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40 | 文化之旅35:城区篇(一个梦难挑战三个美女)【陈瑞绒+朱少镇+王映婵+林丹华+郑新派】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作家们在马宫街道“长沙炮台”采风。
孙彦修 摄
海风吹过马宫
●陈瑞绒
风从海上吹来。
马宫码头氤氲着一股咸涩而腥苦的气味。咸腥是大海特有的味道,是大海坚守的个性。大海的味道深广持久,重重迭迭随风飘散,丝毫没有让你蹙目闹心。在这浩荡咸腥的风中,我找到了久违的感觉,亲切而又熟悉,就像家乡东宫码头含混不清的大海气息迎面袭来。
阳光金黄明亮,尽情倾泻在路沿一方方竹篾上,悬空斜架的竹篾上整齐码放着密密麻麻的灰黑小鱼干和砖红小虾干。走过去瞧一眼,小虾干一个挨着一个,虾须长长短短,在灿灿的阳光下伸展自如。好想顺手捻起一个小虾干放进嘴里品尝,一如小时候偷吃家里晒着的小海鲜。褐色细小去壳虾姑脯在这里一点儿也不稀罕,成片成片晒着,秩序井然,多不胜数。
码头水泥地尽管略带湿漉,有点污浊,但丝毫不影响你对海边码头的观感,觉得理所当然,觉得世上所有海边小镇的港口码头天生就该是这个模样。码头边伸进海里的山峦如一道翠绿屏风,半遮着浅浅海湾,与并排停泊的渔船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风景画。远处的海面蔚蓝宽广,点点金光漂浮,清虚而委婉。白鹭成群结队舞动轻灵的翅膀飞起又落下,在海天间轻盈地舞蹈。
来自东莞、汕头与汕尾三地的文友,一行人悠悠然走过马宫最热闹的街道,路过一个个贩卖海鲜干货的商铺,与上街购物的原居民摩肩接踵,与干货铺的老板娘闲聊片刻。我剥开一个从街边小贩买来的沙田桔,一瓣一瓣放进嘴里,酸酸甜甜的,和着海风吹来的清爽一起吃下去,肺腑就被洗得天高云淡了。心里忽然明白,一个人跟一些人会有美好的遇见,一个人跟一个城镇会有命定的缘分,行止处冥冥中自有安排。
走在沿海地区的每一个山头每一片海滩,总是会与大同小异的宫殿寺庙不期而遇。此刻身临其境的马宫,地名就是从“妈祖宫”演变而来。近海的人们信仰妈祖。马宫妈祖庙庄严肃穆,香火鼎盛,庙前镂刻对联“圣德巍峨昭日月,母恩浩荡配乾坤”,与戏台柱三幅楹联互相呼应。有了这一方妈祖的荫庇,着实让当地百姓感到踏实稳妥,喜乐平安。
“普照寺”位于马宫街区南侧,倚山面海,静寂清净。几位慈祥老妇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忙忙碌碌,充满皱褶的脸上挂着笑容,布满褐斑的双手为大家盛上一碗碗青碧擂茶。擂茶撒上碎碎的黑芝麻红花生白炒米,满满一碗,抿上一口擂茶,微苦带着甘醇,喝完齿颊留香。我们一边喝茶,一边笑着聊天。喝完茶四处走走,随意观赏。“普照寺”供奉着释迦如来观音菩萨和达摩祖师,佛像庄严高高端坐。本地老妇们每月初一十五甚至每天清晨都来虔诚祭拜,祈求家人安康,询问世事吉凶。老妇们在求神拜佛之中安身立命,想必也是一种朴素的充实,一种世俗的幸福。离开时与寺里老妇挥手告别,她们一直送到寺外门口。我带走茶香,带着暖意,频频回首,心里希望着还有再会的缘份。然后急急赶往下一站,这真像我们的人生,走完一段旅程,又开启另一段旅程,依依不舍地惜别,马不停蹄地奔赴。
下一站是马宫“长沙炮台”。一条长长的水泥路向前延伸,秋意渐浓,秋色连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我眼中,春之繁华,确实不若秋之清爽。我一路走一路问,紫色的铺满地面的是什么花?结着穗子的齐腰高的是什么草?那是不是柚子树呢?同行文友不吝赐教,一一解答。路边芦苇习习而动,掩映一方水塘。天空高远,一片澄碧。古人有语“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真是应景!
