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亟须打造更强“战略力量”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吴文娟

阅读提要

省委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集中力量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四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国与国、区域与区域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力量”。作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湖北必须破解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产业生态不完善、高端人才不足、资源市场竞争加剧等难题,让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新引擎更强劲地“轰鸣”起来。

疫情、汛情叠加,一轮轮冲击下,湖北经济在低谷中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显示出强劲生命力。

10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2.5个百分点,并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电子设备制造、医药行业分别增长21%和14.6%,延续快速增长态势。

当前,以“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韧性强活力足,成为稳定推动湖北大盘的新力量。

然而,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增大、产业生态不完善、高端人才不足、资源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也对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挑战。新的竞争格局中,湖北亟须加力破解难题。

“高光”背后,扛鼎经济能力待提高

这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进展——

今年4月,长江存储发布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芯片,跨越96层技术、从64层芯片直攻128层。

半导体产业,全球竞争的“顶级”战略产业。作为半导体产业领域的全国头部企业之一,长江存储显著提升了湖北经济的“硅含量”,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湖北新力量。

目前,包括长江存储在内,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接连落地,快速成长,加速构筑湖北的未来竞争力。

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版图上,湖北有颇多闪光之处——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上海市并列第一;

2019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评价中,武汉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第四;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三,其中人才竞争力高居全国第一……

经过10多年培育,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向好——

“光芯屏端网”迈向万亿级;生物产业,8家世界500强集聚、数千家生物企业扎堆;数字经济,国内百强近四成布局武汉;航天产业羽翼渐丰,“湖北造”火箭力托“湖北造”卫星入太空,开组全国首个天基物联网。

放眼全省,武汉片区已形成“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布局,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成雏形;襄阳片区已具备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宜昌片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总体来讲这一规模只是起步,与庞大的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需求相比,这只是一些火苗,离燎原尚早。”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坦言。

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强力弱,总体实力还不太强,扛鼎经济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重大项目尚处在艰苦建设期,成长为经济的“扛鼎”力量还有待时日;值得重视的是,处于引领地位的头部企业不足,在全国有影响力、带动力的明星企业不多。

更让人坐不住的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标兵”跑得越来越远,“追兵”追得越来越近——

从总量规模看,2019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7892家,排名第一的广东4.5万家,江苏2.4万家;从研发投入看,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2个百分点,排名全国13位。

创新投入不足。2019年,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在总量上远落后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区,在经费投入强度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果转化不够。2019年全省40所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较上年下降1.26%,而技术合同中流向省外的是流向省内的2.86倍。

“这反映出我省科技创新投入的系统性、结构、强度仍显不足,不能满足前沿科技领域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创新集群的培育仍然不足。”李光表示。

战略产业,需要“战略眼光”

树高千尺,根在沃土。

近年来,湖北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举措连连。

2015年12月,湖北设立长江产业基金,出资400亿元发起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以期带动1万亿社会投资,助力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在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具体实施路线图,《关于加快集成电路等十五个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则着力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创新动力、金融支撑、政务环境等问题,强化政策保障。

全会期间,已经形成共识——“十四五”近在眼前,湖北既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遭遇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又面临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转型关键期,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在眉睫。

历史,往往能给出未来的方向。

10多年前,湖北开始谋划芯片产业,确定以武汉为中心发展集成电路。2006年,武汉新芯公司创立。

十年磨一剑。2016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落户光谷,实现了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零”的突破。

湖北的显示屏产业,同样是“十年磨一剑”。

2008年,深天马落户,光谷开启“屏”时代。历时10年投资千亿元,从LCD到OLED,国内显示面板“三强”华星光电、天马、京东方齐聚武汉,新型显示产业崛起。

生物产业,也是如此。“10多年前,武汉把生命健康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抓住了高端人才回国、生物医药行业龙头企业落户等第一波机会。”光谷生物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介绍,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地发展核心区,光谷生物城已集聚生物企业2400余家,创新创业者逾6万人。

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专家指出,要全面布局更要重点突破,发挥湖北独有优势,找准“引爆点”。

与湖北丰富的科教资源相比,合肥只有一所“985”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主要负责人曾表示,“再怎么支持科大也不为多,再怎么倚重科大也不为过!”合肥由此走出一条由“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发展之路,量子产业、语音产业引领全国。

合肥找准了“引爆点”,湖北呢?

