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帝国坟场 ——各大国为称霸流尽最后一滴血之地

作者:寞寒

近期,鹰酱家的特大当家比较烦,堂堂蓝星头号扛把子,坐拥无数生意的掌门人,被一支按在地上摩擦了18年的游击队给胁迫了一把,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还有实际行动,在某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放了几个大号炮仗,以示庆祝和纪念。

在国内一片反对中,特大当家只好出来平息众怒,一方面宣布要增兵报复,不再和谈;一方面又将“主张和谈”的高层给解雇掉。小寞只能说,嗯,听说过找替罪羊的,今儿见着找替罪鹰的了。

2019年9月11日凌晨一枚火箭弹在美国驻阿(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大使馆附近爆炸

话说回来,以前小寞文里码过,在阿富汗作战时战术上的困难,今天,小寞就带大家品味一下在阿富汗的战略困局。

阿富汗,地处中亚内陆,总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比鼎盛时期的德国还要大,和现在加上海外殖民地的法国相当。人口么,估计在3500万上下(这个不怪小寞,一个打了半个世纪仗的国家,至少是肯定不会有国家统计局这么个机构的,至于派出所这种,也不知道他具体是向着谁,是不)。国境北部是前苏联各加盟国,东部一个角挨着中国,东南是巴基斯坦,西南部是伊朗。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兴都库什山脉,只有北部少量地区为低地平原。

说到这里大家就基本上明白了吧?借用兔子家里来说,阿富汗就是函谷关及河西之地,山东六国要攻秦,得从这儿走,秦要攻打山东六国,也得从这走,偏偏你还绕不过去。虽然阿富汗没有多少资源,可一直以来,这里就是战略要道,无论是亚历山大还是成吉思汗,包括唐、波斯、帖木儿等等等等,所有曾经制霸中亚、西亚、南亚的势力都不得不跑到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吃灰。

古代的事情咱们就不提,就说1900年后的事。此时的阿富汗,刚与英国打完第二次英阿战争,虽然放弃了外交等权利,但好歹整个国家还是独立的,比隔壁的印度斯坦不知道强了多少。而英国经历了两次战争后,基本已经认清了一个事实:在阿富汗,派印度人是不合适的,阿富汗人会打鸡血,至于派纯正的英国陆军,战斗力倒是可以保证但是更高的后勤保障需求会得不偿失。

但到了191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时一战已经结束,英国成功干趴德国,法国北部被打残,大陆怪物奥匈帝国分裂成比当初合并时更多的国家,传统的欧洲大陆三强都被打废,短时间无法恢复,在英国精英们眼中,此时的世界,是英国一家独大的世界第一,至于遥远的美国和日本,又岂是大英帝国庞大舰队的一战之敌。因此,当沙皇俄国变身成为苏维埃国家时,英国就将自己认定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保护者,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投入了苏联的革命大潮。

摆在英国精英们眼前的,有两条传统线路,一是走法皇拿破仑与德皇威廉的老路,穿越宽广的东欧平原直达莫斯科。二是走伊朗穿越险峻的高加索地区再折向西,这两条路的惨痛历史让英国人很头疼。

还有一个选项西伯利亚,问题是当地除了冰天雪地就只剩东北虎和白头海雕了,离遥远的东欧更是万水千山。于是英国决定另辟蹊径,从印度穿越阿富汗进逼苏联的腹部。没成想,此时携一战“大胜”之余威的英军,带齐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竟然被只有老式步枪的阿富汗摆开三条战线主动进攻,打得灰头土脸,最后只好草草收兵,正好又赶上英国全球战略收缩,此战竟然成了大英帝国开拓进取的最后一战。而阿富汗则因为此战,再度成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交战场所。

作为一个四通之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为争;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为围;争无攻,围则谋。”(通俗讲,就是这个鬼地方,谁都可以来闹上一顿,最好是别去主动打)无论是从印度洋跨越伊朗或巴基斯坦进入北上,还是北部从中亚沿阿姆河进南下,亦或者从中国翻越帕米尔高原走瓦罕走廊西进,其难点都不在阿富汗本地的兴都库什山。

通俗讲,就是好进不好出。(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说,有飞机呀,划个重点,动用重型战略运输机运送美军现驻阿富汗的1.6万士兵及配备的各类装备,估计特大当家会跪求塔利班签署不平等条约)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理条件,注定阿富汗被夹在东西南北四个战略方向上来回折腾。

最重要的问题,除了险峻的地理环境外,还有降雨量——全国年平均降雨量240毫米,这意味着什么呢?说夸张一点,就是种啥啥不长,除开某种极特殊的高产植物外。所以,所谓中亚农业国阿富汗除了依靠北部阿姆河流域能保障全国四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口粮的稳定产量外,其余山地沙漠戈壁里,能解决自己的口粮就很不错了。

于是乎,在没有任何工业及高精尖产业的加成下,阿富汗各地军阀就不管不顾的种上了罂粟,经过实践证明,这玩意儿比任何小麦青稞都一本万利,然后就推行到了全国适宜地区…所以,任何外来势力的大军,想就地解决一些口粮,这个问题似乎更会激起当地人的鸡血精神。而水源嘛,苏联患上肝炎的前任前线指挥官那瘦弱的身影,现在还挂在互联网上呢。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鹰酱进军阿富汗时特地加上一条军规“外出执行任务期间,每小时必须补充一瓶以上矿泉水”。(话说当年小寞在青海搞生存训练,三天也就一军用水壶,还是美帝家的同行待遇好,钱紧花。)

除开这些地理因素外,整个阿富汗巴掌大点的地方,因为历史以来长期拉锯的结果,这里竟然分布了二十多个民族,各自为政的部落更是数不胜数,不要说老死不相往来,至少是语言不通竟是常态。

小寞某次去山区,知道地点是红星村,当小寞到导航到山脚下,用普通话一问,知道在某座山顶上,等开到山腰中的岔道再问,当地老人连说带比划竟然告诉小寞就在原来问路的那个地方叫“红星”,当时小寞就一头黑线,由此可知我们的老祖宗一直推行的普通话普及对于各地的交融而言是多么大的功德。

我们可以想象,在“三里不同言,十里不同语”的阿富汗,当美军在坎大哈花钱找了一个带路党,跑到几公里外公路边上的一个普什图部落,问当地人塔利班恐怖分子在哪,在花费一定物资、美元搞好军民共建后,部落长老(阿訇或者别的什么称呼)指着远处某座连小路都没有的山坡说就在那个山上。

等美军哈赤哈赤爬上山,发现了一个祥和的塔吉克族的小山村,大家伙都蹲在石头墙边上好奇的看着这些外人,一通连说带比划后,坎大哈的带路党直接甩手不干,毕竟这里他也不熟,更别提对话了。等到第二天后方指挥部再派上一支小分队送来另一名带路党,在花费了同样的物资、美元后,小山村的所有人包括大人小孩都指着原来普什图族部落说“塔利班”。小寞相信这个画面一定比较喜感。

这些还只是阿富汗本身的主观条件,至于外部更复杂的环境,我们下一篇再继续盘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