小路尽头一垛破败的城墙,截住了我们的去路,那正是我们的目的地——“长沙炮台”。清嘉庆九年海丰县令张再英迁炮台于此地,设兵营。周围建造围墙,东墙设大门。走近炮台,仰头看见石柱门顶上“镇海”两个大字,在风中依稀可辨。城墙斑驳古旧,略显破败。“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历史淘洗,时光流逝,风雨飘摇,“长沙炮台”以一角屹立不倒气势犹存的城墙,不屈地告诉后来者,什么也抹杀不了它的巍峨与功绩。
海风吹过马宫,吹过码头,吹过山峦,吹过田野,吹过炮台,吹走俗世的浮躁和人心的尘埃。人到中年,见识过诸多人世的的离散和不幸,走过许多喧嚣嘈杂的城市,终于明白拥有一个别来无恙的身体和一颗自由自在的心灵有多重要,自然会莫名喜欢上像马宫这样被山海环抱安稳宁静的所在。
厚重的浪清 “徐氏宗祠”
●朱少镇
重阳后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往马宫街道浪清村。公路不宽,车里向路两旁眺望,时而看见高铁飞驰在浩瀚的海面上,时而看见小山坡上红、黄、绿叶相间,美不胜收。一路看景,一路闲谈,不知不觉行走了大约半小时,顺着有点曲折的村道,路一直向村子深处延伸。拐了几条弯,走过几道巷,“徐氏宗祠”终于呈现在眼前。当地一位叫徐街的老者早在祠堂门前广场等候了,他热情洋溢地给我们介绍宗祠的奇闻秩事,像急着为我们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一样。
在徐氏宗祠广场,5座旗杆夹昂然耸立,象征着浪清村徐氏家族当年的功名官贵。据介绍,浪清村始建于元朝至正13年(公元1353年),至今已有662年的历史。浪清村因地处浪清湖而得名,村子占地面积约4.7平方公里,以前村里共有住户360多户、达1800多人,现在常住人口为600多人。全村有18条由东西走向排列整齐的古巷道,7棵百年老榕树散布在村里,向人民展示着她的悠久岁月。“未建金锡都,先有徐杨吴”,1372年,徐五九名题金榜,授封江南巡抚。后中进士5人,中举人16人,获岁魁、武魁、太学士、司马、仕郎、贡元、武德郎等总共有23人。旧时,每中一名进士、举人,就要在乡里建一座旗杆夹。据说现在村里共有旗杆夹9座,其中5座里在徐氏宗祠门前广场上。
走近细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79年)的徐氏宗祠,祠面阔达30米余,进深18米多,高6米左右,总建筑面积达540平方米,是一座二殿加附厝的“四点金”式庭院结构建筑物,整个空间近似于北方的四合院,让人感到稳定、安静。门首上嵌“徐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字体古拙浑厚,遒劲有力,是用当时云南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大门两旁一幅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南州高士宅,东海故侯家”,能用此对,可见当时主人是显赫的社会地位和极大的影响力。进入大门,只见祠宇里面阔然开朗,首先映入眼廉的是悬挂在次殿横梁上的“兄弟联科”牌匾,牌匾长近2米,宽逾半米,红底金字。“兄弟联科”源于一段传奇故事。清同治年间,浪清村徐国樑、徐国檀兄弟同登举人榜。一科兄弟同中举人,在当时惠州府尚属第一次,后经考官们研究决定,本科清同治癸酉科公元1873年的第19名举人先由其兄徐国樑获中,其弟徐国檀可面试获中下一科清同治丙子科公元1876年武举人。在当时,崇文尚武年代,兄弟双双高中获得联科,在当地甚至整个惠州府都传为佳话,成为激励着世人勤奋读书、为国效劳、为家争光的活教材。在上殿横梁上,悬挂着《急公卫里》、《表率群伦》两块匾额,《急公卫里》是时任两广总督那彦成所赠送,《表率群伦》牌匾是惠州知府嵇承志所送,两牌匾一红一黑,互相映衬,甚是吸引人的清球。据悉,此两块牌匾是祖先留给浪清村村民的精神财富,意在时刻提醒村民要传承优良传统,凡事要做到先为公、先表率,起榜样模范作用。
