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模式不适应存量市场,怎么办?

作者|李嘉乐

编辑|岛岛

期数:2192

来源:人和岛会员

在增量时代,所有的经销商都是围绕着主机厂的指挥棒来进行运作。在存量时代,主机场以往的那些玩法,那些打法都已经不再有效了,那么这个时候作为经销商如何打好自己的节奏,这就变得非常重要。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再次购车客户在整个销量占比当中已经超过了50%,也就是说乘用车市场的用户在增购、换购的比例还会持续提升。以往围绕主机厂提供的销售流程和人员架构,都是针对首次购车客户和购买新车客户的,那种销售方法和模式适应性会越来越差。
与此同时,增购、换购客户原有的车辆如何处理,以及他们与原有品牌、原有的那个经销商,以及和原销售顾问,乃至于那个店里的较为熟悉服务顾问的关系,将会决定他们是否会在这个店再次增购或换购车辆。
这些客户和目前4S店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他们经常在需要续保或者是需要回厂做维修保养的时候,受到4S店不同部门的、不同岗位的、不同人员的所谓的“关怀电话”。提醒要买保险,要回来做保养,要回来参加各种维修活动,或者是现在进店换机油有各种优惠的。

不管这是善意的提醒,还是基于各种流程基于各种话术需要做的一些骚扰,当客户真的遇到车辆的问题,想要获取各种支持,不管是事故还是质保,还是想要投诉的时候,客户会发现不知道该找谁来解决。
与此同时,如果是有新的客户购车的时候,他们和销售顾问搭建那种感情,在车辆交付之后基本上就分道扬镳了。而服务顾问什么时候做介入?服务顾问如何再进一步提高4S店的售后,盈利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总是让4S店的总经理和服务总监挠头不止。
传统的4S店的模式是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人员,来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的。在客户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当中,客户分别会和销售顾问、服务顾问、续保专员、客服专员以及二手车专员等进行联络。然后各个岗位的人员,他们会被动的等待客户来选择购车、选择购买精品、选择做信贷、选择做二手车置换、延保、续保,或者是来店里做维修做保养,或者是有事故车需要做定损,钣喷整形。乃至于等客户主动来介绍朋友购车,或客户自己进行增换购。这么多的盈利点,基本上都是客户来找他们,从而来实现这项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首先,这些盈利点能否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我们是不敢保证的。因为每个部门都有基于各自部门的KPI考核,有不同的侧重点。
另外,就是在客户主动的联络他们之前,他们很难主动的对客户进行联络。注意,这里的主动,是跨过本部门岗位职责,向客户介绍其他的相关服务,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有盈利的业务。他们是不会主动介绍和推荐的。
再就是,基于科层式架构管理客户信息,各个部门之间的客户信息系统,并没有任何的关联,导致各个部门、各个人员,以不同的活动和不同的跟进节奏,对客户进行一种重复的骚扰和推销,从而影响客户的体验感受。
面对这种问题,现有的4S店的模式有什么样的破解方法吗?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其他注重客户体验,以客户为尊的行业,比如银行行业。他们围绕的不是客户的某一张银行卡或者是客户的账户,而是围绕客户这个人。4S店同样可以借用这种方法,针对贡献率高的客户,或是针对所有的客户,采取全面的客户经理制。
根据经销商的人力资源,组织架构现状,现客户经理制有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一

第一种模式,就是基于现有的客服部门,由客户总监来牵头做好对所有客户的服务,适用于整体客户基盘比较小,客户数量比较少的经销商。
这种模式,主要是维系好客户关系,包含了像基本的销售满意度,售后的服务满意度。一方面,对这些分数做管控;另一方面,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口碑打造。通过建立一些微信群,对保有客户进行各种老客户转介绍,增购、换购,售后维修保养和续保等活动的推荐,来实现挖掘客户价值,促进盈利提升。
在整车销售促进方面,主要是把所有的现有基盘客户,当做是销售二级网点,当做长期的合作伙伴来做开发。
这种模式的风险点在于,如果客户总监离职、转岗或者是跳槽,可能会出现基盘保客流失的情况。有的店是由服务顾问做这种工作,如果是服务顾问去汽修店工作,就会带走着他的所有客户。

模式二

第二种模式,是基于第一种模式的优缺点,不再让客户经理和客户1对1的联络,而是形成一种多对一的服务。也就是在车辆交付的时候,通过拉一个微信群,由一个使用公司号码微信的客户经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维修、保养、续保、精品、二手车,转介绍,增换购,违章处理和年审等一切相关服务的事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把客户可能需要的各种服务,客户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集中到客户经理身上做统一解决,从而尽量做到一次性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客户的现状也更加了解。不管是客户的各种服务方面的需求,或者是客户对于公司的业务流程上各种不满意,都可以对他们做反映,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
而且,通过微信群的这种模式,客户经理和客户单独接触的机会会少很多。从而减少服务顾问舞弊,和离职带走客户的情况。
这种模式的缺点,就是客户没有选择自己客户经理的机会,而且客户也十有八九不会有更换客户经理的想法。这就导致,如果一个客户经理的业务水平低,或者是和客户“八字不合”,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

