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1例报告

近年来,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的发展,为危重病患者的治疗和抢救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条件。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首先由Bolton于1984年提出并描述的,我院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武某,男性,47岁。主诉因“胸憋气短伴高热4天”入院。患者入院4天前行支气管镜取食管内枣核,术后出现胸憋、气短、发热,体温最高达39.5 ℃,行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胸膜瘘转来我院。

入院查体:T 39.3 ℃,P 160次/min,R40次/min,BP150/95 mmHg;急性痛苦病容,营养欠佳,神志清楚,端坐体位,双上肺呼吸音可,右下肺呼吸音弱,左下肺满布湿性啰音,四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 (-) 。

血常规白细胞32.54×109/L。

入院后急诊行食管胸膜瘘修补术,术中修补食管瘘口,并从右侧胸腔吸出脓性液800 ml。术后病情平稳仍有发热,术后13 d出现呼吸急促,血氧下降至45%,双上肢肌力Ⅰ级,双下肢肌力Ⅱ级,腱反射消失,病理征 (-) 。

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腰穿压力120 mmH2O,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

肌电图示:四肢肌见大量纤颤,正相电位,未见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发放,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波幅明显降低,波形离散,F波潜伏期消失。术后20 d出现无尿,肾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

出院诊断: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往往发生于危重症及败血症病人,特别是合并多脏器衰竭病人的急性或亚急性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表现为在多器官衰竭、败血症等急重症疾病发病数日后,患者可出现肢体无力,有时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已控制后病人仍需依赖呼吸机支持。

发病前病人常有意识模糊或抑郁状态,即败血症性脑病。神经病变主要为运动型,病变程度可仅有电生理变化而无明显临床体征,至严重四肢瘫痪伴呼吸衰竭,通常脑神经不受累,无明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其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可由长期卧床,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的应用,或体内的神经毒性因子共同作用引起。周身炎症,缺氧、缺血是引起免疫反应的始动因素,而免疫反应的过程和所产生的神经毒性因子,是造成神经肌肉损害的直接因素。

Bolton等推测,导致脓毒血症的机制也可能导致神经轴突变性,也有可能与脓毒血症时机体的高分解代谢状态有关。Faragher研究发现激素和肌肉组织持续松弛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多发性危重神经病的发生大大增加。电生理学表现肌电图以轴突变性为主,显示失神经支配,纤颤电位及广泛分布的正锐波。由于组织水肿,感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降低,严重瘫痪的病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明显下降,但感觉动作电位波幅仍然正常。

神经传导速度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诊断: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等急重症疾病患者出现肢体无力、呼吸困难,需考虑危重疾病多发性神经病可能性。

治疗: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种以急性轴突损伤为特征的神经病,它可在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进展,而在重症患者基础疾病被控制后自行好转。

因而首先积极控制和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感染,尽早开始肢体的康复运动,尽量减少使用镇静剂、肌松剂和激素,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能有效。当原发疾病好转时,它也逐渐恢复,但是恢复期过程较长。

文献出处:段光琳,牛全英.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1例报告[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2(03):29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