祠堂内南面附房墙上,镶嵌着一块“禁约”石碑,为旧有花岗岩石质雕刻件,长0.87米,宽0.46米,上刻《浪清三大房合族公议族规条例》字样。该碑立于乾隆44年(公元1779年),至今已有236年历史了。石碑上刻有碑文,字迹虽有所模糊,但依然可认可辨,共列乡规民约13款。如第1条“打骂父母,重责二百板,议革出族,决不宽容”,第2条“殴打伯叔重责八十板,殴打兄弟重责四十板”,体现出对打骂父母和伯叔、兄长的严惩,这为约束族民遵守纲常、促进家族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第3条“奸淫族内妇女,集合三大房立即捆缚沉海”,还有第8条 “不许戏班在祠内住歇,违者罚戏二本”,第11条“不准在祠内前后厅及两厢熟睡,违者重板三十”,无不体现族里的权威,“族治”重于法律在旧社会可见一斑。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把“尊敬父母、长辈,禁盗、禁赌、禁毒”等族规作为“乡治”条例,具有独到的基层社会治理作用,但是这些条例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浪清村除了出台村规民约,着力抓好族内治理外,还致力于做好防范外侵工作。有关资料记载,在浪清村南面,距离村子不到100米处,有一座海拔218.5米高的烟墩山,它是浪清村的“烽火台”,值班人员登上“烽火台”,可将周围数公里内情况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当年,徐艮崑、徐艮峦兄弟出资,发动村民花了3个月时间,从山脚下挑石灰、水等到山顶峰,就地取泥沙、乱石,修建了一个5米见方、3米高的烟墩。后来,海丰县府还把该“烽火台”作为示范点,在全县境内予以推广,要求每隔5公里建造一座“烽火台”,作为报告军情之用。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未能深入细致的挖掘隐藏在祠堂背后的更多故事。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徐氏宗祠”时,感觉微风徐徐吹过耳畔,它似乎在诉说着那千年沧桑与厚重!
马宫风景盈盈处
●王映婵
南方的深秋,风已经有些许的声音,带着清爽的韵律,轻微敲在耳膜上,一颗心逐渐涨满了出游的意念,湖光山色,水天相连,树木微猎……或者带上文化的印迹,一些残破,几多回首,更把秋天淡淡的离愁堆积。“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最后一场在秋天如期进行,探访马宫、红草。
马宫金町湾海滩
天依然碧蓝,但大朵大朵的白云堆积,那些碧蓝只是微微地探出一点羞涩的影迹。海水亦青中泛白。在金町湾的海滩远远望去,水天白得那样和谐,烟波浩渺,仿佛千年的情侣携手并肩,叫人想起那一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脚下是厚厚的细沙,一脚踩下去,微微下沉,很有一种吃力感,心想,北方的雪,是不是也给人这样的感觉?白茫茫的一片洁白世界,美得晃眼,只是踩雪前行终究带了多少欲进还退的艰难。或者美景都这样,它总不能让你随心所欲,触手可及,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此时金町湾海滩就是这样的,温静的海,广阔的天空,耀眼的细沙,沙滩上堆积的一个个精雕细刻美轮美奂的沙雕……我的眼睛与这些美景一一相抚,脚却跟厚厚的细沙暗自较量,然而心灵却逐渐丰盈起来。秋天在金町湾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绎,每一个角落,每一道细节……
