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民国农村奇案:丈夫患病,妻子找人拉帮套,离奇命案见证人心险恶

民国初年,奉天省洮昌道长岭县东南四十里处有一桑家村,村上有一个富户名叫李国安。
这李国安虽名曰“富户”,其实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只不过他家中土地,照别人多了几亩,每年也能多打上几担粮食而已。再加上李国安夫妇生性吝啬,省吃俭用攒下了点土鳖钱,因此便成了村民口中啧啧称赞的“富户”了。
年近五旬的李国安,早年娶邻村女子宋国香为妻,两人膝下育有一个女儿,名叫李艳珍。这李艳珍温柔善良、性情豁达,十七岁上下更出落得俏丽多姿、艳若桃李,成了远近闻名的村花。而艳珍最难能可贵之处,是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她还是种田的一把好手。艳珍不像别的姑娘那样拈轻怕重,她种起地来,往往便是农村的大小伙子也要被甩在后头。


前些年,李国安夫妇鄙吝异常,整日守着五亩田地过日子,都恨不得地垅沟里能长出金子来。不过,等艳珍渐渐长大,李国安夫妇望着如花似玉的女儿,这才意识到他们最大的财富便是艳珍。
俗话说,“一家有女百家求”,李艳珍长得亭亭玉立,又“上得厅堂、下得田地”,因此,十里八村登门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偏偏李国安夫妇一个也看不上。这天,保长孙成登门来为邻村的兰凤楼说亲,李国安顿时眉开眼笑,乐得合不拢嘴。
皆因这兰凤楼,虽也是土里刨食之人,但却有一个善会投机钻营的老爹。凤楼的父亲兰福庆,原本就是赵家窝堡屯土生土长的一介农民,但自打远房外甥段凤林,在县公署总务科混上副科长之后,兰福庆便在永久乡公所谋上了乡佐之职。
民国初期,各乡镇不设乡长、镇长,大小事务均由议事会商讨决定。而由二十多位乡镇议员选出的乡董、乡佐,便是议事会的头头脑脑了。因此,兰福庆当上乡佐之后,可谓成了永久镇一跺脚,十里八村乱颤的人物。


正因于此,李国安闻听兰福庆为子求娶艳珍,自然也想攀上这个高枝儿,因此便收下聘礼、满口应承了下来。岂料,李艳珍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因为地头挨着地头,早与邻村的小青年宋井昌有了情愫。艳珍、井昌情投意合,见面便有说不完的话,因此两人也经常跑到村外偷偷私会。
前些天,李艳珍眼看媒公、媒婆踏破了自家门槛儿,便催促宋井昌赶紧托人提亲,否则担心迟则生变。宋井昌父亲早逝,上有寡母、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弟弟,全家都靠他一己之力维持生计,因此家境较为贫寒。
宋井昌听说艳珍家总有人提亲,便也有些焦躁起来。他回到家中与母亲商议一番后,便卖掉家中的十多只鸡鸭,置办了烟酒礼物,便托媒婆姜寡妇来到李家说亲。此时,李国安正怀着一颗玲珑富贵心,梦想凭借女儿攀上一门高枝儿,他哪里瞧得上姜寡妇所带的几盒烟酒礼物呢?因此便断然拒绝。
李国安一口回绝了姜媒婆,艳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又不好意思向父母说破心事。因此她便琢磨着过段时日,再让宋井昌二度提亲。可令艳珍万没想到的是,这两天父亲竟应了兰家媒人,要将自己许配兰福庆之子为妻。要说村挨村住着,艳珍倒也认得这个兰凤楼,虽觉他容貌尚可,偏偏身上有股隐忍戾气,且艳珍对井昌早已芳心暗许,因此便宁死不同意这门亲事。


李艳珍在家中哭闹数次,眼见父母毫不妥协,是铁了心“棒打鸳鸯”,要将自己嫁入兰家。艳珍万般无奈之下,便去找宋井昌商量对策。宋井昌与兰凤楼同村居住,自感家境、出身与容貌,没有一样能赶得上兰凤楼,因此便垂头丧气、默然无语。
艳珍看透了井昌心思,便拉住他的手坚定说道:“这辈子我非你不嫁,谁也别想拆散咱俩!实在不行,我们便私奔到外地,躲上两年再回来!”宋井昌闻言,脸上顿时露出惶恐神色,并连连摆手道:“这样不好,会影响咱们的名声,以后还怎么在村里抬头啊?”
艳珍闻言,顿时皱眉叹道:“父母趋炎附势,九头牛拉不回,我也再无其他办法。难道你就眼睁睁看我嫁给兰凤楼不成?说与你私奔,我一个姑娘家都不怕,却不知你顾虑什么?”宋井昌听了艳珍话语,也来了勇气,两人便商量起远走高飞之事。
第二天清晨,宋井昌辞别母亲,早早来至桑家村村口等待艳珍。过不多时,只见艳珍夹了个包裹,从院中急匆匆走来。国昌接过艳珍手中包裹,两人便奔往永久镇,坐上一辆捎脚马车去了长春。自此后,两人在市郊租了一处民房,平日里打些零工挣钱糊口。大半年之后,两人入不敷出,加之艳珍身怀有孕,便只好收拾东西回到了赵家窝堡屯。


