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义:诗词创作漫谈(二)

诗词创作漫谈(二)
主讲:张春义
三、章法
我们用律诗举例说明。
格律诗写作的章法一般称之为“谋篇”,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方面的术语。也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对起承转合是相当讲究的,章法也是有规律的。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第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出来。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下面我们展开了详细了解。
(一)、起句也叫首联,指律诗的第一、二句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做任何事情都要起头,唱歌要起头,说话要起头,讲故事要起头,写文章要起头,诗歌创作当然也要起头。“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起句交代事因、时间、地点等,以便引出下文。“起”定基调,同时,起句要破题。也就是点破标题要义。“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另外,起句也叫首联,首这个字是个象形字,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目,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首字的本义是头。也就是说,一出场,就要让人看到你的头,看到你的面部,这样才能对你有个初步的了解。总体来说,起笔要突兀,醒目,有劈面而来的效果,力求做到先声夺人。下面介绍几种起句的方法:1、对题直起这是明起之类,就是开笔点题(甚至点出题中的字),这样的好处是开宗明义,大家都清楚的知道你在说什么、你要说什么事。
这种起法的要求是感情充沛、诗意盎然,起得猛后面要托得住。如同唱歌,你调门起得高自然好听,但要看看你有没有这么好的嗓子,不然后面的华彩部分唱不出来了,就不好了。下面找几首大家熟悉的作品来看看。
(1)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也就是登高之后展现在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第一句就把题目“夜”“月”二字皆出,扣题紧而且明,第二句“闺中”“独”二字进一步说明月夜要写的内容,那么接下来的几联便如流水一般,汩汩而出了。
(3)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首联开门见山,点评题目,岳阳楼在洞庭湖边,“昔闻”与“今上”相呼应,写出得偿夙愿的心情,意境开阔宏伟。
2、对景兴起以景物起笔,景中有情,暗里扣题。这么写的好处是含蓄、内敛,情绪不外露,但又可以从景物描写里明显的透露出来一些信息。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此作的起笔就是一派秋天景色:露、凋、枫树、萧森,这些语汇放在一起,随便是谁一看,也知道是秋天了,扣了“秋兴”之题。而“凋伤”“萧森”则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作者的情绪,他不是很愉快的在欣赏秋天的风景,而是伤感的、惆怅的,于是此作的感情基调也就出来了。下面再举例一首我的作品:
方山
流泉涵碧色,古木驻苍颜。
疏磬高低寺,浮云远近山。
日烘花竞发,草合磴难攀。
松下谁传法,烟霞自往还。
这首诗也是“对景兴起”。写景采用“移步换景法”,随着作者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展开。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首联有以下几个任务:
(1)、破题,所谓破题,泛指文章开头点破题目要旨的几句话,以承接正文。作诗也一样,诗之起处,叫“破题”,首联或首句不但要点明题旨,还要交代时间、地点,统领全局。
(2)、奠定情感基调
诗歌由感而发,诗歌的感情基调即写作诗歌的感情推动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了诗歌创作,奠定了全篇基调。
一首诗的第一句或第一联就要为整首诗定基调,或悲或喜、或寂寞、伤感或恬淡、闲适;抑或激昂、消沉等。
关于如何开头,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
诗圣杜甫的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七律正宗”。在章法结构上极其严整。起句以景破题,又称直起法,柏森森三字既是描写也与起句相呼应,托物寓情,奠定了全诗感慨悲凉的基调。
还有一条大家要记住:一首诗只能有一个感情基调,或悲或喜,只能用一个调子说话。
写完了第一句或第一联,接下来写第二联,第二联怎么写,我们接着往下说。(二)、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
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
承联也叫颔联,颔的本意是下巴颏。刚才我们说了,第一联叫首联,那么,颔的本义是下巴颏,首字的本义是头,下巴颏和头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说,颔联与首联也是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
我们在写诗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首联与颔联脱节的情况。这里,给大家介绍三个方法,来避免这种情况。
1、分承:
分承就是把首联中的词语分开,在颔联承接续写。举几个例子:
(1)吹笛(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首句以“风月”二字领起,第三句和第四句风、月分承,吞吐含芳。颔联和首联靠“风、月”两个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东坡先生的名篇,有个成语“雪泥鸿爪”就是从这首诗来的。前四句单行入律,属于唐人旧格。我们看这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接下来,他把第二句的飞鸿、雪泥分开,放在第二联的起头: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而且,他先用泥字,形成顶针句,词语间上递下接,结构严谨,语气贯通,使的说理环环相扣。意境更加放纵,更加无拘束,实在是东坡先生本色。
(3)有怀(范当世)
江西横亘一千里,山水滂沱入大湖。
山倚渭岩撑快阁,湖迎香海走匡庐。
我来前后经三载,于此东西得两儒。
便约半山造山谷,携樽同作醉翁徒。
这首的分承又有所区别,他是把第二句的山和韵脚湖按先后顺序分承到第二联。
(4)和答孙不愚见赠(黄庭坚)
诗比淮南似小山,酒名曲米出云安。
且凭诗酒勤春事,莫爱儿郎作好官。
簿领侵寻台相笔,风埃蓬勃使星鞍。
小臣才力堪为掾,敢学前人便挂冠。
这首诗,首联以“诗酒”二字分领,第三句把“诗酒”两个字合并说事,又是一种分承法。
