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莫测《竹编》
文/莫测
【作者简介】莫测,重庆作家协会、散文学会、公安作家协会会员,重庆纪实文学理事,签约作家,曾从事过文化教学、新闻宣传、报刊编辑等工作,著有小说、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著作多部。所写文章先后被《人民公安报》《啄木鸟》《法制时报》《重庆日报》等百余家报纸、杂志和文学网站刊登录用,纪实文学《张君和他情妇们》《见证W》,先后被海内外数百家媒体转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有了勤险节约的好习惯。当他们所获取的野果、米粟、猎物一顿吃不完有剩余之时,不是将其随便扔掉,而是保存下来,留着下顿继续享用。保存在哪里呢?先是保存于山洞,结果遭到鼠蛇偷食。继后挂于树桠,又遭鸟雀侵袭。
无奈之下,只有另辟蹊径。
在实践中,原人发现用藤蔓、竹子编织成筐篼篮可以储藏货物。经过比较,发现竹子比藤蔓更坚韧、结实、耐用之后,就把竹子作为了编织筐篼篮的主要材料。这种竹编技艺,沿袭至今,长久不衰。
一般农村人,除了耕作土地、喂养家禽家畜之外,都会几门手艺。如石匠、木匠、篾匠和泥水匠等等,家里砌灶台、做板凳、编撮箕背篼之类,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基本上不求助他人。会手艺,是农村男人的基本功,也是被人尊重、被人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那些手艺,大多比较简单,可以不拜师傅,只要脑筋灵活,模仿能力强,勤于动手,要不了几天时间就学会了。所学手艺,几乎家家需要,户户实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使这些技艺代代相传。
以前,我这农村娃,除了读书、拾柴放牛羊之外,对所有手艺都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某一天,当我发现家里的篾席坏了无法修补之后,就产生了学习竹编手艺的想法。
学竹编,先不是学习编织,而是挑选竹子。这一步很简单,就是挑选那些有二至三年竹龄的竹子,要求外表光滑,没有虫迹疤痕,竹身颀长挺拨,竹节均匀,色泽一致。
在此基础上,学习锯竹和破竹。锯竹就是用锯子把竹子头尾锯掉,再根据竹器要求锯出竹子的长短。破竹,则是用篾刀将一根单独的竹子破成若干块,再把块破成条,最后剔除竹节。竹条非常有讲究,根据竹器需要,有青黄、粗细、厚薄、长短和干湿之分,破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竹器的质量。很多竹器不好看,上不了档次,都是因为这一步过不了关。
竹条准备好之后,就可以编织了。编织的东西或者存在于编者大脑之中,或者有样品,依葫芦画瓢。
我曾经看别人编了一次竹扇,于是决定也从编竹扇开始学起。
经过三天努力,我的竹编处女作——竹扇诞生了。但是,我没敢拿出去见人,因为它太丑陋,见不得人。主要原因是篾条粗细厚薄没掌握好,使其凸凹不平,啮牙裂缝,左右比例失调,不但难看,还不关风。与其说是竹扇,还不如说是块篾耙耙,羞得我一伸手就把它塞进了炉灶。
不过,我没有气馁,又开始编织那些技术要求稍低的撮箕、筲箕、竹篓等。再编织箩筐、虾耙、背篼。技术有所提高之后,就编织斗笠、竹篮、竹席。再后来,感觉技术差不多了,我才又去编织竹扇。这时编织的竹扇,不但模样俊俏,手感轻巧,而且还在上面编出了几朵梅花图案。
尽管如此,我对自己的竹织手艺也不敢恭维,因为不论从破竹,还是从编织技艺来看,都很粗糙、低级、拙劣,编织的竹器自己使用还勉强可以,根本上不了大雅之堂。我暗地里与街上摆着叫卖的竹器作了比较,我那手艺还混不到饭吃。其实,农村人学手艺,大多浅尝辄止,学而不精,不是为了混饭吃,而是图个方便。艺多不压身,用时不求人。
竹子纹路清晰,易分易析,在熟练者手中,好比庖丁解牛,运用自如,游忍有余。但是,竹子又钢硬似铁,锋利如刀,稍不注意,它就会让你皮开肉绽,鲜血长流。在竹编初学者的手指上,十之八九都留有道道被竹子刺伤的疤痕。但是,被刺者无一退却,简单处理一下伤口又继续编织,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使竹织艺术在广大农村流传甚广,发扬光大。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