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致脑动脉狭窄伴梗死1例报道
但Kimura病导致脑动脉狭窄伴梗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我院收治1例Kimura病导致脑动脉狭窄伴梗死,现结合Kimura病的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男,44岁。因发作性左上肢无力、右眼视物不清9天,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收入院。
9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手活动受限,不能持物,持续约5分钟自行缓解,伴头晕、头痛,右眼反复出现视物不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30秒~2分钟,每天发作1或2次,发作时不伴有复视、耳鸣及意识丧失、尿便失禁。
3年前因“化脓性扁桃体炎、下颌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在北京某院行扁桃体摘除术及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为Kimura病,经放疗、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缓解。
查体:血压:左上肢90/75mmHg,右上肢125/70mmHg。意识清、语言流利,高级智能检查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直接、间接对光反应灵敏,双侧眼底视乳头边界清,A∶B=1∶2,无充血、水肿;双侧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灵敏;耸肩有力,四肢肌力V级,腱反射活跃;深、浅感觉对称存在;病理征阴性;双侧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右侧明显;左桡动脉搏动较对侧明显减弱;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区可触及大小不等多个增大淋巴结,最大一枚位于右侧腹股沟,4cm×4cm大小,质地韧,可活动,无压痛;右肩胛骨旁皮肤可见4cm×3cm皮损,结痂,色素沉着,局部无渗出。
医技检查:查血白细胞26.06×109/L,嗜酸细胞计数16896×106/L,百分比0.65,淋巴细胞计数1.80×109/L;红细胞沉降率35mm/h,C-反应蛋白10.3mg/L;同型半胱氨酸22.90μmol/L;血清铁蛋白81.5μg/L,血清维生素B12145pmol/L,血清叶酸4.17nmol/L;血糖12.86mmol/L;前蛋白134mg/L;抗核抗体(ANA)(+);IgE1200U/L。
头颅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动脉B超检查示:左锁骨大动脉重度狭窄(闭塞?),左椎动脉部分反向盗血;右颈起始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右颈外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开放,右半球颅内动脉低流速、低搏动;双颈内动脉、前动脉分叉处狭窄。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起始部及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可疑狭窄。
头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合并盗血(Ⅲ期);右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头颅磁共振平扫示右侧颞顶叶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成像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左侧椎动脉纤细。颈部血管超声示右颈总动脉内膜不规则增厚,血流阻力指数高;右颈内动脉闭塞,左颈内动脉血流量增高;右椎动脉管径增宽,起始处中度狭窄;左椎动脉血流负向,左锁骨下动脉盗血征象;左锁骨下动脉近心段狭窄可能,左上肢有缺血表现。
上肢静脉二维彩超示:左侧上肢动脉低速低阻,考虑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所致的可能性大。
下肢动脉二维彩超示:双下肢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形成。肢体动脉检查及测量:左锁骨下动脉闭塞;双股总动脉轻度狭窄,右腘动脉以下重度狭窄。
颈部二维彩超示: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增大。胸部CT平扫示:两侧胸膜肥厚,纵隔、腋窝淋巴结增大。腹部彩超示:腹膜后及肝门部多发增大淋巴结。
最后诊断:Kimura病并发大脑前动脉狭窄伴梗死(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可能?右侧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炎,右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重度闭塞并盗血Ⅲ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治疗与预后
确诊后予甲泼尼龙500mg静脉滴注冲击治疗,3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00mg,每日1次,以后每周减少20mg,至剂量为60mg后改为每周减少5mg,逐渐减量;同时予补钙、补钾及抑酸治疗;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普罗布考稳定斑块、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双侧颈部、腋窝增大淋巴结消失,双侧腹股沟区增大淋巴结明显缩小。
复查腹部超声示:腹膜后淋巴结亦明显缩小;左上肢无力、右眼视物不清未再发作。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期间,患者出现血糖升高、饮食增多,考虑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同时存在糖耐量异常,予对症处理后缓解。
治疗后复查:血嗜酸细胞计数980×106/L;IgE4.76U/L。
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淋巴结增大,有时为毁容性的皮下结节,伴有嗜酸细胞增多和腺体病。尽管与肿瘤生长过程相似,但实际上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1948年日本医生Kimura再次报道并将其描述成异常肉芽肿形成的淋巴组织增生,其后以Kimura命名本病,故称Kimura病。
Kimura病仅见于亚洲人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20~50岁发病率约占70%。目前Kimura病的病因仍不清楚,被认为是免疫介导的机能紊乱,而非肿瘤形成。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发病与细菌、病毒、真菌、结核及中毒有关,因为有外周血清IgE、TNF-α、IL-4、IL-5、IL-13的水平增高,故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外周血嗜酸细胞绝对值和比例及血清IgE水平增高是Kimura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特点,部分患者可发现血清中IgE、TNF-α、CCR3+细胞、IL-4、IL-5、IL-13、肥大细胞、活化的嗜酸细胞、T细胞的水平增高。超声、CT、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对了解病变部位、血管情况与周围组织关系有很大帮助。
Kimura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呈良性病程。其治疗以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为主,但病变常可反复发作。病变组织对放疗较敏感,对顽固性病例和肿瘤大而无法手术者术前、术后应用放疗,可缩小肿块利于进行手术,减少复发。局部早期再生可行手术切除治疗,如急性发作,病变较为弥散,且出现多部位淋巴结增大并伴有脑部浸润及血管炎、哮喘发作、皮疹、肾脏损害等并发症时,可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但停用后易复发。手术或放疗后的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可维持嗜酸细胞在正常范围,并减少复发。然而放疗和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风险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Kimura病的主要病因是广泛动脉硬化、多发斑块形成,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但对其首发头颈部淋巴结增大并有脑缺血发作时,应考虑本病可能,并及时行血液检查、淋巴结活检及相关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以减少或避免发生脑梗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