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人生低处的高贵 ——读余秋雨《吴家小史》有感|书评

刘庆国:煮鸡蛋|散文

文/星子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书名曰《吾家小史》,自然是回顾家族历史的。该书以细腻生动的文笔,娓娓讲述了他们一家四代人在文革及其前后的风雨人生和心路历程。
一打开书便被深深吸引,手不释卷,恨不能不食不寝一口气读完。那亲切自然的文风所带来的感觉,就像是与作者对面而坐促膝长谈,似乎他眼眸中透发出的深邃而又思索的光芒就落在我身上。随着他的讲述,他们一家人,那一个个模糊的身影,曾祖父、祖父、祖母、外祖父、爸爸、妈妈、叔叔、“我”以及妻子,风尘仆仆,从遥远的时空跋山涉水而来,愈走愈近,愈来愈近,最后来到了我的面前,清晰可触。
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动荡,若落到一个家庭,一个个体身上,往往会成为一种毁灭性的力量。作者在文中写到:“像一切败落一样,最后一关是人格灾难”,然而这一家人,反而在人生的穷困之处愈加显示出人性的高贵,令人心生敬意!
“无与伦比”的祖母
祖父因家道败落抽上了鸦片,变卖和典当了家里的大量财物,还举债累累。
祖父去世后,带着七个孩子的祖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卖房还债。按照当时闯荡者的习惯,这些债,大多是“心债”,没有凭据的,所以祖父生前借给别人的钱一家也没有收回,国难当头,欠债的人家甚至连提也不提。然而祖母却把英租界的房子卖掉,偿还了祖父生前的全部欠债。
日本军队从几个方向向上海进攻,上海变成了战场,当大部分人争着向租界里面搬家时,祖母却带着七个孩子在位于租界外的闸北地区的一个贫民窟里租了一间小房子,晚上一家大小打地铺。祖母开始打听学习如何像穷苦人一样生活,并加入到难民收容所的工作中,一方面可以为抗日做点事情,另外,这份工作有一点微薄的薪水,可以勉强养家糊口。长子也在另一个难民收容所里做事。
丈夫去世,自身新寡;家道中落,负债累累;卖房还债,家徒四壁;外敌入侵,生活动荡。一桩桩一件件,每一桩都给人以沉重的打击,每一个都让人愁上加愁,然而更为艰难的事情是,在上面所述的这一切不幸抱团到来后,一家八口怎样活下去。
祖母睿智果断,却有处理麻烦事务的能力,然而更可贵的是品质!一个在大上海十里洋场中经历过富豪生活的阔太太,面对着转身变成靠双手劳作自力更生的贫民窟寡妇的新身份,面对着身后还有七个孩子七张嘴要喂养的艰难处境,没有哭哭啼啼,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到处装可怜,也没有犹豫迟疑,她挺直脊梁,抬起高贵的头颅迎击困境。她坚定不移地决定卖房还债,“少还一家债就等于全部没还”,决不欠人一分一文,这种勇气、担当与正直,堪比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
唯有真的猛士,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才能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番从天而地般地跌落,云泥之别的落差,即使是须眉男儿,又有几人能坦然面对!
后来七个子女中六个相继早亡,余家也七灾八难。子女早逝,人生至恸,更何况六个之多。在一次次的失亲痛苦中,在每一个危难关头,祖母都能带领余家走出险境,也成为了全家人的精神领袖。
鲁迅说,“有人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而祖母,却因同样的遭遇,以在面对命运多舛时显现出的不屈服、不退缩、不苟且的刚强、智慧、大气、善良,收获了所有亲朋的尊敬崇拜,她“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一种特殊的强大”的母亲
余秋雨的母亲是朱家二小姐。这位朱家二小姐在婚前颇得周围人的赞誉!作者的一位远房堂祖父余鸿文先生曾说,他一生所见女子,以朱家二小姐为最。书中的海姐也说,“朱家的最大财富是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好看,论身材,大小姐更胜,而论品级,二小姐更高。”这个品级,是指书卷气。大小姐热闹,二小姐安静。
上海已经全被日本人占领了,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朱家父亲,也就是余秋雨的外祖父朱承海先生因为格外看重人品,主动提婚,把二小姐嫁给了余秋雨的父亲余志敬先生。当时,朱家家境殷实,又刚刚把大小姐许给了富豪王家,而余家连在上海安家都难,所以只能回到农村老家去娶妻生子了。
朱承海很清楚自己家的二小姐,他说,“她没有吃过苦,但她吃得起。”事实证明,二小姐堪当此誉。
这位大上海的富家二小姐为了在战争年月支撑起一个小家庭,别离了在上海工作的丈夫,由婆婆陪着,到最贫困的乡村安心娴静地度过自己美丽的青春。对她来说,生活就像是一下子跌进了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在乡下,她初为人母,为她的长子起名“秋雨”。
乡村方圆多少里内,只有这位二小姐一个人识字,她自觉自愿地挑起了乡村文明启蒙的全部重担。她为村里的人们写信,读信,教妇女们识字,开办识字班。后来,村里成立了“生产合作社”,母亲每天晚上又要记劳动工分,算账。在余秋雨的弟弟出生后,写信记工分的事情便由七岁的小秋雨代劳。
举家到上海后,又遇到了饥荒和文.革,余秋雨父亲被揭发关押,全家八口人的生活,靠被打倒人员的每月二十六元人民币的生活费来维持。家里所有稍稍值钱的东西早已被卖完,那么,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操持。在写给母亲的悼词中,余秋雨曾疑惑,那一段艰难的日子,母亲是怎样一天天苦撑下来的?“全家竟然都没有被饿死。”
