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师新学期精批细改教你写高分升格作文03‖主题预测:不忘传统,不避交融
2017
鸡
年
大
吉
HAPPY NEW YEAR
小编有话说
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新学期已经开学,离高考不足4个月,还是有很多学生写不好800字的作文,还在55分/70以下,非常可怕!小编现通过精批细改的方式,手把手教你如何写好高考高分作文!希望小编的努力能对大家写好作文,重新出发有所裨益。勇者追梦,强者圆梦,加油!
不忘传统,不避交融
不久前是圣诞节,有人认为,中国人不应该过洋节,要防止我们忘记自己的传统;有人认为,西方文化融合到中国社会,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还有人认为,圣诞节的诸多元素(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挺有意思的,体验一下,让生活增添乐趣,这就很好!
针对“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这个问题,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题目太大与空,议论文的题目最好是主谓式陈述句或者是对称结构动宾短语,让阅卷老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一眼便知道你主要观点,建议修改)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以迅猛的速度向国内输入,一时间,“洋气”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这种文化输入早从节日这一方面便可见一斑。(概述文化现象,从节日方面入手为能够迅速进入任务驱动情景作铺垫工作)
圣诞节,作为众多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近年来受到国人的热烈接纳。热度之高,引得坚守传统的人发问:“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能够扣住任务驱动进行发问,入题快。但是本文毕竟是谈有关圣诞节的任务驱动作文,对过圣诞节现象关注度不够,也就是分析的由头不足)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反观当下的现状。孩子们津津乐道圣诞老人的故事,却不知过年中的“年”最初是一个妖怪的名字。人们争相赠送圣诞礼物、贺卡,借此表达情意,却将压岁钱流于形式,忽略其中保佑平安的寓意。由此可见,西方节日的文化深入人心,而传统文化风俗却遭人忽视、遗忘。这样下去,过度西化、遗失传统的结果绝不是危言耸听。(小作者由当下人们热衷“过圣诞节”现象,引出对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
究其本质来看,根源在于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中心句放在段首,采用总分结构,便于快速阅卷)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过度传播。(“过度”二字用的非常准确,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目前社会上的圣诞节活动大多处于商业层次,很少人将其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节日,而更多以购物、聚餐的方式庆祝。可见,商业促销、活动对西方文化的传播起了主导作用,西方文化又以其新颖、有趣、灵活、多变的特点牢牢吸引住年轻人的注意。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疏于传播、创新。(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忧思,小作者既能从事物的外因进行分析,更是从其本身寻找原因,符合人们对待事物的理性认知)从上文所提及的现状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传统文化被贴上过气、迂腐的标签,有部分原因是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方面有所保留,比如其中过于迷信、教条的成分,使接受西方文化的年轻人不愿接受。事物是发展的,传统文化若是过于与时代脱节,便难免被忽视、冷落的命运。(“文化认同感”这是小作者分析问题的重要理论支撑,也体现小作者由生活常理上升到哲理思辩的高分作文意识)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可以过,但不必过度宣扬。(笔法回转自如,再次回到驱动任务,标明态度,点题扣任务的意识很好)过节自然是人的自由,我们不必强求。而对于这种趋势,有些保护传统的措施终究是必要的。与阻止人们过圣诞节相比,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更为重要。大到为节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到在中秋节给小孩子吃一块月饼,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对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刻意回避外来文化的输入与交融,其实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不足够而底气不足的一种表现。(这句话标明小作者的文化气度,更展现了高分作文必须融入“我”的意识)发扬并创新传统文化,实则是“授人以渔”的大智慧,以文化认同感作为内驱力,吸收优良的外来文化而不断创发展,必能筑成新时代的文化大厦,丰富国人的精神财富。文化的富足,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表明小作者对待“圣诞节”的态度,笔法回转自如,文字理性深刻)
