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172
千古第一方,化解口苦,吞酸水,总生气,即养肝又顺气
前几天,我在后台上看到有朋友给我留言,说他的亲属总是反酸水、吞酸。他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事儿很普遍,我应该认真说说。
你记住啊,我们要是总反酸水、吞酸,这个考虑胃气不降。造成胃气不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胃寒、胃热、中焦气滞、食积等,都能导致这个问题。
今天在这里,我想给你聊另外一重原因,也是很多人认识不足的一种原因,这就是肝肾阴虚、肝气郁滞。
也就是说,问题不在胃,而是在肝。
我以前就遇上这么一个人。
她啊,在一家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工作,是收费员,女性,年纪50岁。
她有一次跟我说,自己最近好像有胃病了,胃里头乱糟糟的,总是反酸水,口苦口干。她问我,应该怎么办好。
当时我一看,患者舌红少津,脉象弦细。我就问她,你平时的胁肋部位,也就是胸的两侧附近,有没有难受的时候。
她回忆说,每当胃里头反酸水的时候,前胸这一片都不舒服,有点胀,还有点火辣辣的感觉。其余,没什么特别之处。
这时候,我看着她的眼睛,说,你肯定是有什么事儿,闹心。对不对?
她一听,摇了摇头,说别提了。
原来,她唯一的儿子,因为做生意,前一段时间从几家小额贷款公司借款。这一借不要紧,就还不上了。催款的电话一个跟着一个。她的儿子被逼得快要疯了。她和老公一想,算了,把脸皮扯下来,跟亲戚朋友借钱吧,帮儿子还债。这段时间,她就忙活这个来着。
现在,还款的事儿差不多了,但是自己的身体却出现问题了。
我当时就跟她说,你要是怀疑有胃病,那就最好到医院去,做一个胃镜,详细检查一下。但是凭我的经验,我觉得你的问题不在胃,而是在肝。你可以先通过养肝的办法来试一试。如果没效果,那就按胃病来治不迟。
她说,好,按我说的做。
我给她写了一个小配伍,特别简单——北沙参、麦冬、当归各9克,生地黄18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5克。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这个人用了三剂,症状大大好转,跟我说:,你用的这是啥招啊?真好使啊,我这口苦口干、反酸水的毛病,好了一多半了”。
我跟她说,今后无论遇上什么事儿,都不要太上火,太着急。你这一次,算是平息下来了。如果下次还是这样,恐怕就没这么容易控制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来给你仔细分析。
其实,这个人的问题,就是我前头所说的,肝肾阴虚,肝气郁滞。
首先,这个人的年龄,50岁,本身就有肝肾阴虚的倾向。患者口干、舌头少津液,都说明这个问题。肝肾阴虚,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肝气容易失和。因为肝体本来就离不开阴血啊,肝体阴而用阳。肝体缺少阴血,肝气就容易异常。
肝气异常的表现是什么?是肝气横逆。横逆,如何表现?一个就是克犯脾土,令脾胃之气升降失常。于是,人就容易吞酸。第二,使得胆气不降反升,所以这个人就会口苦。第三,肝经循行之处,会因为肝气的不畅而出现疼痛感、胀满感。这三个,恰恰是上文患者的表现。
因为患者阴血不足,所以脉象偏细。因为患者肝郁,所以脉细中有弦。
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胃病。你到医院去查,还可能真就能查出胃病。不过在中医看来,治胃只是治标之策了。要想治本,就得养肝调肝。
所以说,我采用的,是古方一贯煎。
一贯煎,是中医里头著名的养肝阴、疏肝气的配伍。就影响和实用价值而言,我觉得堪称养肝第一方。它的组成,就是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这里头,生地黄是君药,用量很大,一般都是18到30克那么用。因为生地黄是可以补阴的。在这个基础上,枸杞子、麦冬、沙参、当归来养阴血。最后,用川楝子利舒调肝气,改善郁滞的肝气。这就大功告成了。
总之,它解决的问题,就是肝肾阴虚、肝气郁滞。
我为什么比较重视这个问题呢?其实啊,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受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竞争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再加上年龄所限,很容易出现肝肾阴虚、肝气郁滞的问题。闹心、犯愁、心情郁闷、胃反酸、口苦口干、晚上睡不好、胸闷……这些不舒服,可以说接踵而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是不是用一贯煎这样的老办法来改善。当然,前提是,务必辨证准确,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如果是停痰积饮之体,是绝对不能用的。也就是说,你得口干,舌头津液少。你要是舌红苔黄腻,或者白腻,你再用这么多滋阴之品,坏了,整个人乱套了。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啊,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你带来一点帮助和启迪。
补肝第一名碾压逍遥丸
说到逍遥丸,那可是大名鼎鼎的神方,只要听说谁肝气不舒了,就来瓶逍遥丸舒舒肝气,开心一下。但是丹田爷爷觉得,这个逍遥丸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神药,从它的配伍来看: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方向也比较单一,就是有邪气或者情绪影响,阻挠了肝气抒发,导致的肝郁脾虚问题,一般就是心情不好、两肋胀痛、一生气就食欲不好这种情况。
好在是方向单一,也意味着药简力专!对症的就特别受用。
但是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肝郁久了、脾胃虚弱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慢性问题,比如:肝血肝气不足、肾精肾血也不足,肝不好、时间长了也会有点淤血停滞、脾胃功能也长期压抑,就靠白术、茯苓也有点不够劲儿,这个时候,就要用到补肝第一名的乌鸡白凤丸了!
