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孙上小学说起,谈谈夸奖与鼓励的区别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比如婴儿不需要上学习班、语法课,便会学习说话,与人交往,这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天生会学习,爱学习,而且天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每次见到我,外孙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求知欲非常旺盛,令我倍感欣慰。我家是书香门第 ,闺女儿和女婿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现在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亲朋好友经常说,你们家的孩子遗传基因好,以后外孙了不得。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有一丝忧虑。教育孩子是家长一生的事业,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长辈和孩子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这场“修行”中,家长需要不断反思与总结,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长。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从外孙出生开始,长辈们就一直信奉“赞扬式”的教育方式,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勇敢。大家总是用“肯定式教育”,让夸奖和赞美成为他生命中最亮的光。歪歪扭扭地学走路,长辈夸他:“你真棒!”外孙咿咿呀呀地学说话,长辈夸他:“真聪明!”外孙狼吞虎咽地自己吃饭了,长辈夸他:“你好乖!”外孙在组装玩具方面确实表现出了一些天赋,特别是在绘画和体育运动中也超过同龄小朋友,幼儿园的老师也说他脑子转得快。于是,“你真优秀”“你好厉害”成了大人们每天挂在嘴边的夸奖。在长辈的赞扬声中,外孙健康地成长着。今年6岁多了,9月份要开始上小学啦,可他还没有经受过批评。
前阵子奥运会,我偶然看到一段奥运首金获得者杨倩和妈妈的视频聊天,面对拿到两块奥运金牌的女儿,杨倩妈妈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激动,她温和平静地叮嘱孩子: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当杨倩的梦想成真,面对潮水一样的掌声,她妈妈只是默默做好孩子爱吃的油焖大虾,甚至在杨倩夺冠后,害怕影响接下来的比赛,也没有给杨倩打过一个电话。看到如此宠辱不惊、淡定从容的妈妈,我才明白了,是什么成就了杨倩强大的内心。
我退休前是教师,时常听到同事们这样对学生说:
“你很聪明,但不努力。”
“你很聪明,就是粗心。”“后面的大题你都会做,就是前面的小题你不认真。”“死记硬背的科目你记不住,但是动脑子的科目你学得好。”
其实说这些的老师本意是给学生树立信心,告诉孩学生“你只要想就可以做到”。让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努力,可给人的感觉却是:“仿佛努力跟聪明比起来,是低人一等的。”
过于强调天赋,会让学生觉得努力是一种耻辱,只有笨孩子才努力,有些学生甚至为了维持自己的聪明形象,选择主动放弃复习功课,结果考试一塌糊涂。
前些日子我看到同事5岁的孙女儿,干什么都要得到夸奖才去做,吃饭都是如此,必须要妈妈边哄边夸才能吃完。吃饭时,她妈妈是这样哄她的:“大口吃,妈妈最喜欢爱吃饭的小孩儿。”“真乖,不挑食的孩子最棒了。”“你吃的这么慢,我要生气了!”
这样的夸奖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操控感,“真乖”,“真听话”,“这样才是好孩子”,这些夸奖的潜台词是:你做得好是因为达到了父母设定的目标,而不是超越自己。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为了赢得夸奖,就要迎合别人。让孩子从本来的 “我想做”变成“我想让妈妈满意”。
我觉得与其盲目的夸奖不如恰如其分的鼓励。作为父母,我们都想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给予孩子前进的动力,可很多父母却不知道“夸奖”和“鼓励”之前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表达方式,但却隐藏着巨大的影响力。与其夸奖,不如鼓励,因为夸奖只能让人心情愉悦,而鼓励会让人充满力量。鼓励孩子努力,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成功与否的感觉。他们会勇于接受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懈奋斗,这是成长型思维。而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们会不敢努力,对失败束手无策,这就是僵固型思维。所以,相比于夸孩子聪明的天赋,我们更需要夸夸孩子的耐心、毅力和他的努力。
看到结果的表扬,不如伴随过程的鼓励。杨倩在获得奥运首金后,她妈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孩子拿到奥运冠军,作为父母肯定感到开心和骄傲,但我们也常常告诉她,要平常心看待一切结果。”正是妈妈平时的教育,才让杨倩拥有良好的心态,“比赛的时候,没有过分想着谁输谁赢,自己差几分这些情况,只是专注于做自己。”杨倩的那句“只要把过程做好,结果一定不会差”更是让人感触颇深。不管什么事情,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而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父母强调过程的意义,孩子才能真正从中得到享受。
让孩子达到长辈们的期望,不如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每天努力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只需要超过以前的自己就好。外孙要上学了,我希望外孙健康快乐成长,能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要能经受表扬也要能经受批评。我们给孩子的不仅是做得好时的赞美,更是做得不够好时的批评和鼓励,这才是最好的爱。用爱来打底,深情和克制的鼓励,才是孩子建立健康自我的基础。
来源丨红网论坛@冰凌花ok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