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致反复跌倒1例

患者男,82岁,因双下肢无力1 d,伴跌倒数次就诊。患者神志清晰,主要症状为头晕,血压156/80 mmHg。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将患者送至上级医院急诊科就诊。

头颅MRI示:(1)脑内散发缺血灶,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2)老年性脑改变。(3)左侧上颌窦炎。(4)空蝶鞍。头颅CT示:(1)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2)脑内散发缺血灶。(3)老年性脑改变。胸部CT示:(1)左肺尖后段钙化灶。(2)右中叶、左舌叶陈旧病变伴支气管扩张。(3)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钙化。(4)双侧胸膜增厚。双下肢超声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双下肢静脉超声未见异常。心脏超声示:二、三尖瓣少量反流。颈部超声示:双侧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验:白细胞计数10.81×109/L,中性粒细胞0.743×109/L,尿素氮8.41 mmol/L,血糖8.26 mmol/L,余未见异常。根据以上检查结果,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前列地尔(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3B016M)10μg静脉滴注1次/d、血栓通注射液(广西梧州制药厂,批号15030307)0.45g静脉滴注1次/d、醒脑静注射液(无锡济民可信山禾制药,批号160111)40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较前缓解。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位居第一,约2/3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缺血性。后循环缺血占脑缺血性疾病的20%,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危险程度较前循环缺血高。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是在某些病因(如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上,使后循环的椎-基底动脉血液需求之间出现不平衡,导致脑干、小脑或部分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

本病常表现为眩晕、耳鸣、运动神经功能及感觉功能障碍。后循环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通过详细的病史,相关的神经系统检查,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可以作出相应的诊断。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为10~15min,多在1 h内,最长不超过24 h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而后循环脑梗死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长,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责任病灶。一旦确诊,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并充分利用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筛查,从而对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进行判定,同时适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使血液保持通畅,增加脑部血液供应,降低脑缺血的发作。

本例患者情况基本符合后循环缺血的特征症状。患者年龄82岁,主要症状为头晕,但神志相当清晰,且并无耳鸣、运动神经功能或感觉功能障碍,症状较轻微。同时头颅MRI及头颅CT皆显示脑内呈散发缺血灶,并未发现责任病灶。由此可推断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可能较大。通过进一步检查相关的神经系统检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发现患者并无存在其余可直接诱发脑缺血的病因。对患者的胸部CT显示,患者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钙化;双下肢超声显示,患者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颈部超声也显示,患者双侧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根据上述诊断结果,我们可基本断定患者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续治疗中,使用前列地尔,血栓通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不久后患者症状即出现缓解,这一结果也再一次佐证了之前的诊断。

综上所述,本例患者以反复跌倒就诊,入院后经各项检查、检验排除其他可能疾病,给予2周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基本缓解。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与病灶部位、数量、病变机制及受累的血管有关,但总体预后良好。因此只要我们系统地控制危险因素,并积极有效的进行治疗,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明显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