这个乌鸡白凤丸大家不要笑,虽说民间传它是妇科名方,但是你看它配伍,样样皆是精华:乌鸡(去毛爪肠)、鹿角胶、鳖甲(制)、牡蛎(燔)、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醋制)、天冬、甘草、地黄、熟地黄、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炒)、鹿角霜。
有补足肝肾精血的乌鸡、鹿角胶、鳖甲、熟地黄、鹿角霜,有加强调理脾胃的人参、黄芪、山药、芡实,有理肝气的香附、柴胡,还有化瘀血、养血的当归、白芍、川芎、丹参,更有敛肝固精、补肾壮阳的牡蛎、桑螵蛸。是不是比逍遥散的配伍强大一个等级?
所以对于长期肝郁脾虚导致的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乌鸡白凤丸不仅仅女人可以吃,男人也一样可以吃,要么某老师说它还可以治疗痛风,其实就是补足气血以后身体强壮了,可以排出湿热痛风垃圾了。
最重要的是它还有不少中成药,各大药店均有销售!大蜜丸效果好一点,最可惜的是:有的地方用社保卡、男人不能买。。。
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赤小豆当归散
【别名】 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处方】 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当归30克
【制法】 上二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用法用量】 浆水调服2克,日三服。
【备注】 本方用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
方中当归原无用量,现据《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补。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赤小豆
【处方】 赤小豆、青黛各30克,大黄15克。
【制法】 共研细末,鸡蛋清调成糊状。
【功能主治】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79例,经1-3天治疗均痊愈。
【用法用量】 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摘录】 《外治方》
赤霞散
【处方】 煅石膏1两,松香1两,黄丹2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秃疮。
【用法用量】 用麻油调搽。
【摘录】 《青囊秘传》
尘肺方
【处方】桑寄生15克、丹参9克、广郁金9克、莪术12克、地骷髅12克、赤芍9克、鹅管石12克、夏枯草15克、海蛤壳18壳、陈皮6克
【用法】制成糖浆剂,以上为1日量,分3次饭后服。3个月为1疗程。
【功能】活血化瘀,化痰软坚。
【主治】石棉肺。
川弓平喘合剂
【处方】川弓12克 赤芍15克白芍15克 当归9克 丹参9克 辛夷4.5克 黄荆子9克 胡秃叶12克 细辛4.5克 生干草6克
【主治】支气管哮喘,遵医嘱加减
芩部丹方
【处方】 黄芩9克,百部18克,丹参9克
【主治】肺痨
平咳化痰合剂
【处方】苍术10g 川朴10g 陈皮10g 姜半夏10g 炙甘草10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剂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主治】咳嗽,痰湿蕴肺型。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易于咳出,胸脘作闷,或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赤蜈蚣散
【处方】 赤脚蜈蚣1条(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蛇瘕。误食菜中蛇精,或食蛇肉,致成蛇瘕,腹内常饥,食物即吐。
【用法用量】 酒服。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
脾湿虚寒
赤丸子
【处方】 天雄1对(慢火煨,取出洗净,切作骰子块,姜汁制,银铫内炒黄色),川乌头(制法同前)3枚,附子3枚(重1两者,依前法制度),干姜4两(切片,炒)。
【制法】 上为细末,入钟乳粉1两,神曲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生朱砂为衣,阴干却晒。
【功能主治】 脾湿虚寒。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七
化气消食
赤丸子
【处方】 巴豆半两(去皮,用冷水内浸一宿,取出,去心膜,于纸上阴干后,溲面作饼子,摊巴豆在内如作夹子,厚着面,勿令薄,于热油内煮,直候黄色,滤出,去面,取巴豆于乳钵内,一向手研,以细为度),槟榔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木香(细研)半两,桂心半两,干姜(炮裂,锉)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朱砂半两(细研)。
【制法】 上为末。入巴豆,更研令匀,以醋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以朱砂末内滚过,晒干。
【功能主治】 化气消食。主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橘皮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迟脉四字经
一息四至,脉平正常。
脉来三至,虚寒不忙。
迟而有力,冷痛寒凉。
迟而无力,寒症虚阳。
浮迟表寒,沉迟里霜。
脉象迟涩,尿清血伤。
脉象迟缓,寒湿体当。
每逢迟脉,阴病求方。
数脉四字经
每缝数脉,必有热生。
阴不胜阳,脏不和平。
一息六至,虚实要分。
脉来有力,实热血行。
无力虚热,肝火上乘。
寸部脉数,心火不宁。
尺部脉数,相火旺升。
脉象细数,阴虚不轻。
脉象八要素
脉位、至数、脉长、脉宽、脉力、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
(一)、脉位
概念: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深浅)和长度(长短)。
