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170

细说寸关尺
中医脉诊源远流长,技术上相当成熟,是诊断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感知脉跳的状态,如浮迟沉数等来判定人体阴阳气机的运动状态,分析病位,病机,从而提供调整阴阳的解决方案。
脉诊在古代十分重视,其技术水平远远超过现代,可能与当时的诊断工具落后有关。在当时,历害的医生靠二根指头就能行医立万了。现代中医爱中西医结合的影响,脉诊在一些中医门诊甚至不用,而使用各种仪器检查来代替。
脉诊的重视程度在伤寒论体现得很充分。其六经辩证的分类标题都是指以\"脉证\"总括。如\"辩太阳病脉证并治\",凡论述任六经任意一病,均有脉诊。
脉诊的实际操作是通过指头触摸手腕上的寸关尺三个部位来实施的。寸关尺也叫三部,但中医讲的三部九候,其中的三部不是指寸关尺,这个三部在黄帝内经有明确说明,如下: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而后世将手腕上的寸关尺称之为三部,使人容易与古中医三部九候的三部混淆。事实上现代的中医临床上所采用的脉诊法多是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以切压腕后桡动脉(寸口脉)浅表部位来体察脉象的变化,也即是将桡骨动脉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挠骨小头为关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左右手合计为六部,每部又细分浮、中、沉三候,合计三部九候,其中左手脉诊心、肝、肾,右手脉诊肺、脾、命门。此三部九候并非内经所讲三部九候,张仲景讲三部不参九候不诊就是指出时医把老祖宗的三部九候传统掉光了。
中医发展成这样,表面上看是脉诊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与社会生活有关。因为黄帝时期的三部九候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下不大好用,甚至还在坊间传出悬丝脉诊的离奇脉诊。以其讲独取寸口是理论发展,不如讲是社会科技发展,诊断工具手段增加,古脉诊退居二线的体现。
尽管如此,寸关尺的脉诊依然十分重要。这一点上一直得到传承。如华佗遗书中讲到,伤寒论中用到,现在依然在用。
寸、关、尺是指三个脉诊位置,具体位置是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这个过关尺把出来的脉代表什么?这个古今是一致的,比如《华陀遗书》中的五色作绝脉论第十一这一篇讲到\"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五绝者死\"。从这里看出,二千年前,中医也是认为右手的寸脉是用来诊肺的,关脉是用来诊脾的;左手的寸脉是用来诊心,关脉诊肝,尺脉诊肾。与现代一致。
至于如何诊的问题,就是中医的技术问题了,是一个重杂的分析过程,这在以后的篇幅中逐一介绍。
张仲景看病为什么几呼不看舌头
在网上一些中医群聊天的时候发现,很多群友喜欢翻出舌头让别人诊一诊,我总是一笑了之,舌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那么重要,为什么伤寒论几乎不看舌头诊病?
于是很好奇地探究起张仲景为什么不重视舌诊?其实伤寒论还是有舌诊的。《伤寒论》全文论及舌诊者共有23条,病证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三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舌诊内容包括察舌体、望舌苔、问舌觉等观察情况。
但从伤寒论三百多个条文来说,舌诊的比重是比较低的。显然,舌诊并不是张仲景诊断的重要手断,如太阳病篇无一体现。从这一点上看,六经辩证重脉证,重点还是脉证。伤寒论的病类题头都是直接指脉证而言,如\"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舌诊作为一个小局部组织表现,对于体症与脉证来讲,并不如问诊和观察体症来得直接和全面。
实际上,舌诊是后来才发展应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并总结舌诊理论的,是在元朝一本《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书中提出的。在此之前无论是内经还是伤寒,还是后来的千金、外台等都只是零散记载,不系统。只有这位姓敖的医生系统地进行了总结并画出了舌象图谱,后经薛立斋再收录,进而在明清时期才被推广起来。
对于张仲景为什么不重舌诊的问题,可能汉以后就有人提出过,但似乎无人去解释这个问题。
笔者拙见,认为舌诊不被汉医当作诊断的主要方面,主要还是以下原因:
伤寒论辩证的实质是辩阴阳六经之病,是从人体阴阳大局和阴阳体层细分去层层分析病因病机病位。舌是一个局部组织,它的表现无法体现出阴阳体层的问题。它最大的特点是心、肝、脾、肺、肾以及任督二脉、三焦经等都有经脉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连。如黄帝内经记载: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手少阴就是手少阴心经。”肝者,筋之合也,而脉络于舌本也;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肺手太阴之脉,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太阳就是膀胱经);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手少阳就是三焦经)。”
恰恰因为舌连五脏六腑。舌的问题会混杂难分,更难以判定阴阳表里虚实六经等。如舌苔黄代表热,那么是阳病还是阴病,如果说是阳病,那么阴病出现的假热怎么解释?是虚还是实?如果是实,那么虚病表现出来的假热怎么解释?还有是表还是里?是哪一经?显然并不能很好地判别。容易给诊断带来误判。判定寒热容易,但判定六经不易。
后世的温病学派特别重视舌诊,所以温病派中医看舌头开药就特别容易出现不分真假,明明是假火,却仍然开清热解毒的凉寒之药。