浪清徐氏宗祠及马宫妈祖庙
站在人文底蕴深厚的浪清徐氏宗祠院落前,只见排列有序的旗杆,凛然生威的一个个牌匾,足见这个宗祠里曾经卧虎藏龙,历经了多少段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荣光乡史!令我惊异的是宗祠里的族规碑,这彰显一个宗祠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这是我见过的宗祠中的第一块族规碑。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孝为先,以尊祖宗重祠堂为重,以盗赌毒为恶,在族规碑里都一一体现,据说这是清代较为典型的乡规民约碑刻,其中不乏封建色彩。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这让我想起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在宗祠里浓缩重笔描摹,小说中的白小娥,一个典型的死在宗祠文化中封建一面的悲剧性人物。
大理石雕砌而成的马宫妈祖庙匾额上摩刻着浑圆庄重的四个鎏金大字——海国安澜;往里望去,里进的黑色牌匾上刻着“天后古庙”;再看另两块牌匾上的“海不扬波”和“坤德配天”,顿觉一股深浓的海洋文化气息迎面扑过来。妈祖庙里的公秤锤、县主示禁碑以及各种文物无不透露妈祖庙厚重的文化底蕴。据说妈祖庙建于明朝1575年,二进三间,为明代土木建筑风格。
妈祖庙前面的妈祖庙戏台静立于日下,我想红尘中突显的伊伊呀呀的唱腔,此时是否为妈祖所期待呢?我仿佛听到氤氲的戏文,悲壮或者凄婉,诉说一段老去的岁月……
马宫渔港
走近马宫渔港,一股海产品的腥味及海水淡淡的咸味向我袭来,这气味如此熟悉,也许对于客居他乡的游子来说,这应该是故乡的气味,而于我,这是童年的气味……
细细端详,街头巷尾,总有一些海鲜摆在地上兜卖,色彩斑斓且鲜活的。海边的护堤上更是密匝地晒满了各色各样的干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掉外壳的“虾姑”,挨挨挤挤但排列有序,仿佛训练有素的千万个小兵。这些小兵把我牵回童年的甲子,那是外婆的家。那时候,孤独的我向往小伙伴,每天早早就起来剥虾壳,随便吃一点稀饭就到海边去吹腥咸的海风,看日头下晒着的密密匝匝的鱿鱼和章鱼,或者和孩子们抢拾制船刨下的木屑,或者泡在海水中不肯上岸……如今举头望向海面,发现美景在这里。海与天白茫茫地静美着,海天相连处是一抹蒙淡的绿,那是写意的远山;横卧的牛尾山则是水墨画中浓重的一笔点缀,这是不可或缺的一笔,有了这一笔,才突显写意与蒙淡的美;绿色的、红漆剥落的、灰色的船三三两两停靠在岸边或者海岸的不远处,一切显得那样安静谐调;然而静中却有着白色的跳跃的动感,那是调皮的海鸥,它们亭亭玉立聚在一起,分布在好几只船的船舷上,时而飞起啄食不小心露了身影的小鱼;而我却以为是我们这些拍个不停的突兀的姿势惊吓了它们,以至惊起一滩鸥鹭……
美丽的马宫港是国家二级渔港,曾获省海洋与渔业局授予的“文明渔港”等光荣称号。来马宫,也许你会惊奇于这个枕海人家的安静与无争,惊奇于悠然见南山的美景。
普照寺
远远走过去,普照寺门口的奇石与秋日中张扬着紫红的三角梅亲切地向我们微笑点头。石头坑洼不平,却静卧成一种静默恒久的姿态,回首老去的光阴,轻扣未至时光。我想起碣石玄武山佛塔下鹅卵石堆积成的奇石陡而光滑,记得孩提时还微微的硌脚,只是孩子们在那里俯冲下滑当成战场,加上光阴的滋润,于是日渐光滑起来。这普照寺门口的奇石在多年以后是否会被时光的洪流擦洗如新呢?
