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白马山战役,韩军损失9800多人为何还能守住阵地
提到白马山战役,很多军事爱好者都听说过,这是发生于1952年10月的一场重要战役,对阵双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韩军队。当时志愿军一方发起有多个军参加的秋季反击作战,其中志愿军第38军负责夺取中部战线铁原方向两个高地——394.8高地和281.2高地,美韩军一方则称为白马山和箭头山。志愿军第38军必欲相夺,而守军韩军第9师顽强防御,双方进行了9昼夜浴血厮杀。最后,韩军在美军提供的强大火力支援下,付出9800余人(韩军自报伤亡3500余人)的重大伤亡,还是守住了白马山。
日后谈起白马山战役,很多人都会关注一个热点,就是战前志愿军一方有一名文化教员叛投联军,泄露了第38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等重要情报,以致韩军第9师提高了警惕,及时在白马山方向加强兵力火力,并得到美军的大力支援,使志愿军的突袭战斗不得不打成强攻战斗,失去了出敌不意的有利战机。
诚然,上述是一条重要原因,但其他战术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视。毕竟战争不能总期望出敌不意,双方正面碰撞以实力比拼才是常态。那么,韩军第9师为何能最后守住阵地呢?综合来看,有以下几条战术方面的解释。
一是美韩军的火力优势非常明显。为了守住白马山和箭头山阵地,在美军大力支援下,战前韩军第9师手中掌握了野战重炮兵9个营、装甲兵2个连44辆坦克,并有航空兵百余架飞机进行空中支援。到了战役打响后,美韩军的炮兵以不间断火力反复覆盖志愿军阵地和步兵攻击集团,航空兵则对志愿军后方的炮兵阵地、后勤运输线进行大肆轰炸。整个战役中,美韩军发射炮弹22万发,投掷炸弹数千枚,将战场炸成了活“火山”。如此一来,志愿军的攻击困难大大加重,伤亡很大,后方补给线又常被切断,粮食弹药供应时断时续,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逐渐沦入被动挨打的困难境地。
二是韩军拼死相争,后备兵力充足。白马山的战斗牵动了韩军高层,由最高军事首长督战,缺兵补兵,缺弹补弹,缺粮补粮,不惜一切代价要守住白马山阵地。因此,韩军第9师不顾伤亡惨重,反复进行争夺。韩军专门组建了收容机构,将第9师打剩的残破单位重新编组,调派军官,补充粮弹,之后拉上前线继续进攻。同时后方开上来2个编练师,轮番将受过训练的新兵补入韩军第9师中。这样打来打去,韩军总是能拿出保持在600多人的满员步兵营上阵厮杀,其后备供应充足,拼消耗的能力强于第38军。
三是志愿军一方伤亡较大,后备力量缺乏。由于美军拥有强大的海陆空立体军事优势,志愿军不得不将大量兵力置于东西海岸进行防御,而正面投入作战的部队相对不算很充实。而各军都有防御作战的任务,第38军除需守备己方阵地外,能投入攻击白马山的部队也就1万多人。这样伤亡日大,持续损失消耗,第38军就伤筋动骨了,难以和敌人拼下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在本土作战,可以就地征集兵员补充部队,后备兵员只能从国内接济,中间环节较多,要及时供应战场所需就比较困难了。原来也没想到白马山会战役越打越大成了拼消耗,再从国内组织新兵上阵已经来不及了。
以上几个战术因素一叠加,志愿军在白马山打下去就已变成得不偿失。正好上甘岭战役打响,全局热点转移,第38军便果断放弃争夺,将部队撤出了战斗。此时,韩军第9师原来的一线部队几乎打光了,现在上阵的主要是补充的新兵。但是该师守住了白马山阵地,从此名声大噪,成为韩军序列中的荣誉部队。
关注公众号沈听雪之江东子弟,欣赏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