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肺鱼的悲惨命运:战胜了缺水和饥饿,不吃不喝也能活5年,却被人们封印在墙壁中
在非洲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大陆,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独特物种。而在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突尼斯,就有这么一个叫杜兹的偏远村落。
在这里白天气温高达42度,酷热得就像火焰山一样。这里的土地龟裂,河流枯竭。然而即使在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中,依然有一种神奇的生命在这里繁衍。
龟裂的土地和广袤的沙漠
提到在沙漠中生存的动物,你可能想到的是蝎子、响尾蛇或者沙漠狐。
但你绝对想不到,在如此干涸的土地中,竟然还能挖出来鱼!
而这种鱼竟然能不吃不喝生存好几年,因此它们被人们称之为不死神鱼。
我们竟然被成窝端了
每当旱季来临时,杜兹这边土地上的河水便会枯竭,而当地的人为了解渴,便会拿着锄头去挖河床中的淤泥,来看看是否能在这里找到水源。
然而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
当地村民发现,在这干涸的土块中,竟然包裹着鱼!这真是让当地人大开了眼界。
我只是被困住了,并没有死
然而意外地收获不仅如此。当地人发现,这种鱼体内的肺囊里,竟然储存了不少干净的水。
这可跟村民们高兴坏了。他们将挖出来的鱼对准自己的嘴巴,然后用力猛地挤上一顿,鱼体内的水便会流出来,而饱受饥渴之苦的村民便大吸猛吸,这样一条肺鱼便被人们无情地榨干了。
在当地村民痛快完了之后,他们便随手把鱼一扔,全然不顾这条鱼死活。
然而,不死神鱼并不是浪得虚名。即便状况已经如此糟糕,它在生命垂危之际,依然用着它顽强坚韧的意志,拼命地使自己在地面上弹跳,直到它跳入到淤泥中,重新捡回了一条命。
只要我钻进水里,我就还是好汉一条!
但是,并不是每次它们都如此幸运,能靠着顽强的意志力能跳回河床当中。
由于杜兹当地的房屋都是用土块和泥巴堆成的,并没有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所以河床厚重的淤泥便成为了盖房子的最佳材料。
一些倒霉的鱼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便被人们封印在了墙体之中,成为了房屋的一部分。谁也不会注意,在他们的墙壁中竟然有一条鱼的存在。
非洲的泥巴屋
你以为不死神鱼这就算完了?那你也太小瞧它了。
虽然此时墙中鱼而且没有任何食物,但是它还没有死掉,它们会迅速进入休眠状态之中。
一旦雨季来临,由于泥土的房子并不坚固,总有雨水会渗进墙壁的泥土之中,而不死神鱼也将靠着这点雨水重新复苏。
如果运气好的话,在一个暴雨天,当大雨冲刷着墙体,导致泥土崩塌,不死神鱼甚至能摆脱墙壁的封印,破土而出。
所以它们又被人们称之为撒哈拉沙漠的奇迹。
看我来个潜龙入海
那么,不死神鱼在陆地生存的秘密是什么呢?
它们属于硬骨鱼纲、双鳔肺鱼目、非洲肺鱼科,而它能在陆地生存的秘密就在于它的鱼鳔。
它们的鳔与食道相连,在整体上呈双叶形,上面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气室,而这些气室中又长着许多的小气囊,使得它们可以直接在空气中呼吸。由于它们长着这种独特的肺,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肺鱼。
肺鱼肺部示意图
不仅如此,作为一种鱼类,它必然是有鱼鳃的,因此它们既可以在水中呼吸,也可以在空气中呼吸。适应能力堪称为鱼类中打不死的小强。
然而由于它们肺部进化得太好,肺鱼的鱼鳃出现了退化,这就导致它们在水中呆久了之后,就必须冒出水面来透透气,如果不透气的话,可能它们会在水中溺亡。而这个特征跟我国的过山鲫简直如出一辙。
上来喘口气儿
为了应对非洲的旱季,杜兹肺鱼将提前钻进水底的淤泥之中,当淤泥中的水足够充足时,杜兹肺鱼的皮肤就会分泌出一种特殊黏液将全身包裹住,而这个粘液当它干巴的时候,就类似于保鲜膜一般,将肺鱼和周围环境分离,使得它们处于一个相对湿润的环境之中。
而在准备工作做好之后,肺鱼就会调整到休眠模式,这个时候,它们就跟会冬眠的动物一般,新陈代谢会进入一个很低的水平,而且它们不吃不喝,仅凭脂肪消耗来维持生命。
而与冬眠动物相比较,它们的代谢水平会更低。通过科学研究表明,它们的这种休眠模式最长可持续5年之久。而且这种休眠不仅是在冬天,只要是在缺水环境中,这种休眠模式将会持续开启。
开启休眠模式
那么,除了偶然的情况之外,肺鱼是如何被人类所挖掘的呢?
虽然肺鱼已经进入休眠模式,但是在泥土之下,它们必须得保证可有呼吸到空气来维持生命。
这就好像蛏子在海边沙滩下藏匿的时候,也会在沙子表面留出一个呼吸孔。
而不幸的是,当地人们也就跟赶海的人们一样,通过这个呼吸孔来定位肺鱼的位置,从而精准地把肺鱼抓出来。
赶海必看!
虽然肺鱼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生存智慧,使得它们战胜了干旱,适应了环境。但是,即使强如它们一般,也终究逃不过人类的挖掘。
不过幸运的是,由于肺鱼有着很强的繁衍能力,导致它们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肺鱼大多数的时候都喜欢在湿润的泥土中呆着,这样身上自然就有一股土腥味,真可谓是泥巴味十足。这就导致了当地的人民并没把他们作为食物去吃,而只是作为一种水源的补充。这也真的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非洲肺鱼还挺可爱
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即使是一条鱼,我们人类也不能小瞧它。毕竟能在干燥的环境下生存如此之久,这一点就不得不让我们敬佩。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尊重规律,这样才能为我们人类和自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