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废水预处理— 除硬除硅新技术: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 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
工艺介绍:在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装置高流速下投加晶种、NaOH、Na2CO3将水中钙硬以CaCO3颗粒形式排出;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软化出水进入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装置,在管道混合器中投加混凝剂使得提前充分混合,在固液分离装置中投加助凝剂,可实现协同除硅、除镁、降浊、去除有机物等。若需要同步除硅,并对除硅要求数值较低时,则加入除硅药剂,利用硅镁络合物 以及生成的Mg(OH)2对硅的吸附作用,达到有效去除硅的目的。
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软化技术
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软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软化方式,该方法主要是根据水中硬度和碱度组成成分,在设备内精确投加NaOH或者同时投加NaOH、Na2CO3,使水中生成碳酸钙晶体,并且生成的碳酸钙晶体直接附着在晶种表面生长,最终形成径1-3mm的可回收利用的碳酸钙颗粒,排出的颗粒中碳酸钙含量≥90%,可回用于脱硫系统,没有一滴废水排出,从而将将水中硬度降低。单台套系列可将总硬4000mg/L降到50mg/L以下。由于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内部结构设计可以使得药剂精确投加,其设备内部布水与布药装置的结构特点使得化学药剂与水中离子反应速率快,设备内部预先投加的晶种在水力作用下呈流化状态,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晶体迅速附着到晶种表面,使得药剂得以充分反应,无需过量加药,比传统技术投药量减少20%以上,且出水水质稳定。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反应器上升液体流速可以达到60 m/h -100m/h,占地面积只有传统技术占地面积的30%。单台直径4500mm的罐体,最大处理水量可达1250t/h。操作运行简单,自动化控制。化学结晶流化床造粒软化法虽然也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但是它与澄清池反应的区别在于造粒软化法在水中的Ca2+不是形成CaCO3沉淀,而是在晶种上结成可循环利用的固体CaCO3晶体。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技术
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技术是通过改变絮体颗粒随机成长模式,增大絮体颗粒粒径的同时,其密度能基本保持恒定或略有降低 ,形成致密性絮凝体工艺和技术。机械搅拌使絮凝体发生脱水收缩 (Syneresis),从而降低构成絮凝体的初始颗粒(Primary particles) 之间的空隙率;通过合理控制混凝化学条件、流体动力学条件,使初始颗粒以逐一附着 (One-by-oneattachment) 的方式与同类母絮体结合,从而使絮凝体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最紧密的构造。罐体外15米处管道加入混凝剂,给他充分的混合反应时间,在罐体内加入助凝剂,通过机械搅拌剪切,使自然形成的松散絮状物加速形成间隙小,密度大的颗粒,通过水力条件,使他们在罐体得中上部形成悬浮泥渣层,小的颗粒继续在水中悬浮聚集。这些颗粒聚集到一定程度,水力托不住的时候,就从外壁脱落到罐体底部沉降区。
在除硅方面,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利用了硅胶体本身不容易沉降的原理,设置了搅拌装置,在流化状态下,在设备上部形成悬浮泥渣层,形成丝网状致密性絮凝体,当水里拖不住的时候,泥渣从侧壁降落到集泥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合格用水穿过悬浮泥渣层又进行了一遍过滤,使得上部出水稳定可靠。对高浊度水质(最高处理过200000NTU)及低温低浊水质(出水最低可达0.1NTU)都有很好的处理效果。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出水回调PH值时,可以利用厂里二氧化碳废气来降低,既响应了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号召,同时减少了硫酸或盐酸的投入,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工艺流程中设备被腐蚀的风险。反应掉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的碳酸氢盐对膜和水系统均不会产生不良影响。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排放污泥含水率可达80%~95%,非常便于后续的污泥脱水处理。泥量是传统技术泥量的15%左右,减少了压滤板块的投资费用。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将混凝沉淀集于一体,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且通过合理控制反应所需条件,形成致密的絮凝体,固液分离所需时间短,效率高,上升负荷可达到20m/h-60m/h。减少占地面积。单台直径10米的罐体,最大出水量可达1250t/h。名称/项目传统工艺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工艺占地面积大小(约为传统工艺的30%)主要构筑物反应池+澄清池无处理效果有效果,但可能会存在“翻池”的现象,出水浊度不稳定有效果,不会存在“翻池”的现象,出水浊度可稳定在3NTU以下药剂投加往往需要过量加药达到去除效果不需要过量加药,药剂费用节约20%以上除硅效果运行良好状态下可去除全硅20mg/L以下全硅可轻松处理到5mg/以下除硅效率由于澄清池是单体/套结构,除硅与除硬所需PH值环境不同,固无法达到理想除硅效果。需要设置单独除硅高密池。可在结晶循环造粒流化床去除钙硬后根据需求调整PH值,使得后端高速固液分离流化床除镁除硅环境更为简单,效果更佳。钠离子残留多少污泥量多少(传统污泥量的15%左右)压滤板块投资大小技术参考资料1.固液分离影响因素在水处理过程中,胶体态和悬浮态污染物的去除可以通过固液分离操作得以实现,分离过程中部分溶解态污染物也可以被有效去除,因此良好的固液分离效果是水处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固液分离是水处理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影响颗粒沉速的因素有颗粒的粒度和有效密度!
