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10则家训,经典中的经典

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家教,而家规家训作为规范和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代代相传,对家族后世起着无可替代的警示作用。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它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而且可以启迪童蒙,矫正孩子们的人生方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虽然时过境迁,人们的价值观也改变了不少,但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让人受益匪浅,今日选取几篇家训,既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赏析。
谏人之短,平心静气
原文:
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未必其言语之伤人,多是颜色辞气暴厉,能激人之怒。且如谏人之短,语虽切直,而能温颜下气,纵不见听,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而词色俱历,纵不见怒,亦须怀疑。
古人谓“怒于室者色于市”,方其有怒,与他人言,必不卑逊。他人不知所自,安得不怪!故盛怒之际与人言语尤当自警。前辈有言:“诫酒后语,忌食时嗔,忍难耐事,顺自强人。”常能持此,最得便宜。
——宋·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译文:
亲朋好友,故交旧识,因为说话不当而交情破裂的,未必都是因为说了伤害别人的话。很多是因为态度、言词、语气过于粗暴,所以激起了别人的愤怒。比如规谏别人的短处,话语虽然中肯率直,却能和颜悦色,纵使不被对方听取,也不至于惹怒对方。平常说话,本没有伤人的地方,而言辞声色都很严厉,即使不惹对方恼怒,也会让人怀疑。
古人说:“在家里生气后,难免要把怒色带到外面去。”正值他生气的时候,和别人说话,一定不会表示谦逊。别人不知道是什么缘由,怎么能不奇怪呢!因此在大怒的时候和别人说话更应该警惕,不要伤害了别人。前辈曾经说过:“喝酒后诫说话,吃饭时忌生气,能忍受难以忍受的事,不与自以为是的人争论。”能经常坚持这样做,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原文: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凡饮食不知节,言语不知谨,皆自贼其身,夫谁咎?
——明·庞尚鹏《庞氏家训·严约束》
译文:
疾病大多由口带入体内,祸害大多从口中惹出来。凡是饮食不知节制,言语不知谨慎,都是自己在伤害自己,能怪谁呢?
一技之长,始于读书
原文: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
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猎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整饬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自立。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家国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就当求助于自身了。
有谚语说:“家财万贯,不如有一技之长。”各种技艺之中最容易学又最值得崇尚的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管是愚钝还是聪慧,都想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但是如果不肯读书学习的话,就如同想吃饱却懒得去做饭,想穿得暖和些却懒得去做衣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宋·欧阳修《诲学说》
译文:
如果玉不雕琢打磨,就不能制成精美的玉器;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世间万物的道理。然而玉有它本身不变的特性,即使不打磨制作成器物,也不妨害它仍是玉的本质。人的本性,会因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君子而变成小人,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人之进道,唯问其志
原文:
人之进道,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霤(liù)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
夫霤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汉·孔臧《与子琳书》
译文:
人进修道业,最关键的是看他的志向,要进取必须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勤奋不辍,就会收获很多。山涧水流的能量是极其柔弱的,但可以穿破石头;蝎虫的力量是极其弱小的,但可以破坏树木。
山涧水流不是能凿石头的凿子,蝎虫也不是能钻树木的钻子,却能以微小柔弱的形体,攻破坚硬刚强的东西,难道不是日积月累慢慢达到的吗?古训曾经说过:“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获得并不值得称赞,能够亲自实践者才是值得称道的。”
志存高远,坚定不移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三国·诸葛亮《诫外甥书》
译文:
为人应当胸怀崇高、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的所作所为,断绝私欲邪念,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自己好学上进以成才、崇高志向清晰地存于心中,并不断地用它来激励自己。
要忍受逆境和顺境的考验,抛开琐碎的杂事,广泛地向别人请教,摒弃与他人的仇恨和耻辱的心思。这样即便才德一时不为世人所重视,仕途一时受到影响,对自己的志向有什么伤害呢?又何必担心终无所成?
