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抔湖退谷的历史内幕(上)
揭开抔湖退谷的历史内幕(上)
鄂州市历史文化的精华在西山。西山的精华在抔湖、退谷。究其历史原因,主要是抔湖、退谷与经典樊口是连在一起的。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但是,我在樊口探古却已经“留六年”了,先后写下了《是衙门港湖,不是杨门港湖》、《抔湖退谷史话》、《苏轼樊口载春酒》、《王安石盛赞武昌鱼》、《武昌鱼的千古佳话》、《长安号史话》、《刘备樊口屯兵》、《九曲亭应在樊口》等数十篇探古的文章。
今天,我又在这里进行综合探古,留连樊口,穿越历史,总结史料,梳理岁月,决意揭开抔湖、退谷的历史内幕。为发展抔湖、退谷、雷山、钓鱼台的旅游做一篇大文章。
抔湖的由来
“抔湖”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樊口钓鱼台社区,樊川入江交汇处樊口的西、雷二山之间。俗名叫杨门港湖,后因章家塆章姓在此居住过,也曾叫章家“塘”。
抔湖到底有多大呢?据《鄂城市地名志》载:“杨门港湖总面积约三十六亩,水深一二米,可以养鱼……”真可谓是鄂州的“袖珍湖”。
抔湖是因何而故名的呢?我们看一下唐代侍郎元结的《抔湖铭并序》:“抔湖东抵抔樽,西侵退谷,北汇樊水(樊川),南涯郎亭。有菱有荷,有菰有蒲,方一二里,能浮水欤。漫叟自抔亭游退谷,必泛此湖。以湖在抔樽之下,遂命名抔湖。铭曰:谁游江海,能厌其大。谁泛抔湖,能厌其小。故曰:人不厌者,君子之道。于戏君子,人不厌之,死虽千岁,其行可师;可厌之类,不独为害,死虽万代,犹堪污秽。或问作铭,意尽此欤?吾欲为人厌者,勿泛抔湖。”
“以湖在抔樽之下,遂命名抔湖。”从《抔湖铭并序》中可见抔湖是以“抔樽”命名的。从《抔湖铭并序》中又可以看到历史上的抔湖面积有“方一二里”大。“有菱有荷,有菰有蒲”真是美不胜收。
抔樽的由来
那么抔樽又在何处呢?据《鄂城市地名志》载,在西山“石门开”沿新路石阶而下,可见大约一块两米高,两米宽的岩石,如同天外飞来蹲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青蛙,故名“蛙樽石”。唐代京官著作郎元结,在“安史之乱”平息后,辞官侍亲,隐居樊上。常来此饮酒赋诗,蛙樽石凹处是元结藏酒的地方。武昌县令孟士源爱之,命名“抔樽石”。
元结为此作《抔樽铭并序》:郎亭西郛有藂石,石临
樊水,漫叟构石颠以为亭。石有窳颠者,因修之以藏酒。士源爱之,命为抔樽。乃为士源作抔樽铭。铭曰:
窳颠之石,在吾亭上。
天全其器,实有殊状。
如窦而底,似倾几欹;
非曲非方,不准不规。
孟公高贤,命曰抔樽。
漫叟作铭,当欲何言。
时俗浇狡,曰益伪薄。
谁能抔饮,共守淳朴。
可见,“抔湖”是由湖坡上,石门台阶下的一只巨大的青蛙石,渐名为蛙樽石、窳颠石,元结因修以藏酒,孟士源爱之,特命名为抔樽石。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铭文中察视到在这抔樽石旁,元结又建了一座简易的抔亭。
退谷的由来
那么退谷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武昌县令孟士源以元结在 此谷中种粮种菜或在谷中水处钓鱼,常游此谷,戏名为退谷,又有退隐之意。唐侍郎元结为此又写下了《退谷铭并序》:
抔湖西南是退谷,谷中有泉,或激或退悬,为窦为渊。满谷生寿木,又多寿藤萦之。始入谷中,令人忘返。时士源以漫叟退修耕钓,爱游此谷,遂命曰退谷。元子作铭,以显士源之意。铭曰:
谁命退谷,孟公士源。
孟公之意,漫叟知焉。
公畏漫叟,心进迹退。
公惧漫叟,名显身晦。
公恐漫叟,辞小受大。
于戏退谷!独为吾规。
干进之客,不羞游之。
