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八十八首《倦夜》(杜甫)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倦夜

     【中唐·杜甫·五言律诗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拼音版:

zhú liáng qīn wò nèi,yě yuè mǎn tíng yú。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zhòng lù chéng juān dī,xī xīng zhà yǒu wú。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àn fēi yíng zì zhào,shuǐ sù niǎo xiāng hū。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wàn shì gān gē lǐ,kōng bēi qīng yè cú。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作品介绍]

《倦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前六句描写夜晚绿竹、庭院、朗月、稀星、飞萤、宿鸟等景物;后二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总结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诗人爱国忧时之意旨。全诗炼字精妙,构思精巧。黄生评此诗云:“前幅刻画夜景,无字不工。结处点明,章法紧峭。”

[注释]

⑴倦夜:题注:《吴曾漫录》云:“顾陶类编题作《倦秋夜》。”倦:疲倦。
⑵凉:凉气。侵:侵袭。卧内:卧室,内室。《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⑶野:野外。满:一作“遍”。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⑷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艺文类聚》卷一百引晋李颙《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⑸稀星:稀疏的星。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
⑹“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暗飞:黑暗中飞行。自照:自己照亮自己。水宿(sù):谓栖息于水。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⑺干(gān)戈: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⑻空(kōng):白白地。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

  [译文]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好一个清秋月夜!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赏析

壹/

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王嗣奭《杜臆》云:“此诗亦必到村后作。”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草堂,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不禁忧心如焚,因作此诗以抒发感慨。

整体赏析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名家点评

宋代苏轼: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外味。“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若杜子美“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则才力富健,去表圣之流远矣。(《东坡志林》)

宋代朱熹:杜子美“暗飞流萤照”,语只是巧。韦苏州云:“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此景可想,但则是自在说了。(《朱子语类》)

宋代范晞文:老杜诗:“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前辈谓此联能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对床夜语》)

明代胡应麟:(咏物诗)唯杜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如……《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诗薮》)

明代池显方:刘须溪曰:“暗飞”二语,以为赋景则浅,以为兴比则长。作者于景未有不兼(“暗飞”句下)。(《李杜诗选》)

明代钟惺:三字体物最精,亦人所累言说不出者(“暗飞”句下)。(《唐诗归》)

明末清初唐汝询:“重露”一联直书所见。(《唐诗解》)通篇清雅,结更悄然。(《汇编唐诗十集》)

明末清初王嗣奭:题曰《倦夜》,是无情无绪,无可自宽,亦无从告语,故此诗亦比兴,非单咏夜景也,似不宜逐句贴解。(《杜臆》)

明末清初王夫之:清适如此,必非指天画地以学杜人所得。(《唐诗评选》)

清代何焯:此诗前三句上半夜,下三句后半夜,以“徂”字结里,以见彻夜不寐,悲且倦也(“空悲”句下)。(《义门读书记》)

清代查慎行:静极细极,此段境界。他人可舍不能至也。首尾四十字,无一字虚设。五律至此难矣,蔑以加矣。(《初白庵诗评》)

清代纪昀:体物入神,而不失大方。观姚合、贾岛之体物,有仙凡之别。五、六寓飘零之感。李天生:写倦俱在景上说,不用羁孤疲困之意,所以为高。(《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黄生:尾联见意格。写景处无一字不用意,体物之精,千古无两。清夜之景本佳,但因干戈未定,万事萦心,无复佳赏,亦空悲此夜之徂而已。以“清夜”二字,收拾一篇之意。(《唐诗矩》)

清代杨伦:李子德曰:写夜易,写“倦夜”难。却俱只在景上说,不着一“惓”字字面,故浑然无迹。邵云:清景如见,一结感慨。(《杜诗镜铨》)

佚名

赏析

贰/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 (765年),安史之乱已平,但吐蕃入侵,中原仍是战火纷乱,诗人忧时忧民,常常彻夜难眠。《倦夜》正是表现诗人秋夜徘徊、通宵不眠、倦累忧愁的诗章。
首联,月亮升起于竹梢头,阵阵凉风拂过竹林,侵入卧室,清冷的月光洒满庭院的角角落落;颔联,夜更深了,露水愈来愈重,在竹叶上凝成许多水珠,点点滴滴落个不停,天空中的星星稀稀落落,似有似无,师民瞻评“有无者,星明灭之状也”(《九家集注杜诗》),此联描写了“露重则化水”,“月明则星稀”的自然景观,可谓观察细致,刻画入微,难怪宋代范晞文评说“此联能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对床夜语》)。颈联,夜将尽,黎明将起,萤火虫闪着微弱、疲惫的光,竹林外小溪边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开始和鸣着。尾联,点明自己整夜难眠、悲愁难抑都是因为国家干戈未休,人民不能脱离苦难!
刘克庄《后村诗话》讲“诗以体物验工巧。”优秀的诗人,无疑应是善于景物的描写、刻画,而一首好的诗歌,既要情真,亦要景好,这“景好”就取决于诗人的“工巧”了。早自 《诗经》,刘勰就评说“ ‘皎日’、‘彗星’,一言穷理”(《文心雕龙·物色篇》),到了唐代诗歌的鼎盛期,写景技巧已臻入化境,其中当推杜甫为圣手。杜甫除“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句为后人称道外,还有 “重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 (《草阁》),“晚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晚晴》)等句,亦是刻画之工的佳句,故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评“有唐咏物诸什,少陵外无一可者”,话虽偏激了些,但却概括了杜甫高超的写景状物的技巧。以后的诗歌发展,不论怎样变化,重视诗歌的景物刻画,仍是以“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为最高准则。所谓“穷物理之变”,就是指描写景物要符和自然物理,要有生活的依据,即使运用夸张手法,也必须以真实为基础。欲“穷物理之变”,就要对描写的事物进行深入观察。正如洪亮吉所说:柳宗元“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李嘉祐“红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卤莽人能体会及此否?”(《江北诗话》)当然,“穷物理之变”,并不妨碍寓情于物,抒写真情,王国维《文学小言》指出:“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晛睆黄鸟, 载好其音。’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这里“侔于造化”,即范晞文所谓“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因此,王国维的话可视为范晞文的评论的补充深化,学诗者不可不察。
佚名