综上,伤寒论诊病的核心是六经辩证,而舌诊则多表现八纲思维的某些方面。是辩证思路的不同表现。
痧症发作又腹泻
姜佐景是清末著名经方家曹颖甫的弟子,颇得曹师真传。要说医案,还是数他记录的《经方实验录》中的最为精彩,非常详实,连治病思路都作了解释。
有一天,姜佐景遇到了一个病人。这是一个姓李的小孩,身上发痧疹已有时日,还没有好,每天拉肚子二十多次,拉出来的东西很臭。
姜佐景当时看了它的舌头,舌色绛红,舌苔白腐,口唇干燥,眼睛发红,脉跳很快,一问晚上睡眠不安。于是就开了这样一个方子:粉葛根六钱,细川连一钱,淮山药五钱,生甘草三钱,淡黄芩二钱,天花粉六钱,升麻钱半。(注:此为清代剂量)
这个小孩服药后,拉肚子没这么厉害了,大便也开始渐渐变为稀便,但痧疹还是有增无减,后来经过逐渐调理就好了。
这个案例中的方剂其实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的加味方。在此方的基础上加了淮山、天花粉、长麻三味药。
姜佐景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为底方的理由是,他认为麻疹之利(利即下利,腹泻症状),属于热的情况占了十有七八,属于寒的情况较少,十不过二三。大多是表邪未解,而邪陷阳明,挟热迫肠而成下利。他综合患者其他情况均表现为阳明热证,合参为葛根葛根芩连汤证。
现在的中医常叫这种情况为协热利。协热利的意思是,挟带热邪而下。这其实在伤寒论中并非意指葛根葛根芩连汤证,还是要多诊合参为准。如伤寒条文中有记载“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还有记载“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可见,太阳病,当解表,如果不用解表的方法而用治阳明法以下之,就会出现变证。
这种变证可以是但“从寒化”,也可以是“从热化”,并不一定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正气盛的人,多从热化,正气衰的则从寒化。姜佐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因为他用桂枝汤治过一个姓谢的人,它是应友从的宴请,享用西餐和冰淋汽水,结果晚上就下利不止,腹痛而后重,因发现其脉浮,表病较重,用了桂枝汤治好了这个病人。显然,这个病例是“从寒化”的例证。“从寒化”是邪入阳明未热化,未热化的原因可能大多是饮食不节导致寒邪直入太阴,而未来得及化热,但导致了肠胃不和,病症的重点还是在表,所以伤寒条文中又记载“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而上述条文中“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也是“从寒化的一种程度或体现。而本案中的小孩,是从热化的案例。
综上,下利的情况不能用协热利一言以概之,还是要辩证下药。
姜佐景还讲到他的一个湖南师兄也在当时的红十字会医院经常遇到小孩发麻疹时下利,他总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来治,收效很好。
本方应用的病机依据是伤寒论条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张锡纯对此的解释至精至简至明:“方中重用芩、连,化其下陷之热,而即用葛根之清轻透表者,引其化而欲散之热尽达于外,则表里俱清矣。且喘为肺病,汗为心液,下陷之热既促脉之跳动改其常度,复迫心肺之阳外越,喘而且汗,由斯知方中芩、连,不但取其能清外感内陷之热,并善清心肺之热,而汗喘自愈也。
可见经方之所以效如桴鼓,就是把准病机与用准药物的充分结合。
颈后生疮
脑后生疮,在中医也叫脑疽。这个中医病名出自《集验背疽方》。
脑疽又叫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它是指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民间俗称为疮,广东也有的地方叫“硬头节”。
多数医家认为,这个病是因为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
因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脑后疮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因为这种观点,导致很多医家大多清热疏风,解毒活血的药方来治疗。但事实上,应当对经方来说,有是证用是方,辩证论治方为上策。
曹颖甫就碰到了一个脑疽病人,是当时上海闸北的一个老妇人,他儿子在邮局上班。当时这个老妇的脑疽已经周围蔓延,疮的直径差不多有一尺。约相当于现在3.5厘米。
这个人当时疮口上盖着膏药,显然是一些民间土法或祖传秘方之类的膏药。折腾了没效果才找曹颖甫看。曹颖甫揭开膏药,时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
曹颖甫当时与余鸿孙先生一同对他会诊,估计当时他俩也使用了传统治脑疽病的方法。如清热解毒之类的方剂,但三日也不见大效。
到第四天的时候再诊时,天色已晚,见病人伏卧被中,不肯出来。问什么情况,照顾她的人讲,每日这个时候她就恶寒发热汗出。
曹颖甫机灵一闪,这个就是伤寒论所讲的“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桂枝汤证。随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数日后,效果惊人了,竟告全愈。
曹颖甫能想起使用桂枝汤的原因除了辩证辩准桂枝汤证外,还与他的经历有关,据说他小时候在江阴东乡的时候,认识一个叫蒋鲲田的中医。这人也得了脑疽,家居不出三日。后来曹颖甫父亲在市上碰到他,问他病好了没有,这中医说好了。一问用什么治的,竟然是用桂枝汤治好的。
上述医案让人拍案惊奇,投一个桂枝汤,用桂枝不过五分,芍药不过一钱,姜、草、枣又皆和平之品,效果竟然这么好,当时曹颖甫“功出望外之惊奇。且用独方而竞全12功”,十分感叹只要能识证才能治病。
这个医案说明了二点:一是病一定要辩证,辩六经之证。二是伤寒方剂是可以活用的,桂枝汤及其加减法的应用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如果能活用经方,很多奇形怪状的病也不在话下。这就是脉证治法的价值。