何人作铭,铭之谷口。
荒浪者欤,退谷漫叟。
这退谷就是在抔湖即现在的杨门港湖西边的一条幽静深邃的山谷,俗名叫伍家垅,是市牛奶厂所在地。是否因伍姓人家曾在此田垅上居住过而得名,有待考证。
从《退谷铭并序》中可见当时的武昌县令孟士源以“漫叟(元结)退修耕钓,爱游此谷”而命名为“退谷”的。
我们透过《抔樽铭并序》、《抔湖铭并序》、《退谷铭并序》,可以察视到唐侍郎元结(相当于现在文化部长级的官员),与当时的武昌县令孟士源的一段君子之交。“二人尝黜官”,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在樊上演绎出了“抔樽”、“抔湖”,同时还有“退谷”的故事来。
元结何其人
元结,名次山,又有漫郎、漫叟、聱叟之雅称。据《武昌县志》载:“唐·元结,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少不羁(很顽皮),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天宝十二载(753年)举进士。国子司业苏源明,荐结可用,召结诣京师,乃上时议三篇;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进水部
员外郎。会代宗立固辞,侍亲归樊上,授著作郎。”
《武昌县志》的载录是说这位侍郎元结,可是一显赫的家族,他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常山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孙,小时候很顽皮,不求上进,到了17岁,他才归心向学,师从他的族兄元德秀;天宝十年(公元753年)中了进士;后又因国子司业苏源明的举荐,元结奉旨进京,由于他向肃宗写了三篇关于时事政治的论文,得以重用。后以讨贼、杀敌立了大功,而迁升为监察御史,后又迁升为水部员外郎。
在代宗初立时,元结以侍奉多病的老母为由向代宗辞官,代宗准辞并授元结为著作郎。元结于宝应元年(762年)侍母隐居武昌樊上,受到武昌县令孟士源的热情接待,二人在樊上演绎出了抔尊、抔湖,还有退谷的故事来。
“元结宅”在什么地方
元结住在樊上什么地方呢?一直受人关注。有的说元结住在郎亭山下、住在樊上、住在退谷。他究竟是住在郎亭山下抔湖的东边还是西边,让人捉摸不透。
今天发展樊口大旅游,“元结宅”应是弄清楚的时候了。据《元次山年谱》:“次山以老母久病,乞免官归养,代宗许之,拜著作郎,乃家于武昌樊水之郎亭山下。”又《樊上漫作》诗:“漫家郎亭下,复在樊水边,去郭五六里,扁舟到门前。”可见元结住在“郎亭山下”的樊水边。
“复在樊水边”,是说住在郎亭山下樊水的那边,即“退谷”的樊水边。抔湖水也叫樊水,因为抔湖东边的山叫郎亭山(西山),抔湖西的山叫樊山(即现在的雷山),故元结诗中有樊上、樊水之说。
元结在《退谷铭并序》中则说得较为清楚:“何人作铭,铭之谷口。荒浪者欤,退谷漫叟。”是说他住在“(退)谷口”。
最能说明元结住在抔湖退谷侧应是孟士源,他在《樊山新春大雪寄元次山》诗中说“怀君欲进谒,溪滑渡舟难”,说明孟士源去拜望元结时要乘舟过抔湖。
还有南宋武昌县令薛季宣《送张慒还停舟访退谷》诗:“送客过樊溪,停桡退谷口。不见元次山,静立踌躇久。”又《退谷里章》“退谷中人带笭箵,山中缭绕茅舍傍……漫歌八曲音清冷,风高水寒叹之声。勿哦大洞修黄庭,谷中 之乐实难名。”薛季宣这里是说唐侍郎住在樊口的退谷口,又在退谷吟哦出了《漫歌八曲》。
元结在《自释》中说他住的地方“左右有渔者”。这就是说他住的地方左右有渔舍。综上所述,“元结宅”应是在郎亭山下樊水的那边退谷口,即抔湖的南端退谷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