2.传统固液分离技术预沉池—混凝—沉淀—污泥浓缩一种澄清池通过在斜管区下部形成高密度、大颗粒絮体悬浮层,大幅缩短了絮凝时间,表面负荷可达80 m/h以上,但絮凝区占地面积较大、附属设备较多;另一种高密度澄清池工艺,将混凝、澄清、斜管沉淀、污泥回流等工艺有机组合,表面负荷能达到20-50m/h,但絮凝区占地面积较大;载体絮凝装置也能实现较高的表面负荷,但附属设备过于繁杂。
3.传统固液分离技术存在问题(1)颗粒性能差①随机型碰撞结合模式;②絮凝体结构松散、密度低,具典型分形构造 特征;③有效密度随粒径增大呈幂函数的关系降低 。(2)工艺流程长、效率低传统工艺需要经过絮凝、沉淀过程,絮凝体松散、结构密度低,分离时间长,效率低。(3)针对水质单一,适应性差高密度澄清池和高效载体絮凝装置都只能针对低温低浊水,不能满足高浊度原水的要求。(4)占地面积大、附属设备多,难以实现集成化、小型化。 4.新型固液分离实现方法改变絮凝体结构、大幅度提高絮凝体的密度的两种途径:一、降低初始颗粒间的空隙率机械搅拌使絮凝体发生脱水收缩 (Syneresis),从而降低构成絮凝体的初始颗粒(Primary particles) 之间的空隙率;
上图中,对第i级凝聚物的有效密度(水中密度)ρei:ρei=ρei-1(1-εi)=ρe0(1-ε1)(1-ε2)…(1-εi-1)(1-εi)低倍凝聚物成长为高倍凝聚物的过程是絮体空隙率增大的过程;按此模式成长的絮体其密度必然随絮体粒度增大而降低。既成絮凝体的机械缩水与再排列降低既成絮体颗粒每一级空隙率εi可提高絮体颗粒的密度;理想条件下,絮体颗粒结构重新安排,絮体颗粒中仅包含一次空隙率,即εi(i=2,3,4,…)=0,可得到高密度的絮体颗粒;
二、改变絮凝体的形成步骤通过合理控制混凝化学条件、流体动力学条件,使初始颗粒以逐一附着 (One-by-oneattachment) 的方式与同类母絮体结合,从而使絮凝体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最紧密的构造。第一阶段:形成粒径小、密度高的微絮体;第二阶段:微絮体在外部条件作用下实现逐一规则排列微絮体颗粒逐一附着在母絮体颗粒上,絮体颗粒就可实现随粒径增大,其空隙率保持不变,其结果使得絮体颗粒形状在外力作用下趋于球形。
三、实现微絮体规则型絮凝(规则排列)的条件颗粒微脱稳——实现准稳态 (Metastablestate)、生成小粒度、高密度的微絮体(初始粒子)高浓度、大粒径悬浮群体(悬浮层)——提供微絮体附着的表面 (Locally saturated zone)足够的抗剪切力与剪切力——保证初始粒子与结团絮凝体以及结团絮凝体内部具有足够的结合强度;提供足够的剪切力避免微絮凝颗粒间的相互结合,保证微絮凝颗粒向大粒径颗粒表面的逐一附着型结合(One-by-one attachment)5、新型固液分离关键技术一、化学与物理化学条件(1)无机盐混凝剂作用:使水中悬浮或胶体颗粒失稳(提高动力学不稳定性);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影响出水的浊度、色度;最佳投量控制:合理控制无机盐混凝剂投量,保证第一阶段生成理想微絮体:投量过高:第一阶段微絮体过度成长,一次空隙率提高,密度降低;另外提高运行成本;投量过低:初始颗粒未达到准脱稳状态(准稳态),排斥能障过高,造粒流化床运行状态不好,出水水质(浊度、色度)差;合理控制Zeta电位: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经验,无机盐混凝剂的最佳投量可通过初始颗粒的电动电位分析来控制 达到准稳态的Zeta电位为ζ= -15~ -20mV。该条件下,初始颗粒之间仍具有一定的排斥势能,不发生第一阶段的相互聚集。(2)有机高分子混(助)凝剂作用:提高颗粒间的结合强度,亦即提高造粒过程中结团絮凝体抵抗外部剪切的能力;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影响造粒流化床(结团体悬浮层)性能,如粒度、密度、体积浓度;最终影响处理负荷;最佳投量控制:合理控制高分子投量,保证第二阶段规则型絮凝所需的结合强度:投量过高:微絮体复稳,系统难以正常运行;出水水质差;另外运行成本提高;投量过低:架桥作用强度低、结合力小,难以形成性能良好的结团体和造粒流化床,处理效果差;适宜的比例关系:准稳态操作下有机高分子与无机盐混凝剂投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对于高浓度悬浊体系,无机盐混凝剂及高分子最佳投量和悬浮物浓度间不存在简单的化学计量关系,随SS提高,单位浓度的混凝剂投量Doseopt按幂函数关系递减 二、反应动力学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 无机盐混凝剂和有机高分子混凝剂的投加顺序和混合强度:首先投加无机盐混凝剂,并保证高强度(G > 200 s-1)、短历时(T < 1 min)混合,在完成微脱稳后,投加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并保证瞬时投加、快速混合扩散的反应条件(在造粒流化床底部入口处投加,入口射流扩散进行混合);② 预先形成高浓度颗粒悬浮层:为前述准稳态操作生成的微絮体颗粒的附着提供巨大表面;也是规则型絮凝(造粒)所需剪切力场的必要条件;③ 高浓度颗粒悬浮层中适宜的剪切力场:机械搅拌强度达到G=40 s-1,水力和悬浮层体积力综合作用后的总剪切强度达到G=80~100 s-1,是保证微絮体规则附着的外部动力条件。 该剪切力场中,微絮体颗粒在大颗粒表面上的随机型松散结合可得到有效抑制,保证了颗粒的每一结合部位都具有足够的抗剪切强度,创造规则附着所需的外部剪切条件,从而形成密实的颗粒构造。 三、流体动力学条件流体动力学条件是反应动力学条件的保障,主要包括: ①上向水流保障高浓度颗粒层处于宏观上的悬浮状态,有利于初始颗粒向大颗粒层的扩散; ②提供紊流条件使颗粒处于局部区域内的流化状态(一定范围内的运动和旋转),有利于大颗粒的均匀、规则成长;提供相对稳定的流化床顶部固液界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固液分离条件。
自我造粒流化床中形成的粒状颗粒的有效密度远高于同粒径常规絮凝体的有效密度;常规絮凝体有效密度(水中密度)ρe与絮凝体粒径d间存在的关系已不明显,即颗粒密度基本上不随粒径变化。2021煤矿与煤化工环境治理与保护产业大会10月20日鄂尔多斯召开大会时间地点:大会时间:2021年10月20-23日,10月20日全天报到大会地点:鄂尔多斯市国际会展中心报到地点:乌兰国际大酒店(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街与天骄路交汇处)主要内容主论坛: “双碳”愿景下的煤炭深加工环保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专家召集人:刘志学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张鸣林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煤转化分会会长拟 邀3-5位院士做大会主旨报告分论坛1:第六届煤炭矿井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讨会专家召集人:郭中权 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已落实专家及报告题目:1.