正常: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病脉: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脉长超过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二)、脉数(次)
概念: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包括脉动频率快慢与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频率为72~80次/分(一息四~五至),节律均匀,没有止歇。
病脉:一息五~六至为数脉;一息七至以上为疾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有止歇者为结、代、促等脉;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
三)、脉形
概念:指脉宽、软硬度、紧张度等脉搏形态特征。
正常: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有力。
病脉:脉管充盈,搏动幅度较大而有力者,为洪脉;脉管充盈度小,搏动幅度较小者,为细脉;脉管弹性差,按之弦硬者,为弦脉;柔软无力者可为濡脉、缓脉等。
(四)、脉势
概念:脉搏强弱及流畅程度等趋势。包括脉搏的轴向和径向力度,流利度,紧张度等。
正常:应指和缓,力度适中。
病脉: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通畅流利圆滑者为滑脉;脉来艰涩不畅者为涩脉。
腑病的治疗
说到腑病,一般都会想到肠道上的疾病,特别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可以考虑结合肺论治,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像有些哮喘的病人,痰热壅肺又有便秘,这就需要宣肺、泄热、通腑,对于一些气虚型的习惯性便秘,需要补肺气调和五脏,促进大肠蠕动功能,中医常会有一句话:经络通,气血足,百病无,所以,气血足大便自然就得通畅。为什么老年人最容易得便秘,就是气血不足了,推动无力。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主要就是把小肠传送过来的糟粕和水份,再一次经过蒸煮气化,把气化出来的水分上输于肺,送达于口腔成为我们的唾液,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小肠火的协作,最后剩下的糟粕就排出体外。
如果因为肠道受损或者气机受阻,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就会导致便秘,日间久了,就会伤到五脏六腑,一旦伤到五脏六腑,功能恢复就会很慢。
肺合大肠,主气。
久病伤肺气,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大便不成型,有排不净的感觉,而且三四天都不排便。这种情况可以服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丸等治疗。
补肺汤有益肺补气的作用,可以治疗肺气不足、烦满喘咳、冲逆上气、唾中有血、心目惊恐、皮肤粟起、呕逆歌笑、心烦不定、耳中虚鸣、面色苍白等问题。补肺汤由9种中药组成,白石英、钟乳、天门冬、款冬花、五味子、紫苑、人参、桑白皮、桂皮组成。
中医的针灸方法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针刺肺俞补肺气,有助于宣通全身气机,达到促进大肠传导的作用。当然还要选用一些相关的督脉穴,夹脊穴,膀胱经穴,这样才能提升全身的阳气,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药和针灸同时使用,双管齐下,再严重的便秘都能很快的治愈。
腹痛.呕血是肠肠出了问题?幸亏医生做了心电图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就讲讲临床工作中经历的故事。
讲个病例,虽然有点儿极端,但是想说明的是,看病,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典型的病例也是一样;有时候很复杂,因为“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典型的病例各有各的表现。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医院刚成立急诊科,我被调到急诊科工作。这个病例不是我首诊的,但是印象深刻。
这是1位60多岁的老年男性,因为上腹部疼痛,还伴有呕血、大便发黑来就诊的。病人来看病的前一天中午出现上腹部疼痛,一直痛(持续性疼痛),到了夜里吐了1次,呕吐物里带了少量暗红色的血液。第二天起床又吐了2次,这次成了咖啡色的了(注意,上消化道出血,血液与胃液作用后就会是咖啡色),这两次量比较多,有2000ml左右(医生根据病人的描述估计的),并且解了1次大便,黑便、柏油样(这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因为上消化道出的血,红血球已经被破坏了,大便就变成黑色了,而且有些发亮,类似铺马路的柏油。注意一下,要是吃了血豆腐、血肠,大便也会发黑的)。
问问既往病史,有问题了。既往有冠心病史,但是否认有肝病、胃病的病史(了解既往病史对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很有帮助。肝病有可能肝硬化,肝硬化可以引起食道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就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胃病呢,如果有消化道的溃疡,也会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同样会呕血、黑便的)。
接诊的医生赶紧检查病人。看到病人精神很差,血压110/70mmHg。听诊心音低钝,心率每分钟90次,检查腹部除了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外,其他没有发现异常。急查心电图,一看,大面积心肌梗死(广泛前壁和下壁)图形;再查心肌酶,结果都高出正常值的4~5倍以上。这样,诊断明确,急性心肌梗死无疑,当然还有上消化道出血。后面就是抢救、住院了。
好,就来说说这个病例带来的两个问题,第一,急性心肌梗死为什么会“肚子痛”(腹痛)?第二,急性心肌梗死为什么会上消化道出血?