“科技创新一马当先。”在李光看来,随着产业竞争转向源头——基础研究,湖北迎来了重大机遇。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湖北在基础研究上有独特优势。

“华中数控研发出的高性能数控系统,武汉理工大学潘牧团队从0到1攻克膜电极难题等,都是从湖北走出的基础研究的成功案例。”他认为,湖北有“两院”院士80人,数量居全国前列,这是湖北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以华中科技大学院士团队为例,近年来取得不少“零突破”成果——

段正澄院士团队原创出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已走进全国100多家医院,造福近百万人;

邵新宇院士团队“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打破国外40多年的垄断,在全国300多家车企成功应用;

丁汉院士团队“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和方法”让数控机床“72变”,在航天、能源和汽车领域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院士资源?李光表示,有了院士不等于有了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前沿科技的发展,需要建立科技创新利益共同体,打造前沿科技发展的创新集群,即由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社会创新网络。

提升湖北在基础研究上的竞争力,正在形成共识。省发改委表示,将组织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攻克一点,带动一片。以人工智能、生物与生命健康、量子科学、区块链等未来产业为重点,瞄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产业爆发能力强的国际前沿技术,率先前瞻布局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原始创新突破。

政府发力,让“另一只手”更有力

壮大战略性产业,李光认为要加速构建与之匹配的创新生态、发展环境。

疫情期间,家住光谷软件园的熊先生,通过小程序,在位于光谷最热闹的关山大道上的华为无人售货店内下单,第二天就拿到了新购的华为MatePad。该无人售货店目前保持日均近1万元的销售额。

技术参与方武汉库柏特科技有限公司介绍,无人超市、无人配送等最新应用场景,还会继续在光谷尝试。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教授吴传清指出,传统发展方式拼的是“单链”,新的产业竞争是综合协同竞争,没有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等“多链”的完整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发展战略产业,政府这只“手”要更有力。

“抢”字当头,布局“新窗口期”——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在《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推动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聚集。各地则纷纷“加码”:广东布局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东提出年培育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定要有‘抢’的意识。”光谷生物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表示,“你在走,别人在跑;你在跑,别人在飞。不抢不行。”

“创”字为先,开辟应用场景——

“自己的产品自己都不用,何谈支持企业、产业发展呢?”东湖高新区发改局相关人士坦言,在公平公正前提下,可以运用政府采购加分等方式,为本地创新产品提供广阔应用空间。

针对部分创新产品推广应用难,常州市通过政府首购和推广应用补助,帮助企业争取“首张订单”。南京市通过财政支持,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鹰潭市出台20多项政策,将物联网企业软硬件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全市智能水表、智慧路灯安装率均超90%。

“投”字加力,资金加速——

每投1元钱,引来各类社会资金6.9元钱。5年来,长江产业基金通过资本纽带,促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生根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研发、人才储备的融资需求期限长,除了长江产业基金等直接融资渠道,还要进一步完善多元融资渠道。”李光说。

放眼全国,大力度的举措不断落地。江苏省财政厅下达2020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6.88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41个重点项目。

“实”干兴业,形成政策合力——

“产业生态越完整,未来越有爆发力。”吴传清指出,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长制”的建立迫在眉睫。即由各省、市主要领导挂帅,利用其综合协调优势,在更高层面上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

目前,湖南、浙江、江西等省均已推行“链长制”。在浙江,通过做好“九个一”机制(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和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实现“巩固、增强、创新、提升”产业链。

“‘链长制’之新,在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政府肩负新的治理责任,是政府经济治理权力的一种延伸。”吴传清介绍。

省发改委介绍,将深化重点产业延链补链,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同时,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支持头部企业开展以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强势品牌为重点的产业并购重组。

产业创新平台

国家级创新中心(3个)

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截至2020年1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9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28家。

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