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志》| 袁涣传——老贼吕布,竟然让我骂我前任,我到底是骂呢还是骂呢还是骂呢?!
这是《真.三国志》第 34篇文章
今天来说 袁涣
袁涣,今河南人,字曜卿,家族身世显赫,出身“陈郡袁氏”,为司徒袁滂之子。求问,这个袁氏跟袁绍的袁氏有关系嘛?我没找到任何证据,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吧。
因为家族的背景,所以袁涣层被中央任命官职,但是袁涣看到当时的官场乌烟瘴气,索性就没去。后来黄巾起义,刘备因功被封为豫州牧,这时,刘备就发现了袁涣,推荐袁涣为秀才。也就是说,刘备是袁涣的老师,而在中国的古代官场中,师生情远比现在深厚。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
再后来,吕布来打袁术,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没打过,于是又被吕布拘留。于此,袁涣又流落到了吕布这边。吕布和刘备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后来交恶,吕布就想办法整整刘备,就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吕布的算盘是,如果是自己的学生骂老师,那这个影响可就大了,必定会对刘备的声誉有所折损。
然而袁涣却拒不从命,吕布说:叫你写你就写,就像陈琳骂曹操那样骂(哎,不好意思,陈琳骂曹操的时候,吕布早死了。)不过这不要紧,就当我是穿越过来的,小子,写不写?不写信不信我宰了你!
袁涣笑了,义正言辞地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你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
吕布也觉得自己有点不讲道理,索性就算了:反正总有一天我要骂刘备的,我还要给他取个新名字,从此刘备不再是刘备,而是刘耷。
后来吕布兵败如山倒,袁涣就跟了曹操。
袁涣曾对曹操说:武器,是一种凶祸之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这样,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共死。您洞明事理举世罕见,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当今官府失去民众的弊政,您也已经引以为戒了,四海之内依靠您得以免于危亡的灾祸,然而百姓还不懂得仁义,希望您教导他们,那么真是天下的福分了。
曹操很欣赏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曹操说:百姓安于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的意愿容易,违背他们的意愿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应勉强。
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
后来袁涣升任梁相,他为政重视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
袁涣每每告诫各县:务必要抚恤鳏夫、寡妇、高龄老人,表彰孝顺的子孙和贞节的妇女。常言说‘世道安定礼仪就周详,世道动乱礼仪就简略’,这个分寸全在于临事斟酌。现今虽然仍不太平,难以推广礼仪,然而这也在于我们怎样做了。
袁涣为政崇尚教化训育,凡事宽容思虑以后才行动,外表温和柔顺而内心能够决断。
213年,曹操称魏公,建立魏国,袁涣任郎中令,代行御史大夫之职。袁涣说: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途径。我认为可以广泛地收集文章典籍,阐明先代圣人的教诲,用以改变民众的所见所闻,使全国形成文明的风气,那样,对于偏远地区的异族人,虽不能用武力征服,却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们向往而来。
曹操听后大大点了个赞!
在职数年后,袁涣去世。曹操为袁涣的死流下了眼泪,赏赐谷物两千斛,一份叫“以太仓谷一千斛赐与郎中令家”,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给曜卿家”,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曹操下教令说:“用太仓谷,是依据官法;用垣下谷,是因为他是我亲密的老部下啊。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听说袁涣过去抗拒吕布的事情,问袁涣的堂弟袁敏:袁涣在勇敢怯懦方面是怎样的?袁敏回答说:袁涣貌似平和柔顺,但他在大节面前,处于危难当中时,即使是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
袁涣虽说是刘备的学生,我相信以袁涣的为人,也绝不会因为到了曹操帐下而忘了刘备,这倒不是说他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这就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与尊重,虽说在立场上互为敌人,但是内心也可能是心心相印。黄权是如此,陈登是如此,袁涣亦如此。
翻开历史的尘埃,其实并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只有血腥与杀戮,都是残忍与狡诈,至少,还有那么一点温情吧。
据说,当年魏国曾经流传过刘备已经去世的消息,大家听到后,都争相庆贺呢,全国放假三天,各大卡拉OK都举办了诸多活动,唯独袁涣,流露出了悲伤的深情。
The end!
下期人物:张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