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风||王长华:能行中国之道 则中国之主也(三)

2019年第83期||总第346期

艺海风│346期

能行中国之道  则中国之主也

——蒙元开国文臣集团中的郝经

(三)

王长华

班师之议  再进良言


忽必烈会合兵马渡江,包围了鄂州,正在此时,却接到了元宪宗蒙哥大汗在四川前线驾崩的噩耗,忽必烈召集诸将商议,郝经又进上《班师议》,内容是:

《易经》中说:“知道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道者,就和圣人差得不远了!”殿下聪明睿智,足以居上位而临下民;发奋图强,刚毅坚定,足以任大事而善决断。知道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得时间长了。以前在沙陀之地时,曾对郝经说:“时机不成熟。”还说:“时机是最重要的。”更说过:“可行之时,你自然就知道了。”殿下之言确实明智,《易经》上说:“时乘六龙以御天”,这句话是说,时间依靠驾驭着“六龙”的方式,成就了整个宇宙。因此,“时乘六龙”之道,大家都知道得时间长了。自我军出师以来,光进而不退,我对此有所不理解。因此,在真定时就进言,还在曹州、濮州,在唐州、邓州等地也反复进言。虽然多次进言,未蒙嘉纳。不过今日之事态十分急迫,因此,冒昧再进狂言。

我国自平定金国以来,只想的是如何进取,却不善于顺时隐晦,致使兵疲财费,最终没有取得大的成功,已经三十年了。蒙哥大汗即位后,应当为政安宁以图休养生息,却突然无故大举兴兵,且只进而不退,又赋予殿下以统率东路大军的责任,这是不当进兵而冒然进兵。殿下以为奉命于君而不敢自我懈怠,但到了汝南,既然听闻大汗驾崩的讣告,就应当派人遍告各路将帅,各自领兵按次序退兵,重新和宋国修好,回去后早定大事,不应当继续进兵甚而冒然进兵。既然不宜渡淮,又怎么适宜渡江?既然不宜轻进,又怎么能够攻城?如果认为机不可失,敌不可纵,也应该即刻渡江,而不能中途停止,更应当乘虚攻取鄂州之地,然后分兵四面出击,直抵临安城下,这样的话,则迅雷不及掩耳,如此则宋国也可图取。如果觉得此计不可行,知难而退,也不失当年金兀术的明断。大军不应当进而进,长江不应当渡而渡,城池不应当攻而攻,应当速退而不退,应当速进而不进,造成徘徊不前之势,逗留于江渚之间,情势越来越不利,大举天下之兵而不能攻取一城,则我军力竭而敌人士气正旺,还等什么呢?况且各路军马中患病染上时疫的,已经十中有四五,如果再拖延时日,到了冬春之交,疫病必然会大面积发作,到那时恐怕想回去都不可能了。

敌人已经占据着长江上流,可以暂时确保无虞,吕文德也已合并兵力据守于险要之处,知道我国目前遭逢动乱,自然会士气倍振。敌方两淮之兵全部集结在白鹭,江西之兵集中在隆兴,岭南和两广之兵则集中在长沙,闽、越沿海一带,巨舶大舰依次而停泊着,正准备伺隙而进兵。如果敌人在江、黄渡口拦截我军,在大城关口拦阻我军,堵塞汉水东面的石门要道,隔断郢州,再隔绝湖泺之地,那么我军将如何撤退?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突入江、浙一带,捣其心腹。但是,听闻临安、海门已建造了大型龙舟,这样的话,就算突击江浙也是徒劳无功;如果回返金山一带,合兵一处,以求出路,但是,难道敌方就没有和韩世忠一样能征惯战的将领?况且武昌与汉阳分隔,中间隔着大江,号称为兼备守战之利的活城,如果并力而攻取它,则敌方必然会丢弃残破后的孤城逃去。溯流而上,则可以直入洞庭,保有荆、襄之地;顺流而下,则精兵战船迅速突入浒、黄之地,不易遏止,如此则会白白造成牺牲,我军则一无所得!区区这样一座城池,攻取了它也显示不出我军的威武,不胜则大损我军威望,又有什么可以等待的呢!