艳珍与井昌私奔之初,李国安夫妇毫无察觉,及至清晨不见了女儿,四处寻找又是踪迹皆无,便开始着急起来。恰巧,村里有个拾粪的刘老汉,亲眼看到艳珍与一个陌生小伙出村,便告诉了李国安。
李国安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他多方打听才知赵家窝堡屯,也走了一个青年宋井昌。李国安顾不上羞耻,将兰家彩礼等物往兰福庆门口一放,磨头便跑到宋家大闹一场,李国安非逼着宋母交人不可。
宋母虽知两个孩子出走,却属实不知他们的去向,即使知道也不可能告诉李国安。李国安吵闹一番后,情知难有下落,一气之下便宣布断绝父女关系,这一辈子也永远不许艳珍再登家门。
过了大半年,艳珍挺着大肚子回到邻村婆婆家居住,李国安夫妇便像从没这个女儿一般,果然是一次都不曾探望。一次,艳珍想回家看看父母,李国安夫妇却将来到家门口的艳珍拒之门外。从此,艳珍虽与娘家仅为三里之隔,却再也不曾回过娘家。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春,艳珍为宋井昌诞下了第一个儿子宋国军。民国十三年冬,艳珍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宋国辉。眼看着宋井昌夫妇添丁进口,井昌的两个弟弟也渐渐长大,宋母便只好让井昌与艳珍分家另过。
于是,宋井昌便在村东空地处盖起三间土坯房,选了个吉日,便与艳珍搬到了新家居住。艳珍与井昌俱是勤劳肯干之人,两人照顾孩子,经营小家,小日子倒也过得温馨惬意。到民国十七年两个弟弟结婚时,艳珍、井昌夫妇还出了不少钱。
岂料,“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宋井昌在院子里一番忙碌后,便躺在炕上的窗口边纳凉。岂知第二天一觉醒来,宋井昌竟口角流涎、僵卧床上人事不省。艳珍见状连声呼唤不醒,便急忙找来医生诊治,这才知道丈夫得了风疾之症。
医生将宋井昌救醒,又开了几副祛风扶正汤药,终究不见病情好转。从此,宋井昌便言语不清,四肢瘫痪,常年病卧在床。艳珍每日端汤熬药照料丈夫,又要侍弄庄稼、照看两个年幼孩子,便觉日子异常艰难。
而此时,艳珍的婆婆与小儿子在一起居住,她虽有心帮大儿媳一把,却要时常看小儿媳的脸色行事。而宋井昌的弟弟都是“妻管严”,两个弟媳更不是东西:她们眼见大伯子瘫痪在床,便担心大嫂登门求借,因此妯娌俩一见艳珍登门,倒先唉声叹气,声称自家缺吃少穿、早就断了炊!


艳珍见婆婆为难,妯娌又嫌贫爱富、不肯帮困解难,她有时便只好向娘家求借。然而,李国安夫妇对艳珍当年之事,始终耿耿于怀,因此也仅做壁上观,不肯借给女儿半分银钱。好在有几个儿时姐妹帮忙,算是帮艳珍渡过了一次次难关。
如此延展数年,艳珍终究难以独撑局面。这一天,她与同村的张大婶诉说起了自己的艰辛与苦衷。张大婶闻言不免垂泪,在感叹艳珍命苦之时,猛然想起了“拉帮套”或可帮助艳珍渡过难关。
张大婶讲出“拉帮套”,艳珍虽然羞得面红耳赤,但情知丈夫缺医少药,再加上两个儿子的吃穿用度,自己一个柔弱女子实在已是山穷水尽、无计可施了。张大婶见艳珍沉默不语,心中思忖半晌便也有了主意。
第二天,张大婶趁艳珍下地干活之际,便来到宋井昌的病榻前,向他诉说着艳珍的种种艰难之处。宋井昌虽然四肢瘫痪、言语不清,但头脑却很清醒。平日里,他便看见妻子照料自己,又要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此时,宋井昌听了张大婶所言,不免默默垂下泪来。