问题一,急性心肌梗死为什么会“肚子痛”(腹痛)?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疼痛部位,当然是胸骨后,然后可以放射至左臂。但是既有典型,就会有不典型。前面在““那篇文章里介绍过,心脏的神经是内脏神经,反射到脊髓后,会和体表管感觉的神经交叉,就会反映到身体相应的部位,就会表现为那个部位的疼痛,所以会有人表现为牙痛、腹痛、甚至还有腿痛的。
心脏下壁的心肌梗死尤其会表现为“上腹痛”(剑突下疼痛)。这是因为下壁的心肌梗死容易刺激迷走神经,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心肌梗死后胃肠道也会供血不足;还有,心脏的下壁紧贴膈肌(所以下壁也曾叫作膈面),有认为会刺激膈肌。所以很多下壁心肌梗死表现为上腹部(剑突下)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还容易出现低血压、心跳慢的情况。因为腹痛,容易被误认为“胃病”呢!
所以,如果出现持续性的上腹痛,又伴有精神萎靡、出汗等,真是要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
问题二,急性心肌梗死为什么会上消化道出血?
其实,很多急危重症都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像脑外伤、脑出血、各种感染、重大创伤、烧伤等都有可能出现,因为这些急症可以引起有一种叫做“应激性溃疡”的病变。
人在遇到重大刺激时,身体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初衷是为了动员全身力量,抵御外来打击。可是,什么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身体应激、全力以赴时,身体里的神经系统会高度紧张,各种激素会大量分泌,在提高机体各种反应能力的同时,也会带来弊端,应激性溃疡就是其中之一。比如交感神经的兴奋会使胃粘膜的供血减少,而心肌梗死时心排血量减少就会更加重缺血,供血不足的粘膜就更容易损伤;应激反应还会影响胃酸和黏液的分泌,使胃酸分泌增多、黏液分泌减少,胃粘膜就失去保护,容易损伤,就会出现糜烂、溃疡,严重时就会消化道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不是很多,但是消化道出血会加重抢救的困难,会增加死亡率。像这例病人,不当心还有可能误诊,那更是危险了!
所以,如果有腹痛去看病,医生让查个心电图,那不是过度医疗,而是为了鉴别诊断。因为有些疾病开始表现得不那么典型。而相对于消化道疾病来说,心肌梗死来的更急、后果更凶险。
久疰,室家相传,乃至灭族
赤丸
【处方】 雄黄2两(研),马目毒公(鬼臼也)2两,丹砂(研)2两,莽草(炙)2两,藜芦(熬)2两,巴豆80枚(去心皮,熬),皂荚1两(去皮子,炙),真珠1两(研)。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久疰,室家相传,乃至灭族。
【用法用量】 每服2丸,吐下恶虫数10枚。
【注意】 忌野猪肉、芦笋、生血物。
【摘录】 《外台》卷十三引《崔氏方》
寒气厥逆
赤丸
【处方】 茯苓4两,半夏4两(洗,1方用桂),乌头2两(炮),细辛1两。
【制法】 上为末,纳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寒气厥逆。
【用法用量】 每服3丸,先食酒饮送下,日2次,夜1次。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各家论述】 ①《张氏医通》:此方乌头与半夏同剂,用相反以攻坚积沉寒,非妙达先圣至理,不能领略其奥,与胡洽治膈上积用十枣汤加甘草、大戟同一妙义。而《普济方》仅用乌头、半夏2味,易白凤仙子、杏仁,黄丹为衣,服7丸至谷道见血而止。其瞑眩之性可知。盖药之相反相恶,不过两毒相激,原非立能伤人,后世以为相反之味,必不可用,陋哉。②《金匮方歌括》元犀按:寒气而至厥逆,阴邪盛也。方中乌头、细辛以温散独盛之寒;茯苓、半夏以降泄其逆上之气,人所共知也;而以朱砂为色,其玄妙不可明言,盖以此品具天地纯阳之正色,阳能胜阻,正能胜邪,且以镇寒气之浮,而保护心主,心主之令行,则逆者亦感化而效顺矣。
【摘录】 《金匮》卷上
这三味药有人用来化赘瘤
说起对付奇形怪的疾病,还是祖国医学方法多。只要病机病理诊合,用药入理,效如浮鼓。
明朝名医韩懋编有《韩氏医通》书。里面记述了他发明的三子养亲汤,专治痰气喘嗽,胸满懒食,李时珍十分认同,记入《本草纲目》。韩懋用这个汤去痰已经到了“随试随效”的灵活程度。其实这个汤主要作用是去寒痰,不伤气,方中仅有白芥子、萝卜子、紫苏子三种药,即便宜也易购买。很受后世医家欢迎。
因为方中的白芥子是一味去痰的要药,也是治疗阴疽的要药。据查,明朝陈实功发明(有一说是清朝的王洪绪发明)的阳和汤用于治阴疽、贴骨疽等因为体质阴寒气而生的疽积,其中就是用到白芥子作为重要的化痰药。
显然,医家们认为,阴疽之物与寒痰有密切的联系。如阳和汤有被医家用于乳癌。现代有个案例,用三子汤化遍身渐突起赘瘤,让人拍案惊奇。
该病例记载于1998年的《古方妙用续》,是名医杜贵森的一个医案。下面一起欣赏一下:
李某,女,17岁。1976年春遍身渐突起赘瘤,从躯干蔓延至四肢。除头面及手足掌外,无处不生。夏秋之季(湿气重),逐渐变大。经中西医诊治未效。
望其形体瘦削,面色萎黄,赘生之肉瘤大者如奶头,小如豆粒,躯干密集多于四肢。以手扪之,柔软下垂,不痒不痛。疲倦乏力,胸闷气促,腹部微胀。脉象濡弱无力,苔微白腻。
根据上述情况,该医案判断为: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停而成疾,痰湿积聚日久,渗透于皮里膜外,赘生而出。夏秋之季,属长夏湿土司气,脾因湿困而更虚,致使赘瘤变化长大。
既然认为痰是罪魁祸首,那么就想办法化痰。实际上中医里能化痰的药太多了,半夏、天南星等等都是。关键是痰都跑出体表来了,用什么好呢。翻看诸多本草古籍,化这个部位的痰,莫过于用白芥子了。清代的医家无一不认为白芥子是“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这些成瘤的”痰“不正是在皮里膜外吗?
