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宁:金香炉传奇|故事
文/姜广富
【作者简介】姜广富,喜爱文学写作,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活跃在文学创作圈内的老兵。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纵观《三国演义》,它是一部赤裸裸的战争血泪史,也是一部战争狂人的表演史,诸侯们为了扩大地盘,攫取更大的权力,连年征战,把平民百姓推入到战争的深渊。东汉末年,皇帝懦弱,诸侯争霸,逐鹿中原,自封为国,后为三国鼎立,这就为大规模的战争埋下了伏笔。曹操、刘备、孙权为争夺地盘,把国家拖入到战乱之中,杀来斗去,所有的地盘到头来还不是三国归晋,成了司马家族的天下,充其量,我看曹操、刘备、孙仲谋,都是司马家族卖力的打工仔。三国归晋,归的好哇!这是社会的变革,人类的进步,国家统一,没有了战争,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国家有精力建设,百姓们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有一问题,至今我不曾明白,孔明先生未出草庐却知天下大事,群雄割据,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是天意,世人不可违。孔明先生既然是智慧的化身,睿智的代表,怎么能违天命而为之,屡屡兵伐中原呢?蜀国的军事力量如何,作为丞相、军师的孔明先生,应该心知肚明,了如指掌吧!
然而,先生不顾国家的积贫积弱,又一次次兵出祁山,兴兵伐魏,蜀魏相比,无论从地域、兵力、财力、物力,蜀国都无法和中原抗衡,先生既有再强烈的报国之志,也不能上违天命,下违民心,连年对中原用兵,以卵击石,损兵折将耗尽国力,导致国家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孔明先生,国不论大小,主政者要努力发展生产,让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足,这才是王道,先生热衷于对魏用兵,青壮年充军入伍,农家失去劳动力,致使田地荒芜,粮食歉收,百姓缺吃少穿,苦不堪言,先生,这样的疆土扩大又有何益?战争不断,将士战死沙场无数,给多少家庭带来不幸,白发老人失去儿子,年轻的媳妇成为寡妇,孩童没了父亲,年迈的爹娘呼唤儿,孩童哭喊爹,这令人悲戚的场景先生没看到吗?那撕心裂肺的哭声难道还没听够吗?孔明先生,你治理国事,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又加上多年的鞍马劳顿,操劳过度,身染重疾,虽抱“兴复汉室,还于国都”的宏伟志向,其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孔明先生,即使伐魏成功,天下归汉,刘禅能把皇位让给汉献帝刘协吗?不能,绝不可能,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蜀汉打着“兴复汉室”旗号,兴汉是假,自己做皇帝是真。再说,这个“乐不思蜀的刘禅,连一个小小的蜀国都治理不好,那有能力统领三国,到头来,还不是又一场场血腥杀戮,又要改朝换代,死伤的都是兵卒,殃及的是平民百姓,帝王将相的功成名就,都是建立在士兵的累累尸骨之上。“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至理名言,先生难道不懂?
先生辞世后,作为接班人的姜维,继承先生的遗志,不自量力,仍调兵遣将,曾九进中原,致力伐魏,都是徒劳的无用之功,导致蜀国军力微弱,军备松弛,兵微将寡,国之疆土,无精兵良将把守。魏国将领邓艾、钟会兵分两路,去取西蜀。邓艾取道阳平岭,度过险峻之地,亲率二千余精兵悍将,攀悬崖,跨陡壁,奇袭蜀国都城,一个曾经三足鼎立的蜀国,竟被一支劲旅所灭,岂不悲乎!孔明先生,如果不是连年征战,耗尽了蜀国的军备财力,蜀国不至于那么不堪一击吧?何况,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倘若国富民强,加强武备,借助天险,岂能亡国乎!因此,治理国家,要以民为天,居庙堂之高要忧其民,才是治国之上策,否则,违天命,失民心,一事无成。到头来,“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