古时的思想依旧可以在现代散发智慧之光。新与旧、变与守的借鉴、融合是小我和大我的发展之道,也是传承与创新的必由之路。(结尾简短有力,不过可以结合驱动任务,再次表明态度)
1:加强文章对“过圣诞节”现象本身的关注和分析。
2:结合任务驱动拟就观点鲜明的题目。
3:明确态度,优化结尾,体现高分作文的“前瞻意识”。
本次作文题目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学生认为“应该”或、“不应该”都可以,但要言之成理。
1:读题要正确理解三个“有人认为”的态度立场,并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第一种立场,认为“过洋节“就是“忘记自己的传统”,显然过于绝对,显得极端和狭隘,学生当然可以站在弘扬文住传统的立场上发声,但不要被第一种入的逻辑带到沟里。写“洋节”的火爆引发我们重视传统节日,完全可以;但认为“过洋节”就是数典忘祖,自然是武断和“戴帽子”的强调,应该视作分析不客观;
2:抓住第二个“有人认为”,主张已开放的心态接受文化的交融,以包容的立场看待“中国人过洋节”,视作切题恰当;
3:以“传统节日”与“洋节”比照,谈“洋节”之所以吸引年轻人是因为它不像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不承载太多的的道德内容;因此让传统节日如何火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4:中国需要多元的文化形态, “过洋节正好满足了这种时代需求和大众宙姜需要。
5:扣住材料第三个“有人认为”,谈过节的方式或对“过节”价值意义的理解亦可,如认为过节可以是表层面的热闹、愉悦、增添乐趣,也可以把“过节”看作挖掘文化意义,传承文化血脉的特殊形式,都应该被肯定。(也有人由表及呈说亦可)
本次作文如泛谈“包容” “沟通”“革新”而完全不涉及“节日”,应视作不切题意;如只是简单比较圣诞节和中国节日的内容意义,而并不涉及人的立场、态度,也应视作偏题;如写成“生活的乐趣”、 “懂得体验”视作偏题,如泛谈“做一个爱国者”、 “思念故土”、 “叶落归根”等应视作偏题。
本次作文须从“圣诞”“洋节”谈起,不要一开始就提到文化层面,应在充分完成‘任务”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否则要降次给分。
1、此次作文要求中有“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的“任务”,故不能写成记叙文,记叙文虽然也可以通过写入叙事来寄寓自己的“看法”,但不能看作是“阐述,故不少同学读题不认真,在问题确定方面出了错。
2、没有集中笔墨围绕“圣诞节该不该过”这一讨论中心,违背了“任务驱动型“的基本要求,泛谈文化,显得虽然高大上,但徒而无功。
3、只顾放论无际,而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把“过了圣诞”简单地抬到“文化融合”的最高端,给不主张过圣诞的人简单地冠之以“僵化封闭”的大帽子,议论过头,有失气度。
4、不善于从大众心理或社会审美需求等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文章就拉不到现实层面,文章不接地气。
5、对传统节曰被冷落和西方节日受欢迎,没有结合这些节日本身的特点以及他们与中国当代受众的内在需求作深入思考,在“过”与“不过”方面陈述的理由凭度较为单一(赞成过的就是“美美与共”,不赞成过的就是“守护传统文化”)
(1)必须高度重视材料中“综合”这个词,它是15年课标卷作文题中新出现的要求,以往的高考作文题都是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注意两个词语的差别:“综合”是指你一定要把材料中的不同内容(主要是三个人的不同看法)放在一起进行处理,而“不要脱离”意味着所写作文内容只要与材料的内容或含义有关就可以。
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更为严格,不要在高考写作中再玩金蝉脱壳的把戏了——从作文材料中引申出一个话题或者道理,然后天马行空地行文。
(2)要求考生就任务指令“阐述”对材料的看法,更有针对性。写作时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以任务为核心。“任务驱动型作文”如果不首先就事论事,而是丢开材料空泛议论
自己所提取的话题,则是脱离了任务指令,脱离要求而未完成任务,将被视为离题作文。
(3)“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按照任务指令,学会集中精力专论一点,但分析时要结合整个材料所给的内容(如事件、热点话题、社会现象等),不要泛论、空论。
(4)“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强调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重在文明有序的沟通交流,要求从粗糙封闭的论证走向情理开放的说服,从简单否定走向入情入理的多维度阐述.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中的“阐述”一词不同于“论证”,这是内在理念的变化。 “阐述”对应的是“说服”,以沟通辨析为主。
(修改后的题目能够让人一眼便知道小作者的观点,更是回答了“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这个驱动任务,值得拟题含糊其辞的同学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以迅猛的速度向国内输入,一时间,“洋气”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这种文化输入早从节日这一方面便可见一斑。