从患者”脉象濡弱无力,苔微白腻“看,不正是寒的表现吗?正是切中寒痰一证,所以医案中开出大剂量三子养亲汤。处方为:白芥子60克 莱菔子40克 紫苏子30克。
神奇怪的是,竟然有了效果,医案记载”服药5剂,肉瘤萎缩,胸闷气促消失,腹仅时觉微胀,消化力增强“,中医讲这种情况为”中病“,即对证了。于是再拟原方合陈皮汤加味。白芥子40克,莱菔子30克,苏子18克,法夏9克,茯苓15克,苍术6克,厚朴12克,陈皮9克,赤芍9克,甘草6克。医案又记载”又服5剂,赘瘤已消大半,腹胀完全消失,并有易饥感,仍以三子养亲汤合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白芥子24克,莱菔子20克,苏子18克,党参15克,白术9克,法夏9克,茯苓15克,陈皮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甘草6克。服7剂后,症状消失,皮肤尚留有皱纹痕迹。后以健脾的六君子汤加减10余剂巩固疗效。“
后来医案讲到,半年后皮肤痕迹基本消失。惟赘生肉瘤处肤色微黯黑。
看来这个三子养亲汤在这里功不可没,当然杜师的辩证更功不可没。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赘瘤属于中医痰核、癥瘕、积聚的范畴。可以考虑从消散化痰,先治其标,待肉瘤稍消后,则标本兼治的思路来解决问题,方药对证,故顽痰自除。这样的思路十分符合伤寒论的除表安里治则。
附子是怎样扶阳的?
附子是回阳救逆的要药,这是历代医家的共识,即便是附子有毒,很多医家也不喜欢使用,但并不否认它的扶阳之功。对于附子的使用,会用的用得效如桴鼓,不会用的谈附色变。所谓谈附色变,归根到底是对附子的认识不到位,使用不当所致。
那么问题就来了,都说附子是扶阳要药,它到底是怎么样去扶阳的?
这个问题《神农本草经》没有说,只是说它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伤寒论里张仲景也没有讲,只是记录了什么证什么方,里面用到了附子,如四逆汤。尽管张仲景是最擅长使用附子的医圣,但附子到底是怎样扶阳的,还是没有讲清楚,讲具体。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相像当年医圣们对附子药性认识的状态,更多的是历代医家们使用经验,能具体讲述附子是怎么去扶阳的,还真是寥寥无几,对附子的认识总是让人感觉停留在“它就是温肾阳的,它就是扶阳的”这种肯定式的经验主义。
一种中药的使用,为什么要用它,用多少,怎么样让它到达病灶或对病灶起作用,最终是决定于对它药性的认识和理解。认识附子为什么能扶阳是对药性的初步认识,怎么让它扶阳显然是驾驭药性的高级阶段。
首先,附子为什么能扶阳?
