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横、外面怂”,到底是谁把孩子“逼”成了两面派?

自家人没有原则的溺爱,将孩子宠成“窝里横”;
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把孩子变成“出门怂”。
没有孩子是天生的“两面派”,想改变这种行为,要从家庭教育入手。
——虎妈
作者丨C妈
来源|CC爸妈(cc-bama)

前段时间朋友找到我,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吐槽着自己儿子:

家里横得跟什么是的,一出门就怂得不行。
在我们面前蛮横无理、大呼小叫,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甚至是动手。
但是出了门,见到陌生人,连大气都不敢出,前天被其他小朋友抢了玩具都不知道要回来。
回家后还和我发脾气,让我给他要去。
你说,这孩子咋就变成窝里横、外边怂的性格了呢?要是家里乖,外面大方得体该有多好。
这样的场景觉得似曾相识不?自家的娃是不是也在家厉害得不行,出门却变得胆小?
其实,大部分的性格形成都是有迹可循的。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成窝里横、外边怂的性格呢?

造成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原因

1. “窝里横”大多源自家人没有原则的爱
孩子想要个新玩具,但家里有类似的,妈妈不同意,结果孩子嗓子一嚎,地上一躺,妈妈就缴械投降了;
孩子想吃垃圾零食,父母不准,孩子嗓子一嚎,姥姥立马现身“不就是想吃好吃的,姥姥给拿”;
孩子手没轻没重的,经常动手打爸爸妈妈,妈妈想教育孩子,但刚说一句,孩子奶奶就现身“孩子小,他懂什么?你这么个大人怎么还跟个孩子较真”;
孩子在家对爷爷奶奶呼来喝去的,你想说他两句,但爷爷立马先挡在前面“没事,让孩子说两句没啥大事”。
孩子小,不懂事?恐怕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误解。
他们可比猴都精。
孩子可能话都还说不利索,但揣摩人的心思,看人下菜碟最是拿手。
父母妥协的时间久了,孩子便知道哭、闹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谁对他最宠爱最包容,他就对谁越是放肆。
每次都跳出来充当挡箭牌的爷爷奶奶,也会变成孩子最不尊重的对象,他们会仗着老人的溺爱越来越霸道。
所以,我们经常在外看到一个孩子对老人(或妈妈)颐指气使的,甚至是拳打脚踢。
面对自己的家人,孩子俨然变成了一个蛮横霸道,不讲理,不尊重别人的小霸王。
2. “外面怂”多源于不成熟(或不正确)的社交能力
大多家里横的宝宝在外边表现的比较胆小,并非一定是性格原因,其实是因为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足。
孩子在家“哭闹、耍横”这一套自己熟悉的社交方式,出了家门就不好使了。
但他也没学会更正确的沟通方式,就会导致他无法很好的融入外边的小圈子,慢慢的孩子也就选择逃避,不太愿意和陌生人接触。
这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孩子相对于成年人,适应能力弱,他们只有在自己认为安全的范围中,才能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而出了家这个“舒适圈”,孩子对外界会产生恐惧、不安,也就想要逃避。
而家长觉得在家的小霸王,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应该是这样的“霸道”性格,所以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无法察觉。
孩子自身的不安、恐惧、委屈等情绪堆积在一起,无法向外表达,只能向内继续发泄给家长,也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我们越想让孩子大方地走出家门,孩子越恐惧外边,越对熟悉的家人蛮横霸道。
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习惯?
首先我们要知道“窝里横,外面怂”并非是孩子的本性,而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没有孩子天生就是两面派,家里和外面截然不同。
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强,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还是需要父母积极正向的引导。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这些:
1.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总是在孩子面前强调“你在家这么横,在外怎么这么怂”,只会加强孩子的认知,让他们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从而不去尝试改变,离着这个方向越来越近。
而且父母的不理解,也会导致孩子情绪无法正常发泄,从而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里横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
2. 在家也要培养平等的社交模式
与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是孩子社交最初的参考模式。
有些窝里横,外边怂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在家形成了不正确的社交模式,认为在社交中不是弱就是强。
因为家人在自己的硬手段(哭闹吼)下妥协,自己便是强的一方,家人是弱的一方,弱的一方需要无条件的妥协强的一方。
长此以往,孩子的认知模式就是:不是你硬我软,就是我软你硬。
而在外面,当对方强,自己哭闹的那一套不好使时,他们就会自动切换成自己已经认知的思维模式(非强则弱),进而妥协,显得怂——明明被抢了玩具,也不敢要回。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人不需要一直“让”着孩子,应当适当的拒绝孩子。
只有当我们给予孩子有原则的爱,孩子的言行才会有分寸。
有时候过度的满足,让孩子形成依赖,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反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所以,父母应该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比如晚上一时兴起想吃附近的蛋糕,需要等到第二天再买,而不是看见孩子一哭,就受不了赶紧缴械投降。
我们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一定要温和平静的和孩子讲明原因,并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
“妈妈知道你非常想要,也知道你现在很伤心,但你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所以没有办法答应你,如果你伤心,可以在妈妈的怀里哭一会儿。”
只有我们理解孩子的情绪,并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孩子才能慢慢地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慢慢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再在家里横。
最终我们需要让孩子认识正确平等的社交关系,不存在谁弱谁强,交往双方是平等的,是需要互相尊重的。
只有孩子与家人平时的相处是互相尊重的,他出去才会尊重别人,也才会要求被尊重。
温馨提示:这几点需要全家统一战线,谨防一方立规矩或拒绝孩子要求时,杀出另一方进行阻挠“奶奶给买(不许凶我大孙子/女)”,那说啥都白搭。
3. 教会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理论归理论,对于社交经验不怎么丰富的娃娃们来说,虽然他们也渴望友好玩耍,奈何不得要领,总是用错误的方式表达,也会让社交变得有阻力。
所以,教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也是有必要的。
比如主动打招呼,如何分享玩具,当对方出现自己不喜欢的行为时又该如何表达等。
当孩子掌握了社交技巧,知道一些社交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有了交往的底气。

很多孩子出现窝里横,外面怂的状况时,都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就是我好像有一点点麻烦,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帮我。

当我们正确接受孩子的信号,并正确地引导时,相信孩子会成为一个自信、乐观、有礼貌的好孩子。
*来源: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