脑疽属太阳,发背属太阳合少阴。这二经病证最忌寒凉,妄投凉药必误治。即使没这么严重,也很难有效。特别是本案中的老妇,身体老弱必虚,乱投凉药会很糟糕。
后来,姜佐景将曹颖甫的医案写进了《经方实验录》。
妊娠腹痛,下痢赤白,日夜不止
赤石脂散
【处方】 赤石脂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白术1两,艾叶1两(炒令微黄),龙骨半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梨勒1两(煨,用皮),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妊娠腹痛,下痢赤白,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四
疳泻不止
赤石脂散
【处方】 赤石脂、川芎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疳泻不止。
【用法用量】 量大小多寡,乳食前米饮调下。
【摘录】 《卫生总微》卷十二
收敛固脱。主小儿痢后,脱肛不收
赤石脂散
【处方】 赤石脂7.5克 伏龙肝7.5克
【制法】 上药细研为散。
【功能主治】 收敛固脱。主小儿痢后,脱肛不收。
【用法用量】 每以1.5克敷肠头,一日三次。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
超级减肥秘方
三七75%,泽泻25%,蜂蜜适量
每天早晚各半勺,跟大桑葚大小一块
吃了2天以后,便秘统统不见了,每天一次,软便,似香蕉状.
半个月后缀肉开始减少,尤其肚囊,腰围,脖子下面,
不知道为啥会产生这种效果,
本药方设计是用来预防血栓,预防癌症的,没想到出现如此效果咧
神奇呦,真得很神奇。中药,有时真得让我们目瞪口呆,不知所以然?
三七,泽泻,放在一起打粉拌合蜂蜜,上蒸锅蒸一小时,盖上盖子,保存即可~
三七“生打熟补”泽泻利水湿。牙师用的方法是熟制,亦是取其三七补气血之功。肥人多湿,取泽泻化水湿之气。二药合用则气壮血旺,增强人体代谢。气血运行无滞则赘肉不生。
泽泻配25%,配茯苓的话就多些,可以到50%~!配哪个都行
三七泽泻,三七茯苓,所产生的效果几乎相同~!
喂,这个忘说了,肝血管瘤100%清除~!
就连身表面上的动脉血管瘤都可以清除干净哒~!
清除肝血管瘤,有几个人的体检结果了,疗效确定无疑~!三七泽泻膏,最起初是三七75%,泽泻25%,蜂蜜是三七的2倍~
后来发展了,三七250克,泽泻75克,茯苓75克,蜂蜜500克
又发展了,三七250克,泽泻75克,茯苓75克,牛磺酸75克,蜂蜜500克
其中也做了,三七250克,山楂250克~!
我身边服用的人群大多是50左右岁的人群,很多人是做了心脏支架后被病魔吓掉魂的家伙们~,有一部分人是曾经脑血栓的家伙~,有的人高血压,大部分人高血脂,有的高血糖~,个人群大约统计下在200人左右,分布在全国各地~!
经过一年时间的试吃,人们得出如下普遍的看法:
1,任何便秘,有效,这不容怀疑
2,血液粘度降低,有十几份健康检查报告~
3,血压普遍降低,绝大部分人血压恢复到高压130以下,仅有少部分人无效~
4,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对甘油三脂略高无效,低密度脂蛋白略高无效,有几十份健康体检报告~
5,吃了药膏后,没有继发血栓现象发生~
6,椎底动脉堵塞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缓解,有十几份体检报告
7,支架后患者普遍反映吃药膏一个月后心脏开始感觉舒适,闷气现象消失得一干二净,精神爽烁
8,对降低血糖无效
9,对脑血栓后遗症有所减轻,没出现二次复发~
10,吃三七泽泻膏容易放屁
所有吃者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最大副作用是“屁多。
最佳配方是:三七75%,泽泻25%,蜂蜜是三七的2倍
鼻息肉
组成:辛夷花20克、泽泻20克、石膏30克、车前子30克、知母6克、杏仁6克、栀子12克、黄芩15克、枇杷叶15克、升麻15克、桑白皮40克、甘草3克。
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车前子包。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与作用:清宣肺热,祛湿散结。适用于肺经湿热型鼻息肉,症见鼻流黄涕,量较多,鼻塞嗅减,头脑昏痛,息肉淡红,鼻黏膜色红增厚,舌尖红,苔黄腻,脉实。
小鹅草/小红参茶饮的由来
传说太上老君为玉帝炼仙丹时睡着了,童子便偷了仙丹下凡,被托塔李天王追捕,于是一边跑一边把仙丹撒下去,1把仙丹撒在了云南,变成了田七,也称“田七参”,2把仙丹从渤海一直撒到了长白山一带,撒到渤海的变成了海参,撒在长白山的则变成了人参。3把仙丹撒在浙江福建一带,变成了小鹅草,当地人称“小红参”。小红参是一种中药/草药,比较常用的治疗功效在于治疗痛风,肾炎/阳痿,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治疗风湿骨痛,肌肉疼痛都有很好缓解作用,还有很好的治疗咳嗽结痰和治疗肺炎的作用,还有祛湿/消肿/解毒功效,利水/利尿功效,都相当不错;还能治疗因为脾虚而出现的水肿表现。2017年6月的一天,福建中医人才培训学校郭小兵教授下乡工作,在建瓯古街坊上偶遇一农民拔草药在街头卖,郭教授自已本身是极为热爱青草药,故上前和拔草药人攀谈起来,郭教授从这里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草本植物它的名字叫做小鹅草(当地人称“小红参”),有很多神奇功效,口感又不苦,很好喝。所以,今天的小鹅草茶,就是由这种植物晒干制作成的。郭教授把小鹅草(小红参)变成茶饮,既帮人们身体的健康,又帮拔草药农民有多一份的收入。
小鹅草秘制祛湿茶,
1、祛湿(湿气、湿毒、湿热、寒湿)。
2、解毒排毒(肠毒、肝毒、肾毒、肺毒、心毒血液病),尤其排肠毒效果特效。
3、消炎(身体的一切炎症)。对各种皮肤病有显著效果。
小鹅草秘制壮阳茶,
针对因肾阳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有很好效果。
比如,男性的性功能减退、前列腺炎、尿频尿急、睾丸寒凉、畏寒怕冷等。