其实,《神农本草经》没有提到过扶阳的概念,是后来人总结出来的,是一个补充阳气的泛概念,笼统讲法。比如麻黄也是扶阳的,细辛也是扶阳的,桂枝也是扶阳,淫羊草也是扶阳,但经方界独钟附子,显然是其独特的药性使然,也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并公认。
李可是现代使用附子最具特色,也是最具胆识的经方大师。他一生所用附子超过5吨之数,经治病人在万例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附子500克以上者,无一例中毒。从他大量应用附子用于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看,附子回阳之功是现代得以充分体现的少有而珍贵的临床实践。但可惜的是,尽管李老对附子有深刻的认识,但也没有通俗而详细地讲解过附子是怎么样去扶阳的,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经验。
附子为什么能扶阳的问题,倒是在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很独到地分析过,也是说明得最为具体的了,他说“人身之气,生于肾中一阳,实则借鼻孔吸入之天阳,歴心系,引心火下交于肾,附子可以振肾阳以蒸动其气。其色纯黑,味辛烈,能从下焦扶阳补气,凡极阳极阴,皆有毒,附子之烈,正因其纯是坎阳之性,大毒而极阳。”
显然,附子的辛烈是能生热升温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凡辛烈之品必能生热,如干姜、胡椒、辣椒等吃下去都会让人产生热。附子也不例外,而且辛到什么程度呢,舔一下都会让你嘴麻,这与它的毒性有关,有的经方家认为正因为大毒而极阳。这是附子能扶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附子吃下去后,药性的作用却不像干姜一样,守在脾胃那里发热。它往肾里面走,往膀胱里走。所以有人讲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至于附子吃下去为什么走肾,唐容川讲其色黑,倪海夏讲其又黑又咸,实际上附子的肉质是白的,《神农本草经》也讲了以质白者为佳。但从附子的表皮看,确实是黑的。倪海讲到以十比一的明矾泡附子,经过一晚上泡过附子的水也是黑的,这是附于表皮的黑油晰出来的结果。倪海夏所讲的色黑就是指这个。当然,色黑入肾,但生附子的味是没有咸味的,制附子用胆巴腌的,煮出来的味才有咸味。实际上生附子煮出来的味是苦的。从外观看,生附子皮黑肉白,从药像来讲,如一副太极图,内含阴阳二气,实际上是阴阳合一之物。很多人认为扶阳派,只扶阳不扶阴,这是似乎是错误的。附子扶阳,扶的是太极,太极之元气。
附子吃下去助热,这个热随药性走于肾水中,热生于水中,是得天水之阳,故附子以火化水,为肾与膀胱要药。这是附子能扶阳的主要原因之二。
据说,真正的附子生长在武都一带寒冷寒冷的山谷中,只有自身的性热才能平衡环境,所以形成了他独特的大热大阳的特性。武都地理属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全年只宜在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掘出,过期数天不掘,即会在地下烂掉,称之为阳草实不为过,扶阳之功天下无双。现在的附子大多人工培养,三代后基本上就没有效果了,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火神派要用附子动不动就是六十克、一百克的真正原因,因为人工培养导致特性的逐步丧失。天时地理,其生长环境是附子能扶阳的重要原因之三。就像自然界的甘草生活在沙漠边缘一样,所以有很好的蓄水的功能,所以在处理水肿或水气病中经方都不用或少用甘草。
其次,附子是怎么扶阳的?
前面已经说了,附子走肾,蒸动肾水而通温回阳。肾水一蒸动,刚上而温脾,升而生肝,浮而交心。汽化膀胱而布表,而肺的下压下回沉至大小肠,最后又入膀胱与肾。形成一个阳气的大循环。所以,附子实际上温通五脏,化阴积之物,靠的是辛热之功,肾水之载。这是附子扶阳主要的运动方式。
那么怎么样让它的药力很好的发挥,必须要做好几点:
一是附子有毒,配以甘草以制其辛,解其毒。所以大多以附子为主药的扶阳方,均配伍有甘草这味中药。李可在《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讲到“伤寒四逆汤原方,炙甘草是生附子的两倍,足证仲景当时充分认识到附子的毒性与解毒的措施,甘草既能解附子的剧毒,蜜炙之后,又具扶正作用(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炙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之弊)。而在破格重用附子100克以上时,炙甘草60克已足以监制附子的毒性,不必多虑。”
