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种红绫饼,为何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直到清代晚期才消失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繁华的唐朝不仅留下了气魄恢宏的昌盛、奢靡至极的文艺,还留给后人一种极具特殊意义的食物——红绫饼。它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直到清代晚期才灭绝。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红绫饼是怎么来的?根据历史记载,唐朝举行科考后,唐朝皇帝为了奖励中了进士的学士,会举办盛大的“进士曲江宴”。皇帝命御厨制作自己喜欢吃的糕点,赐食给学士当成御赐食物。

其中一道“红绫饼”最出名。唐僖宗和唐昭宗都曾亲自赐新进士,每人一枚“红绫饼”。从此以后,红绫饼不仅仅是好吃的糕点,而且成为了皇帝御赐进士时,宴会上首选的“绝顶美食”。大唐皇帝用红绫饼赏赐新科进士和有功之臣,红绫饼也成为了食物中的“吉祥物”,人们都以吃它为荣耀。

宋代人叶梦得《避暑录话》曾记载:“唐御膳以红绫饼談为重。昭宗光化中,放进士榜……卢延让在其间……作诗云:莫欺零落残牙齿,曾吃红绫饼談来。”这是一则很有代表性的有趣故事。

传说卢延是一位很著名的诗人。他是布衣出身,才华横溢,可惜没有背景,连续考了二十五次进士,全都落了榜。他最后认为,自己是因为没有名声和钱财打点考官,所以才落榜的。于是卢延写下不少诗篇,渐渐出名,果然中了进士,吃了红绫饼,做了官。以至于年老受欺负时,他还念念不忘当初的荣耀:“莫欺零落残牙齿,曾吃红绫饼談来。”

红绫饼此后流传了一千五百年,从发源地古都长安,迅速扩散到大江南北,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和中秋节一定要吃的食物。周作人还写过一首诗:“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

红绫饼制作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根据《陕西烹饪大典》记载,唐代长安宫廷面点食品红绫饼,用面粉做主料,配以高档佐料,再做成饼坯。饼坯模型制作好之后,再经过烙烤,制作成香脆的味道。这还不算完,最后有一个重要的步骤——用红绫将它包裹好,再端上席。

现代也有一种“红绫饼”,不过制作方法完全不同,并不是传统的红绫饼传承来的。它是将一种手掌般大小的圆饼胚胎,利用烤箱,烤成酥皮金黄色的模样,里面的馅料,用乌豇豆白砂糖制成细沙,加核桃肉金橘饼,口味酥松香甜。严格来说,它并不是“红绫饼談”了。

不过传统的红绫饼虽然味道还不错,但也不是什么绝顶美味。为何会从唐朝开始,传承一千五百年,在古代成为人人都羡慕推崇的糕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红绫饼本身被赋予的特殊意义。儒学推广以后,人们心目中都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通过读书中举,更是许多人心目中最大的愿望。红绫饼便是一个中举的好彩头。

不仅宋朝有重视红绫饼的例子,到了清朝,洪天王都拿它赏赐状元。根据记载,洪天王曾经通过红绫饼,来彰示自己是正统。《世载堂杂忆》中说,天王钦点状元有一道很有趣的仪式:“赐红绫饼……上覆红色绫缎……饼食毕,老师(东王杨秀清)命各人将红绫携归,光宗耀祖。”红绫饼竟然成了光宗耀祖的存在。

可惜传统的红绫饼流传到今天,还是断绝了。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很明显——科举制度灭亡了。红绫饼之所以流传千年,被许多人推崇,正是因为它本身被赋予了中举的吉祥象征。可是现代已经没有了科举制,也没有了皇上赏赐进士的仪式,红绫饼还有什么意义?更何况红绫饼本身的味道,并不是格外香甜,现在制作糕点的技术日新月异,红绫饼很快就被替代了。

现如今也有商家打算恢复“红绫饼”。红绫饼最后有一个关键的步骤——被附上红绫,这也是小小的糕点上被赋予“状元携带大红花”的吉祥寓意。可惜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也没有了唐朝科举的氛围。红绫饼想要恢复曾经的地位,简直是一种奢谈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