模式三

第三种模式,是在模式二的基础上向前延伸,在实现车辆交付之后,由销售顾问在接下来的半年乃至于一年的时间之内,承担客户所有的用车相关服务。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客户能够在本店选择这个销售顾问购车,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信任的。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不管是保养、维修,或者是遇到事故需要做定损,乃至是涉及三包质保的索赔,更有甚者遇到大规模召回,客户都会更加信任销售顾问担任的这个客户经理角色。
其次,是能够带客户平稳渡过“出轨期”。在车辆交付之后,直到首保之前,一般会有三个月,甚至是半年时间,客户不会和本店有任何的主动联系。与此同时,传统的4S店模式下,销售顾问不会主动联系客户,服务顾问也不会和客户主动联系。在这个阶段,如果客户因为洗车或者是小的漆面处理,哪怕是给轮胎充气,都可能会落入汽修厂或者是现在的电商平台手中。那么在做完首次免费保养之后,再也不回我们店里,也是可以理解的。
配合专属客户的微信群,在一年之后,当客户对整个维修站都比较熟悉,而且也和服务顾问取得联络后,由服务顾问接过客户经理这个角色,让客户感觉到非常平顺的无缝衔接。而且,不管是销售顾问转岗离职还是服务顾问转岗离职,都可以替换对应的店内销售人员或者是服务人员。

模式四

第四种模式,就是贯穿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从一开始的看车到订购车辆,再到车辆交付和使用维护,都由一个人来打满全场。汽车销售冠军乔.吉拉德,其实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贯彻这种模式了。军迷常说摸着鹰酱过河,我们汽车行业也可以摸着鹰酱汽车经销商的模式是过河。

这种方式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销售和售后进行交接的断层期,减少因为缺少有效联络,带来客户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一线员工的荣誉感,和一线员工的忠诚度。因为,当一个人负责的岗位和职责更多的时候,会更有成就感,更有使命感。而且,他可以赚到客户从买车到维修保养到续保,再到增换购和转介绍的全部收益。

相对于做着本部门的工作,看其他部门赚钱,这种客户经理制度,可以让员工获得更多的持续收益,并且工作时间越长,为本店服务时间越长,这种持续的收益会形成一种滚雪球式的增长。

比如乔.吉拉德,他有65%的客户,都是老客户的转介绍和增换购,销售13,001台车,这将会带来多大的收益。

当然,第四种模式,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销售人员不懂售后的接车流程,不懂售后的系统操作,或者是对于维修保养、配件订购和定损索赔了解比较少。

再就是服务顾问对于销售的各种技巧,各种的产品介绍话术,也是比较生疏,甚至会出于内心的抗拒,不配合这种“打全场”式的客户经理模式。

其实,他们多虑了。不管是销售顾问还是服务顾问,接车和接待各种的流程,都是基于客户需求进行做服务的一个过程。而且介绍产品和介绍售后的维修保养项目,用到的话术技巧,无外乎FAB,应对客户的抗拒无外乎CPR。了解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异议,将心比心的同理心,这些底层的技巧都是相通的。他们仅仅需要学会一套销售系统操作,以及售后系统操作,增加的学习内容并不多。

使用第四种模式,可能在导入阶段,对于所有一线人员,对于各部门的管理层,挑战会比较多。我们需要有一个容忍错误发生,以及容忍大家学习成长比较慢的心理准备。

当这套模式跑通了以后,以往那种销售顾问卖车时,胡乱承诺各种售后维修的服务,或者是服务顾问面对客户各种质疑,直接甩锅给销售部门的情况都会大大减少。

而且,客户的所有情况,都由我们的客户经理全面掌握。客户的所有消费需求,都可以及时满足。这就解决了以往那种信息传递不畅的情况。同时,不管是销售部门的车展和团购,或者是售后的续保团购会,客户关爱活动等,所有需要做集中维系客户的业务场景,都会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做支持。从模式变化的角度,实现了真正的一人多岗,一岗多职,一职多能的降本增效目标。

在存量市场下,用全面细致的客户经理制,对客户做整体运营,也不失为客户价值深度挖掘的抓手,也是把基于员工的私域流量,转化为公司的私域流量的一个切入点。

好文推荐

经销商VS主机厂:即将被引爆的火药桶?

汽车经销商满意度调查真实吗?

同甘易共苦难!逆境之下,经销商与车企如何才能相处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