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本奇书诠释了“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意
自古以来,无数名人隐士怀揣着各种目的,在茫茫天地之间穷极一生的寻找宇宙的终极秘密。比如二战时的希姆莱为了第三帝国的复兴,派遣探险队满世界的寻找神秘力量。秦始皇为求长生网罗天下能人异士寻访海外仙山。
无一例外的,他们的探秘之旅最终都无功而返。那么宇宙的终极秘密究竟是什么?它又存在于哪里呢?它既不存在于海外仙山中,也不存在于《盗墓笔记》的青铜门后,其实它就存在于一本奇书中。
那么这本奇书是什么?它又讲了什么呢?
得遇名师
这本奇书的名字就叫《化书》,为唐末谭峭所作。谭峭出生于名门,自幼饱读经史子集,文风清丽。然而就像与他同一时期的谢自然和韩湘子一样,谭峭并没有把一肚子的学问用在考取功名上,反倒是对黄老之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遁世修仙和长生不老当成了终极目的。
后来他辞别了父亲,遍游长白山,青城山,泰山等名山,四处拜访仙人的足迹。直到某天他来到了嵩山遇到了一位道士,通过与道人的一番精彩问答,让谭峭最终明白了宇宙的终极秘密——变化之道。自此他便长留山中,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千古奇书。
那么他与道士说了什么呢?
宇宙终极之谜
也许是不想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也许是急于求成,谭峭与道士一见面就提出了最核心的问题——宇宙的终极秘密是什么。没想到道士不假思索地说:是化。那么什么化呢?道士接着说:道可道,非恒道。宇宙万方,千变万化。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道理和方法是固定的,但是形式却是变化的。
阴阳即是变化也是转化:枭夜明而昼昏,鸡昼明而夜昏,其异同也如是。或谓枭为异,则谓鸡为同;或谓鸡为异,则谓枭为同。孰枭鸡之异昼夜乎?昼夜之异枭鸡乎?枭鸡之同昼夜乎?夫耳中磬,我自闻;目中花,我自见。我之昼夜,彼之昼夜,则是昼不得谓之明,夜不得谓之昏。能齐昏明者,其唯大人乎!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说:猫头鹰白天睡觉晚上干活,而雄鸡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那么它们谁是正常的?评判它们正常与否的标准是昼夜吗?耳内的钟声只有自己听得见,心中的花朵只有自己能看见。用自己的作息习惯去评判别人正常与否是不明智的。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把光明和黑暗同等对待。
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众所周知,“道可道,非恒道”是老子《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其实都是在解释这第一句话。据说《道德经》被一个传教士带到了欧洲,2000年以后,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现代西方哲学。
化之源
面对这个古已有之的问题,谭峭表现得还有些不服气。道士又对他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按照笔者的理解就是:道之变化的根源,是由虚无中产生精神和意识,精神和意识又产生了元气,元气又转化为实体。在虚无中的实体没有区别,而在现实世界中的形态却千变万化,这就是道之用也。实体在现实世界完成一个循环后又归为虚无,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不要以为这都是虚妄之说,中医就把左肾叫做命门,认为左肾中存在着人出生之后仅存的一缕元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气。生气弱了人就容易生病和衰老,在迷信的说法中还会招致邪魅上身。
化之道
谭峭听完,似有豁然开朗之感,接着又问道士化之道是什么。道士说:天子作弓矢威天下,天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君子作礼乐以防小人,小人盗礼乐以僭君子。有国者好聚敛,蓄粟帛、具甲兵以御贼盗,贼盗擅甲兵、踞粟帛以夺其国,或曰:“安危德也。”又曰:“兴亡数也。”苟德可以恃,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以凭,何必广甲兵乎?
无所不能者,有大不能;无所不知者,有大不知,夫忘弓矢然后知射之道,忘策辔然后知驭之道,忘弦匏然后知乐之道,忘智虑然后知大人之道。是以天下之主,道德出于人;立国之主,仁义出于人;亡国之主,聪明出于人。
这两段话的意思大致是说一个国家的兴衰,不是由统治者的德行和气数决定的。如果是的话,那么又何必穷兵黩武呢?忘掉管弦方知音乐之妙,忘记自己才能不被声色犬马,功名利诱所打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劳动人民书写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
《化书》
谭峭听完顿有所悟,自此便拜道士为师,在山中悟道十余载。《化书》就是在那个时候写的,全书一共分为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共一百一十章。其中前两卷讲的是道家思想也即大道,后四卷讲的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之中诸般事物对人的影响。
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书中有很多关于道家炼丹,修仙等看似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是笔者认为值得我们思考和肯定的东西更多。
宇宙里哪有什么终极秘密,其实《化书》不过是通过对所有道家典籍和道家思想的深刻解读,向我们阐释了一个世人皆知的道理: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往往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验证,到头来却是悔之晚矣。
所以才有人说,如果能从头活过,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会成为伟人。小伙伴们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