女性的宫寒、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及肾阴阳两虚都有很好的效果!
金黄散
【组成】
天花粉 5000g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 2500g
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 1000g
【用法】
共研细末,用醋、酒、蜂蜜或植物油调敷患处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阳证疮疡初起
局部红肿,灼热疼痛,脓未形成,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为热毒壅聚引起
方中以大黄、黄柏、天花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为君药
苍术、白芷、厚朴、陈皮、南星理气化湿,消肿止痛,为臣药
姜黄活血为佐药
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现代研究】
本方有抗炎镇痛作用、抑菌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下肢丹毒(溶血性链球菌、丹毒链球菌侵入皮肤或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骨折及软组织损伤、静脉炎、皮肤疮疡肿毒、糖尿病足溃疡、压疮、湿疹、痛风急性发作、阑尾炎周围脓肿、淤滞性皮炎、慢性前列腺炎、炎性外痔、毒蛇咬伤肢体肿胀等阳证疮疡
【方歌】
金黄大黄柏姜黄
白芷南星陈皮苍
厚朴甘草天花粉
阳证疮疡外用良
妇人胞宫虚寒,漏下不止,腹内冷疼
赤石脂散
【处方】 赤石脂30克 艾叶23克(微炒)干姜23克(炮裂,锉)慎火草30克 当归30克(锉,微炒)鹿茸30克(去毛,涂酥,炙令微黄)龙骨30克 阿胶30克(捣碎,炒令黄燥)
【制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 主妇人胞宫虚寒,漏下不止,腹内冷疼。
【用法用量】 每于空腹时,以温酒送下6克。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
治小儿因痢后气下、推出肛门不入
赤石脂散
【处方】 伏龙肝、赤石脂,各等分。
【炮制】 上件细研为散。
【功能主治】 治小儿因痢后气下、推出肛门不入。
【用法用量】 每用半钱,傅肠头上,每日三上用。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肠胃虚弱,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中雷鸣,及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肠滑腹痛,遍数频多,胁肋虚满,胸膈痞闷,肢体困倦,饮食减少
赤石脂散
【处方】 赤石脂(煅)、甘草,各五两;缩砂仁二十两,肉豆蔻(面裹.煨熟)四十两。
【炮制】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治肠胃虚弱,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中雷鸣,及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肠滑腹痛,遍数频多,胁肋虚满,胸膈痞闷,肢体困倦,饮食减少。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温粟米饮调下,食前,空心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胃脘痛惯用方
(1)肝胃不和惯用方:
症见胸闷,胃脘胀痛、攻窜不定,不适感可连及胁肋背后,嗳气或吐酸水,或口苦,饮食减少,善太息,情志因素影响时疼痛或加剧。舌边较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滑或弦滑略数。
本证可见于溃疡病、各种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如有潜出血现象者,宜佐以生肌化瘀止血之品。
处方组成: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醋炒)、炒枳壳各6克,白芍15克,香附、川芎各6克,炙甘草5克,陈皮3克。
气滞血瘀,痛处固定,刺痛明显,大便溏黑,舌质紫黯者,加炒五灵脂9克,炒蒲黄6克,田七粉末(吞服),每次1.5克,每日3次。
气郁化火导致嘈杂吐酸,口苦苔黄者,去川芎,加炒栀子10克,川连5克,乌贼骨末3克(吞服),或另服左金丸或金铃子散。
肝气郁滞严重,腹胀明显者,加佛手9克,素馨花6克(后下),延胡索12克。
(2)脾胃虚寒证惯用方:
症见胃部时时隐痛,发作时轻时重,天凉时疼痛明显,进适量热食后疼痛可缓解,但多食则胀痛明显;经常吐清涎,嗳气,脘腹部有寒凉感,怕冷,乏力,四肢不温,呈贫血体征,大便稀溏,舌淡红或伴有齿印,苔白,脉细弱。
本证型可见于各种慢性胃炎以及久病溃疡者。
治当温胃益气建中。
处方组成:黄芪建中汤合理中丸加减。
黄芪2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桂枝10克,生姜6克,饴糖适量(送服理中丸1枚)。
寒饮内聚,呕吐清水,腹中辘辘有水声,舌苔白滑,脉沉弦者,去饴糖,加吴茱萸3克,法半夏15克,茯苓20克,并可嚼服桂附理中丸1枚。
中气虚滞,腹胀食少脘闷者,加广木香5克(后下),春砂仁3克(去壳,研碎,后下)。
(3)气滞血瘀证惯用方:
症见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嗳气,或吐血,或大便溏黑如酱油。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或慢性肥厚性胃炎。
治当活血化瘀,止血止痛。
处方组成:失笑散合金铃子散。
炒五灵脂9克,蒲黄6克(生、炒各半),金铃子9克,延胡索12克,乌贼骨末3克(每日2~3次)。
有灼热感者,加白芍、麦冬、旱莲草各15克。
胃气不足者,加甘草6克,党参15克。