二是生附子与炮附子药性不同,生有生用,炮有炮用。这里的生附子是指原生药材切片生晒而成的,炮附子是原生药材在锅上炒或烘烤而成。不添加任何的东西。与市面上所讲的什么制附子、黑顺片、黄顺片、白附片等名目繁多的附片不一样。因为张仲景原方的附子是不添加任何东西的。这样的生附子去里寒,以毒追风,能去比较深的部位积寒,而炮附子则可以固表虚,去肺家寒症,如因表虚而至真阳外越,现亡阳厥逆之症,当以炮附子为救逆之剂。
三是与其他药的配伍,充分发挥其扶阳作用。这个取决于你想让附子做什么的问题。那么就想办法配其他药来协助它去到达想要去的位置。比如,生在身体里面比较深的地方或骨边,就要靠生附子来壮里阳,把里面的东西化掉,将化出的脓疮往外推,利用葛根再把它拔到阳明体层。如果想用如炮附子温肾阳固表,用它来止虚汗,单吃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
白芍为什么能治痛经
解挛,是白芍的价值所在。但需要炙甘草的配合,才能发挥到极致。
挛就是拘紧挛急的意思,比如抽筋,痛得无法动弹。又比如女人痛经,痛得人汗如珠,腹紧难忍。
痛,是一切疾病留在人们心中的烙印。使人讨厌疾病,心生畏惧。
因此止痛是急人所急的问题,但由于西药止痛的速效和毒副作用,人们对使用止痛片的心态非常复杂,爱其效而又恨其毒。
一切的痛来自于不通,一切的不通来自于积滞,来自于积滞所产生的异常压力,有阻碍就会有压力,跟通水的水管被堵了一样。新陈代谢失调所产生於滞而导致的压力异常,会通过循环系统取捷径快速向外向末端传递。
所以表不解则头项强痛,关节酸痛,阳明不解而腹胀,下利,腹痛,少阳不解而偏头痛,三阴不解而周身痛,月事不调而下腹急挛。。。。。。
痛,需要一种甘缓之药来缓,炙甘草首当其冲,生津液而壮胸阳,强肺气而助其施布之力。但甘草的药力在阳明,在胃,它扶脾土而生肺金。拘紧挛急之痛往往发自筋膜,或发自更深的体层,如内脏。那么就需要一种药力的靶向是向内向下的,能到达到这个体层的药来解决。最起码能到达筋膜这个层次的。
那么,什么药有这样的作用?显然这必然是一种收敛药,收敛的作用就是向内向下的。这种药如果具有向内向下的药力,那么它就能收敛津液,并且能将津液带到筋膜去的。从西医来看,是找不到这样的药,中药里有,芍药就是。它味酸而收敛,微苦而下行,走足厥肝经(五行中:酸味入肝)
应该来讲,芍药是内向作用于筋膜或更深层次的的,但它微苦,泻下作用较弱,因此它不会像大黄一样大苦大泻大泄。而且色白又有点行气分之力。所以它敛的阴(津液)不会跑了,而是在肝经里细滋慢润。所以芍药的泻下之力不会造成攻下的副作用,反而轻微的泻下有助于收敛的发挥。
芍药必须与生津的阳药搭配,能快速濡润筋骨而解拘紧挛急之痛。注意必须是生津的阳药,否则没有动力推送津液给它,它也无阴可敛,如配炙甘草,配桂枝,配附子等,而炙甘草是理想对象。但像抽筋这样的问题,配炙甘草即可。痛经较为复杂,可能还配有其他药物进行加减。但因痛经与足厥阴肝经的气血循环息息相关,但仅配炙甘草亦有救急之功了。因为这样,白芍又被誉为“女人之花”。
总的来说,炙甘草为阳,壮脾阳,发胸阳,生阳明之津,白芍为阴,收阴津,入肝经,导津布润。它们走的不是同一路线,却把这个挛急之痛需要的东西,要解决的矛盾理顺了,由一阴一阳调和而解。也可见,白芍单用,独阴不长,难救挛急之急。
万宗归一是阴阳,阴阳并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同一路线,同一个层次,同一个部位,但只要通过阴阳的运动解决了矛盾就行,而最短的,最便捷的,最快的路径就是最为有效的路径。
组方决定了阴阳思维问题,药性决定了路径和效率问题。
葛根为什么能解酒
最近学习了伤寒论中的葛根汤,其方中主药就是葛根。又因为最近有朋友酒醉难受,嘱其饮用葛根茶以解酒毒,但朋友仍然认为茶与蜂蜜解酒最好,不信葛根解酒毒。所以燃起对葛根解酒的些少研究。
葛根为什么能解酒?最早在《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酒毒,葛谷,主下利”。可见用葛根解酒早在几千年前国人就知道,也是老祖宗们尝出来,吃出来的结果。
因为酒文化源流长,并非今日国人才好酒,古代的人更好酒,比如《黄帝内经》就说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说明当时酒气盛行。从这一点推理,没人研究解酒药是不可能的。
因此,葛根解酒写入药书文献中,显然是经过了人体实践。
当然,现代药学的实验成份分析也佐证了这一点。据研究,众多的动物实验证明葛根提取物具有抑制大小鼠酒精吸收量、加速酒精代谢、提高对酒精的耐受量、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对肝脏损害等作用,其中以总黄酮为主要有效成分。(参考文献:中国医疗前沿2012年10月第7卷第20期)
但《本草纲目》记载的解酒中药多达107种之多,为何《神农本草经》独说葛根解酒之大效?这是中药认知范围问题还是药性问题?
