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府城·卢龙经幢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平府城墙·明·河北卢龙
卢龙是个古老而又牛气的名字,代渔阳之后泛指今京津唐地区乃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大权落入节度使手中,其中镇守燕山之南、河北之北,扼守辽西要冲的,正是卢龙节度使。中唐德宗、宪宗朝试图削藩,但最后都经历刀光剑影,卢龙节度使也几起几落,始终是朝廷的心头大患。在那个政治黑暗的年代,卢龙的名号令人不寒而栗。没想到民国时期,卢龙已沦为其曾经辖区内一小小县名,含金量大大缩水。
说起当今的卢龙县,其来历倒也不算简单。据传为商代孤竹国故地,作为史记列传系列开篇人物的伯夷、叔齐,曾是该诸侯国的王储。他们因相互谦让王位而出走,最终又因效忠商王朝、拒食“周粟”、“周薇”而饿死在中原山野,成为时代的殉葬者和千古的忠臣样板。五代后期燕云十六州割让以降,此地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直至明初设立永平府,管辖范围和唐代卢龙节度使大致相同,属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承担防御东北少数民族的战略任务,而治所就在今卢龙县城。清末永平府城日渐衰落,民国改为县制至今。如今卢龙新县城成为中心,而老城情景衰败,在经历了战乱和大地震后,所剩古迹也仅存西段明代城墙,以及城内的一座金代经幢。
永平府城筑于明初,作为天子戍边的朝代,北方长城沿线的防御形势尤为关键。明初本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修筑了一座座坚固的城市。而永平府处于战略要冲,城墙相比是固若金汤。而如今步入卢龙旧城,就像走进了一座衰败的村落,虽有些新式建筑,但街道杂乱,人群也不熙攘,一切都活在宁静的过去。城墙只有西侧一段残存,西北、西南方向各有城门一座。在初春阳光灿烂的午后,百木尚未复苏,仍然是一片衰草荒凉景象。所幸残墙外侧尚有包砖,从城外回望,联排的墙体仍有昔日的气势。
西南门是座瓮城,也是城墙保存最好的部分。外门朝西南,内门朝正西,交错而向,大概是出于风水或防御的考虑。城门里外两重,庭院深深,垛口虽残,砖墙犹存。午后阳光的照射,加之蓝天白云的映衬,竟也显现出几分雄伟之姿。城门上篆刻“望京”二字,因为今人所补,而这座城门面朝西南,恰好是北京的方向,点明了拱卫京师的主题。而瓮城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布,就是这座老去城池的生存状态。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金·河北卢龙
卢龙老城内还有一座金代的经幢,倒是精美的小品建筑(其实归为石刻类),与残损的城墙、破败的街市形成强烈对比。该经幢位于西南门内数百米远的街市中心,建于金大定年间,高10米,为八棱形多层石塔结构。主体刻有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原为密宗经典,教义在于超脱人世界苦难,唐开元年间开始在中土流行。后来竟不限于密宗,成为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的经典。大概是适应了中晚唐战乱频繁的历史背景,满足人们渴求解脱的心灵愿望。经幢有的置身于佛寺之内,作点缀之用;有的立于通衢大道前,为行人礼佛以及超度亡灵之用。卢龙经幢位于城门内不远处的十字路口,恐怕也是后者之用。
如今陀罗尼经幢在河北地区就有好几座,如著名的高18米的赵县陀罗尼经幢(国1,北宋)、残高10米的天户陀罗尼经幢(国4,唐)等。卢龙这座经幢年代略晚,形体俊秀挺拔,局部有残损,但整体保存较好。每层有仿木屋檐,或仰莲平座,外面浮雕有饰带、兽头,另有飞天等形象环绕,仿佛天国须弥世界,令礼佛者灵魂超脱物外。
基座也布满精美雕刻,除花纹之外,还有高浮雕龙柱支撑,如镂空雕刻,神龙见首不见尾,具象中寓意着抽象。环绕基座还有人物故事图,可惜很多面部残损,内容不知是否与佛教有关,但充满着生活气息。
有位朋友是卢龙人,从小生活在经幢旁。她曾写过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其中就绘声绘色地描述那晚经幢剧烈晃动摇摇欲坠的景象。没想劫后余生,古老的经幢依然坚挺,可见其虽为石构,却韧性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