出血明显者,加白及9克,紫珠草30克(马鞭草科,紫珠属),黑栀子10克,冷服,并吞服田七末3克,或云南白药0.3~0.5克。
嗳气频频者,加佛手9克,白豆蔻3克(后下),法半夏12克。
(4)胃热熏蒸证惯用方:
6症见胃脘疼痛而有灼热感,渴饮,但多饮则呕吐,口干口苦,或口腔糜烂,烦躁不安,大便干结或便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黄腻。
治宜清热和胃止痛。
处方组成: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
橘皮6克,麦冬15克,鲜竹茹12克,枇杷叶10克,法半夏12克,太子参30克,生姜2片,甘草6克。
疼痛明显者,加白芍15克,木香3克(后下)。
大便溏黑者,去生姜加白及10克,黑栀子12克。
胃热明显者,去生姜,加黄芩10克;大便秘结者,去生姜,加大黄(后下)、枳实各10克。
(5)胃阴不足证惯用方:
症见胃脘隐痛,烦躁不安,咽干口燥,但不思饮,食少,大便干结,舌苔少或无苔,脉细弦无力。治宜益胃养阴。
处方组成: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
北沙参、麦冬、地黄各15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9克,当归6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
疼痛明显者,加素馨花6克(后下),白芍15克,甘草6克。
烦躁明显者,去当归,加石斛15克,珍珠母20克(先煎)。
(6)中气下陷证惯用方:
症见脘腹部胀坠隐痛,食后或站久尤甚,卧下较舒适,一般无吐酸水或出血、黑便等现象,但人体消瘦,饮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本证型多见于胃下垂病症。
治当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处方组成:炙黄芪30克,人参6克(党参20克),升麻3克,当归9克,橘皮5克,柴胡3克,土炒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有嗳气及腹胀坠明显者,加佛手9克,春砂仁3克(后下)。
有痰者,加法半夏10克。
大便溏泄者,加茯苓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中医对于胃肠病以主证命名;西医则以病灶变化命名。关于胃脘痛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饮食不下。”《内经·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内经·举痛论》也说:“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内经·五常政大论》云:“风行于地,尘沙风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逆。”《诸病源候论·心腹相引痛候》云:“心腹相引痛者,足太阴之经与络俱虚,为寒冷邪气所乘故也。足太阴是脾之脉,属脾络胃,二脉惧虚,为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争,在于经则胃脘急痛。
罗老认为,治疗此病时,应采取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药治疗,则收效会较好。此外,对胃脘痛的患者应注意其是否会恶性变。
同时要与胆道疾患、心绞痛等作出鉴别,以免影响疗效及延误病情。
同时要注意平时饮食等生活小节,《内经》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此之故也。
子宫肌瘤惯用方
子宫肌瘤属于中医癥瘕或月经过多的范畴,西医认为此病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的表现有子宫出血、疼痛、腹部包块、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白带增多、贫血和心脏功能障碍等。一部分患者并无症状,常在妇科普查时才发现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为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临床还表现为面色黯淡无华、脉象沉弦等特征。罗老治疗此症,积累了丰富的临症经验,认为此症的治疗宜分月经期与平时两个阶段处理,收效良好。
(1)平时服用方:
以莪术10克,生牡蛎(先煎)、生鳖甲(先煎)、荔枝核(打碎)各30克,橘核15克,五灵脂10克,海藻15克,何首乌30克,小茴香10克,乌药15克,菟丝子30克。
(2)月经期服用方:
党参、制首乌、岗捻根各30克,川断15克,荔枝核(打碎)2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橘核15克,炒蒲黄9克,白术15克,益母草30克,贯众20克,血余炭10克。
以上两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个月。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关于本病的辨证,罗老认为,属实中有虚之证。从病的本质来说,由于子宫体内长有肿瘤,是癥瘕之一种,乃属实证。
但由于长期月经出血过多,阴血耗损,往往形成贫血,则属虚象。
从标本来说,癥瘕为病之本,出血过多是病之标。治法上应先控制其月经过多之标证,以减少耗损而巩固体质。
进而消散其癥瘕以缓图其本病,唯癥瘕之消散,不能强攻,只可缓图,治则必须攻补兼施,并宜按月经周期有规律地进行。
临症时还需注意到先后缓急,以随机用药也。
观此两方,都以荔枝核和橘核作为各自君药。《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性温味涩,治癥瘕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橘核性苦味辛,治小肠及阴核肿痛。古书所言之疝气,有人认为可能包括子宫肌瘤之类。
治疗子宫肌瘤需要服药的时间较长,需要患者及家人的极大耐心。
高血压分8型用药
治疗眩晕惯用方
(1)清肝汤(经验方)