如果志向不坚韧弘毅,意志不激扬慷慨,只是碌碌无为,为世俗所牵绊,默默无闻为世情所束缚,那势必要长时间沦为平庸凡俗,流于平凡微贱。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原文: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
译文:
《礼记》说:“欲不可以放纵,志不可以满盈。”宇宙尚且有尽头,人的性情欲望则没有个尽头。只有少欲知足,立个限度。先祖靖侯教诫子侄说:“你家是书生门户,世代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从今做官不可超过二千石,婚姻不能贪图权势之家。”我衷心信服并牢记在心,视之为至理名言。
天地鬼神之道,都厌恶满盈,谦虚贬损,可以免除祸患。人生穿衣服的目的是覆盖身体以免寒冷,吃东西的目的在于填饱肚子以免饥饿乏力而已。形体之内,尚且不可奢侈浪费,自身之外,还要极尽骄恣放纵吗?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懂得适可而止,尚且招致失败的祸害,何况普通百姓呢?
为人处世, 切忌自负自傲
原文: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
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
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又曰:“于贡方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清·王昶《诫子书》
译文:
一个人如有点善行很少有不夸口的,有点才干也很少有不自负的。夸耀自己就容易看轻别人,自负自傲就容易盛气凌人。不懂谦让的人,别人也不会对他谦让;盛气凌人的人,别人也对他盛气凌人。
所以君子不炫耀自己,不是因为谦让他人,而是不喜欢掩蔽他人。能以屈为伸,以退为进、以弱为强的人,少有不成事的。诋毁与赞誉,正是爱恨的来由、祸福的转机,所以圣人都谨慎地对待。
孔子说:“我对于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誉的,他必定经受了考验。“又说:“子贡好评论别人。子贡(端木赐)你就很贤能吗?我就没那闲功夫去议论人家的不是。”凭圣人的德行,还尚且这样说,更何况平庸之辈却随便论人长短呢?
立志高远, 择善而行
原文: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
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
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
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
——三国曹魏·嵇康《诫子书》
译文:
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能被称为人。但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应该有其行为准则。应当择善而行,先确定目标,然后再行动。一旦志向确定下来,就要心口如一,至死不悔,说到做到,必定达到目标。
如果身心疲惫懈怠,或者被外部事物所牵累,或者被心中欲望所左右、不能忍受暂时的疾患,不能克制细小的欲望,就会犹豫不定;一旦犹豫不定,便会做与不做二心;二心交争不定就会导致立志之前的欲念取胜。
有的人半途而废,有的人功亏一篑,最终都导致失败。用这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去守城,就守卫不住;用这样的人去进攻,就会胆怯;与这样的人盟誓,他就会违背誓言;与这样的人密谋,他就会经常泄密;这样的人遇到享乐的时候,就会放纵感情;居于安逸之地就会随心所欲。
因此,这样的人表面看来繁花耀目,但却不可能结果;虽终年勤苦,却一点收获也没有。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要为之叹息的缘故。
教育子女, 四戒四宜
原文:
父母同负教育子女责任,今我寄旅京华,义方之教,责在尔躬。而妇女心性,偏爱者多,殊不知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维何?
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矫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子,虽仅16字,浑括无穷,尔宜细细领会,后辈之成功立业,尽在其中焉,书不一一,容后续告。
——清·纪晓岚《论教子》
译文:
父母共同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现在我寄住在京城,教育子女做人正道的责任就落在你一个人的身上了。而做母亲的本性,多对子女有所偏爱,殊不知偏爱而不讲原则,反而足以祸害自己的子女,那教育子女的原则是什么呢?
大略说来有“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要遵守四戒,又必须有四宜的规矩。一宜勤苦读书,二宜尊敬老师,三宜爱护众人,四宜谨慎饮食。
以上八条,是教子的不可变更的条例,你应该牢记在心,时时用之教育三个孩子。虽然上述只有十六个字,但它总括了无穷的意思,你要仔细领会。孩子们将来成功立业,都在这十六个字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