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目中的最佳男神居然是他?连我也想变成他的学生!
一堂作文课专访青岛语文老师郝浩
文/陆大勇
听郝老师讲课是人生的大享受。
他的声音首先就给我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他说,希望把任性保留30年之久的童心献给学生。——题记
1-用一颗童心陪孩子成长
郝浩,一个颇有点讨喜的姓名,加上他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真有点让人羡慕了。
如果你听过他悦耳灵动的声音,你的心灵很可能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触动:那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挚,在稚气和成熟之间恰到好处。
你会默默给这个老师一个满意的分数,你甚至很想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他的手中,成为他的弟子,而仅凭以上这点认识。
郝老师对语文的热爱起源很早,那是源自童年时父亲的鼓励和他对文字的天然感受,这都促使他老早就对语文发生兴趣,甚至痴迷。
他说:“从小学三年级爸爸握着我的手,写下我人生中第一篇作文《春天》的那一刻,我便爱上了写作;从开始读第一本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那一刻,我便爱上了读书;从语文老师含泪为我们朗读《乡愁》的那一刻,我便爱上了语文。”这些都让他明白:文是有情的,人是有情的。从此不改其志。
这甚至影响到他后来的教学,当我问到他如何在课堂上讲作文时,他首先强调:动之以情,以情带思。这是独特而又符合语文规律的教学,以情带思是带动学生进步的最有效方法。
同学们普遍觉得:作文不好写。许多同学甚至明确表态:作文太难了。怀着畏惧心写作文,无疑是背着包袱前行,注定难以走远。
郝老师说,,在他们这里这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他有自己独特的办法,他说:“每当看到学生们对作文产生困惑、焦虑甚至是恐惧时,我会本能地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有过同样的心理。‘感同身受’这四个字是我面对学生的起点,保持一颗童心是其中的关键。只有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老师才有机会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童心换同心——协力而为。”
我总结郝老师的方法:感同身受—打成一片—以心换心—协力而为。这16个字是郝老师长期投入教学的秘诀。
他不担心公布出来会被什么人学走,相反他想让更多的老师以这样的心理、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童心。对从小在语文知识中泡大的郝浩来说,他保持了30余年之久仍然留存和珍爱的,就是这颗童心。
当这颗童心面对家长渴望提高孩子作文成绩的眼神时,他会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来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成绩和素养。但家长常常只重视孩子成绩,不乐意在作文素养的话题上做过多停留。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郝老师不能允许自己的学生只是“一条腿走路”——只看到眼前的分数,而丧失对语文的兴趣,丧失语文素养的养成机会。所以,他会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共性和个性融为一炉,这种思考让他有了一种前所有为的眼光。如果以三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陪伴、引导、放手。
真正的陪伴是让自己的心灵跟孩子在一起,而不是看起来和他们一起读书、学习的样子;真正的引导,不是用灌输的方法把孩子的脑袋瓜塞满,而是循循善诱地开启孩子的心灵,给他们以思想和方法上的启蒙。真正的放手是相信孩子,不要一味地用老师和家长的身份垄断孩子的成长,而是放手给他们以自由发展的空间,甚至给他们一些野蛮生长的机会。
只有将陪伴、引导、放手三者打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才能让孩子在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中健康长大,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素养,而成绩的提高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成就最美好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学科,一来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二来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二者必须兼顾,执其一端,最终必导致偏颇。
郝老师的语文课堂得到孩子的喜欢,说到底是他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的结果。以作文课来说,他会把自己的作文课堂安排得井然有序,从三个方面着手:动之以情、思而有序、写而再改。
所谓动之以情,是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情带思;所谓思而有序,是说规范学生对海量素材的甄别取舍;所谓写而再改:培养学生自查、反思的意识和自学能力。
以“写而再改”来说,郝老师始终强调的是:好作文是修改而来的理念。不少同学得到老师批改作文的一个分数后,便将习作束之高阁,结果让自己错过了一次完整作文训练的机会。一次次的错过,会让自己的作文成绩和素养始终在低水平循环。而郝老师鼓励小学生仔细修改,并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大胆的“手术”,从而让孩子们在习作中充分历练自己,让自己加速成长。
阅读和作文是分不开的,有如孪生姊妹。郝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仅鼓励学生看课外书,还鼓励他们写出阅读的感受。只要能顺利写出一些东西来,不必非要数百字,哪怕只有一两百字,也是一种好的自我训练。
语文老师的一大共识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郝老师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时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读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共鸣——人是孤独的,却不甘寂寞。在人生的“孤岛”中,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不失对未来的希望,才能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写作文是同样的一种道理。”
的确,文章的根本不过是自由的书写,不受拘束地写出内心的话语,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行字都是作者这座“孤岛”向世界发出的电波,是他发出的希望,是他坚强的表现,是他活力的象征。
语文是美好的,作文是美丽的。但不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存在任何问题,郝老师理解这一点,并找到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他说:“首先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这是我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信任他。之所以在学习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共性方面我认为核心是自信心不足。而这种自信的不足一方面源于对所学科目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家长老师针对性的引导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我们知道,学生在长期家庭教育中所积累的问题,都会集中反映到课堂上来,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分辨,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郝老师说:“老师要感同身受地和学生同乐、同论、同思、同行,是我从事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基本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关键在于通过教学来发挥语文在学生和文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习,则需要打开思路,敞开心扉,规范表达。”
老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正因有了老师,一个人才能逐渐开蒙,逐步成长。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这样一个教和学的过程中,郝老师非常强调一点:老师和学生都能有尊严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同时在生活中生动地相处。
他说:“老师多一点童言无忌的豁达,学生多一点尊师重道的端正。师生仍是最美好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体现。”郝老师对此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为师生之间彼此有尊严的相处,做好了一切准备。
这样的语文老师,每个小学生都喜欢!
扫描二维码听郝老师讲课,作文节节攀升,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