这样一位知书达理,富也安心穷也安心,有责任又能干的母亲,却始终沉默着,她微笑腼腆少言语,心有善意却又豁达大气。她在沉默微笑中坚守着自己随遇而安的“天道天理”:“不管别人怎么闹,都要好好活下去。”活下去,好好活下去,这是她心中的终点,也让人想到史铁生的母亲。是的,对一位母亲来说,没有比一家人活着更大的事!余秋雨的父母同岁,母亲却能够比父亲多活十年,原因之一,是她压根儿不听不理那些恶言。因此,恶言也不能中伤她。
余秋雨在书中写道:“我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当然忘不了杀父之仇;但我又是妈妈的儿子,懂得决不能让自己受恶言的操控。……很多读者都奇怪,我为什么受到媒体那么多谣言的一次次围攻而从不解释,从不反驳?只要见过我的妈妈,就明白了。”
这位“体面”的妈妈,“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典雅,语言永远平和”。生活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沉默的,微笑的,沉着勇毅的,长相漂亮的朱家二小姐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呵护着一家老小。临大事而有静气,遇不顺而淡然,她坚定地朝着“活下去”的目标走去,不抱怨,不畏惧,知隐忍而步伐有力。她在苦难中演绎出独属于二小姐的“品级”,更在她的儿子眼里,活出了“一种特殊的强大”。
“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余秋雨
余秋雨说,他最好的教育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祖母和母亲就是最好的老师。另一位作家也说过,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优秀的母亲是孩子的贵人,祖母亦是!如果说,余秋雨的成长方向,离不开良好的家风长久地滋养,那么他人生的高度,则是由后天的努力决定的。
余秋雨的勤奋好学,以及在接连到来的生活动荡中,饱有的对知识文化的渴望,强烈地震撼着我!文中有两次提到读书。
一处是在文革时期,余秋雨通过一位老师的介绍躲避到了奉化县的一处山间老屋。这件老屋恰好就是蒋介石在自己家乡的图书馆,叫中正图书馆。
在这里读书,没有干扰,也没有功利,他只让自己的心毫无障碍地与书中的古人对晤。中国怎么了?中国人怎么了?他要在这些书中寻找答案。起点是黄帝、炎帝和蚩尤,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墨子。
另一处提到的读书,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余秋雨在一个小房间里又开始了苦读,时间长达七年。他从古希腊、古印度开始,一点点往下啃,一共钻研了十四个国家的人文经典。他从一家家图书馆借书,当时很多著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他翻着字典一句句抠,不断地去请教隐居在上海街道间的老一代学者。到第七年,他脱胎换骨。这七年里,他完成了四部学术著作。
读万卷书,不忘行万里路。为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在无法申请经费的情况下,裹着深灰色棉袄的余秋雨,出现在甘肃高原,并由此出发,“独自向七世纪的阳关走去,走向秦汉,走向春秋,走向炎黄”。
他不仅要走完中国古路,还要走遍世界废墟,考察全世界所有最重要的古文明遗址,目的是为了与中华文明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对比。所以不乘飞机,驾车贴地而行。漫漫长路,九死一生,尤其是在中东和南亚恐怖主义的控制地区,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失去生命,有些地方是在当地工作了十几年的外交官和记者都不敢前去的。所以那数万公里,古墓荒草,血污凶道,余秋雨竟是走通的第一人。
正是这些不同凡响的经历,正是一次次陌生、冲撞、恐怖与伟大,滋养丰富着余秋雨的灵魂,让他写出了《文化苦旅》。他的考察经过以及考察所得的文字,也第一时间得到了各国的关注。
余家上下,从祖母,到父亲母亲,到余秋雨夫妇,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却从不抱怨,口无恶言,即使被逼到夹缝里求生存,也保留着为他人着想的善意。要知道,余秋雨是历届“世界大学生辩论赛”的总评审,在语言上的攻伐之道,造谣者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余秋雨的克制与沉默,让人仰视。人之相交,羡其才华,敬其人品,余秋雨正以其才其品,被读者投票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
关于余秋雨的岳父母,也有一件事情让我深刻铭记。岳父在文革中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当街挨批斗,他只担忧,他的三个孩子看到父亲被捆绑在大街的高台上受尽侮辱,会不会对人世种下太多的仇恨!所以与妻子商量,把孩子送到农村去。
祸福相依,恶善相随。也许正是生活的泥泞坎坷和众多的人格败落,才让这些高贵的灵魂,倍感高尚的价值。祖母柔中带刚,母亲静中有韧,岳父母坚守善良,余秋雨沉默奋进,这一家人,不以恶传恶,不以仇报仇,给荒漠以甘泉,酬暗夜以晨曦。
这是一个灾难压顶却仍然坚守高尚的家庭!
写于2019年8月
作者简介星子,陕西人,中学语文教师。
(0)

