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人文: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老街坊记忆深处的三街六巷
一般有点历史的城市,无论大小,都有着他特定的城市历史记忆,保留到现在,有点特色的,也就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
在广西,比如一些古城,古村作为整体开发,桂林的永宁州城,富川县城,南宁扬美古镇,柳州中渡镇,桂林大圩镇等等;而对于一些局部保留街区的地方,也视情况,文化价值而重点开发,成为一地的名片,如广西省城南宁就有个三街两巷的项目,桂林王城的东西巷等等。
当然,除了有价值开发的地方,有的地方也保留着一点历史味道的街区,这些街区暂时还不受商业开发的重视,也没有旅游开发的价值,居住着当地众多的居民,是地方人文怀旧的最好去处。
如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所在的桂平城,就着三街六巷的历史说法,街区基本还在。
桂平的三街六巷,可以说作为桂平地方人文文化标志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你说不出桂平三街六巷,你就不是正宗的桂平老街坊。
这就有点极端了,像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在桂平街出生,成长,一直生活在城北街,由于各种原因,旧街一带真的来得比较少,交集少,记忆浅,也就没多少认知了。即使现在网上自娱自乐的研究,编写,宣传桂平的人文历史,看了大量的桂平历史文字记载,但要说出具体的三街六巷,还真的说不全。
加上三街六巷的历史,也沉寂过去了几十年,像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这一代,模糊的多,听过,但知道的不全面;再年少一代,甚至听都没听说;再上一代,寻访周边上年纪的老人,每个人的说法都有点出入;真正经历过的那一代,多数已远去。
网上虽也见有人写“桂平的三街六巷”,但大多数网文都是泛泛而谈,对三街六巷也是笼统而过,没有讲全,更没有系统的去介绍过。也许真正靠点谱的,是数年前南京大学的一位女学生写的一篇以桂平城三街六巷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不过,因为版权原因,只能看到前面几段,后面没得看到,也就不知她写的具体的内容了。
那桂平的三街六巷到底是哪?如何形成的,都有些什么样的说法和人文历史故事呢?
三街六巷的说法,源于民国时期,也兴盛于这个时期,是当时桂平的重点街区,商业中心,主要就是在现在旧街一带。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桂平是珠江水系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县城。桂平位于三江口,黔郁二江交汇成浔江,黔江上通柳州,郁江上通南宁,浔江直下梧州出广东。旧桂平城,依水而建,就在两江夹角处,东向三江口,西靠大山,南临郁江,北依黔江,这样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桂平以水而兴,以水而旺的千年繁华。
在经历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战乱后,桂平市井萧条,不说民不聊生,那也不复宋代以来的水路重镇该有的繁华,市井凋零,到清代康熙初年,为了重振桂平的经济,再现浔州府城的辉煌,在1666年,浔州府,桂平县两级官府决定“招商引资”,招徕广东等地的人士来浔城定居经商,盘活桂平水运经济,重拾桂平的社会生机。
引来了各地商人,那总得有地方让别人开市设店,城池之内巷窄屋多,没有多少可以规划的地方。城东之外的三角嘴,地不大,地理位置也不便于后续发展;城西之外,临山水田,也不适合;城北之外,全线临江,更不用提了;城南两门,大南门外临江,但小南门外的区域就有可造之势了。
小南门外一片,到江可以开港设埠,顺着陆地往西往南,池塘众多,可塘可扩,有很大的可塑性。于是,府县当局划出区域,准其填湖塞塘,开市安居。慢慢的,周边的池塘一个个被填平,什么上结塘,下结塘,文家塘,被开辟成为街道,商业起来了,江边码头也一个个的建起来了。
发展到民国时期,上股,中股,下股街完全成街了,并以此为中心,向两边填塘建街区,形成了规模成熟的街区。街街巷巷也就最终形成了,由此带来的水运繁华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
横街尾
到民国时,也就有了现在让桂平街坊怀旧的三街六巷,除了两巷在城内,其余都在城外,主要就是这些街巷,是哪三街,哪六巷呢?