元代名儒郝经

情势虽然如此,但以殿下的本心,却是不想渡江;就算渡过江去,也不想攻城;即使攻下城池,也不想拼命,不焚庐舍,不伤人民,不逼迫着人民改变其服装,不毁其坟墓,方圆三百里外不得侵掠。或许有人会劝告殿下直接去往临安,说那里居民繁多,人众稠密,如果真的去往那里,虽然可以禁止杀戮,但当地人民也难免遭受践踏蹂躏,这是我国所不忍为之事。如果上天赋予我国,则不必杀人;如果上天不与我国,则杀人又有何益,而不如干脆不去。诸将中可能有人会归罪士人,说这些人不可用,以为不杀人就不能得到城池。说敌方守城者只有一个士人贾制置,你们却用十万士众而不能取胜,杀人数月不能攻取,这是他们之罪,难道是士人之罪吗!更应该禁止杀人。这样的话,殿下的仁义可以上通于天,不过,如今殿下久有归志,不能马上实行。不过,今日之事急迫,不得不做出决断。

宋国之人正处于大敌压境的恐惧之中,其自救之军虽然全部集结,但他们没有闲暇图谋我国。但等到我国内空虚,塔察国王与李行省彼此相依,关系密切,位于我们的背后;西域各个胡部则时刻在窥视着关陇之地,意在隔绝旭烈大王;而国中一些莠民奸党则各持两端,左右观望所立之君为谁,无不想觊觎神器,染指最高权力,对君位心存垂涎。这时,一旦发生异常变化,一定有人会先启异心,先发制人,首先举事。到这时,我们就会腹背受敌,难以左右大势。况且,阿里不哥这时已经在颁行敕令,命令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占据了燕都,按疆域地图和户口簿册,号令各道,行使皇帝的权力。虽然大王平素就有声望,且手握重兵,但是,难道不见当年金世宗、海陵王的故事吗!如果阿里不哥做事果决,对外宣称已经接受了大汗的遗诏,登上帝位,封号天下,下诏于中原,行敕令于江边,殿下想回去但来得及吗?

昨日我奉命与张仲一察看敌方的新月城,从西南角到东北角,可以抵御万人的进攻,城墙上还可以并行大车,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数不清的守城器具,里面结构复杂,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必不可攻,只有议和而归。请殿下断然班师,早定大计,将祸端消弭于未然之时。先命精兵把持和截断江面,与宋议和,答应他们割去淮南、汉上以及梓、夔两路,划定疆界,规定每年纳贡的币数。舍弃辎重,只以轻装骑兵而归,渡过淮河,乘着驿道的迅速便利,直达燕都,从天而降,则对方的奸猾之谋和僭越之志,就会冰释瓦解。再遣一军迎接蒙哥大汗的灵车,收缴皇帝印玺。派遣使者,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各位王公驸马,在和林为大汗举办丧事。派遣差官于汴京、京兆、成都、平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人心,安抚四方,召真金太子(忽必烈之嫡长子)镇守燕都,给他讲明当前形势。这样做,则大宝之位会归于殿下,而社稷也会得到安宁。

这时,适逢宋国戍守边关的统帅贾似道也派遣使者请求和议,蒙古大军顺便班师回朝。

《郝经鸿雁传书》剧照

使宋被囚  守节不辱


第二年,忽必烈即位,擢升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任国信使出使宋国,忽必烈还发布即位诏告,且与宋国定下和议之策,敕令沿边各路将领不得抢劫掠夺。郝经入朝辞别,忽必烈赐以葡萄酒,下诏说:“朕刚刚即位,有许多繁杂之事正在草创之际,爱卿正当远行,大凡可以辅佐朕的事务,赶快奏闻。”郝经上奏了方便宜行的十六件事,都涉及立国理政的重要大事,可惜的是很多文辞没有记录下来。

当时,郝经在朝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平章王文统非常嫉妒。临要出使之时,王文统私下里嘱咐李璮,偷偷地率军侵入宋国之地,想借敌人之手而杀害郝经。郝经到了济南,李璮修书一封,意图劝止郝经,不要出使宋国。但郝经将李璮的书信上奏于朝廷,毅然南行。不久,宋军在淮安击败了李璮的军队。郝经行至宿州,派遣副使刘仁杰、参议高翿(dao)请示进入宋国的日期,却一直得不到消息。郝经又修书宋国宰相贾似道及两淮军队统帅李庭芝,李庭芝在回信中果然怀疑郝经,而贾似道则害怕过去冒功鄂州(今湖北武汉)却敌的劣迹败露,担心郝经到后其密谋泄露,竟然将郝经一行拘禁在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上表宋国皇帝说:“我愿意效仿当年战国时期外交家鲁仲连的深明大义,为两国排难解纷,谁知却有唐俭之流的人,以缓兵之计贻误国家大事。”郝经又多次上书宋国皇帝及宰相,极力陈述战争与议和的利害关系,请求入见当面陈述,如果确实见不到宋国皇帝,则请求回国,但都被隐匿不报。守卫馆驿的官吏在围墙上布满了荆棘,还把馆驿锁闭起来,加强守卫,昼夜巡逻,想用言词劝说郝经投降,但郝经却始终不肯屈服。郝经对待下属平素十分严格,又因为长时间地被羁留,受尽困苦,因此下属多有埋怨者。郝经告诉他们说:“过去我接受诏命而不前进,这是我的罪过。但是一旦进入宋国之境,则死生进退,就只能听从人家了,但我始终不敢屈身辱命。你们跟着我身处不幸,应该隐忍以等待时机,据我的观察,宋国的国运不会长久了。”就这样,郝经一行被拘禁了七年。这期间,他的随从之间发生争斗,死了几人,郝经与其他六人独自处于别馆。又过了九年,元丞相伯颜奉诏南征,忽必烈派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和郝经的兄弟行枢密院都事郝庸到达宋国,质询郝经多年被拘禁,究竟是何人所为,欲加问罪,宋国君臣非常恐惧,派遣总管段佑,以礼相送郝经北归。贾似道的阴谋泄露后,不久也被贬逐而死。郝经在北归的途中染病,忽必烈敕令枢密院及太医近侍在中途迎候慰劳,所过之处,当地父老乡亲无不奔走瞻望,感动得流下眼泪。第二年夏天,到达京城,忽必烈在大庭赐宴,咨询政事,并给予郝经一行以不同程度的赏赐。这年的秋七月,郝经病故,终年五十三岁,朝廷派遣官员为其护丧,还归故里安葬。第二年,宋国即被大元灭掉了。

