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传》:司马公尊敬我,是他的事,与我何干?

这是《真·三国志》第 210 篇文章

今天来讲 常林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常林,字伯槐,今河南人,具体生卒年已不可考。

常林七岁时,父亲的一个朋友登门拜访,问:你父亲XXX在不在家呀。

常林装作没听到,闭口不言,那人有些不高兴,又问:你怎么见了我也不行礼?

这时,常林才说:虽说应该要尊敬客人,但是你当着我的面直呼我父亲的名字,我为什么还要拜你呢?

就此事后,大家都对常林赞不绝口。根据那时的社会风气来看,是来访的客人无礼在先。

190年,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但是一方面又派人到其所属的县里寻找官员百姓的过失,一旦发现立即关押,然后判定罪责让他们用钱或粮食来赎罪,一旦拖延,立即撕票。简而言之,找茬+绑票。

很是不巧,常林的叔父因为打了客人几巴掌,就被王匡派出来的人告了一状,王匡大怒,将其关进牢房问罪。整个常氏家族都诚惶诚恐,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才能赎罪,还不知能否真的能救出常林的叔父。

常林于是去找王匡的一个同乡,说:王府君凭着自己的高才,到我们这个郡来当太守,我们这里虽简陋,但还是有很多贤能的人,可以任他重用。如今主上年幼,贼臣董卓祸乱朝纲,整个天下都为之震怒,此时正是各地雄才为国家效力之时。但如果想匡扶汉室,诛杀国贼,除了天时、地利,还有人和,如果这三条同时具备,何愁天下不平呢?但如果对百姓没有恩德,任用的人也并非贤才,那么最终只会自取灭亡,哪里谈得上建功立业?你觉得呢?

而后,常林又将自己叔父被关押的事说了一遍,王匡的同乡立即写信责备王匡,就此,常林的叔父才得以出狱。之后,常林迁到上党避乱,在山中耕种。

当时全国多地遭遇了旱灾,当地只有常林家种田种出了666,获得了丰收。于是,常林把周围的小伙伴们都叫了过来,将自己的粮食整升整斗地分给他们。

常林住的地方紧挨着已故河间太守陈延家,陈家是官宦旧族,引来了张杨试图霸占这两家的财产及妇女。常林见状,为两家出谋划策,在被围困六十多天后终于保全了性命和财产。

当时,并州刺史高干上表推荐常林为骑都尉,却被常林婉言相拒。之后,常林与杨俊等人又被刺史梁习再次推荐,在曹操那里,常林当上了县令,任南和县令,在任期间,治理有方,卓有成效,而后又被提拔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

211年,曹操西征关中,田银等人趁机反叛朝廷,一时之间,幽州、冀州动荡不安。留守邺城的曹丕想亲自带兵讨伐他们,常林却说:我曾任职博陵,对于贼寇的情况,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北方的官吏百姓,崇尚和平安定,厌恶战乱。田银等人终究只是乌合之众,阴谋虽大但掀不起什么大浪来。如今我军主力远离京师,外面又有强敌环绕,将军您就在此坐镇天下吧,如果轻易出兵远征,就算取得了胜利也不算什么大智大勇。

曹丕闻之,点头称是,便派手下前去平叛,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叛军消灭。

213年,曹操封魏公,建立魏国,常林升任尚书。

220年曹丕称帝后,常林迁任少府,封乐阳亭侯,后又转任大司农。

227年,曹叡继位,常林晋升高阳乡侯,升光禄勋太常。当时,司马懿因常林是自己的同乡长辈,每次遇见他都跪拜行礼。有人就对常林说:司马懿位高权重,你应该阻止他向你跪拜行礼才是,小心闲言碎语。

谁料,常林却说:司马懿自己愿意诚恳地行长幼之礼,以此为年轻人树立榜样。他虽地位尊贵,但我从不畏惧这些,他对我行跪拜也不需要我去制止。

由此可见,常林是一个坦荡荡的人,当时朝臣们都认为常林节操清峻,想要推举他为三公,但常林却称病谢绝众人的好意。

不知是在何年,常林去世,只知享年83岁,死后,常林被追赠为骠骑将军,朝廷以公爵的礼节为其送葬,谥号贞侯。

其子常时继承了常林的爵位,官至泰山太守,后因在朝廷叫他出兵平叛淮南的时候拒绝出兵而被司马昭诛杀。常时死后,其弟常静继嗣。

END

对于常林,您还有什么看法与想说的呢

欢迎在底部留言留下您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编撰这部《真·三国志》

下期:王异

精彩回顾

▲【温恢】传

▲【陈登】传

▲【仓慈】传

▲【李通】传

▲【裴潜】传

▲【刘馥】传

▲【王脩】传

▲【桓阶】传

▲【田豫】传

▲【朱灵】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