纳诺斯通陶瓷超滤在矿井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报告人:金庆西 纳诺斯通水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亚太区销售总监2.可持续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报告人:张春晖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3.煤矿高盐矿井水膜浓缩处理技术报告人:郭中权 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4.煤矿高盐废水深部地质封存技术研究进展报告人:杜 松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生态环境研究所 副所长5.高盐矿井水协同预处理技术与应用案例报告人:毛维东 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6.双极膜水解离技术在高盐矿井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报告人:李福勤 教授 河北工程大学7.选煤废水(煤泥水)处理技术发展分析报告人:张明清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8.膜技术在矿井废水处理的工程化应用及思考报告人:周国锋 宁波水艺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产品应用总监9.矿井水高盐废水特种膜浓缩技术介绍报告人:沈 斌 杭州碟滤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总工10.POREX 管式膜在矿井废水上的应用报告人:朱建初 南京丹恒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11.大通宝富智能化MVR蒸汽压缩机及其行业应用报告人:缪小军 南通大通宝富风机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副主任12.晶种法”在污水资源化中的应用方案报告人:林 勇 烟台金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13.苏伊士矿井水深度处理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分析报告人:翟建文 苏伊士水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工程设备全球应用技术总监14.高倍浓缩技术(AMBC)助力矿井水资源化降本增效报告人:黄传敏 杭州上拓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研发工程师15.PX能量回收装置在零排放能耗节约中的引领报告人:左 萍 美国能量回收公司 中国区首席代表16.膜技术在矿井水深度处理和资源化中的应用案例报告人:李天玉 国家环境保护膜生物反应器与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 副主任17.高性能碳化硅陶瓷膜在矿井水处理上的应用报告人:陈常连 教授 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18.煤矿废水治理解决方案报告人:王宏义 中建环能(山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19.同臣环保高新脱水装备在煤炭矿井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报告人:刘道广 博士 上海同臣环保有限公司 副总裁兼技术中心总监博士20.DTST高压系统中的在线循环泵技术真相及解决方案报告人:练荣辉 浙江深海泵业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21.矿井水零排放结晶盐资源化项目分享报告人:张水水 内蒙古晶泰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22.结晶盐品质控制及结晶盐深度资源化利用技术报告人:王艳朋 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23.矿井水Ⅲ类水提标及零排放技术集成与应用报告人:聂水源 北京北华中清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部技术总监分论坛2.第十届煤化工水处理技术发展与应用创新大会;专家召集人:汪 炎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落实专家及报告题目:1.煤化工有机废水处理案例及运行经验分享报告人:殷 智 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公用工程中心主任2.纳滤和电渗析技术及其在高盐废水浓缩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报告人:王晓琳 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3.陕煤榆林化学水处理总体方案介绍报告人:王晓敏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工程师4.高盐高有机废水零排放技术及方案报告人:陈 晨 江苏坤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5.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和执行煤化工零排放两副产盐标准的案例分享报告人:钱媛媛 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技术中心主任6.高含盐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处置集成新工艺报告人:贺启环 教授 江苏金牛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7.赛莱默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方案及案例分享报告人:卢志明 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 高级技术解决方案工程师8.现代煤化工静脉产业园与资源循环利用案例解析报告人:刘艳梅 上海晶宇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9.杜邦创新膜和树脂产品应用于中国煤化工零排放的案例介绍报告人:苏 宏 杜邦水处理资深废水处理和零排放工艺专家10.PRH高效软化在零排放中的应用报告人:俞浩洋 安徽普朗膜技术有限公司 销售总监11.