郝经被囚禁期间,蔑视贾似道的鬼蜮伎俩,正气凛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忆宝刀歌》,展现了一个堂堂大国使节的浩然正气。

生平知己压腕刀,借交报仇燕南豪。

一从濠梁成隔绝,枭獍触忤狐狸嗥。

夜夜斗牛多异气,玉虹萦天光烛地。

几回梦里飞入手,痛惜当年都废弃。

近来馆下遇家贼,空拳无奈徒忿激。

撼床一夜宝刀鸣,黑风卷地吹霹雳

只今使节犹未回,祇应玉琫生青苔。

何时磊落却在手,为我讨贼除氛埃。

郝经雕塑

郝经为人崇尚气节,做学问务求有用于当世。当他被宋国强制拘禁之后,经常想着,能够留下什么言词以垂示后世之人,于是,在被拘期间,撰写了《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等书及文集,大略有几百卷。他的文章文词丰富,文彩蔚然,意气洋溢,器量阔大,并善于议论,诗歌则奇特突出。拘宋十六年,他的随从之人,都精通于学问。郝经的门下书佐苟宗道,后来官至国子祭酒。郝经北归的那一年,汴京城中一位乡民在金明池射中一只大雁,发现脚爪上系着一块帛,上面写着一首诗:“霜落风高恣所加,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后面的题款是:“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其忠诚守节的品格于此可见一斑。

郝经的两位兄弟郝彝、郝庸也都享有盛名。郝彝字仲常,多年隐居,以长寿而终;郝庸字季常,官至颍州太守。郝经之子名郝采麟,也有贤名,起家于林州知州,后官至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

郝经从历史上总结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的成功范例他对他熟悉的金朝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回顾了金朝发迹的历史,认为金朝能从一个部曲数百人的东北小夷发展成为与唐汉比隆的灿灿一代之典,主要原因在于用夏变夷一用辽宋制度”。

郝经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理论的提出,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云南红河学院赵旭峰先生认为,其意义在于:它冲破了狭隘民族观严夷夏之大防的樊篱,解决了中国之主不一定非的是汉族的问题郝经指出,天无必与, 唯善是从;民无必从,唯德是从”,“天之所与,不在于地而在于天,不在于人而在于道”。他认为,天意民心所向,唯德唯善;能够主宰中国之土的人是什么种族并不重要,关键要看他们是否行中国之道”。他的中国之道自然是儒家之道, 儒家道德纲纪和文物典章乃是天下元气和命脉之所在,夫纪纲礼义者,天下之元气也;文物典章者,天下之经脉也非是则天下之器不能安, 小废则小坏,大废则大坏;小为之修完则小康,大为之修完则太平。”辽金之亡南宋德衰败自然是没有修好纲常礼义,广大典章文物,那么,中国既而亡矣,岂必中国之人善治哉?圣人又云,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强调了中国之主不一定非是中国之人” ,只要能行善德善政,就是所谓的夷狄” , 亦可与之从之这就从理论上为夷狄 为中国之主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这是我国多民族长期融合的历史进程在儒家思想中的集中反映,也成为以后各朝各代统治者和封建史学家解决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红河学院红河流域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赵旭峰宋元之际郝经的民族思想观》),这是颇有见地的。     (全文完)

郝经画像

王长华,甘肃陇

西人,中国报告文学

学会会员,甘肃省作

家协会会员,甘肃省

杂文学会会员,现供

职于一家媒体。

艺海风

题签:魏新河

编辑: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