另外还有一首大家熟悉的诗,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原版应该是“昔人已乘白云去”。改成“昔人已乘黄鹤去”是明代的事情。按照专家的说法,是明代一个妄人所为。其实崔颢的这首诗采用的也是分承法。二联用黄鹤、白云分承续写。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王维的这首五律也是分承法。
分承法,就是把你想要重点描述的景色在首联提出,然后在二联作重点阐述的一种创作方法。
这几种分承法,各具特点,大家可以逐一作练习。按各种方法写作,熟悉并掌握首联和颔联的分承。
2、直承就是顺着起笔之意,直接陈述所见所闻,这种承接法最讲究炼字的功夫,炼好了很容易出彩。下面举几个例子:
(1)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是杜甫的爷爷。这是他的一首经典之作,“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紧承“物候新”的“新”字,海曙云霞、江春梅柳,自然是新的。语句华美,画面亮丽,让人眼前一亮,春意自在诗中了。此联不仅诗界出名,在春联里也经常能见到,可见很是深入人心。
(2)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老杜作品精彩纷呈,此作的颔联亦是大大的有名。在起笔思李白,评价是什么?“不群”。如何不群呢?“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以两位前世大家作比,来显示李白同学如何的“不群”。承得紧凑,严丝合缝。诗中对李白的景仰与看重,尽在此联,情意表达充分。
3、景承,也就是以景相承接所有的景语都是情语,写景一定能品味出作者的情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下面举一首例子。
登兖州城楼(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此作颔联顺着上句“纵目”而写,老杜就是拿着望远镜,从兖州也不可能北看青州南看徐州的,所以此句貌似景实是意,是夸张的写意手法来表达开阔的思绪、壮丽的景色,一来写了城楼之高,二来写了兖州枢纽地位,表现其地势之要。
律诗的中两联一般是二联写景,三联抒情,所以,以景承接应用的很多,此类作品也很多。下面举例我的一首:
过灵空山
半岭云多态,前行客易迷。
乱流分涧谷,曲磴入招提。
岸转山疑动,天垂松欲齐。
岩阿花竞发,呼度小桥西。
这个就是用景承接,通过溪流、磴道、寺庙等景色勾勒出作者眼中的灵空山。
上面我们讲了三种承接的方法:分承、直承、景承。大家可以按这三种方式创作,以便很好的掌握。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的来讲,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承句与起句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更不能使其断裂。
(三)、转折联,也叫颈联,即律诗的第五、第六句
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律诗的第三联古人之所以叫做“颈联”,也是比喻它就像人的脖子一样,是要转动的。
如果和首联的贵乎突兀联系起来,颔联平而徐,颈联又挺拔振起,形成一种曲线的进展,显得全诗有波澜,有抑扬,顿挫起伏,不流于平板。要做到这一点,一般是颔联写景,颈联抒情。写景或叙事,容易造成平实的感觉,抒情或议论,则可造成情绪高亢的气势。写景或叙事也叫写“实”,抒情或议论也叫写“虚”。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虚实”也就是“情景”。一实一虚避免单调。颈联抒情时不要使感慨发尽,要留有余地,以便作结。
关于颈联的转,我们举几个例子:
1、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雨,到了第五句再要是写雨,会让人觉得烦琐。所以,要转而言它。我们看它的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紧接前面的“潜入夜”,而把前面的叙述对象进行了描写,通过径、云、船、火等具体事物进一步写“夜景”。并为结句的“晓”做好了铺垫。
2、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作中颈联的“烽火连三月”是对前文的总结,“家书抵万金”则是推开一步,由物到人、由景到情,是前面烽火连绵的果,是后面“白头搔更短”的因,故此作之转饱受赞誉。
3、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还来看老杜的这首《登岳阳楼》前两联写景,三联转而抒情,诗人晚年登楼,面对洞庭湖水感怀自己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国家依然动荡,而自己不能报国的哀伤。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
(四)、合,也叫尾联,即第七、第八句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犹在。
严羽《沧浪诗话》所言“收拾贵在出场”即是说,全诗结句时,主要的东西必须全部出现。出场,不落痕迹。怎么样写好结句?收束全篇呢?
谢臻《四溟诗话》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也就是说,结句要有回味,象撞击铜钟一样,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就要求我们在结尾时要讲究留有余韵,最好能使结束语出人意料。我们举几个列子:
1、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写游子思归。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离家已久,渴望回乡,但这个夙愿很难实现。面对奔流不已的大江,诗人感到无限的悲伤,仿佛眼前的江水也停滞不前了。接下去,诗人并没有进一步抒发思乡之情,转而描绘山中萧瑟的秋景。其实,作者写景的目的还是为了抒情。那在秋风中飘零的黄叶,不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象征吗?
2、再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的转在第七句,结句“况乃”一词把情绪再推进一层,何况战事未休。其中对现实的不满、对兄弟的担忧、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尽在其中。3、再看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凡讲结句的,都喜欢提到这首诗。它的尾联貌似与先主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蜀国的舞妓们,到魏国的宫殿前跳舞。但这里的意思其实极深:蜀国的舞妓为何来到魏国呢?因为蜀国灭亡了,她们也属于“战利品”之列,被迫远离故国。也就是说,好像是和题目无关,实际上,它是从题外反面发挥议论、感慨,仍与题意相合。蜀国怎么亡的?这也是“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来由。
俗语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诗的结尾好坏,对整首诗影响极大。不论是“以景结”、“以情结”、“以理结”还是“以问答结”,只要弦外有音,味外有味,含蓄隽永,发人深思,都是好的结尾。
概括起来说,律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诗词写作之门的钥匙。