普照寺的牌门由大理石雕砌而成,门楣上端端正正摩刻“普照寺”三个正楷金字。进去以后往左上张望,观音菩萨石像慈眉善目,右手微举——“施无畏印”,除却痛苦,普渡众生,其左右两边分别是吉祥仙鹤和呦呦微鸣的仙鹿。时光似乎静止了,只有轻轻拂动的小草贪恋红尘的热闹,挑起一些细微的尘念。从观音菩萨像左边往上即可扣拜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依山望海,泛览白银盘里众“青螺”。
普照寺后殿供奉达摩祖师。佛珠长垂、披挂陶瓷光泽的达摩祖师背后上边牌匾“佛法无边”下是难得的历史文物:咸丰六年在白藤州孤岛寻得江牡山古寺被匪贼抢劫后仅存的一尊高40厘米的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陶瓷坐像。
静静枕于秋阳下的普照寺,“佛自西来海国奉教成乐国;宫依南土神灵不但使地灵”……
长沙炮台
远远望去,“长沙炮台”花岗岩垒砌的石柱门天然裸露,门顶匾额刻“镇海”两个大字,灰黑色的城墙上几束枯草在风中颤动,一种古旧残落的萧瑟感立体呈现,那些老去的时光就那样在你眼前安然沉睡。
“长沙炮台”位于马宫长沙村西1公里处,丽江出海口,是海防军事要冲。清嘉庆九年海丰县令张再英在这里配置防火炮10门,设兵营,周围建花岗岩垒砌的围墙,圈护成城。东西两侧各有台阶可登垛口通道。炮台扼险而守,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
忽听得“咕咕咕”,母鸡的叫声从石门里传出来,原来里边一片生机。从石门望进去,繁茂的柚子树青翠欲滴,分外惹眼。忍不住走进去,鸡屎味浓浓袭来,忽觉时光这只翻云覆雨的手把生活的两个场景悄然变换。
静默的城墙、寺庙、宗祠,空气中飘散着海产品的咸腥味——日子悠悠在渔民的手指缠绕;老去的时光与阳光下尘埃飞舞的现世;三面环水,一面倚陆,也许这就是马宫——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傍晚马宫港(外一首)
●林丹华
天 蓝蓝
云 悄悄
船 静静
浪 轻轻
夕阳扶着山巅
缓缓滑下去了
星星偷偷张望
渔火开始点燃
走进铜鼎山
走进铜鼎山
在郊野公园漫步
江南深秋的阳光
金黄着她的温柔
野花、小草、落叶
都成为交流的主题
和草木有关的话语
轻易地就让人打开心扉
这是令人舒心的时刻
风把天地万物一一抚过
大气充满草木馥郁的气息
内心欲望的火焰,被自然熄灭
尘世中的烦恼了无踪迹
每一颗心都展开翅膀
轻轻飞过森林中无数的花瓣
花朵的喜悦在每一片心田弥漫
长沙湾怀古
●郑新派
大海天意般拐了一道弯
所有的沉浮悲欢汇聚
伴随潮涨潮落
吐纳久远的宏阔与苍凉
长沙的夜雨
跌进往事的尘烟
炮台的垛口上 落叶斑驳
时光凝固的足痕
牵扯一海帆影
幻化成遥不可及的景致
佛光仍在
普照寺梵音穿越
与妈祖庙里的祈祷交织
抚平我怀古追思的一缕忧伤
“日月乾坤
巍峨浩荡”
我仿佛看到古老的戏台上
一个个身影凌空起舞
踏浪而来
渔歌唱晚
浪清的村落
涛声不息
只有挺拔的旗杆夹依旧静默无言
远处 大海之上
由东往西的列车
装载着诉不完的传说和梦想
疾驰而去
穿越马宫思接古今
转自:汕尾日报15.12.27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拉到底部,有赞赏
你可能会读
文学看台138 | 文化之旅34:城区篇·红草马宫行(陈辚+郭勤亮+洪天丽+林小冰)
文学看台136 | 文化之旅33:陆丰篇·三甲行【王万然+蔡海燕+郑新派】
文学看台135 | 蔡赞生:挥毫散擦亦心情——我认识的万然及其诗歌(评论)
文学看台134 | 文化之旅32:陆丰篇·碣石金厢美景美食【王万然+陈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