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樊树林《文字梦想》
文/樊树林
【作者简介】樊树林,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夜是黑色的,但梦想是彩色的……”这是我年少时读的一首诗里的句子,光阴荏苒,这一句话,却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
“家有钱财万贯,不如一卷书香”,小时候,家里境况很是拮据,但父亲常用这句话教育我们姊妹几个。在记忆里,那时父亲在村里的医疗所工作,尽管只有高中毕业,但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很高的学历了。像许多普通百姓一样,很希望我这个长子能多读些书,以便将来子承父业。因此,在我上学之前,便对我施以了启蒙式的教育,在父亲的熏陶和调教下,像《药性赋》《汤头歌》和《脉曲》等这些拗口的歌诀,我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不过,我长大后辜负了老人家的一片心意,没有像父亲那样“悬壶济世”,但我很感谢那段时光,是童年时的诵读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也给我奠定了扎实的文字功底。
喜欢读书,但我更佩服写书的人。在食不果腹的岁月里,能接触到的书少得可怜。上小学时,除了读学校发的课本和一些连环画,几乎没见过什么部头的课外书籍。也就是这样,当时曾想,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整日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读,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记得在12岁时,邻居有个在云南当兵的叔叔回家探亲,箱里捎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书是我梦寐以求的《铁道游击队》,正好被我看见。我便死缠着他,叔叔只好答应了我,但条件是只有3天,3天以后,他就要赶回部队。还得去学校上课,怎么办呢?第二天大清早,我便赖在床上向母亲哭着说自己头疼。母亲没有办法,便托我的同学向老师请了一天假……我暗自得意,便开始在床上捧着心爱的书读起来。就这样,我一共装了两天病,囫囵吞枣地把700多页的《铁道游击队》看了一遍。当时,也就是在不求甚解的状态下读的,但书中刘洪、李正、王强等形象却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后来,阅读三毛的《逃学为了读书》,才知道爱书的人大都有这个毛病。
当然我对这些英雄崇拜的时候,更是对写这本书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没有他,谁能让这些英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呢?想到这里的时候,一种想法油然而生,我要努力成为一个写书的人。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小心大”吧。
此后,我便开始做起了这样的梦。在初中时候,每当上作文课时,我都兴奋不已。因为我的文笔虽然稚嫩,但我的作文都能让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同学们听,有几次还上了学校的黑板报。在那时,当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就像童话里的丑小鸭变成了天鹅似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邻里之间》的文章,语文老师鼓励我向杂志社投稿。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修改了几遍,认真誊写在方格纸里,投向了当时的《少年文艺》。但我焦急地等了半年,还是没有回音,我有点失落。真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发在很不起眼的角落,都行啊!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向报刊杂志投过稿。真正把我的文字变成铅字的还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那时我还在乡下的学校教书,记得当时《大河报新闻周刊》有个话题征文的栏目,有一期话题是:我看焦点访谈。于是我便利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写了一篇杂谈。第二天,寄了出去。不想,过了半月后,竟刊登了出来。那是我一生中第一篇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文章,看着自己的名字和文章变成铅字,心里就像中了500万的大奖一样欣喜若狂。
第一次以后,我的信心又来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管是酷暑难耐的盛夏,还是雪花飞舞的隆冬,每到深夜我便钻进自己的小屋,用笔精心地描绘着自己的心情。然后把我的文字无比虔诚地寄到大江南北。
20年来,我虽然也有了零零碎碎的收获,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和我的努力不成正比,但我从来没有失望,依然用心去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我也知道,自己天生就不是作家的料,“面朝文学,春暖花开”的日子还遥遥无期,但我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因为每当我的一篇作品写成后,都会有一种创造生命的快感,也觉得生活很充实。
揣着梦想上路,一辈子也不会孤单;揣着梦想上路,即使再黑的夜,也是彩色的;即使再冷的夜,也会变得温暖……
(图片来自于网络)