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版面费报销到将期刊纳入黑名单,这10年科研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10年前,很多医院的临床医生根本不需要考虑选择OA期刊还是非OA期刊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医院都是报销版面费的,即使有些不报销版面费的,也不用担心,因为还有论文奖励:1w*影响因子(基本都是差不多这个数,有些甚至高于这个数)。例如发表一篇2分的SCI,如果单位报销的话,就差不多赚个1-2万奖金;如果不报销的话,基本上也不会亏版面费;如果你发表的是非OA期刊,这个就是绝对的稳赚。
当时吸引临床医生或者研究生拼命发表SCI的,除了满足评职称和毕业外,还有比较吸引人的就是论文奖励。临床医生平时都是比较忙的,写论文的时间非常有限,很多人为了赚取更多的论文奖励,于是找了很多“论文工厂”或者外包公司来操作,从而导致后来的论文大规模撤稿事件,主要撤稿原因就是伪造审稿人、数据造假、图片造假、一图多用等学术不端问题。
在这10年间,有一个名词非常值得很多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和医生感谢,这个名词就是meta分析,特别是2010年-2015年间,meta分析帮助了无数研究生、博士、临床医生顺利毕业、升职加薪、获取大量论文奖励、奖学金。当时根本没有meta分析不承认这一说法或者单位将meta分析纳入黑名单这一说法。
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在2015年-2016年,因为meta分析的数量实在太多了,到达了巅峰,国外读者指出国内的meta分析大多数都是低质量的,甚至是假的(主要是论文工厂批量生产),导致错误的临床证据。有些综合实力排名较强的医院单位基本上已经完成SCI论文数量的指标,于是开始不认可meta分析(不予毕业、评职称、论文奖励、经费支持),一些期刊也开始公开宣称不再接收meta分析出版,名声不好的期刊也逐步开始纳入黑名单(开始的时候主要是针对江湖公认的“四大神刊”)。
由于meta分析被纳入了黑名单,很多研究生、博士、临床医生将目光转移到生信数据挖掘身上,从而导致了一股生信数据挖掘的热潮,特别是2017-2018年。现在生信数据挖掘的文章也是满天飞,越来越难发,由于生信可以补充自己测序数据和细胞实验,暂时还没有发现被纳入黑名单。
现在都是强调破除唯SCI论文门槛,但是不代表不用发表论文、不要论文,仍然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现在期刊都是趋向于OA化,很多OA期刊发文量日益增长,还有些波及“论文工厂”事件,导致不好的声誉。现在很多单位为了防止被抹黑,将越来越多发文量大、名声不好的期刊不予支持和鼓励发表,个别单位不予支持和鼓励发表的期刊名单高达37个。不同单位的政策与制度不同,需要具体单位具体分析,综合实力强的单位纳入黑名单的期刊比较多,小县城的单位比较少甚至没有黑名单这一说法,例如有些县城单位还认可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