白薇10~12克,葛根10~15克,菊花l0~12克,钩藤12~20克,生龙骨20~30克,生牡蛎20~30克,黄芩10~12克,草决明10~15克,磁石30克。
平肝清热。主治肝阳亢盛,偏实证者,眩晕头胀头痛,脉弦有力,体壮。
(2)杞菊地黄丸加减。
菊花、枸杞子、生地、丹皮各10~12克,茯苓10~15克,泽泻10~12克,山茱萸10克,杜仲、女贞子各10~12克,旱莲草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滋阴平肝。主治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而眩晕者,症见腰酸腰痛、乏力遗精等肾虚症状,舌红、脉弦细。
肝阳上亢的眩晕可分为阴虚阳亢与肝阳亢盛两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临床上十分常见,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眩晕多属此类,患者眩晕较重。伴有心烦易怒,面红口干,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细或弦。
(3)小柴胡汤加减。
党参、丹参各10~12克,甘草10克,杭白芍10~12克,陈皮、法半夏、苏木、柴胡各10克。主治眩晕属肝气郁结,多见于更年期,易怒心烦,两胁作胀,伴有头痛,脉弦,苔腻,多兼虚证。
(4)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柴胡、黄芩各10~12克,黄连6克,川芎、泽泻各10~12克。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热象明显者加金银花、连翘。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平肝泻火。主治肝火眩晕,为实证,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初起等多见,以头晕为主,伴有头痛、头胀、目赤、心烦口干、便秘尿黄等,脉弦有力,苔黄或黄腻。
(5)六味地黄汤加减。
菊花、生地各10~12克,丹皮10克,泽泻、牛膝各10~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滋阴补肾。肾虚眩晕多见于老年人,脑动脉硬化,低血压,患者体弱,腰酸腰痛,夜尿多,足跟痛,倦怠乏力,脉沉细,苔薄舌红。
(6)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10~15克,桂枝10~12克,甘草、泽泻各10克,山药10~12克,苍术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温阳化气,健脾利水。主治水湿眩晕。此证由于脾虚、水湿不化、阻抑清阳引起,常伴有胸闷乏力、腹胀嗳气、水肿等症,脉滑、苔白腻。
(7)白薇汤加减。
党参、白薇、当归各10~12克,甘草10克,丹参、菊花各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养血补气、清头目。主治血虚眩晕,多为失血、产后贫血等引起。症见眩晕、眼花,面色苍白,疲乏无力,脉细、舌淡。
(8)温胆汤加减。
学陈皮、半夏各10克,茯苓12~15克,甘草、枳实、苍术、白术、川芎、泽泻各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健脾祛痰。主治痰浊眩晕。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蕴而生热,灼津成痰,阻遏气机,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而为眩晕。
病例1:张某,男,46岁。高血压16年,血压160~180/100毫米汞柱,头痛头眩,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重脚轻,走路虚飘,胸闷,胃脘胀满,脉弦细而缓,舌胀微赤,薄白苔。心肺(-),中医诊断眩晕(阴虚阳亢型),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
治以滋阴平肝降逆。处方:
枸杞子、菊花各12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何首乌、生地各15克,山茱萸、茯苓各12克,五味子6克,酸枣仁18克,远志10克,瓜蒌15克,半夏10克,黄连5克,生石决明24克。
前方服3剂头晕减轻,可顺利阅读报纸,睡眠有好转,胃脘胀满,脉舌同前。前方去山茱萸、黄连,加竹茹6克、黄芩炭12克。服6剂,头晕已不明显,再以上方去黄芩炭加黑桑葚12克继服。随访1个月病情稳定。
本例头重脚轻,失眠多梦,病已16年乃重在补肾,方用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滋阴补肾,茯苓健脾,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瓜蒌宽胸,黄连、生石决明清肝降逆,而治之获效。
病例2:郭某,男,59岁。1979年2月8日初诊。眩晕2天,原发性高血压18年,左侧偏瘫3年。昨天午饭后突然眩晕、恶心、呕吐,不能睁眼,血压200/120毫米汞柱。用降压药后好转。今日仍有眩晕感,项强,口干渴,畏热,便干。检查: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血压180/100毫米汞柱。辨证:肝阳上亢,治当祛风清热平肝。处方:
菊花10克,钩藤、黄芩、夏枯草各15克,蝉蜕6克,白薇10克,川芎15克,葛根、桑寄生各20克,半夏10克,牛膝12克,生石膏30克,草决明20克。
服上药后眩晕缓解,睡眠好,口干渴减轻,二便调。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血压150/90毫米汞柱。
上方继服。服药后无头晕,精神睡眠好,大便通畅。无其他不适感。舌质黯边略红,苔薄白,脉弦,血压140/86毫米汞柱。处方:
菊花10克,川芎15克,葛根20克,白薇10克,夏枯草15克,草决明、赤芍各20克,黄芩12克,牛膝15克,桑寄生20克,生地15克,珍珠母30克。
