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花意浓——《芙蓉锦鸡图》赏析

芙蓉与菊花作伴,避开百花盛开的春夏,而在金秋盛开。金菊与芙蓉,组成了“重阳节”秋意花浓的景致。

几枝盛开的金菊与芙蓉,动静呼应的彩蝶与锦鸡,共同构成了这幅北宋宫廷的“花鸟画”。它不仅描绘出了宫廷的华丽、美感的诗意,更象征了一种祥瑞,是对国泰民安的希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赞许。

北宋 赵佶(传) 芙蓉锦鸡图 81.5cm×53.6cm 绢本 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一只美丽的锦鸡,停落在木芙蓉的枝干上,枝干被锦鸡压得有些下垂。锦鸡回头望着两只翩翩飞舞的彩蝶。而彩蝶仿佛刚刚拜访过菊花,这会儿正准备去拜访芙蓉花。这是一幅描绘“祥瑞”的画儿。“祥瑞”往往指一些不常见的、很稀罕的事物,在这幅画面里主要指“锦鸡”。据现代科学考证,画中的锦鸡是一种“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杂交品种,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古人将这种长在陆地上的“芙蓉”称为“木芙蓉”,这是因为有时人们也把荷花称作“芙蓉”。木芙蓉原产我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木芙蓉的叶子像个大手掌,还有着浅浅的“手纹”。它的花朵在刚刚开放时,是白色或淡红色的,夜间就变成了深红色,所以被人称作有“一日三变之美”。木芙蓉不畏霜冻,又被称为“拒霜花”。每一朵芙蓉花的寿命仅有一天,但植株上花蕾众多,此开彼落,显示了倔强的生命力,因此木芙蓉也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菊花与木芙蓉在一起也代表渐渐寒冷的深秋季节到来了。在古时,有一首“词牌名”就叫作“金菊对芙蓉”。

这幅《芙蓉锦鸡图》的作者,虽然写的是宋徽宗赵佶,但并不是皇帝亲自画的,而是由宫廷画院中的高手代笔。只有画面中的“瘦金体”题诗可以确定是宋徽宗亲笔。瘦金体,是赵佶自创的一种楷书字体,书法整体看起来又瘦又硬,很有筋骨的感觉,所以被称为“瘦筋体”,也叫“瘦金体”。

题诗中的“秌”,也就是“秋”。拒霜,指木芙蓉。这首诗的含义是:劲秋之际,芙蓉花开正盛。一只身披五彩羽衣的锦鸡,它有着“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好的品德。这意味着,如今天下太平,人们生活安逸,甚至超过了周朝的成康盛世。

宋徽宗赵佶的这首题诗,是借着盛开的芙蓉花和祥瑞的锦鸡来歌颂国泰民安的现状,也借此说明自己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这虽然是一幅描绘“祥瑞”、歌颂国泰民安的画作,但现实中的北宋并不太平。就在这幅画完成之后不久,发生了“靖康之难”,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芙蓉锦鸡图》成为了金人的战利品。再后来,金被元取代,这幅画落到了元朝皇帝的手上。画面上“天历之宝”和“奎章阁宝”就是元文宗的收藏印章。从“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等印章可以看出:到了清朝,它也一直被悉心地收藏在皇宫中,在清朝历代皇帝的手中流传。

(文章选自《故宫里的植物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