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惜春的一些想法

一周之前重温了一遍红楼梦。思来想去总觉得想写些什么,于是,我决定写一写贾惜春。

初读红楼梦的时候对贾惜春没有多深的印象,只记得她善画,性冷,无情,最后削发出家为尼,记得最深的也不过是她将入画赶走。

我那个时候正是初二,入画那句“只求小姐看从小的情常,好歹生死在一处”说的我想哭。入画这样一个从小跟在身边长大的姑娘,不过是帮哥哥私藏几两银子,况且惜春从小养在荣国府,入画便算是她唯一的亲人了。但是惜春竟要赶走她,所以我打那时起就特别不喜欢惜春,因为她太无情了。

可现在又重读一遍,好像又对此有了新的了解。贾惜春赶走入画,可能并不是因为她无情,而是因为她打算以此与宁国府做最后的诀别。

判词里说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是了,她不是冷漠,不是无情,她是真正勘破了。她明明是个年龄尚小的少女,却偏偏有着“兼介孤独僻性”的成熟心境。

为什么贾惜春要赶走入画?我想是因为当众人都只看到从入画那抄出十几两银子这一表象时,惜春看破了荣国府背后不堪的权钱交易,所以她才要撵走入画,撵走她,就上就上是断掉了她与宁国府最后一根纽带,她才能真正做到冷,做到清,做到勘破一切。

她说“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这没错。在死生的大事面前,哪怕你有通天的本事,最终谁不是落到个天人两隔?所以“我只求保得住自己就够了,不管你们”。

她说“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不成”,这没错。从古至今,状元榜眼中哪里缺祸国殃民的鼠辈?

她说“不做狠心人,难为自了汉”,这也没错。若做不到狠心地将周遭一切尽数抛却,只念着自己,哪个人又是真正干净的呢?

这样小的年纪,竟硬生生地将自清自净的道理在嫂子面前冷酷地点破,当真叫人瞠目结舌。

尤氏气得骂她“糊涂”,可糊涂的是谁,却真说不清了。

现在想想,惜春的冷漠因何而来?说到底,来自她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

她是宁国府嫡出的小姐,因此虽不住在那,可毕竟有个头衔,家里的那些混账事,她肯定是知道一些的。她寄养在荣国府,虽说两家同宗同族,可寄养就是寄养。这促使她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看待荣国府里的是是非非;而寄人篱下的境遇,也使她多了几分这个年纪没有的成熟和清醒。她也是贾府年纪最小的四小姐,所以老天给了她更多时间,去旁观元春嫁入皇家时的膏粱文绣,到最后落得“虎兔相逢大梦归”的悲凉收尾,迎春“金闺花柳质”却被折磨得“一载赴黄粱”的凄惨结局,以及“才自精明自志高”的探春最终只能“千里东风一梦遥”的无奈。

她虽然年纪小,却已经经历了盛世和衰颓,经历了外表的光鲜亮丽和内部的腐朽灰暗,经历了寄人篱下的不甘,也经历了家中姊妹的人生辛酸。

所以最后,她才发现一切富贵繁华,“谁把秋捱过”?竟比不上西方婆娑宝树上结着的长生果。

可惜春毕竟是个年纪尚小的少女。哪怕她勘破了三春,勘破了贾府的兴衰,勘破了这妖桃杏蕊,韶华春荣,她所能选择的,也只是明哲保身。她没有改变败局的能力,因此只能保全自己。这是一个弱小者的无奈选择。

所以判词中“可怜绣户侯门女”的“可怜”,不在“绣户侯门女”最终只能在“青灯古佛旁”了却残身,而在她明明勘破了一切,却无能为力。

其实,若单看她最后出家为尼的结局,以惜春自己的角度来说,未必不是一个好结局。

清淡天和,佛光普渡,或许本就是她心之所向。

刘姥姥说得没错,她不过是神仙托生,在这苍茫人世间清清白白地走了一遭罢了。

【推荐语】这篇文章是作者重温了一遍红楼梦后对于贾惜春这个角色有了新的理解,从惜春赶走入画这个桥段作为切入点,认为惜春不是自己一开始想的冷漠无情,而是真正勘破一切。全文引用了大量判词和小说原文,对人物的分析透彻到位,文笔精致而绵长,真的很佩服有这么深厚的语文功底。(孙海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