本例长期血压高,不正规治疗,素体阳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风动则摇,致眩晕,视物旋转感,不能睁眼。肝移热于胃,胃火上炎,口干渴,舌苔黄腻为痰热内盛,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给予祛风清热平肝之剂。
菊花、黄芩、夏枯草、白薇、生石膏清热泻火。
钩藤、蝉蜕祛风清热;川芎、葛根活血解肌。
半夏、草决明化痰,降逆止呕。
桑寄生、牛膝补肾降压。
赤石脂面
【处方】 赤石脂半两(细研),云母粉半两,面5两。
【功能主治】 冷痢不止。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拌和,切作条子,熟煮,分2服食之,着盐、醋、椒、葱亦得。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九
赤石脂馎饦
【别名】 赤石馎饦
【处方】 赤石脂5两(碎筛如面),白面7两。
【功能主治】 老人肠胃冷气,痢下不止。
【用法用量】 赤石馎饦(《医学入门》卷三)。
【摘录】 《养老奉亲》
赤石禹余粮汤
【处方】 赤石、禹余粮,各四钱。
【功能主治】 治伤寒下痢不止,热在下焦。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三真汤
“痈”是中医里的一个常见名词,很多人却不明其意。那么它到底是咋回事呢?
其实这个痈,古代作“瘫”,表现为气血被毒邪壅堵而腐败溃烂。发于肠部的,称为肠痈。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此症在西医也被称作急性阑尾炎,盲肠炎,腹膜炎等。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愁,奔走劳碌,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堵于肠而发。
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在痛处按压并停留一段时间,然后迅速抬手,在抬手的一瞬间,有明显的痛感为特征。
清代名医陈士铎有个外科专著《洞天奥旨》,内有一方,仅用三味药,可治大小肠痈,这就是三真汤。
三真汤组成:地榆1斤,生甘草2两,金银花1两。
用法用量:水10碗,先煎地榆至3碗,再入后2味同煎至1碗,服1剂。服完则消。
服完则消的方子,有些牛叉呢!那么此方为什么可治肠痈?
先来看用量最多的地榆,它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性味苦、酸、涩,微寒。活跃于肝、大肠经。能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可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的治疗。《药品化义》称:解诸热毒痈。所以地榆完全担得起治肠痈重任。
再来说用量比地榆少得多的生甘草和金银花。灸甘草长于补中,而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可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的治疗。
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用量是生甘草的一半,可增强生甘草清热解毒并治痰热咳嗽,咽喉痛的功效。所以,这两味药治疗的目标,和肺有关。
那么为什么这个治肠痈的方子要治肺呢?原来,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肠道有问题,肺肯定也会受到影响。同样,肺功能恢复的话,在肠道上也会有体现。
所以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此方用药,即是明证。
神仙九气汤
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肚是胸襟,胸襟是格局,是境界,更是一团大气。
人之胸膈,气机升降出入无所滞碍,才是正常运行之道。若或寒或温,或忧郁或愤恚,饮食失于节制,或喜悦,惊恐,甚至外界自然气候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以致胸腹之气受阻,形成积块坚牢如杯,甚至心腹刺痛,不能饮食,难受得要死。
怎么办?
神仙不老汤,又叫神仙九气汤,可调理气血,防病延寿。正是治上症的良方。出自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
组成:
香附子(去尽黑皮,微炒)四两,姜黄(汤浸一宿,洗净,焙干称)二两,炙甘草一两。(一两约30克)
方中药仅三味,但香附行气滞,姜黄既行气滞又消血瘀,炙甘草补脾益气,共同打通人体气机,并化去血中瘀滞,令胸中一团大气畅行。
具体来说,
香附,以其香附于人体,能荡开阻滞之气机。故有“一切气郁,必用香附”的广告语。
药性平和,不寒不热,入肝、三焦经,三焦包括上、中、下三焦,可见香附负责的地盘之宽。
其性辛香散滞,苦能降逆,甘能补养,由此疏泄,通达走窜,理顺气机,解开郁滞,荡开瘀滞。就像一台中央空调,调节体内的气机,送去源源不断的动力,且不伤体。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其色红黄,益火生气,加之其性辛温苦燥,能气化身体浊气,令清气入肺,浊气外出,将血洗干净,让气畅快行,故是治气滞血瘀痛症的良品。既治气中之血,又治血中之气。
加之能外散风寒湿邪,自然气候所致之风寒湿痹,肩臂痛等,用它亦是良药。被医家评为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可用于一切积滞之气,瘀血阻滞之症。
香附姜黄配用,既行气解郁,又活血止痛,治积聚疼痛神效。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三药相会,被医家评为调理气血,防病延寿的最佳组合。故名神仙不老汤,神仙九气汤。九气,为膈气、风气、寒气、热气、忧气、喜气、惊气、怒气、山岚瘴气。囊括了引起气机不通的自然之气,情志之气,胸腹之气。
用法:上药制作为细末,每次用3克以上,加盐少许,空腹时用白开水送服。
能撑船的心胸,必定是惠风和畅,气机荡漾。
(0)