一般来说,三街,很多人都懂,就是西街,后街,横街,按划分,这三街都在桂平城外,就现在旧街一带。
西街,就是从上,下股街接头处往西的那条街道,现在这条街不起眼,成为了一农贸商业的延伸,成为“马路市场”,但真正来说,这条街道在以前还是十分重要的。
在清代以前,从桂平往西,去贵县(贵港),南宁,走陆路官道,必定是从这条街上走,桂平的西关就在西街的这一头!而西街上,还有着广西工业发展最初的,少为人知的桂平兵工厂历史。
发现桂平大咖:魏乃文,中国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总设计师
西街曾经的魏氏旧屋
后街,算是在下股街背后,所以才叫后街。说起来是和下股街并行的,两街组成个“弓”,只不过下股街是弓弦,直的,而后街是弓背,弯的。
这街主要是民居为主,记得小时候来过,这里除了巷头巷尾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有些商业外,巷内还是比较清静的。
即使到了今天,街头还是铺面,街尾则是因为街区的整体没落而沉静了下来,成为普通的民居之地。
横街,这里的话题就多了,是三街六巷中,消失得最彻底的一条街道。曾经,这里是桂平最有人气的地方,从下股街尾到人头桥桥头的左右,全是商铺,南江河段的一半码头,都在横街之下,每天上下南江各码头的人,必定要在此街上走,饭店,饭点时,不说座无虚席那也是一拔接一拔;旅店,南来北往途经桂平的人,渡江进出桂平的本地人,货运,客运都忙得很。
不过早在1968年,横街就开始了消失之途。因为当时的郁江防洪建设需要,一条高四米,宽三米,长三千米的防洪墙将横街从头到尾一分为二,从此,减少了桂平南城的水患,同时也隔断了横街的繁华,虽说码头上依然人上人下,但已大不如前了。
到近代,新立路牌的时候,也不把这条街叫横街了,而作为下股街的延伸,如今,还有一杆“下股街”的路牌立在尽头,等着拆。不管叫横街也好,下股街也罢,到了2021年的今天,因为郁江沿江路工路的施工,这街整体都将不复存在,一条更为现代化的沿江路将取而代之。
2019横街
六巷的说法就不太统一了。有几巷是比较认知比较统一的,城内的东巷,西巷,城外的水巷,窄巷,曲巷。
还有一巷就有米巷,盐埠巷,猪花巷,白社巷,福寿巷几种说法了。
白社巷肯定不是这三街六巷之一了,因为三街六巷指的就是五甲街到横街左右的巷。城内的只有东,西巷入选六巷,主要是因为二巷的在桂平厚重的历史地位,而剩余的主要是介绍城外的街区,所以白社巷不符合条件。至于米巷,盐埠巷,猪花巷这指的是哪条巷,都说不清楚,定位不出来。
但真要看地图,实际上从五甲街到上下股街和横街,沿路也就只有六条比较清晰的巷:东巷,西巷,福寿巷,窄巷,水巷,曲巷。
三街六巷示意图
东巷,以位于五甲街以东而名,当然,以前的五甲也不叫五甲街,几百年来,换过不少的名字,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总之,东巷之名就是这街的东边,这里也是桂平旧城区最古老的巷道之一。
巷子西起五甲街,东止于公AN局门口,现在虽然窄而沧桑,但他的出名之处,不在于现在的局子,也不是近代是通往李公馆(李宗仁在桂平时的住所)的巷道,而在于以前这里是一条古代桂平学子科举的启航之路。
明清时期,东巷尽头,就是桂平科举要地,县学宫,县学署所在,多少桂平科举之仕,从这里进出,参加了最重要的县试,只有昂首走出了东巷,才真正有机会去参加以后的府试,乡试。几百年间,见证了多少人的科举成功与失败,只有东巷自己才知道了。
东巷旧屋
西巷,以位于五甲街以西而名,与东巷相对,东起于五甲街,西止于桂南路,也就现在武装部斜对面。这也是桂平城内最古老的街巷之一,几百年来没有变过名字。
虽然现在是破旧而狭抑,巷内道路不平而窄暗,但往前二三百年,这里可是桂平达官贵人居住之所。隐隐约约的石板旧路,见证了很多在浔州府衙,县衙上班的大小官员都的居住往来。
清乾隆年间,肇庆府高要人谭维源到浔州府衙任职,并定居于西巷里,后来发展成为清代桂平城区四大家族之一,其他三姓都已不见记录于史,唯有这系谭氏一直在桂平繁衍下来,西山上有个文保单位——谭氏家族墓,就是这个谭维源墓,至今其后人还在西巷里生活,每年清明,也可看到其后人到西山上隆重的扫墓。
桂平:古迹西山谭氏墓
西巷旧屋
福寿巷,东起上股街尾,西至一农贸。这条巷应该是六巷之一,最大的理由是,这是除东西巷外,旧街四巷中成巷最早的,历史最远的。以前巷内有个社坛,叫福寿社,所以得名。
不过因为桂平城的发展与建设,现在巷里已经全部变样了,道也改变了。甚至巷口这里的石板路面,也早已铺于水泥之下了,只有巷口这两门青砖老房在提醒着,这曾经是条老巷子。
虽然说这条巷是旧街四巷最早建设的,但据《浔州府志》记载,在清代的时候,巷里的人丁兴旺,可是引来了山上的老虎前来。真的是老虎!还两只!潜入巷内,叼走了两只猪。
这所以不敢肯定这是六巷之一,有一个原因是,这么明显的巷子,为什么那么多老人都没有清晰而直白的记忆呢?再就是,另五巷都是单字巷,东,西,窄,水,曲,偏偏这福寿巷是双字“福寿”。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和讲究呢?