赏析

叁/

这首诗可能是安史之乱末期、杜甫在四川时作。这是一个不眠的秋夜。“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也正是这首诗的主题。不过这首诗则把这种感情通过秋夜景色的描绘,写得更为细腻,更为深刻。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形象,在我们的眼前,得到了更鲜明的体现。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这是初夜之景。庭院中的竹子,被风儿吹得瑟瑟作响,使人感到了些微的凉意。而且这凉意已经渐渐地侵入到了卧内,使卧室之内也凉爽起来。不言而喻,诗的主人公并没有睡着,他听到了风儿吹竹的声响,他在卧室之内也感受到了这凉意,他在床上是翻来复去地睡不着。干脆,下得床来,到庭院中去走走吧,只见“野月满庭隅”。这是一个多么静谧幽恬的环境,月光洒满了庭院,而且是村野之月,这本身是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夜,再加上习习的凉风,把竹子吹得瑟瑟作响,真使人要击节长叹“今夕何夕”了。

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之下,作者在庭院中漫步,他想得很多,很远。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不知不觉之中,夜已经很深了:“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露水不停地下,在竹上凝结,而成涓滴,细小的水滴在月光照耀之下,是多么的晶莹可爱啊,它们慢慢地滴在地上,沾湿了地面,我们的可敬的诗人,在庭院中漫步,他的衣衫也会打湿了吧?他也会感到更凉了吧?只见他这时抬起头来,仰望长空,满天的星斗不见了,剩下的稀稀疏疏的星星,仿佛也在对诗人眨着眼睛,或灭或暗,牵动着诗人的愁思!是该睡的时候了,诗人在想什么?什么事使得他不能入睡?通过这四句诗的描绘,在读者心中引起了悬念,可是作者还要把这种悬念继续下去,一直到诗的末尾两句才告诉读者,这样,诗的感染力也就更强。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一联写的是夜将尽之景。初夜时的明月,这时经不见了,天空显得黑乎乎的,眼前只有在暗中飞着的萤火虫发出点点闪闪的光,耳中,只有在水边宿夜的鸟儿发出相呼的叫声。这都预示出长夜漫漫的将旦。者着重写萤和鸟是有道理的:萤儿“自照”,是多么的孤独凄凉;鸟儿“相呼”,更引诗人对伴侣的思念。这时候的情和景,是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我们如果结合人的身世来理解,那就更觉得描绘得十分贴切。

诗到这里,我们不禁佩服诗人体物的细致和意境的绝妙。写的都是眼前常见景物,而描绘出的画面却十分的细腻、生动,引人神往。杨慎在《词品》卷二中说:

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虽然说的是词,可是诗也是同样的道理。袁枚也说:“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着手成春,故能取不尽而用不竭。”(《随园诗话》)我们不禁佩服杜甫,即情即景,随手拈来,而又各具特点,感人肺腑,真是名家手笔。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灵魂。诗人至此才点出长夜不寐的原因:“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世间的万事,都寓于不停息的战争之中;而自己呢,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不受朝廷重用的闲官,对国家、对人民能有多少贡献呢? 因此只能白白地悲叹清冷的夜晚的过去了! 诗人在同一时期的一首《村雨》中也写道:“世情只易睡,盗贼敢望忧。”正写出了他与那一般昏庸腐朽的官僚们的不同,他的心,是忧国忧民的,他是希望人民能过着安定的生活的。这时,诗人的形象也就高大了。诗人获得人民的爱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说说诗的题目“倦夜”。倦夜者,作倦于秋夜也,诗人竟夕不寐,故云倦夜。这两个字为题,既新颖,又含蓄而耐人寻味。历来以“夜”为题来作诗的人,很少是用“倦”来修饰“夜”的,而着一“倦”字,便在“夜”中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便有了生命力,便不是一般的景色的描绘了,这一点,恐怕也是我们新诗的作者们值得借鉴的吧!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