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儿丨程先利:没有白读的书
我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了,是我自己不想读的,觉得读不读书都无所谓,再说真也读不进去了,那些个方程式、三角、几何,它们认得我,我不认识他们。就这样,我踏进了我们县当时最大的工厂——棉纺织厂的大门。
先干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正在建设中的织布机安装电子计数器,听起来是个蛮有科技含量高大上的工作,其实就是刨沟砸墙用钢锯切铁管子,每天累个贼死,下班后整个人都是崩溃的,我想逃却又无处可逃,自己选的路是没有后路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尊重知识尊重学历是社会的主流,中专生可以全家农转非,厂长、车间主任,甚至工段长都是高学历的人,像我这等初中生只能拼命下力,每月挣那可怜的二十四元学徒工资。我不甘心,常常捧起书来读,就在“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下,循环地过着劳碌的日子。你不吃读书的苦,就必须经历生活的苦。生活从来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不例外。
我的一个工友,和我的情况差不多,不同的是他是高中辍学,经过了五年的生活锻打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走进了电大的大门,他对我说:“对我们这样的工人子弟来说,高考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我浪费掉了,现在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就不能放弃了。人只要往顶峰爬,总能见到日出的。”他的话让我明白了,学历不是目的,是敲门砖,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此生最容易走的路。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我避开了当时最热门的“五大”路子,即电大、业大、职大、函大、夜大,而是选择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据说自考的毕业证在国际上都通用,但也是最难考的。三年的考试,过五关斩六将,整个德州拿到毕业证的才十多个人,我们县近千人参加了自考,首轮七个专业仅毕业了我们两个人。
甘苦自知,流血流汗的故事很多,仅举一个例子吧:
当时我们家条件不太好,我和母亲住在仅有十八平方米的房子里。在厂区西南角,一片荒草地里建有一排临时房,晚上我就去这个清静的地方读书学习。
一天夜里两点多钟,突然听到一阵响动,我打了一个激灵。因为这里离厂区很远,属于过去放零件现在废弃了的房子,白天黑夜都没有人,不知为何这里一直有电,还有桌椅之类的办公用品,对于我这个连吃饭喝水都离不开书本的人,这里无疑是人间天堂。
那一阵阵的响动,还伴随着不知是什么动物吱吱的叫声。我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紧张起来,汗毛耸立。从房顶上砰的一声蹦下一只大老鼠,足有脸盆那么长,因为它站立的位置旁边就有一只脸盆。
它在离我两米远的地方瞪着眼睛看着我,我目瞪口呆毛骨耸然。不一会儿,又有十几只老鼠聚在大老鼠身边,然后大摇大摆顺着破裂不堪的门缝走了出去。我赶忙抱起书本,像一只受了惊吓的小鸟一样,用飞的速度离开了我曾经认为的天堂,从此再也没有去过那里。
这只是读书路上一个小插曲,不足为奇。
后来拿着那本红彤彤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并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心情,因为你真正读了一些书之后,内心已归于平静,也看透看明白了一些道理。
前几天看到张文宏医生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不读书,就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怎么欺负回去。但如果你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你被别人欺负惯了,你就知道欺负人的嘴脸是怎样的,你就要善待比你年纪小的,权力没你大的人。”
是啊,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难之后皆是美好。那些吃过的苦,读过的书,最终都会铺成一条宽阔的路,带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已载12月10日《德州晚报》)
■作者:程先利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