张大婶见井昌果然头脑清楚,便拉着他的手含泪说道:“如今你媳妇再努力,恐怕这日子也难以为继。我是亲眼看着你长大的,如今你兄弟个个不肯帮忙,我便想让艳珍招赘个男人上门,也好照顾你们一家老少,总比忍饥挨饿、妻离子散要强,只是不知你依也不依?”
宋井昌闻言顿时一愣,稍加思忖后便含泪拼命点头。张大婶见状,又陪着哭了一回。直等到艳珍干活回来,张大婶当着他俩的面,便说出了招赘新夫“拉帮套”的话。艳珍万没想到,张大婶竟把话挑明;而更令她倍感意外的,是丈夫竟在病榻上拼命点头,艳珍顿时抱住丈夫痛哭起来。
张大婶又宽慰了艳珍、井昌两句,便起身来到了宋井昌的小弟弟家。她向井昌母亲和两个弟弟,说出了要么帮着艳珍招赘新夫养家,要么就是家人帮衬艳珍,否则他们家实在难以为继。
听了张大婶的话,宋母和两个弟弟尚未开口,两个兄弟媳妇为了推卸责任,便齐声表示同意;而井昌的两个弟弟,见媳妇主张让大嫂招夫,便也随声附和起来;宋母虽觉大儿子命苦,一个风烛残年之人,却也更是无计可施。
就这样,张大婶费了好一番口舌,才算统一了宋家人的想法。接着,便是帮艳珍物色一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男人。过了一个多月,张大婶便为艳珍介绍了一个身强体壮的庄稼汉。


此人名叫王春波,三年前死了老婆,无儿无女,为人木讷少言、朴实和善。艳珍相看后也觉满意,这王春波便出钱将宋家装饰一新,又买来米面粮油,便搬来与艳珍同住。成婚之后,宋井昌与两个儿子住在外间,而艳珍与王春波便住进了里屋。
自打招赘新夫,艳珍便更有空闲照顾井昌,而王春波也是买鱼买肉,殷勤服侍。即使端屎端尿也从不嫌弃。话说过了两年多,在艳珍和王春波的无微不至照顾下,宋井昌竟渐渐痊愈,有时甚至可以拄拐行走了。
一天上午,艳珍到县城药铺抓药,两个孩子吵嚷着要去,艳珍只好带着他们一同进城。而王春波要到田里侍弄庄稼,他在出门前则为井昌放好了水壶,并将拐子也放到了床前,并嘱咐他下地行走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等王春波干完活计,中午返回院中时,却见宋井昌浑身是血倒在了院中。王春波上前一看,只见宋井昌头部有个大口子,旁边地上有块带血的砖头,而井昌早已死去多时了。王春波见状,便赶紧跑到保长包福林家中报案。
保长包福林听说宋家出了命案,赶到现场查看一番后,便骑上自行车慌里慌张赶往县警署报案。小半天时光,县警署的两个探员李友、王铁军便赶至事发现场。在确认宋井昌系头部遇袭、重伤致死后,便在村中开展了排查、走访工作。


而此时,宋井昌的两个弟弟,都在媳妇的唆使下,跑来向两个探员指证,称大嫂艳珍风流成性,勾引一个男人在家。如今两人眼看宋井昌康复,便想除掉前夫,好过他们的小日子。李友、王铁军闻言,对拉帮套的王春波也顿起疑心。
好在王春波上午到田间劳作,许多村民都亲眼所见,因此很快便排除了杀人嫌疑。而随着排除的深入,邻居付永发举报称,“曾看见兰凤楼,中午时分从宋家院中慌张走出!”两个探员听了这一线索,便连忙将兰凤楼拘押到了县警署。经过一番审讯,兰凤楼才供认了杀人罪行。
原来,早已娶妻生子的兰凤楼,对当年李家悔婚、艳珍另有所爱,却是一直耿耿于怀。而令兰凤楼倍感难堪的是,艳珍竟嫁给了自己村里最穷的宋井昌,这简直就是打了兰凤楼的脸。


因此,兰凤楼对艳珍、井昌一直恨之入骨。后来,兰凤楼见井昌瘫痪在床,艳珍又招赘了新夫,便觉总算出了一口胸中恶气。这天上午,兰凤楼闲来无事,却见宋井昌竟拄着拐杖在院中行走。于是便上前挖苦他是“活王八”,并奚落艳珍不是个好女人。
宋井昌见兰凤楼侮辱艳珍,便举起拐杖想打兰凤楼,结果却被其推倒在地。兰凤楼见宋家无人,陡然动了杀机,便拿起院中的一块砖头,照着宋井昌的头部连砸数下,直到其蹬腿咽气才转身逃脱。
探员李友、王铁军审明案件真相,得了兰凤楼口供,便将其关入大牢。数月后,奉天省警察厅执行死刑批文下达,长岭县警署派出警力,将兰凤楼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至此,一桩民国农村奇案,就此侦破!
此案告诫后人:一是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艳珍与井昌的真心相爱,父母与贫穷富贵全都阻挡不了。然而在命运面前,艳珍为了照顾井昌、养活孩子,还是不得已向现实低了头。这虽是造化弄人,却也折射生活之不易,尤可珍惜;二是人心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而防人之心不可无也。只因艳珍当年选择了井昌,兰凤楼便怀恨在心十余载,最终残忍将其杀害,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