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必须要懂得的概念:原生家庭记忆池

原生家庭记忆池概念(由小明老师首次提出)
每个人把童年时受伤害的记忆,放到网上,变成共有的记忆池,就像一个很大的游泳池,每个人到里面去泡个澡,把自己身上的污垢、搓下的泥,都放到这个池里面。
看网上原生家庭的文章,把记忆池里的记忆,替换了自己原有的记忆。
比如,父亲打了他,看到网上文章写被父亲打影响了一生,本来可能他已经想不起被打这件事,但因为看了文章所以把它当成了心理创伤。

核心:

1.创伤不是记忆,是一种主观体验

2.性格会限制一个人处理创伤的能力
3.创伤是一个具有社会维度的体验
一个人外在的创伤本身,并不能解释对人产生的深刻影响,一定是加了什么幻想的元素。
正是这些幻想的元素,才导致了自我功能的紊乱。
明白这一点,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我特别反对原生家庭创伤论
世界上除了极少数早年对孩子虐待、伤害和侵害达到犯罪的程度,多数正常家庭都达不到造成创伤的级别。
原生家庭这类文章的泛滥,把个别人创伤的记忆放大、进行强化和扭曲,写成文章。
无数这样的文章,这些创伤记忆组成了一个公有的创伤池。创伤记忆又被很多读者拿出来,替换了自己原有的记忆。
替换自己原有的记忆之后,就导致了一个现象:
原有记忆被扭曲了,被歪曲了,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幻想因素。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越是给自己的原始记忆添加更多的幻想因素,会导致他受这些记忆的影响越深刻。
而受到这些记忆的影响越深刻,越会导致自我功能的紊乱,最后就真的被这些原生家庭的文章伤害了。
不是被原生家庭伤害,而是被这些原生家庭的文章所伤害。
荣格进一步认为,经历创伤后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人们想从创伤场景中退缩,但如果这个场景持续存在,那么退缩就变得不可能。
场景中的退缩做不到怎么办?
造成自我人格的一些退化现象。
这点同样可以解释,在互联网时代像这一类创伤性的文章,通过某些心理作者的炮制之后,慢慢进入你的大脑,再经过自己的一些幻想性成分,添油加醋的发挥,替换了原本的记忆。
更可怕的是你会对此上瘾,并不会从这些原生家庭文章的创伤中退缩出来。
比如每天在网上看这些原生家庭的文章,构成了创伤场景
互联网时代的文章推荐的机制,就是你点某类文章,这类文章每天都会给你推荐,如果点了一个原生家庭伤害你的文章,这类文章每天就给你推荐十篇、一百篇。
有的人每天在网上炮制文章,因为可以吸粉,很多案例都是编出来的。
他们大量炮制,你每天订阅,所以你根本就不可能从原生家庭的文章所产生的创伤情景中退缩出来。
由于你退不出来,每天还从早看到晚,每天都在看,过段时间不看就心里痒痒,你就上瘾了。
由于你自己不能从这些创伤情境中退缩出来,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人格发生部分的退化。
人格怎么部分退化呢?
人格开始变得偏执,只接受某类信息,而其他能让经验系统变得开放的多元化的解释系统,你就看不见,也不吸收了。
网上只要有人给你一点儿正确的心理学科普,你都会骂他,你都会诅咒他,你都会拒绝吸收这类知识。
网上这些心理学爱好者、心理咨询师们,包括很多来访者们,他们每天进入一个信息的封闭圈。在封闭圈里,所有的信息都是循环封闭式的。
他们不断受这些信息的骚扰,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人格发生一种退化,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注意力变得狭窄,认知变得狭窄,思维变得偏见和偏执。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派的某个心理治疗师发明出来的,经过书籍文章的放大作用,特别是引入到国内后,在心理圈就变成特别泛滥的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在科学心理学里是没有的。
在科学心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研究,一个人小时候受到各种影响,包括创造影响的一个词汇,叫做早年教养环境
早年教养环境和原生家庭比较起来,哪一个词汇更科学呢?
早年教养环境,指的是一个小孩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的事件。而原生家庭只关注父母对你产生的影响。
对一个人成年之后、真正造成困扰的、那些童年的创伤记忆,比如说性虐待、性伤害、其它一些对孩子的伤害,很多都在家庭外发生。
是被一些陌生人所伤害,或者被家族中的某些亲戚或其他人所伤害,而父母本身都是非常好的父母,没有什么问题。
还有很多人的创伤是在学校里发生的,最常见的比如校园霸凌,也会构成孩子创伤,而父母甚至毫不知情。
为什么科学心理学不用原生家庭,而使用早年教养环境这个词?原因在于早年教育环境能更完整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囊括一个人成年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的环境要素。
同样,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就更靠谱了,因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是通过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还有很多寄养家庭各种各样的研究,进行能重复试验的科学研究。
研究发现,首先基因对人的影响在孩子童年时期要占50%,另外的50%是由家庭内外的因素共同组成的,其中,家庭外和家庭内的因素都各占一半。
行为遗传学从这件事情上已经告诉我们,孩子在童年时期,家庭因素也只能影响到25%,因为50%是基因,另外25%是家庭以外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进入到了孩子12岁之后青春期时,基因的影响因素已经上升到了60%,基因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了,而家庭内的影响因素已逐渐看不见了,家庭外的影响因素已经占到了35%。
所谓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造成伤害,实际上是缩小了我们的经验系统,引起了注意力变得狭窄,让我们忽视了甚至完全屏蔽了你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家庭以外的因素和基因的因素。
荣格说,当一个人经历创伤无法从场景中退出的时候,每天还在网上大量的读这类所谓的原生家庭伤害人的文章时,每天持续的受影响,他无法从场景中退缩,他只有从人格中退缩。
人格退缩的最大特点是人格发生退化现象,注意力变得狭窄,思维变得狭窄,每天只能把从创伤记忆池里看到的那些记忆,当做私有记忆,自怜自哀的等待别人的救赎。
这就是无数的心理爱好者、心理咨询师、来访者,每天在做的事情。

赵小明个人简历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1

2016-2018连续3年今日头条心理类自媒体10强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作者:赵小明
文字编辑:徐放蕾
图文编辑:王丽君

加小明微信号:zhaoxiaoming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