特效臭氧催化剂在RO浓水等高盐难降解有机废水中的应用报告人:刘雪菲 江苏治水有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12.煤矿水资源利用与数智化运维报告人:沈 超 浙江优控云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13.高选择性纳滤膜产业化及其在废水零排放中的应用报告人:邹 昊 博士 苏州富淼膜科技有限公司14.太比雅电化学技术在工业循环水和灰水处理及零排放中的应用报告人:叶继军 北京太比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15.副产盐标准化及资源化途径报告人:张 仂 中盐工程技术研究院 所长16.零排放预处理案例分享报告人:巨春燕 北京翰祺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品牌营销总监17.澳维增强型抗污染反渗透膜在煤化工行业应用报告人:曾望来 湖南澳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支持部经理18.苏伊士煤化工废水解决之道报告人:陈 智 苏伊士水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亚洲区技术推广经理19.海德能助力煤化工产业升级的废水零排放案例分析报告人:王 南 美国海德能公司 技术经理20.东丽膜技术在煤化工行业及零排放领域最新技术进展及应用报告人:赵 杰 蓝星东丽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部长21.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去除氟、总氮、砷等污染物工艺报告人:科海思(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2.题目待定报告人:上海唯赛勃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论坛3.煤焦化、兰炭水处理技术专题研讨会;专家召集人:韦朝海 华南理工大学李玉平 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1.煤焦化行业“十四五”发展与环境治理思考;报告人:曹红彬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2.煤化工废水处理脱氮除磷与过程减盐耦合工艺;报告人:韦朝海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3.兰炭废水资源化与零排放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报告人:李玉平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与技术研究部副主任、国家能源清洁炼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4.煤焦油污水CFC高效除油预处理技术及装备;报告人:杨 强 教授/国家杰青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5.兰炭废水酚氨回收技术开发及应用;报告人:陈 赟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6.焦化/兰炭蒸氨废水“无膜工艺零排放”取得重大突破;报告人:陈业钢 博士 上海东硕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7.POREX 管式膜在焦化废水上的应用;报告人:朱建初 南京丹恒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8.低成本长周期兰炭废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报告人:杜淑慧 天津市创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9.焦化废水全流程处理报告人:韩 颖 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水部副总经理 10.高难度废水深度处理资源化技术与应用案例报告人:夏俊方 博士 内蒙古晶泰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总工程师、研究院院长分论坛4.燃煤电厂水处理技术发展与应用论坛;专家召集人:王 华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已确认专家及报告题目1.电厂水处理物联网数智化应用报告人:沈 超 浙江优控云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2.燃煤电厂脱硫废水资源化利用工艺报告人:王 华 中国能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发电分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3.Ionpure CEDI在除盐水工艺中的应用报告人:曾 勇 懿华珂水处理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4.循环水新型防绿色垢技术报告人:李慧燕 上海莫秋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技术总监5.杜邦创新先进水处理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报告人:赵瑞军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经理6.革命性陶瓷超滤在水处理的应用案例分析报告人:金庆西 纳诺斯通水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亚太区销售总监7.新形势下火电行业节水和废水治理工作的思考报告人:王 璟 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8.在线水质分析仪表数据可靠性和决策智能化研究及应用报告人:秦军旺 北京欧林特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9.火电厂智能节水及废水资源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报告人:秦树篷 华电水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10.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报告人:冯琰磊 中国能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发电分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11.