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的远见 笔者从小到大,听过无数人跟我提过,人不能短视,要有远见。学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交朋...

笔者从小到大,听过无数人跟我提过,人不能短视,要有远见。学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交朋友的时候,工作做事情的时候,职业做投资的时候,我都被很多人教育过。可是我一直很困惑,到底什么是远见?标准是什么?

今天的话题很重要,也是我最想探讨的一个话题,但是话题太大,我只抛砖引玉,当然最后还是会回归到投资上来。

1、教育

40不惑的年纪,我真的体会到,教育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到必要的技能,找到自己的爱好,修行自己的德行”,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而毕业证和分数真的只是这些问题下的附属品。前者我认为是远见,后者我认为是短视。

我高考的时候,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我们一摸一样的分数,他去了清华金融系,我去了西工大学计算机。一个是首都,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一个是西北,除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其他人可能都叫不出全名的大学。可是今天我觉得我们活得都很好,当年那张文聘牌子的差距,并没有决定什么。我们都在从事我们很喜欢的事情,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给一个人的人生画上句号。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但很坚实的投资自己的过程。你学会了什么,比文聘的外衣更重要。

2、工作

我的偶像查理芒格给了我很高的启示,我结合国情的理解:不要去做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事业,不要为你根本不敬佩甚至讨厌的人工作。我知道现实不易,嘴上说说很容易成为毒鸡汤。但我到这个年纪真的觉得,越早想清楚这两件事情,付出的代价真的越少。早日找到自己相信并且喜欢的事情,为自己喜欢和敬佩的人去工作,最后让自己变成别人喜欢和敬佩的人,这是远见。因为薪水相对高一点,去做一件毫无感情的事情,这是短视。

特别是年轻人,年轻的时候,代价真的可能只是一些薪水。而后面成家有了孩子,有了更多牵绊,再醒悟自己开发和销售的东西,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老板已经让自己忍无可忍,要不然就变成他(活成你最讨厌的样子),要不然这时候再决定一切重新开始,可看看房贷,孩子的学费,爱人和父母对你期待的眼神,很难再下决定了。

3、投资

我曾经写过一个随笔,谈了过去15年我看到投资上的AB剧。买房子,买股票和投资实业,基本上来说,A选项一直买入并持有核心城市黄金地段的房子,好赛道里的龙头企业,一直能产生现金流的股权,基本都有小成;而相反,B选项整天考察并交易不同房子、不同股票,频繁努力的寻找市场的“错误定价”,试图通过高频差价来快速致富的人,15年里很容易因为几次不慎的操作掉坑里,很少有人实现财富自由。

我再解释一下,人不可能真的回到过去重新活一次。我们回首过去15年,是为了想清楚一些逻辑,然后为了让15年以后的你不后悔,今天的你该怎么选择投资的道路?你是要选择一个符合逻辑,但需要时间慢慢变成现实的路,还是选择相信自己是小概率的幸运儿,可以通过博弈(或者直白点,赌)让自己发财?

我认为通过过去,看清未来的投资路线,是远见;整天被市场的各种信息困扰,对高频数据特别敏感,这在投资上就是短视。

套用我自己经常用的反问句式:

1、投资的基本逻辑变了吗?是不是本质依然是让你投出去的钱给你产生更多现金流的回报?

2、企业竞争的本质变了吗?经济学上讲的稀缺,或者有护城河的企业,是不是更容易带来丰厚的回报?

如果这些都没有变,那么未来15年投资的逻辑,和过去15年一样的啊。未来15年后的你,通过时间隧道看到的今天你,和你今天回首去看15年前的你一样的!不要去简单的分析,就去说大环境变了,世界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变了。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很多东西一直在变,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可经济学的规律一直没有变,哪怕在二战时期的集中营里,也一样成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薛兆丰教授的书)。

那么我们从结果倒推,你如果想成为15年后投资有成的你,今天你要做什么?学什么?是不是应该学习怎么分析并找到那些稀缺的,能不断产生现金流回报的企业?一定要圈定在少数一两个自己熟悉的领域,让自己的认知超过这个领域的绝大多数人,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15年后那个你想成为的自己。反过来,如果你做的事情都跟这些无关,而只是整天看看新闻,不停去打听所谓专业人士的信息,自己却对投资没有判断力,最可怕的是人云亦云,然后就指望这些能让你发财,这能行吗?

小结

我以为的远见,归根到底是早一些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然后倒推到今天,你需要学习什么?找什么资源?认识什么人?这些是对你自己的投资。直到某一天,当你自己具备了这些能力和资源的时候,你所谓的“远见”,才可能实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