圣诞节,作为众多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近年来受到国人的热烈接纳。(你看每当圣诞节来临,巨大的圣诞树,陆离光怪的明灯,潮水般的十分兴奋的人们。他们也许不知“圣诞”为何物,但依然放纵一般地享受。)热度之高,引得坚守传统的人发问:“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加入了对“过圣诞节”现象本身的关注,使得观点的提出更具有针对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反观当下的现状。孩子们津津乐道圣诞老人的故事,却不知过年中的“年”最初是一个妖怪的名字。人们争相赠送圣诞礼物、贺卡,借此表达情意,却将压岁钱流于形式,忽略其中保佑平安的寓意。由此可见,西方节日的文化深入人心,而传统文化风俗却遭人忽视、遗忘。这样下去,过度西化、遗失传统的结果绝不是危言耸听。
究其本质来看,根源在于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过度传播。目前社会上的圣诞节活动大多处于商业层次,很少人将其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节日,而更多以购物、聚餐的方式庆祝。可见,商业促销、活动对西方文化的传播起了主导作用,(所以实际上,年轻人对洋节的庆祝流于形式,更多的是一种随大流的娱乐,只是把日常的逛街、购物、聚会贴上“圣诞”的标签,实在不值得让人因此风吹草动,就吓得如大难临头。)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疏于传播、创新。从上文所提及的现状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传统文化被贴上过气、迂腐的标签,有部分原因是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方面有所保留,比如其中过于迷信、教条的成分,使接受西方文化的年轻人不愿接受。(为什么我们不能让传统文化和以圣诞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样以其新颖、有趣、灵活、多变的特点牢牢吸引住年轻人的注意?)事物是发展的,传统文化若是过于与时代脱节,便难免被忽视、冷落的命运。(这才是我们应该恐慌的。)(加上上面对“过圣诞节”的理性分析,反倒会让我们更明确驱动任务“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同时自然的回环到下面论述)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可以过,但不必过度宣扬。过节自然是人的自由,我们不必强求,而对于这种趋势,有些保护传统的措施终究是必要的。与阻止人们过圣诞节相比,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更为重要。大到为节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到在中秋节给小孩子吃一块月饼,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对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刻意回避外来文化的输入与交融,其实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不足够而底气不足的一种表现。发扬并创新传统文化,实则是“授人以渔”的大智慧,以文化认同感作为内驱力,吸收优良的外来文化而不断创发展,必能筑成新时代的文化大厦,丰富国人的精神财富。文化的富足,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人要不要过圣诞节”?我的答案就是不忘传统,不避交融。)同样接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方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所谓中庸之道的“中”字,便是中和不同的元素,彼此互相包容,互相发展,达成一种和谐的境界。倘若我们能够将这些文化“中和”起来,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便一定能达成费孝通先生所言的“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理想。(引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和”概念,以包容姿态看待圣诞节受到青睐的现实,不仅表现出文化自信的气度,更表现出小作者具有高分作文需要”前瞻意识”)
1:修改后加上“过圣诞节”现象本身的关注和分析,使得文章更具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
2:题目修改后不仅观点鲜明,驱动任务意识在增强,值得同学学习。
3:引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和”概念,以包容姿态看待圣诞节受到青睐的现实,不仅表现出文化自信的气度,更表现出小作者具有高分作文需要”前瞻意识”
你孩子的老师怎么批改作文的?是不是只有分数?是不是感觉作文分数上不去?还有不到120天了,你孩子的作文有问题吗?有问题还不赶快写几篇升格文章进行补救,欢迎加微信ZBZ8892586撩我!
高考最后的对决在语文,语文的对决在作文,尤其是想考985/211及其以上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