主管:朔州市文联  朔州市作协

主办:朔州市诗词学会

主       编:师红儒

执行主编:康彩兰

编    委:杨怀胜  宋建国  刘懿德  郭志宏  张宝国  吉  顺  王建中  李  桃  杨静函

编    辑:刘文虎  刘萍萍  闫关山

制    作:张秋娟   杨  瑾

(0)

相关推荐

  • 中国诗歌报首届诗词学习班学员第十二课作业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中国诗歌报★天安门文学 格律诗押韵的最后一节课,作业要求稍难一点,作一首仄起首句押韵式七律,为必做题,一首平起首句押. 五律,为选做题.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 ...

  • 张春义:诗词创作漫谈(五)

    诗词创作漫谈(五) 主讲:张春义 八.诗词的'可读性' 人们常用'可读性'这个词来评论诗词. 诗词的"可读性是什么?就是有韵味,读来琅琅上口,能引发读者的心灵共鸣,受读者欣赏或喜爱. 韵味是 ...

  • 张春义:诗词创作漫谈(四)

    主讲:张春义 五.扣题 切题也叫扣题,就是你写的东西得跟你的题目一致.写的东西得围绕你的标题来选材.切题的切,是符合.贴近的意思.诗词切题就是诗词切合题目,没有离题的话.我们用老杜的<江村> ...

  • 张春义:诗词创作漫谈(三)

    主讲:张春义 四.形象思维 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抒发 ...

  • 张春义:诗词创作漫谈(一)

    [编者按]:11月21日上午,市诗词学会特邀太原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张春义在市图书馆作了以<诗词创作漫谈>为主题的的专题讲座.张春义是我们山西省乃至全国有名的诗人,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春义老 ...

  • 【诗词人物】张春义

    [诗人简介] 张春义,笔名东方麓台.山西太原人,1965年生于榆次.系中华诗词学会.山西诗词学会会员,太原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晋社诗词文化中心社长.作品多次在<中华诗词>.<长白山诗词 ...

  • 诗词创作漫谈(二)

    主讲:张春义 三.章法 我们用律诗举例说明. 格律诗写作的章法一般称之为"谋篇",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 ...

  • 每周试玉(232)|嘉宾【雷海基 张春义 楚家冲 王海亮】

    前 言 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 ...

  • 【乙未诗集】张春义|《乙未诗选》

    <乙未诗选> 张春义 [作者简介]张春义,男,笔名东方麓台.山西省太原市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晋社社长.曾出版个人诗集<俯首白云>. <五绝:殇> 黄浦断肠夜,津 ...

  • 书法《王玉良“历代名人百首诗之张全义、杨国忠”》二幅

    书法《王玉良“历代名人百首诗之张全义、杨国忠”》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