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毕业,30岁成数据领导,后跳槽阿里,这10年我怎么过的

我一直没有和各位说过我的职业发展,对吧。

我毕业自国内排名前五的985大学,但大学时代并没学到什么真功夫,虽然本科的成绩不错,但也是死读书罢了。到了研究生就完全放飞,除了学点编程帮导师赚点外快外,更大的兴趣是打游戏。

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参加一个外企的面试,面试官给我一张纸一支笔,让我做一个算法的推导,自己完全不会。

然后面试官问了一些基本概念,而自己也早忘了,那时的我,其实只会VC,我能从面试官的眼中看到鄙夷,尴尬至极,那一刻才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那次面试刻骨铭心,直到现在还经常梦到,然后惊醒,成为我一生三大“童年”阴影之一。

顶着985的名头,我还是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单位,我这种不太合格的大学生就这样被仓促地送上了社会,当时安排的岗位是BI,其实干的主要是报表取数的事情。

做了2-3年的报表取数后,我也算能独当一面了,然后进入了职场的黑洞,即舒适区,那个时候回到家还能打打游戏,真是逍遥得很。

很多人说做表哥表姐很辛苦,比如加班加点出报表啥的,其实强度跟业务系统的运维人员没法比,这个是由两者的生产地位决定的。

比如报表系统挂了对公司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能恢复就成,记得数据仓库曾经挂了1个礼拜,也愣是没事;而CRM完全不行,有一次CRM挂了3个小时,然后规划、财务、IT等相关部门都要做检讨,然后各种处罚和改进。

5年后,我被提拔为代主管,很惊喜,也很意外。其实并不是我表现得有多出色,而是因为原来的主管离职了,有点能力的也跳到业务部门去了,然后我竟然成了团队中资历最老的了人。

我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成为一名管理者,开始了我的管理生涯。

第一阶段:传话筒+独行侠

刚走上管理岗位,即使你对管理没有任何概念和想法,组织的机制和流程都会推着你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管理者”。

第二阶段:瓶颈期+找亮点

我这个代主管足足做了3年都没有转正,大家就知道我做得有多失败了,记得有跟老板直接对话的机会,基本都搞砸了。

一次是开会搭老板的车,我坐在前排,突然接到业务部门的电话,不知什么原因,我竟然跟他们吵起来了,打完电话才察觉老板坐在后面,尴尬的一塌糊涂,然后老板笑着对我说,没想到你做事这么激动。

终于有一天部门开始讨论我转正的事宜了,记得当时我去做转正汇报,在回答问题的环节,我完全懵逼,因为领导们都不提什么报表取数问题,而更关注数据价值问题、方向问题、需求和开发的冲突问题等等,这些完全超出了我认知的范畴。

虽然我最终还是转正了,但面试一出来领导就跟我说没准备好,那种感受并不是很好。

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意识到光做报表取数是不够的,因此开始千方百计地找亮点做,一方面是尝试去做数据分析,比如优惠分析,收入波动分析等等,希望能直接呈现到老板那里,另一方面开始做挖掘模型。

第三阶段:学习者+抄袭者

大多有点想法的数据团队都会陷在找亮点的阶段而不可自拔,失败了就把原因归结为公司对于数据不够重视、自己在公司人微言轻啥的,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但即使克服了这些问题,也不意味着你就能干好,因为往往是管理者自己成为了团队发展的瓶颈。

在BI转型大数据的过程中,我在巨大的技术恐惧中开始重视学习,然后涉猎了一些其它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管理的知识。

有一点我突然有所领悟:天啊,为什么这么多管理手段我从未思考过原因,为什么我不能将这些手段应用到自己的团队管理中,我前几年到底在干点啥啊?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原来只是按照公司的要求在做管理,对于稳定的业务也许可以这么干,但要转型创新这些管理则会成为一种负担,也许这是我做不好大数据的一个原因。

第四阶段:反思者+彷徨者

这是我当前所处的阶段,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自己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这跟我当初刚踏上管理岗位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完全不知道管理要做什么,有时候空下来闲得发慌。

我也逐步了解到,管理最关键的其实还是人。

我以前始终不理解为什么很多领导喜欢跟下属一个个地进行沟通,花那么多时间真的值得吗?有那时间不如干点实事,现在我才有所领悟。

我也知道,现在下属对我的敬畏大多出于职位的敬畏,这种敬畏造就了心态上的唯上和做事的被动,难以触发创新力从而创造非凡的业绩。

每每想到这个,我总是觉得还有太多的事要去做,也许管理就是这样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