相关推荐

  • 无非是些温热罢了。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自从把步数跟微信关联之后,每天都有一万多步,偶尔有个两万步. 一个朋友说,为啥走那么多呢.我说,锻炼一下,过年好走亲戚啊.这话一说,眉眼顿时活泛了,好 ...

  • 祖母,您在哪里?

    祖母,您在哪里? 我没见过祖母.她去世时父亲只有十五岁.我的两个姑姑,也就是祖母的两个女儿,大的十二岁,小的才八岁. 我见过祖父.印象中他是一个忧郁的老人,小时候我吃零食的采购员,每次上街总忘不了给他 ...

  • 独家专访|赵珩先生谈文人与戏

    时逢中秋,有幸拜访赵珩先生.赵先生在他的彀外堂接待了我们,赵先生的彀外书屋装饰典雅,一面书柜藏书甚多,墙上书画.架上陈设都透露出浓厚的文人气息.赵先生精神矍铄,和蔼健谈,为我们详述了文人与戏曲的奇妙缘 ...

  • 悦读丨我的祖母是童养媳!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图文 | 朱国强 ▲197 ...

  • 外婆在哪里?(散文)

    外婆在哪里?(散文) 飞翔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 我出生以后没有见过外婆,她长什么模样?我一慨不知. 当我懂事后,母亲告诉我:"你的外婆早不在人世了,我1岁那年,你外公贪赌,把家里钱输光了, ...

  • 稷山 刘慧竹//母亲的煊子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

  • 《简爱》:守住“人生低处”的女人,才配拥有高贵的人生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这句话的意思解释起来,是说大约每个人都有 ...

  • 徐方芳:低处的高贵

    紫花地丁是敏感的精灵,在每一个春天早早捕捉到悄然萌动的阳气.寒意犹存,一片枯黄中,紫花地丁一夜之间探出几片黄绿的叶儿,几乎同时,小蓓蕾也冒出来,尖尖的,像鸡雏啄开蛋壳的喙.一天一天,叶片变绿拉长,花蕾 ...

  • 诵读:守住人生低处,才能风淡云轻

    守住人生低处,才能风淡云轻 作者:佚名   诵读:神话 人往高处走,大抵是不错的. <周易>上说,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可见不管是处在事业开端,还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要克制低调.委身低处, ...

  • 守住人生低处,才能风淡云轻

    人往高处走,大抵是不错的. <周易>上说,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可见不管是处在事业开端,还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要克制低调.委身低处,是中国人处世的一门千年绝学. "地低成海,人低 ...

  • 感悟人生: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是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谁知低处纳百川!

    感悟人生: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是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谁知低处纳百川!

  • 守住人生的低处,才是真正的高人

    人往高处走,大抵是不错的.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守住人生的低处,是一种清净内敛,是人生必须摆正的一种稳重姿态,必须按捺的一种谦逊言辞,必须平抑的一种处世风格. 委身低处,是藏锋 ...

  • 守住人生的低处,才是真正的高人(深度好文)

    人往高处走,大抵是不错的. <周易>上说,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可见不管是处在事业开端,还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要克制低调.委身低处,是中国人处世的一门千年绝学. "地低成海,人低 ...

  • 《作家专栏》总第484期:低处的梅花|星子(江西)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文学新高地 时代最强音 弘扬真善美 汇聚正能量 文学 梦想成真的摇篮 作家 异彩纷呈的平台 扩版増栏谱新篇 --纸刊<天赋文学>报二期新颜 <天赋文学> ...

  • 卓尔不群,却又谦恭有礼的星座,人生里看得见高处,也守得住低处

    事实上,真正高贵的人,他们就如同我们日常里所看到的水一样,可以宁静,更可以温厚,同时,也能够充分地展现出自己的博大.相反的,一个傲慢的人,迟早会因为自身的无视他人而陷入泥潭,甚至沦为害人害己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