梁德新、饶熙龙)

张华华、梁德新║松源麦芽糖

梁德新║太阳生日

张华华、梁德新║墟日”杂谈

作者简介

  张华华,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副教授,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退休后到各地田野调查,把客家文化研究人土的资料辑录编著《客家文化拾零》。

  梁德新,梅县松口镇人,中学退休教师,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编著书数本,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曾邀请出席嘉应学院、此部湾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文章和论文约5万字入录《客家文化拾零》书中。

编辑:梁德新;校对:梁德新

策划:周逸帆;责编梁德新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0)

相关推荐

  • 梅县区松口镇仙口村,美丽的客家故乡【客都推荐】

    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 梅州市客家研究会 梁德新  华南理工大学 张华华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仙口村是个著名的客家山村,报刊和电视 ...

  • 梅州市民重阳登高何处去?百岁山郊野公园新添美景召唤你,跟我走

    重阳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的风俗有所差异,但重阳登高是很多地方的传统风俗,广东梅州也不例外.梅州市民去哪儿登高比较好呢?十多年前,许多梅州市民都喜欢到梅州东郊的百岁山爬山,即使是平日,每天到百岁 ...

  • 武溪集 卷二十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武溪集巻二十 宋 余靖 撰 墓誌下 宋故殿中丞知梅州陳公墓碣 公諱坦然字某其先頴川人髙祖父效官容管屬唐季 之亂嶺道梗塞不克北還遂為普寧郡人曽祖諱某祖 諱某考諱某並仕劉氏 ...

  • 普宁民俗|八月八拜仙

    每年的八月八.八月十八.八月廿八,八月共三个尾数为八的日子,岭东潮郡各邑乡间都有拜仙之习俗,称头仙.二仙.尾仙.三次拜仙的形式本质上是一样的,然细节上各乡各有所异.首先是三次仙日的主次和祭拜隆重程度不 ...

  • 潮安仙庭村的大宫与保庭庙

    潮安浮洋镇仙庭村俗称沙埕,其老寨内有大宫.保庭庙,另还有妈祖宫奉天后圣母位于寨之东北侧,有北门福德庙为社神土地公妈,有西门外伯爷宫祀感天大帝,有南门内关帝庙祀协天大帝关公,以上诸庙众神系为仙庭每年新春 ...

  • 广东梅州雁洋、福建龙岩永定和漳州南靖游记———2020.10.10.至16.

    二马爷 10-20 阅读 111 关注 大学老同学同学情深,曾多次相邀到他老家雁洋农村体验慢生活.经与大肇庆.大柳州的几位同学商量筹划,2020年10月10日兵分三路,汇聚雁洋,探访老同学,周游雁洋景 ...

  • 梅州一个古村落,坐落于高山顶上,宛如世外桃源!

    在喧嚣的城市中住久了,是否想寻找一个风景优美而又安静的地方来调节一下呢?在广东梅州就藏着这样一个诗情画意仙境般的客家古村庄,因为坐落于高山顶上,而少为人知,游客也非常少. 这个村落叫桥溪村,位于梅州市 ...

  • 普宁典詹跳火马|2018国际老爷节

    2018国际老爷节 15.戊戌十六普宁典詹跳火马 今年的潮人国际老爷节的第十五场,去普宁市水乡南溪镇典詹村看老爷入宫跳火马. 2014年我和捕快兄第一次来到典詹看跳火,记得那天去得很早,顺便看了一下午 ...

  • 张华华 梁德新 ‖客家出行禁忌

    客家出行禁忌 张华华  梁德新 乡俗认为初一.十五是敬神祭鬼的日子,因此探病时间忌在初一.十五两天.看望病人要在上午,下午忌带礼物看望病人,因有不吉利之嫌. 不要到病榻前看望重病人--据说运气不好的人 ...

  • 张华华 梁德新║风水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风水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张华华  梁德新 风水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婚丧喜庆.盖子.看阴宅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风水对民众日常生活影响深远,在形势派风 ...

  • 张华华 梁德新‖客家人的语言忌讳

    客家人的语言忌讳   张华华 梁德新 客家话是我国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它和其他方言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禁忌风俗和忌讳语言.客家人禁忌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将忌讳语言有意改成与之意义完全相反的吉利语,从而避 ...

  • 张华华 梁德新‖松口寻古

    松口寻古 张华华 梁德新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距梅州市区50多公里,地处闽粤要冲,水上交通发达,自古至今商贸物流活跃而蜚声中外.松口建置于南汉乾和三年(945年),距今已越千年.2010年总人口66 ...

  • 张华华 梁德新‖侨乡信使“水客”

    侨乡信使"水客" 文/张华华   梁德新 "水客"是旧时客家城乡去海外采办货物的商人,他们常为华侨传递音讯,携带款物. 远在19世纪中叶,梅州先民便大量远涉重洋 ...

  • 梁德新‖客家吹笛人【客都推荐】

    客家吹笛人 梁德新/收集整理 在客家地区,旧时具有客家特色的工艺要数"一阉二补三吹四打".阉是"阉鸡".补是"补锅".吹是"吹笛& ...

  • 张华华、梁德新║墟日”杂谈

    墟日"杂谈 张华华 梁德新 客家人一般把乡镇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墟日".墟日文化丰富多彩,它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的墟日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 ...

  • 张华华、梁德新║松源麦芽糖

    松源麦芽糖 张华华 梁德新 麦芽糖是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流传甚久.颇有名气的土特产.年轻的一代的松源人只知道麦芽糖好吃,却不知道麦芽糖的历史. 松源地处闽粤交界边区,既无工业且少经济作物.相传很久以前福 ...

  • 梁德新║刍论客家文化研究

    刍论客家文化研 梁德新 张华华 目前,全世界有两种人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一是以色列的犹太人,二是中国汉民族南迁形成的支系"客家人". 而今客家人在全世界约有一亿人,客家方言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