结晶造粒和固液分离技术在预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报告人:花立存 中国能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 高级工程师分论坛5.煤化工VOCs管控与治理高峰论坛;专家召集人:解 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郑承煜 鄂尔多斯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攻坚办公室已确认专家及报告题目1.我国VOCs治理相关政策与标准及其对煤化工行业的影响报告人:张国宁 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标准所 副所长2.VOCs治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人:栾志强 研究员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废气委员会 秘书长3.VOCs污染控制材料与应用;报告人:郝郑平 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4.煤化工VOCs治理方案选择报告人:解 强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5.煤化工罐区VOCs治理问题及解决办法报告人:徐斌华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VOCs治理的工程实践 - 经验与教训报告人:马永亮 教授 清华大学7.焦化行业VOCs深度综合治理方案研究报告人:李 兵 博士 清华大学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8.国际领先的VOCs治理技术在煤化工行业的应用报告人:陈登科 上海安居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鄂尔多斯办事处总监 9.可核查、计量及兑现的煤化工园区VOCs治理管理体系构建报告人:李庆彪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360平台 副理事长 10.题目待定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分论坛6.煤炭与煤化工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讨会;专家召集人:黄相国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已确认专家及报告题目1.双碳目标下执行新《固废法》对煤炭利用的影响及应对报告人:曲睿晶 中关村绿创环境治理联盟战略决策委员会主任 首席专家2.煤化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法律规定报告人:罗庆明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中心 正高3.典型煤化工残渣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评估与案例研究报告人:章丽萍 副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4.煤矸石综合利用实践及思考报告人:李晓姣 研究员 太原理工大学5.煤焦化行业危险废物鉴别报告人:郝雅琼 副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煤基固废生产高值化微晶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应用报告人:张金青 中国地质科学院尾矿利用技术中心 主任7.煤化工气化渣大宗消纳及材料化应用研究与示范报告人:彭团儿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8.同臣环保高新脱水装备助力煤泥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报告人:刘道广 博士 上海同臣环保有限公司 副总裁兼技术中心总监9.典型能化企业固危废协同利用实践探索报告人:崔龙鹏 教授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10.煤气化渣的特征及其应用研究与实践报告人:魏存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吉林省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吉林大学材料学院分论坛7.绿色矿山建设高峰论坛专家召集人:李凤明,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已确认专家及报告题目1.采煤沉陷区建设用地综合治理成套技术研究报告人:韩科明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2.城市建筑固废在采空区充填治理中的应用报告人:李建文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3.高寒草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报告人:张 峰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4.高原高寒矿区生态修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报告人:白国良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5.关闲矿井次生移动变形机理、规律及预测方法报告人:邓喀中 中国矿业大学分论坛8. 水处理剂新产品、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已落实专家及报告题目1.活性炭吸附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中国石化九江石化公司 高级专家/正高工 唐安中2.树脂吸附与再生应用于高难废水处理技术探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爱民3.循环水药剂在工业废水的处理分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傅晓萍4.微生物菌剂处理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高会杰5. 特种反渗透阻垢剂在高盐废水中的应用确认落实中6.反渗透清洗剂应用分析确认落实中7.纳滤用药剂技术分享确认落实中8.蒸发结晶用药剂技术分享确认落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