传言中的米,盐之巷指的是哪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福寿巷原来的尽头的那块地方的历史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桂平县府的城建科长黄寅五,填了新学塘,开辟了一个农贸市场,也就是现在的一农贸,那里就是福寿巷的出口。当年巷子出口位置范围左右,都以集中售米的摊点,店铺为主,所以也就称之为米巷呢?
这样,福寿巷就有两个名称了,从上股街入巷习惯称之为福寿巷,而从市场入巷又称之为米巷。加上巷内有曲直分界,于是,凑合之下,也就有了一巷两称的说法,当然,这只是根据历史事实发展的猜测,具体有什么说法,或是真的有一条米巷,那还真不知道了。
福寿巷口·2017
窄巷,位于下股街中段,巷尾可以通到水巷,得名自然就是因为他的“窄”而为名了。当然,也只是个形象,还达不到那些传说中的“L氓巷”“摸N巷”那么窄,几十厘米的宽度,两人相互侧侧身还是可以不接触而通过的。
而且,窄巷的“窄”,也仅仅是入口这二三十米而已,走过这段以后,还是天高地阔的。入口之所以窄,那也是因为临街的地方是商铺,不说寸土寸金,那价值还是有的,当初左右起房子的时候,也没想太多,能走人就人,就没留下太宽的间隔,也就有了窄巷之说了。
也是往前二三百年前,巷子后面就是桂平很著名的两个池塘,上,下结塘,这就是桂平旧八景之一——金莲夜雨所在地了。只是在数百年的商业开发之下,曾经几里宽的莲塘也就慢慢成为了民居,慢慢的夜雨之下,也就听不到金莲之声了。
桂平:浔州府城桂平八景之七一一金莲夜雨
窄巷入口
水巷,入口位于下股街,巷尾直达头塘街。为什么叫水巷呢?以前曾以为,因为这里在洪水期容易被水,所以就叫水巷。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桂平县志》说以前人们在这一带挑水,来来往往的很多,担子里的水不经意间就洒在路面上,你洒一点,他洒一点,就造成路面积水了,水巷也就成为了名字。至于为什么挑水,估计也是周边水井不多,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共用一井水,也就出现这种情况了。
当然,这只是猜想。
现在的水巷,近江一侧,因为郁江沿江工程的施工,早已拆得七七八八了,很多原居民也得到了房屋的置换与赔偿,住进了新的楼房,昔日老巷就等着换新颜了,只有那边的社公大榕树,还立在那里,静看着这里的巨变。
水巷口
曲巷,又叫九曲巷。连接着后街街尾,出口通出原来的横街,巷如其名,九曲十八弯。这有点夸张,就是个意思。
关于这条巷,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早就知道,只是一直没有走过。为了写这篇文章,特意的去走上一趟。
九曲肯定是没有的,“九”只是表示弯多而已。巷中花岗岩石板路依然,只是越近原来横街方向,就越落寞,这里应该已经被征收,巷中很多房屋都已人去楼空,门,窗都拆走了,屋内都是一片狼藉,老一点的房子,更点破败之像。
总之,曲巷应该剩不了几天,也将消失了,不久的将来,将是平地一片,无所谓曲直了。
曲巷内景
曾经,桂平的各大单位,企业,几乎一多半都集中在这街区范围,只是九十年代,南北江桥陆续开通后,这里才渐渐退出桂平商业重要的地位,回归平静。
繁华不在,这三街六巷,各处街巷依然保留着历史的记忆,石板路依然隐约可见,随便走走,都还可以看见那么一座两座写满沧桑的青砖老瓦屋,或是被弃,或是依然住着人。只是在不经意间,街景慢慢的变化着,新的房子起来,花岗石路面一段段的被水泥沙浆所掩盖,老一辈人远去,新一辈人的搬离,窄狭的巷道,慢慢远离居民们的生活需求,一街一巷都随着时代的的改变而改变。
这些街,这些巷,更趋于安静而少人探访,他们的历史正慢慢被人所遗忘,以前的历史,现在的故事,没有多少人关注了。
正如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虽然号称桂平坊间宣传历史人文第一人,写着三街,讲着六巷,但也不能确定,到底有没有讲对这三街,这六巷,包括很多桂平地方历史故事,毕竟,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的时代和那个时代,还是差了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
不管怎么说,现在,环境变化,桂平街人的三街六巷,再不说,也就没人说了!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认为的三街六巷,是不是你知道的三街六巷呢?
三街:西街,后街,横街;
六巷:东巷,西巷,福寿巷(米巷),窄巷,水巷,曲巷。
如果不是,请在评论区留言!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