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的那些小孩儿(五):王涌勋
守护“家园”的那些小孩儿):李航宇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警示我们再次严肃地站在人地协调观的角度思考世间万物的关联。
为了引导学生体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当前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城阳一中高二地理组在疫情学习期间,在学习了地理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之后,趁五一长假期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有关环境污染或者生态保护的纪录片,看完之后,结合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提交的作品让老师们惊喜不已,深感未来可期!
责任心下思绪飞扬,家国情怀中仗义执言,综合思维中布局谋篇……这些清新的文章犹如一盏明灯,引导着我们发现了“那个小孩”,他正在放飞怀里的小鸟,播撒手里的种子……
自即日起,我们将这些作品整理发表在讲地又讲理的公众号里。旨在鼓励孩子们不忘初心,努力学习,致力于建设人类美好家园。同时也期待着这些作品能唤醒读者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如果您恰巧是一位地理教师或者环保爱好者,那么也请一起去寻找那个愿意放飞小鸟、播撒生命种子的“小孩”。
备注:
1-“那个小孩”请在本文最后查找
2-小作者的文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敬请读者文后留言交流。
观《家园》有感——让“faster”变为“down”
城阳一中高二班 王涌勋
Faster and faster是纪录片《家园》中重复最多的一个词,faster不仅仅是人类在短短的25万年(和地球四十亿年相比)的飞速发展,凭借独有的智慧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还是人类对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次又一次打破自然的平衡,所以我希望让“faster”变为“down”。
纪录片的开头仅仅通过短短的20分钟,就将地球的前四十亿年概括了,讲述了生命的起源,氧气的诞生,一切的一切发生的是如此之慢,所以纪录片并没有什么太多好讲述的,那时所有的一切要经过成百上千年才能发生一点点改变,而当人类的出现时,世界改变的速度开始加速,是一个类似指数函数的爆炸式增长。
从农耕文明开始,人类就开始凭借着人力去对世界进行改造,那时的我们虽然没有大机器,甚至连一把像样的铁器都不曾拥有,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依然可以一点点蚕食着大自然的土地。而人类对火的使用更为惊人,曾记否,黄土高原上枝繁叶茂,鸟雀成群,可是一把把战火烧到了这里,一座座宫殿的拔地而起,才造就了现如今黄沙漫布,千沟万壑的惨状。
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的工业文明到来了,大片的石油被勘探和开发,一栋栋黑色烟囱拔地而起,有毒的气体改变了大气的成分组成成分。虽然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给影片中的迪拜带来了巨额的收益,其经济迅速发展,没有粮食,我用高价钱买设备,抽取地下水用来播种,可这导致了地下水几乎不能再生,荒漠上一个个亮眼的光斑,就是巨大的伤疤。而高额能量的释放,使得大气升温逐渐“faster”,海平面的上升,使得太平洋岛国的湮没,如果再不控制,地球上集中着百分之七十的人口的沿海平原就会淹没,届时,两极的冰川可能再也不能恢复了。
纪录片中最可恨的莫过于一些政客,可是他们的前车之鉴仍然不能给现在的人们提醒,巴西依然大面积砍伐亚马孙雨林,澳大利亚山火依然频发,他们只一味的寻求“faster”的经济增长,而漠视了“faster”的自然破坏。
地球的保护需要全人类,“faster”的经济是没错,但是我们要将其建设在“down”的自然破坏的基础上。
(点击以下链接,那个小孩在朗读)
寻找“那个小孩”
如果我们吞掉了南北极的最后一块冰
如果我们捕完了海洋里的最后一条鱼
如果我们喝干了最后一条小河里的最后一滴干净的水
如果我们摘掉了最后一个果子
如果我们砍掉了最后一棵树
如果我们用最后一只动物的皮毛做成了大衣
如果我们卖掉了最后几口新鲜的空气
最后
只剩下钱,可是钱又不能吃
只剩下金子,金子又不能用来呼吸
除非
这一天
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的某一个洞里
还藏着一个小孩
最后一个小孩
怀里抱着数不清的小鸟
口袋里装满了生命的种子……
——来自绘本诗《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