相关推荐

  •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

    交易担保 喜马拉雅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 Mini Program 详细解读请听喜马拉雅音频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证,证据也. 第一.人体如何排病的证据.何种邪气影响人体排病,是湿热.水饮或瘀血,人 ...

  • 5个治疗骨质增生的外用方,个个有来头,有一个是内服的

    5个治疗骨质增生的外用方,个个有来头,有一个是内服的

  • 【活血破瘀、温通经络、消瘤散结的外敷方】...

    [活血破瘀.温通经络.消瘤散结的外敷方]#输卵管不通# 莪术50g三棱50g当归尾 100g 艾叶 50g白芷50g皂角刺 50g 血竭 50g地鳖虫 50g没药 30g透骨草 100g 红花 30g ...

  • 颈椎病常用食疗方颈椎病患者在进行食疗时,...

    颈椎病常用食疗方 颈椎病患者在进行食疗时,主要遵循软坚散结.舒筋止痛的原则,按照发病情况及疾病分型的不同予以配方.     1.复方红花酒     原料:红花20g,当归尾15g,赤芍15g,川芎15 ...

  • 《金匮要略》之106方总结应用《完》

    麦门冬汤 麦门冬 半夏 甘草 粳米 大枣 主治: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 ...

  • 老人尿不畅,参考一下这个方

    I导读:老年性癃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作者以清·沈尧封所撰<女科辑要>之补气通脬饮加味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补气通脬饮加味治疗老年性癃闭 作者/嵇明亚 老年性癃闭是一种以小便涓滴不利或 ...

  • 万方论文网_核心期刊目录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学报(改名为:医学争鸣)   4.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5.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6.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7.解放军医学杂志 8. ...

  • 一个外用方,治疗慢性鼻窦炎

    I导读:作者应用苍耳子散原方内服作外治法,比内服简便经济,收效快,疗效高.临床值得一试. 苍耳子散外治慢性鼻窦炎 作者/黄宗勖 刘××,男,32岁,干部. 患者自诉: 在初中求学时即患慢性鼻窦炎,十余 ...

  • 治疗心力衰竭,方选五苓散合补阳还五汤或者...

    治疗心力衰竭,方选五苓散合补阳还五汤或者真武汤! 治疗心力衰竭,首先要弄清楚患者是左心衰,还是右心衰?这个要了解二者的区别,再根据症状,选用选用五苓散合它方,或者真武汤. 一.左右心衰的区别. 心力衰 ...

  • 国医大师肖少卿:常用配穴主治方49类,涵盖100多种病症经验配穴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相信很多灸友日常艾灸中最困惑的就是关于配穴的问题,什么病灸什么穴位?当然,最好还是需要专业中医师详细辩证以后,方能给予有效合理的配穴方案. 前几日,朋友赠我一本国医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