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简简单单的爱情和婚姻

为什么一些五六十年代的男女结婚后,尽管家庭贫寒、生活艰辛,但基本上都能相亲相爱,走完这一生呢?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在那个年代,男女们的意识中,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自己那就无任何条件跟随者丈夫不离不弃的生活在一起,甚至就会无怨无悔地走完这一生。

婚姻大多数由父母包办完成,自由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而且在那个年代,工人或军人身份的未婚男子非常吃香。

"谈恋爱"一词在当时几乎是一种禁忌。如果说某某在和谁谁谈恋爱的话,他们的脸会突然刷地红起来,觉得天大的秘密被揭穿一样。
  50年代,婚前没见过面,结婚就是早知道名字,素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

当时,新人结婚注重革命婚史,婚姻大事听组织安排,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

结婚宴席,婚礼由“组织”操办,来宾为单位职工,看起来更像是单位联欢会,结婚非常简单,条件好的摆上一桌酒,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吃个饭,就算结婚。

50年代结婚三大件——吹响唢呐、坐回轿、撒把糖。50年代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儿,就完事了。

60年代,非常低调的婚礼,那时候结婚只需要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痰盂、一个暖瓶就可以了,总价不到15块,收到的彩礼基本都是日用品。

结婚证上面除结婚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签名,以及证婚人的签名外,没有绚丽的图案。

结婚得凑够“36条腿”或“72条腿”,绝大多数人结婚都是以“36条腿”为主。

虽然赶上困难时期,但结婚开始有点讲究,家里条件好的找个木匠给婚房,订做个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更多的是,只有几床铺盖陪嫁。

如果家里有台电视机,那可就算得了个宝贝,每晚看电视,院子里都能站满人。

更简单的是五毛钱就把婚事办了,那个时代,只有“革命”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没有人会把谈恋爱当成大事,除了紧张地工作外,还要抓"阶级斗争",当时的口号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已年近古稀的离休老干部回忆起当年依然记忆犹新。
  那时的婚姻,很多是组织上介绍的。按照当时的择偶标准,能嫁一个军人最理想不过了。

困难年代,大家穿同样的衣服,担心同样的事情怎么才能吃饱肚子。大多数人的经济条件都很窘迫,婚礼自然也很简单:房子是公家的、家具是公家的。除了人是自个儿的,其余都是公家的。

结婚当天,同事们有的送毛巾,有的送暖瓶,而夫妻俩用五毛钱买来了一些瓜子招待前来祝贺的同事,这样就算结婚了。虽说一切都是公家的,但也算有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家。

这就是我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爷爷辈的爱情和婚姻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