清代的药理学家唐容川对葛根的药性作出了说明“葛根,其根最深,吸引土中之水气以上达于藤蔓,故能升津液,又能升散太阳、阳明二经,取其升达藤蔓之义。葛根藤极长,而太阳之经脉亦极长,葛根引土下之水气以达藤蔓太阳,引膀胱水中之阳气以达经脉,其理相同。故葛根能治太阳之痉,助太阳经由膀胱水中而达其气于外也。
葛根色纯白属金,又能吸水气上升,是金水相生之物,又能引津气以治阳明之燥。葛根与升麻不同,葛根根实,故升津而不升气;升麻根空有孔道以行气,故升气而不升津。葛根气味较平,故发散之性轻而不伤血,根深能引水气上达苗叶,故兼能升津液也。
显然,酒入阳明不化而醉,葛根的甘味生津可冲淡而缓之,葛根的升水之功可托出而排之,用经方家倪海夏的说法,葛根就是”拔毒“之品,其解酒之功来自于天然的药性所致。
痈疽冷下
赤石脂汤
【处方】 赤石脂2两,人参2两,甘草(炙)2两,干姜2两,龙骨1两(碎),附子大者1枚(炮)。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痈疽冷下。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温3服,如人行十里,进一服。
【摘录】 《鬼遗》卷四
产后血痢,赤白兼下血
赤石脂汤
【处方】 赤石脂3分,黄连3分(去须),地榆3分,甘草(炙)1分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2分半,干姜(炮裂)1分半,当归(切,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血痢,赤白兼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薤白3寸(切),同煎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小儿卒下热痢
赤石脂汤
【处方】 赤石脂1两,黄连1分(去须),石膏1分(碎),甘草(炙)1分,龙骨1分,知母1分(焙),前胡1分(去芦头),赤茯苓1分(去黑皮),桂1分(去粗皮),芍药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卒下热痢。
【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服半钱匕,加大枣1个(擘破),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午后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克胃反酸茶
主方:100克金钱草煮水每天当茶饮。
主治:胃反酸,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性胃酸返流等。
说起金钱草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是一味治疗胆结石的良药,可以称为妇孺皆知。但是,金钱草能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人可能知道的不多,而且方法极简单,特效。对于基层医生和一般稍懂些医学知识的人可以说是一种方便易行的好方法。
临床上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胃脘灼痛、烧心、返酸、腹胀、呃逆、口苦等等。中医用药一般用甘草泻心汤和佐金丸一类,大方频进,效果尚可。然而有些人不习惯喝大剂中药,总是问我有何简单办法,我常反问,能喝茶或苦咖啡么?答曰:能!我说那就有,我给你配料清凉茶,喝一星期就见效。问曰何茶?一味金钱草。此法乃我学习重庆名医王仁强先生,效果非常好。
金钱草味苦性凉,具有清肝胆湿热、利尿通淋之作用。胆汁反流性胃炎诸多症状,在中医的病机里归为肝胆湿热,胃热上冲,此药恰合病机。
在西医内窥镜检查中,常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粘膜,有金黄色液体或其他污浊分泌物附着于胃粘膜的皱襞凹陷之中,这些反流液体在以酸为主的胃内环境下,往往破坏了胃的“酸碱平衡”,进而造成胃炎形成,对此,中药治疗由于一次大量服药,且间隔时间长,往往“药汁穿胃过,热邪胃中留”,不能保持有效浓度,故而治疗不佳。但是把金钱草当茶喝就不一样了,由于不时频饮,达到不断冲刷、荡涤反流液体,就向对胃粘膜起到一种外治清洁消毒的作用。
金钱草茶,可不断与反流于胃的胆汁样液体中和稀释,使药物始终在胃内保持高浓度有效成分,同时又可随小便次数增加使滞留在胃的有毒成分随小便而去,从而达到中医的清热利湿之功效。妙哉!巧矣!
我曾用此法治一中年男性司机,因骨折在我处中医治疗,顺便要求治胆汁反流性胃炎,主症是泛酸,胃中灼热,胀满略痛,但不想再喝中药了,我即于此法,100克金钱草当茶饮,三天症消,一周即愈,效果令人刮目相看,十分惊讶。
此法简便易行,药物甘淡不苦,费用低廉,病人乐于接受。值得指出的是,现代医学证实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胃舒缩功能障碍造成胃肠动力低下,使胆汁反流于胃所致。而药理研究也证实,金钱草不是通过反射性地使胆囊收缩发挥疗效,而是通过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使Oddi括约肌松弛并排出胆汁而取效的。这说明金钱草代茶饮治疗本病还是有道理的。
金钱草代茶饮的方法是:每天用鲜品150g或金钱草冲剂4一5g,不时频饮,且一定要温服,这样可以起到鼓动脾阳、恢复胃之和降的生理功能;反之,则会使胃脘更加冷痛,加重饮停胃脘等一系列症状。为了保证治疗成功,在取得效果后,应继续用本品代茶饮维持治疗2周为妥。
睡觉流口水,暗示身体有哪些疾病?
睡觉流口水,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遇到过,但是谁又能够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的暗示呢?如果偶尔一次出现睡觉流口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频繁的出现,就需要当心了,很可能与以下病变有关:
1、与脾胃失调有关,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这时就容易流口水。
2、与前牙畸形有关,牙齿畸形是引起睡觉时流口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牙齿呈凸面型的一些患者,这类患者应当尽快矫正牙齿。
3、与口腔卫生差有关,如果口腔有溃疡,且疼痛明显,疼痛的刺激会促进唾液分泌,容易流口水。
4、与神经调节障碍有关,唾液分泌的调节是神经反射性的。因此当神经调节发生障碍,也可产生睡觉时流口水的情况。
5、与面神经炎或脑卒中有关,这是引起睡觉流口水最严重的病因,多在面部受凉、吹风或感冒后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警觉。
6、与药物因素有关,服用某些药物后,可能会诱发神经紊乱,睡觉时大脑会发出错误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增加,从而引起流口水。
7、与睡觉姿势不对有关,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可能是睡觉姿势不当引起的,如趴在桌子上睡、侧卧位睡觉等。
8、与老年人动脉硬化有关,动脉硬化会导致大脑和肌肉缺血、缺氧,从而造成面部肌肉松弛;加上老年人吞咽能力减弱,导致睡觉流口水。
如果你经常有睡觉流口水的情况出现,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是否出现问题。不要对其漠不关心,拖延等待,不然是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